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产者作为蔬菜供应链的源头主体,其质量安全行为直接影响蔬菜安全生产水平,而研究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则有助于从根源上保障蔬菜质量。本文首先提出了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概念与内涵;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其形成过程的4类因素: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最后,从驱动机制、传导机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和演进机制5个方面论证了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 S63-3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 1001 - 4942(2014)08 - 0150 - 07
  Research on Quality Safety Behavio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ble Producers
  Cheng Lin1, Zheng Jun1*, Zhao Li2
  (1.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2.Business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China)
  Abstract Producers as the main source of vegetable supply chain, their quality safety behavior direc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vegetables safety production.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quality safety behaviors of producers can help to protect the vegetable quality from the root.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quality safety behavior of vegetable producers were first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on this basis, systema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four categorie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formatio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factors were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inally, the quality safety behaviors formation mechanisms were demonstr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driving, transmission, promoting, security and evolu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Vegetable producer; Quality safety behavior; Formation mechanism
  蔬菜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消费品,其质量安全水平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国民的健康,而且还影响到我国这一蔬菜贸易大国的农业经济增长能力[1]。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用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法规,但是近年来的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呼声日益高涨[2~4]。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问题,国家除了实施以政府为核心的事后法律监管外,源头控制依然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5]。就蔬菜供应链而言,生产者、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超市彼此之间构建的良好诚信合作关系无疑是蔬菜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生产者作为优质蔬菜供应链合作主体的源头,其质量安全行为实施情况又越发显得重要[6~8]。考虑到蔬菜供应链合作主体间的质量安全行为属多因素函数,一方面各主体内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组织、市场与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引导和约束,以争取与合作伙伴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作用机制。为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以期为我国优质蔬菜供应链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
  1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概念界定与内涵特征
  1.1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概念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蔬菜质量安全是指蔬菜的营养成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不存在对人体造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伤害和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有毒物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义来看,蔬菜质量安全则是指蔬菜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9]。有鉴于此,本文对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概念做如下诠释,即在蔬菜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生产者为保证蔬菜质量安全,按照国家有关质量安全标准所实施的生产、预防、维护、监督、管理、控制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行为过程,涵盖制定种植计划、投入品质量控制、从事安全生产、合作伙伴的选择与监督、产业组织参与、偏差的识别与纠正和承担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1.2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内涵特征
  1.2.1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根基是意识形态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人类的行为受意愿控制,而意愿又是由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的[10]。可见,蔬菜生产者也必将符合意识支配其质量安全行为的客观规律,而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作用对象涵盖了蔬菜供应链中的所有行为主体,只有当生产者对质量安全行为抱有积极态度时,源头控制的基础保障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蔬菜生产环节的安全可靠性才能因此加强。   1.2.2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关键是控制能力 蔬菜生产者需要对从种植到销售的各项环节进行安全控制,所以对其控制能力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资金、技术和人力等硬件资源的投入程度上,而且还对其管理经验与辨别技能等软实力提出了挑战,即蔬菜生产者控制能力的大小决定其质量安全行为的绩效。
  1.2.3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动机是利益 从经济人假定与马斯洛需求理论映射的观点来看,蔬菜生产者所做出的行为决策显然是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其质量安全行为的发生通常不会偏离这一原则,因此利益提升会对蔬菜生产者实施质量安全行为产生较强的动力向导。
  1.2.4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特点是动态升级 生产者依靠蔬菜供应链提供的协调机制与合作平台,不断优化自身的质量安全行为。耗散结构理论可有效解释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动态过程,即随着负熵的增加和正熵的减少,总熵逐渐减少,致使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由低级向高级平稳演进。
  1.2.5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目标是协调平衡 在供应链层面上,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超市要配合得当;在蔬菜生产层面上,生产者选择投入品、更新技术、优化设备、维护环境以及管理员工等方面的行为要均衡进步;在质量管理层面上,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事前阶段、事中阶段和事后阶段要协调统一。
  2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
  生产者虽然是蔬菜供应链中的始端群体,但是其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绝不单由自身的经验、条件和能力决定,他们所从事的各个环节都与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超市有着密切联系,除此之外,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还受到市场机制和社会环境中多股力量的潜在影响。因此,笔者将影响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因素归为4类: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
  2.1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影响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发生与演进的主观意识形态与客观资源条件。
  2.1.1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对事物理解和认知后所形成的感官思想。蔬菜生产者对质量安全行为的认知将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形成,所以只有生产者对质量安全行为的内涵、难度、益处和重要性理解正确,并能协调好质量安全行为实施与个人目标实现的关系,才能确保行为决策的严谨性,从而使个体价值目标与质量安全行为产生耦合效应。
  2.1.2 资源条件 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为人们所持有的资源越多,其预期实施行为的难度就越小,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蔬菜生产者所持有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资源禀赋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安全行为的可行性和绩效性,因此生产者所具备资源的充足程度攸关质量安全行为的发展进程。
  2.2 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培育和形成的合作机构,主要包括合作主体(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超市)的支持和约束以及供应链的利益分配。
  2.2.1 意识形态 合作主体的多元刺激。第一,加工企业作为蔬菜供应链的优化枢纽,为生产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诸如蔬菜质量检测、存储与运输信息以及冷鲜、杀菌和包装技术等,这些必要的服务项目为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加工企业也对生产者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蔬菜的产地环境、种植规模、投入品安全状况和质量安全认证情况等方面都会受到加工企业的关注与监督,从而起到了规范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作用。
  第二,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等)作为蔬菜供应链的中介平台,能有效地避免蔬菜生产者之间因销售停滞而产生的恶性降价竞争,确保其获取较高的收益,但菜农日常生产行为既会受到合作经济组织相关规程的约束,又会因参与组织而获得资金、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支持,所以合作经济组织对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具有双重刺激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蔬菜供应链的销售终端,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消费者对于优质蔬菜的需求信息,因此生产者便可通过超市获得用于改善和调整其质量安全行为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将成为生产者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重要决策依据,并能明显增强其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效果,加速实现农民的理想收益目标。
  2.2.2 供应链的利益分配 蔬菜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超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而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超市作为委托方,总是希望生产者可以不断优化自身的质量安全行为,但是委托方只有满足生产者激励相容约束的利益分配诉求,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因此委托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会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地帮助生产者增加收益。
  2.3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需求与同业者竞争两个因素。
  2.3.1 市场需求 生产者实施质量安全行为势必会增加其成本,况且蔬菜又属于高需求弹性商品,价格的轻微上涨就可能会引起蔬菜销量大幅下降,而质量安全的蔬菜价格通常高于普通蔬菜,这样一来,生产者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难度便大大增加,所以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蔬菜的需求将直接左右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实施决策。
  2.3.2 市场竞争 各个产业都存在竞争现象,蔬菜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当生产者意识到同行竞争对其收益造成不利影响时,提升蔬菜质量便成为当务之急,因为质量方面的差异化生产经营模式是尽快打破竞争壁垒的有效途径,而提升品质的根本就在于生产者实施科学有效的质量安全行为。除此之外,生产者对于自身竞争优势地位的判断能力也将影响其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
  2.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社会舆论与交易合同等方面。
  2.4.1 政策法规 政府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生产者实施规范的质量安全行为,使其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依靠制定和完善蔬菜市场准入规则、检测检疫标准以及相关监管法规来推动生产者实施质量安全行为,以增强其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紧迫感。   2.4.2 社会舆论 媒体对于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实时报道有利于唤醒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而社会大众对于相关问题的扩散则直接提升人们对蔬菜安全的敏感度,进而增加其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量,最终促使蔬菜生产者实施和改善其质量安全行为。
  2.4.3 交易合同 合同是生产者与合作伙伴之间最具法律效力的交易凭证,而且合同上也会清晰载明采购方所提出的质量安全要求,一旦生产者没有按照约定实施良好的质量安全行为,就必须因自身违约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所以合同对于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具有强制性约束作用。
  3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培育、完善和演进的过程。依据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内涵特征与影响因素,本文将其形成机制分解为5种:驱动机制、传导机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和演进机制。其中,驱动机制、传导机制、演进机制为核心机制,三者综合形成的主导力量控制着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培育、优化与成熟的整体进程;而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渗透机制,二者贯穿于核心机制的各项环节之中,并提升和改善驱动力、传导力及演进力三股能量的效率与质量。具体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机制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3.1 驱动机制
  驱动机制是致使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源动力。对于符合理性经济人假定的生产者来说,利益最大化便是其最为实际的行为目的,生产者也正是在这一核心原则的引致下形成了强大的行为动力。因此,蔬菜生产者会通过实施和改善安全生产行为来提升蔬菜品质、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提高优质蔬菜的竞争地位与价格优势,最终实现增加收益的目标,而当生产者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时,又增强其进一步优化质量安全行为的自信心、积极性与控制力。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可表述为:“动力向导→行为发生→过程调整→目标实现→动力强化”,在这种激励作用下,驱动机制将为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提供持续动力。依据马斯洛的“动机-行为”理论,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驱动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3.1.1 外在收益动机的客观影响 第一,增加收益动机利于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制度化升级。增加收益往往是众多生产者的迫切心愿,因此他们始终秉承利益最大化原则,这就促使生产者要正确选择质量标准,合理定位产品档次以及科学制定生产规程,其质量安全行为便可在制度层面上得以改善。
  第二,拓宽销路动机利于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结构式转变。蔬菜生产者兼顾营销者角色,拓宽销路自然是其典型的收益动机,但生产者在竭力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不同需求的采购方会对产品提出诸多品质条件,这时生产者只有对其质量安全行为进行有序转变,才可保证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第三,降低风险动机利于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规范性调整。生产者规避风险的心理始终贯穿于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之中,一旦发生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其所承受的损失便会抵消甚至超过收益,面对因不规范操作而可能导致的恶性结果,生产者也就更容易萌生改善其质量安全行为的想法。
  3.1.2 内在报酬动机的主观作用 第一,提升信誉动机增强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感。生产者营造良好形象、提高自身公信度的集中表现是:在发生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后,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下架并召回问题蔬菜,通过法律程序合理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并积极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可有效地规范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
  第二,赢得尊重动机加深生产者的产业归属感。蔬菜生产者在追求物质目标的同时,也怀揣着精神向往,而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态度支持与品质肯定将直接提升其工作信心,因此产业归属感的增强能促使生产者为质量安全活动付诸更多的精力。
  第三,自我认同动机提升生产者的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在近几年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蔬菜产业同样需要道德发挥强有力的正能量,因为生产者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其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其质量安全行为得以优化的过程。
  3.2 传导机制
  传导机制是使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动机转化为目标的调节器。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两个因素构成了用以转化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动机的传导机制,即生产者会在蔬菜市场需求带动和竞争推进的宏观作用下,进一步预测其初始动机的绩效性,以此来判断实施质量安全行为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最终形成了由行为动机向行为目标的递推式过渡,进而增强其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可能性。结合经济学基本假定与营销竞争策略,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3.2.1 市场需求的带动作用 生产者在决定是否实施质量安全行为时,首先要考虑质量安全蔬菜的价格,如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且呈现出较高的市场效率状态,就足以保证供求信息的双向对称,消费者便会对蔬菜“以质论价”,最终使得生产者因实施质量安全行为而增加收益,利于其短期利益目标的实现。同时,生产者对于质量安全行为的良好控制,能够使其进一步赢得公众信赖和培育顾客忠诚,为其打造自主品牌提供条件,增强产品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从而使菜农在良性发展中得以长足进步,利于其长期收益目标的实现。
  3.2.2 市场竞争的推进作用 生产者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直接作用是提升蔬菜品质、满足消费需求,而其长远作用便是增强竞争地位、保持竞争优势。生产者在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过程中,其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及人才等资源的生产效率会逐步提高,从而使其在市场份额、稳定客户与品牌价值等方面均保持竞争优势,这种由实施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稳固竞争地位,充分确保其个体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3.3 促进机制
  促进机制是加速形成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催化剂。从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个体因素来看,意识形态和资源条件将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转化为两股力量,前者通过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催化作用,后者则是通过资源的客观支撑性发挥加速作用,二者综合推动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3.3.1 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意识即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所以人类意识形态是由长期的事物认知积累形成。第一,认知具有加速衍生性。正确认知越多,其衍生正确推理的速度就越快;错误认知越多,其衍生错误论断的速度就越快。因此蔬菜生产者对于质量安全行为的内涵、难度、益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知水平越高,就越能加速形成良好质量安全行为;反之,则会制约质量安全行为的发展。
  第二,认知支配行为。当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与其主体目标相吻合时,质量安全行为就会加速形成;反之,则阻碍其形成。
  3.3.2 资源条件的助推作用 生产者所具备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及人才等实力是加速形成质量安全行为的基础条件,也是其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资金实力有利于改善安全生产活动的硬件设施与种植环境,信息实力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活动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技术实力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活动的工作效率,管理实力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率,人才实力则是资金实力、信息实力、技术实力和管理实力的载体。资金实力、信息实力、技术实力、管理实力和人才实力构成了质量安全行为促进机制的“五辆马车”,并在意识形态的驱使下加速前行。
  3.4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确保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沿着正确路径形成和发展的支撑点。在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诸多因素中,能够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的是组织因素与环境因素,两者通过支持、引导、约束以及监管等方式为生产者质量安全活动指明方向,并充分彰显“激励相容约束”的控制方式。
  参考经济激励理论与公共管理理论,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3.4.1 合作主体的支持与约束 第一,加工企业在与生产者合作的过程中,为生产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帮助其攻克质量安全活动的硬件难关,进而降低其实施相关行为的难度。但具有严格质量安全标准的加工企业也会对生产者种植行为辅以制度管理与约束,以此来保证其生产操作环节的规范性。
  第二,合作经济组织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成员利益,因此会将国家下发的财政补贴以资金扶持、教育培训及技术推广等方式转移到农民手中,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农民实施和改善质量安全行为的能力。与此同时,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成员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所以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将在此种限制条件下不断优化。
  第三,超市作为优质蔬菜供应链的终端市场,能及时、正确地把握消费需求脉络,这便为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提供了针对性的信息向导。但对于安全责任压力较大的超市来说,为了防止消费者对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控诉,其势必会对生产者提出明确的订购要求,以此来规范其质量安全行为。
  3.4.2 社会环境的引导与监管 第一,政府既可以通过颁布优惠政策来增强生产者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又可通过宣传活动来树立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而政府为了保证两种措施达到预想效果,会对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实施法律监管,使得其产销行为在这种奖惩分明的管控模式中得以发展。
  第二,社会公众和媒体尤为关注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加之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只要生产者发生违规行为,就会受到全社会舆论的谴责与防范,也就表明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会受到大范围监督。不仅如此,问题事件的出现也让消费者意识到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致使其对优质蔬菜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从而激励生产者自觉完善质量安全行为。
  第三,交易合同的法律强制性主要表现为:生产者一旦因不规范操作而违约就要承担高额的赔偿金。所以生产者必须按照合同载明的质量安全要求开展蔬菜生产活动,即合同约束促进了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有效实施。
  3.5 演进机制
  演进机制是推动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逐步演进的力量束。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是由供应链安全生产、配套物流、质量追溯和全面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偏离平衡态的综合开放式系统,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四类因素(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既因各自属性差异发挥着独立作用,又通过相互协同产生耦合效应,最终在一定作用方式下形成一股合力——“力量束”,以此推动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朝着目标态演进。借助系统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形成的演进机制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3.5.1 力量束形成巨涨落,促进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飞跃式转变 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系统内部存在多种彼此相互联系的微观涨落,而涨落就意味着该系统状态量偏离其平均值,即偏离平衡态。所以当生产者意识形态更为成熟、资源条件更加充裕、市场机制更能高效、政策法规更趋合理、利益分配更显公平时,力量束便会对这些微观涨落进行放大并增强其相互间的关联度,最终形成巨大的宏观涨落。
  3.5.2 力量束减少总熵变,推动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有序化发展 “熵”是衡量系统混乱程度的指标,系统无序表明正熵多,系统有序则说明负熵多。力量束通过优化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不仅使其收益增加,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者合作能力、竞争优势和顾客认可度等,这一过程即为随着负熵的增加和正熵的减少,总熵逐渐减少,致使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系统状态量合理有序地演进为目标态。
  4 促进相关机制形成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对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的分析与界定,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相关机制形成的对策与建议。
  4.1 宏观层面
  政府作为蔬菜质量安全的倡导者与监管者,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优质蔬菜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对安全蔬菜、绿色蔬菜的认知,培养其健康消费习惯,以此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与购买动机;二是提升物资扶持力度,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率先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较强的生产者加入优质蔬菜供应链,再依靠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扩大供应链源头主体的规模;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条例,建立蔬菜可追溯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与检测检验标准,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环境约束;四是采取保护价措施,避免消费者将普通蔬菜与优质蔬菜同价而论,使生产者能切实感受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氛围,进而增强其实施质量安全行为的动力。   4.2 中观层面
  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超市作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中观构成主体,在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方面担任引领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应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方面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例如投入品使用指导、现代管理方法传授以及专业设备援助等;二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特色培训班,聘请权威专家进行专项教学,既包括育种选种、病虫害防治和增产保质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也涵盖职业道德、生产责任和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以促使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行为得到优化;三是实行制度化监督,通过签订交易合同、抽验蔬菜品质和惩罚违规行为等方式,对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进行全方位管控,同时也要使其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原则,以保证生产者能积极配合供应链实体组织的管理。
  4.3 微观层面
  农户作为蔬菜供应链的“源头”主体,在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方面担任参与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充分利用政府与供应链实体组织提供的学习机会,加强合作交流,努力营造增加收益和提升信誉的平台;二是积极开展“道德行业与良心工程”建设活动,培育以“保证国民健康、尊重消费者权益、满足市场需求、营造优秀品牌”为主题的供应链文化,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产业荣誉感;三是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以正确态度处理问题蔬菜引发的不良后果;四是重视产品包装与品牌宣传,理性选择销售渠道,并对蔬菜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尽快从常规种植过渡到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的行列,最终形成规范的质量安全行为。
  参 考 文 献:
  [1] 周洁红, 胡剑锋. 蔬菜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3): 45-56.
  [2] 冯忠泽, 李庆江. 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4): 22-25.
  [3] 李涛. 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J]. 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0(21): 18-19.
  [4] 李淑芬, 吴志红, 王莉丽, 等. 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体系建设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5): 372-374.
  [5] Henson S, Masakure O, Boselie D. Private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standards for fresh produce exporters: The case of hortico agrisystems, zimbabwe[J]. Food Policy, 2005, 30(4): 371- 384.
  [6] 郑军, 程琳. 农业现代化背景的菜农与“农超对接”意愿:443个样本[J]. 改革, 2013(12): 87-94.
  [7] 赵为武. HACCP体系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全程监控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 28(5): 33-36.
  [8] 马晨, 秦向阳, 李瑾. 政府监管与蔬菜质量安全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3): 104-108.
  [9] 柯木飞, 尹昌斌, 江激宇, 等. 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 17(4): 13-17.
  [10] Schifter D E, Ajzen I. Inten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weight los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 49(3): 843-851.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疆野苹果是我国新疆天山野果林区中珍贵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具有抗寒性强、 耐虫、 耐病、耐旱等优良性状。新疆野苹果不仅是我国苹果属重要的野生资源,也是我国果树遗传育种优质的抗逆种质资源。了解新疆野苹果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对植物抗逆育种和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新疆野苹果在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和生理生化水平逆境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提出未来对新疆野苹果的逆境响应
期刊
摘 要: 采用比色法,研究蚜虫为害后忍冬叶片中保护性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蚜虫为害时间的延长,叶片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呈波浪式变化,但都明显高于对照。蚜虫为害后忍冬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但与对照比
期刊
摘 要: 介绍了适宜威海地区栽培的香菇品种808、939和雨花2号的生长发育特性、适合制作香菇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生产工艺和接种方法,总结出了香菇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香菇;品种选择;液体菌种;接种工艺;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1+2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 1001 - 4942(2014)08 - 0125 - 03  Screening of Lentinus edo
期刊
摘 要: 植物的非寄主抗性是自然界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植物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抗性,是植物的免疫系统。植物非寄主抗性具有持久和广谱抗性的特点,是作物抗病育种重要的潜在抗病资源,是抗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非寄主抗性的遗传研究和抗性机理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植物非寄主抗性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植物;非寄主抗性;质量性状遗传;数量性状遗传  中图分类号: S432.2+3
期刊
摘 要: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大面积高产,以当前山东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该品种的播期播量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播量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济麦22在鲁西南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9~15日,对应的适宜播量(基本苗,下同)为180.0万~270.0万/hm2;最佳播期为10月9日,最佳播量为基本苗180.0万/hm2。 
期刊
摘 要: 大量高质量且能再生的原生质体是真菌遗传转化、基因修饰的重要保证。本试验选用苹果腐烂病菌强致病力菌株SDAU11-175,从酶种类、菌丝年龄、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及再生培养基五个方面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获得苹果腐烂病菌原生质体最大产量的条件是菌丝年龄54 h、3%崩溃酶和3%裂解酶组合、0.7 mol/L Na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28℃酶解3 h,所得原生质体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7-16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12R412023;浙江农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10341018  作者简介:李明华(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法学、环境政策学、环境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Lmh@zafueducn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6-17  作者简介:郭路明(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  E-mail:576821716@qqcom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对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加。不合理建设用地结构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拉大区域差异,造成社会不稳定。在赞皇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入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
期刊
摘 要:  采用密闭熏蒸法及抑菌圈法测定了氯化苦、棉隆、威百亩、1,3-二氯丙烯及11种杀细菌剂对樱桃根癌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威百亩、棉隆、氯化苦对樱桃根癌病菌的EC50为1.5881、2.7902、5.0475 μg/mL,分别为1,3-二氯丙烯的519.60、295.74、163.48倍;杀细菌剂对樱桃根癌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的是1 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72%农用硫酸
期刊
摘 要:  基于钻石模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枣庄石榴产业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科技水平、经营方式、消费需求、市场环境以及资本资源是影响枣庄石榴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枣庄石榴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枣庄石榴;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S665.409.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 1001 - 4942(2014)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