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初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米毅有过一次深谈。那时,他正带领着C919大型客机试飞大纲编制团队,忙于梳理试飞规划。
一转眼,3年过去了,依旧是同一间办公室,米毅还是带着同一副眼镜,但已成长为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核心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我惊喜于他的成长,也讶异于他一成不变的谦虚稳重。米毅就是这样的人,无论身处的环境和工作身份如何变换,他的那份踏实、诚挚总是写在脸上。
“太有意思了”
2009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学习的米毅,来到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成为一名电气系统设计员,直接参与C919飞机的电气系统设计。米毅未曾想到,改变他人生的机会将不期而至。
2010年,为了培养民机试飞专业队伍,中国商飞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选拔了第一批试飞工程师,米毅在办公平台上看到通知,立刻就报了名。试飞工程师,一个有些神秘的职业,工科男的好奇让米毅推开了这扇未知却充满期待的大门。
网上一部介绍国外某民机型号试飞的视频,让米毅记忆犹新,高寒、最小离地速度、大侧风等一系列民机试飞科目让他兴奋不已。浓厚的兴趣和天赋,让他在之后好几百人的激烈竞争和多轮测试中顺利过关斩将,并在逻辑、快速反应和瞬间记忆等特殊项目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他成为一名试飞工程师的想法“板上钉钉”了。
米毅的想法很踏实,也很简单,他不会太过看重这选择在未来会需要多少辛勤付出、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也没有想这选择会不会给他带来可观收入和无限荣耀,“搞试飞太有意思了!”这就是他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话。
离别了新婚一个月的妻子,米毅踏上了南非试飞学院的求学之旅。在那里,包括他在内的第一批10名试飞工程师迎来了3项“最体验”:知识上最锻炼大脑的体验、体能上最挑战极限的体验和生活上最原生态的体验。
由于学校远离城镇,网络时断时续,在学习之余,除了与简易宿舍内的蛇虫“搏斗”外,思乡之情无处寄托。“那真是个学习的好地方。”米毅不禁感慨。10条汉子真正成为了南非奥茨胡恩的“鸵鸟”,全身心地投入近一年的超强度、超负荷培训,在系统理论学习、适航条款研读、上机实际操作等方面默默积蓄能量。
有一个试飞科目专业术语叫做“尾旋”,俗称“落叶飘”,就像一只投掷出去的纸飞机,飞机在空中飞行一会儿后螺旋向下,这要承受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考验,而这是米毅他们必须经历的。
培训期间,也不免出现一些险情。在一次使用军机做性能测试时,一名试飞工程师在30000英尺高空因氧气面罩供氧出现问题而导致意识模糊。这让米毅意识到,航空安全是多么重要,遵循适航条款试飞出合格的民用飞机是多么重要,而这正是他——一位试飞工程师的使命所在。
密集的理论和实操课程让米毅充分体验到了试飞工程师这份职业“动”的一面。学成归国后,米毅首先赴阎良ARJ21新支线飞机试飞一线,积累宝贵的试飞经验,随后又投身到C919大型客机的试飞准备工作中,承担起C919飞机试飞规划等工作的重任。从此,他又体会到试飞工程师这份职业“静”的一面。在这“动”、“静”之间,他对民机试飞工程师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最宝贵的财富”
“在一个型号研制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挑战,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较高的风险性,试飞显得尤其难。”米毅说。ARJ21飞机于2015年年底顺利交付首家用户,虽然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通过ARJ21项目,走过了型号研制的整套流程,但由于试飞中心起步较晚,参与试飞的科目较为有限,这让C919大型客机试飞顶层规划工作的推进一度非常艰难。
遵循什么样的逻辑、需要多少资源才能完整验证C919飞机的设计指标?依据什么样的大纲和任务单才能采集到有效的数据?凭借什么样的方法和架构才能构建合理的试飞规划?简而言之,米毅和他的团队要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C919飞机要怎么飞。在此之前,他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要这么飞?
米毅很清楚,对年轻的他和团队来说,这太难了。
想要做一个机型的试飞顶层规划,不是拍脑袋、加加班就能搞定的,它可能需要不止一个型号的试飞经验,即便如此,也可能无数次地推倒重来。
米毅身上有一种工科男特质,别看他开朗阳光、温文尔雅,凡是遇到不懂的东西,特别是复杂的系统、逻辑关系,他就想搞懂它,不管是不吃饭、不睡觉地一个人冥思苦想,还是与其他人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他就是要弄懂,就是要搞清楚。他不仅要撞上南墙,而且一定要翻过南墙,甚至彻底打碎南墙。
一段时间内,会议室常在夜里灯火通明,办公室的位子上鲜有安坐的人,因为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好几个专业,也可能会有好多思路和解决路径。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不通过讨论、辩论和争论,是没法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自信的。
这也苦了专家们,那段时间,常听到有些人“抱怨”——只要被这帮年轻人逮到,就拔不开腿,恨不得让人不眠不休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
完整的顶层试飞规划是C919试飞准备工作的难点,但需要攻克的堡垒有很多。10101架机首飞、10102架机试飞准备工作……米毅带领的团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坚战。
为确保C919飞机首飞万无一失,不仅要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相应的动作梳理出来,还要统筹考虑飞机各个系统的特性和逻辑关系。对年轻的试飞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把这些都搞清楚,怎么能拍着胸脯说我们了解这款飞机呢?”米毅说。 难行的路,还要走上很久,但米毅从来没有畏惧退缩,更没有停止探索。“不论在试飞一线,还是试飞准备工作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都需要踏实干事。有朝一日,经验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米毅说。
“大纲、条款、科目”
身为试飞工程师,米毅对适航条款心存敬畏。这些条款是用生命和鲜血铸成的,是飞行安全的重要保证。
由于缺乏经验,适航条款有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找到合适的验证方法却很困难。“首先要熟悉试飞对象,也就是我们的飞机和系统,然后在充分理解适航条款的基础上提出试飞方法,进而梳理出需要采集的各项数据,并研究有效的试飞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得出结果。”米毅解释说,“当然,风险评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试飞是入行难,深入更难的事业。到底有多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即便是国际知名高等学府对口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由于没有直接对应的试飞专业,在来到米毅所在部门的第一年间,几乎难以在专业讨论中发言,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不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专业加以深入研究,就可能始终无法获得融入专业团队的机会。
在工作中,米毅逐渐意识到培养一个专业团队的重要性:“我们个人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带好一支试飞工程师队伍。”他从C919试飞准备工作出发,引导青年员工学习积累试飞知识。他倡导开展创新课题、专项试飞研究,培养年轻员工的自主研究和创新思维。他配合开展部门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青年成才平台。
这几年,米毅口中的关键词没有变过,还是“大纲”、“条款”、“科目”。看似少有光鲜的成果,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编制了数百份C919飞机试飞文件,不断对大纲进行更新,对科目进行优化,但每一份文件都是试飞实施的坚实基础和试飞安全的有力保证,每次更新和优化都是对试飞和飞机本身理解程度的一次加深,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是往更高效试飞迈出的坚实一步。
米毅深知,要对得起试飞工程师这个称呼,就要既能上机飞行,又能研究学问。他常对新员工说,不要好高骛远,有的专家终其一生专门研究发动机试飞,对于年轻人,“脚踏实地,培养能力,一辈子能吃透几项条款、几项试飞科目就够了”。
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大飞机C919的试飞会是这支年轻队伍最好的历练。“能与C919相伴,用蓝天试炼青春,我们是幸运的!”米毅说。
一转眼,3年过去了,依旧是同一间办公室,米毅还是带着同一副眼镜,但已成长为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核心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我惊喜于他的成长,也讶异于他一成不变的谦虚稳重。米毅就是这样的人,无论身处的环境和工作身份如何变换,他的那份踏实、诚挚总是写在脸上。
“太有意思了”
2009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学习的米毅,来到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成为一名电气系统设计员,直接参与C919飞机的电气系统设计。米毅未曾想到,改变他人生的机会将不期而至。
2010年,为了培养民机试飞专业队伍,中国商飞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选拔了第一批试飞工程师,米毅在办公平台上看到通知,立刻就报了名。试飞工程师,一个有些神秘的职业,工科男的好奇让米毅推开了这扇未知却充满期待的大门。
网上一部介绍国外某民机型号试飞的视频,让米毅记忆犹新,高寒、最小离地速度、大侧风等一系列民机试飞科目让他兴奋不已。浓厚的兴趣和天赋,让他在之后好几百人的激烈竞争和多轮测试中顺利过关斩将,并在逻辑、快速反应和瞬间记忆等特殊项目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他成为一名试飞工程师的想法“板上钉钉”了。
米毅的想法很踏实,也很简单,他不会太过看重这选择在未来会需要多少辛勤付出、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也没有想这选择会不会给他带来可观收入和无限荣耀,“搞试飞太有意思了!”这就是他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话。
离别了新婚一个月的妻子,米毅踏上了南非试飞学院的求学之旅。在那里,包括他在内的第一批10名试飞工程师迎来了3项“最体验”:知识上最锻炼大脑的体验、体能上最挑战极限的体验和生活上最原生态的体验。
由于学校远离城镇,网络时断时续,在学习之余,除了与简易宿舍内的蛇虫“搏斗”外,思乡之情无处寄托。“那真是个学习的好地方。”米毅不禁感慨。10条汉子真正成为了南非奥茨胡恩的“鸵鸟”,全身心地投入近一年的超强度、超负荷培训,在系统理论学习、适航条款研读、上机实际操作等方面默默积蓄能量。
有一个试飞科目专业术语叫做“尾旋”,俗称“落叶飘”,就像一只投掷出去的纸飞机,飞机在空中飞行一会儿后螺旋向下,这要承受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考验,而这是米毅他们必须经历的。
培训期间,也不免出现一些险情。在一次使用军机做性能测试时,一名试飞工程师在30000英尺高空因氧气面罩供氧出现问题而导致意识模糊。这让米毅意识到,航空安全是多么重要,遵循适航条款试飞出合格的民用飞机是多么重要,而这正是他——一位试飞工程师的使命所在。
密集的理论和实操课程让米毅充分体验到了试飞工程师这份职业“动”的一面。学成归国后,米毅首先赴阎良ARJ21新支线飞机试飞一线,积累宝贵的试飞经验,随后又投身到C919大型客机的试飞准备工作中,承担起C919飞机试飞规划等工作的重任。从此,他又体会到试飞工程师这份职业“静”的一面。在这“动”、“静”之间,他对民机试飞工程师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最宝贵的财富”
“在一个型号研制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挑战,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较高的风险性,试飞显得尤其难。”米毅说。ARJ21飞机于2015年年底顺利交付首家用户,虽然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通过ARJ21项目,走过了型号研制的整套流程,但由于试飞中心起步较晚,参与试飞的科目较为有限,这让C919大型客机试飞顶层规划工作的推进一度非常艰难。
遵循什么样的逻辑、需要多少资源才能完整验证C919飞机的设计指标?依据什么样的大纲和任务单才能采集到有效的数据?凭借什么样的方法和架构才能构建合理的试飞规划?简而言之,米毅和他的团队要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C919飞机要怎么飞。在此之前,他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要这么飞?
米毅很清楚,对年轻的他和团队来说,这太难了。
想要做一个机型的试飞顶层规划,不是拍脑袋、加加班就能搞定的,它可能需要不止一个型号的试飞经验,即便如此,也可能无数次地推倒重来。
米毅身上有一种工科男特质,别看他开朗阳光、温文尔雅,凡是遇到不懂的东西,特别是复杂的系统、逻辑关系,他就想搞懂它,不管是不吃饭、不睡觉地一个人冥思苦想,还是与其他人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他就是要弄懂,就是要搞清楚。他不仅要撞上南墙,而且一定要翻过南墙,甚至彻底打碎南墙。
一段时间内,会议室常在夜里灯火通明,办公室的位子上鲜有安坐的人,因为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好几个专业,也可能会有好多思路和解决路径。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不通过讨论、辩论和争论,是没法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自信的。
这也苦了专家们,那段时间,常听到有些人“抱怨”——只要被这帮年轻人逮到,就拔不开腿,恨不得让人不眠不休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
完整的顶层试飞规划是C919试飞准备工作的难点,但需要攻克的堡垒有很多。10101架机首飞、10102架机试飞准备工作……米毅带领的团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坚战。
为确保C919飞机首飞万无一失,不仅要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相应的动作梳理出来,还要统筹考虑飞机各个系统的特性和逻辑关系。对年轻的试飞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把这些都搞清楚,怎么能拍着胸脯说我们了解这款飞机呢?”米毅说。 难行的路,还要走上很久,但米毅从来没有畏惧退缩,更没有停止探索。“不论在试飞一线,还是试飞准备工作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都需要踏实干事。有朝一日,经验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米毅说。
“大纲、条款、科目”
身为试飞工程师,米毅对适航条款心存敬畏。这些条款是用生命和鲜血铸成的,是飞行安全的重要保证。
由于缺乏经验,适航条款有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找到合适的验证方法却很困难。“首先要熟悉试飞对象,也就是我们的飞机和系统,然后在充分理解适航条款的基础上提出试飞方法,进而梳理出需要采集的各项数据,并研究有效的试飞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得出结果。”米毅解释说,“当然,风险评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试飞是入行难,深入更难的事业。到底有多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即便是国际知名高等学府对口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由于没有直接对应的试飞专业,在来到米毅所在部门的第一年间,几乎难以在专业讨论中发言,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不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专业加以深入研究,就可能始终无法获得融入专业团队的机会。
在工作中,米毅逐渐意识到培养一个专业团队的重要性:“我们个人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带好一支试飞工程师队伍。”他从C919试飞准备工作出发,引导青年员工学习积累试飞知识。他倡导开展创新课题、专项试飞研究,培养年轻员工的自主研究和创新思维。他配合开展部门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青年成才平台。
这几年,米毅口中的关键词没有变过,还是“大纲”、“条款”、“科目”。看似少有光鲜的成果,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编制了数百份C919飞机试飞文件,不断对大纲进行更新,对科目进行优化,但每一份文件都是试飞实施的坚实基础和试飞安全的有力保证,每次更新和优化都是对试飞和飞机本身理解程度的一次加深,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是往更高效试飞迈出的坚实一步。
米毅深知,要对得起试飞工程师这个称呼,就要既能上机飞行,又能研究学问。他常对新员工说,不要好高骛远,有的专家终其一生专门研究发动机试飞,对于年轻人,“脚踏实地,培养能力,一辈子能吃透几项条款、几项试飞科目就够了”。
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大飞机C919的试飞会是这支年轻队伍最好的历练。“能与C919相伴,用蓝天试炼青春,我们是幸运的!”米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