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着重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认为压迫女性和压迫自然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加以分析,探究其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并通过展现女性和自然的内在关系及面临的困境,彰显作者对女性和自然的生态人文关怀,以建构文本积极的生态批评意义。
关键词:菊花 女性生态主义 篱栅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流派,着重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从女性与自然的渊源关系出发,批判启蒙时期形成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其宗旨是呼吁人类要共织生命之网,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其核心观点是:“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有历史、体验的、象征的、理论上的重要联系。”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要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以促进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提出要尊重男女性别差异,解构和颠覆男权制的中心文化,以改变妇女长久以来受压制、被边缘化的从属地位。
《菊花》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女主人公伊莉莎在花园篱栅里忙着修剪菊花,过着平淡的生活,而补锅匠的出现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最后伊莉莎看到了被补锅匠遗弃在了路上的菊花,她躲着亨利,像个老妇人一样哭了起来。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结合伊莉莎对菊花的特殊情结,以及丈夫亨利和补锅匠对菊花和伊莉莎的态度,特别是通过篱栅丰富的象征意义,揭示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自然和女性被忽视和被压迫的困境,以期获得新的含义。
一 篱栅内女性和自然的困境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源于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等级思维、价值二元论和统治逻辑”。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女性成了男性统治社会下的他者,其自我价值被忽略、被否认,在公共场合被迫缄默,失去话语权,一度被边缘化。《菊花》一文的主人公伊莉莎就面临着此种困境。
伊莉莎的困境首先是被排除于男性统治的社会之外。当丈夫与两个商人谈生意时她也只能在篱栅之后摆弄菊花,只能远远地观望。虽然她菊花养得很出色,但她的丈夫却在感慨,“我真希望你把果园弄好,让它结出苹果来”,她在篱栅之内的自我价值无法得到肯定。而补锅匠假意欣赏她,也只是为了骗取她的欢心,想从她那里挣点钱。伊莉莎对于补锅匠的生活的好奇和无限向往也立刻遭到了驳斥,“这可不是女人能过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那种生活太孤单了……也挺吓人的”。在一个男性中心制的社会里,想要逾越女性被界定的从属身份闯入外面的男性世界,自然会受到男性的抵制。菊花被篱笆围起来的,是为了免受被破坏。而伊莉莎的命运同菊花一样,婚姻于她,犹如一道篱栅,被“保护”的同时,也隔断了篱栅之外男性统治的世界。最后菊花被弃之路边,伊莉莎就像那菊花一样,其自我价值及内心的需求也被丢弃在篱栅之外。
伊莉莎的困境还体现在她女性角色的消解。她“穿着一身花匠的工作服”,“头上戴一顶男人的黑帽子”,俨然一副男性的打扮。文中形容菊花和伊莉莎时,都用了“结实”、“强壮”的字眼,在丈夫亨利的眼里,女性的美丽标准也只不过是她们是否“结实”和“快乐”。在男性统治的社会里,男性垄断了政治和经济的主要资源,女性被剥夺了完整的人的所有权利,“被排除出一切严肃的事情、公共事物空间,她们长期以来扎根于家庭空间和与子嗣的生物和社会再生产相关的活动中”。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的角色被消解了,女性角色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女性丰富的内心、柔美的外形也被男性化的装扮所取代。
在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社会中,自然和女性的地位和遭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小说一开始所描写的“包围住了萨林纳斯山谷”的“像一个严实的盖子”般的灰蒙蒙的浓雾,正是机械化农业对生态所产生的恶果。《菊花》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原本生机盎然的山谷沦为了机械肆意横行的地带。篱栅之内小小的一方土地中的菊花开得旺盛,“看样子丰收在望”;而篱栅之外,“敞篷小汽车在河边的泥路上颠簸着,惊飞了鸟儿,把野兔吓的钻进了灌木丛里。两只 笨重地从柳树从上飞过,扑拉拉地落到河床上。”
自然的另一个困境在于男性把自然看作是使用的对象,而非审美的对象。在男权经济社会中,自然对男性来说只是一种可以利用并服务于他们某种目的的资源和商品,因为“自然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被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被征服和统治的对象,它被迫成为人类开发的‘自然资源’,用以服务于人的需要和目的”。比起妻子种的菊花,亨利更看中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苹果;对于被卖掉的30头3岁的小公牛,亨利并不关心其被屠杀的命运,而只关心卖的价格是否公道。自然于人类,仅仅成为了被剥削和榨取的资源,抑或是实现其实用经济利益的手段,自然的困境可见一斑。
二 自然与女性的融合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生理、心理上被视为与自然更加接近通过复兴动物和女性生殖崇拜为中心的古代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把自然尊为母亲的观点是一种获得灵感和力量的源泉”。女性拥有一种与自然在生理和精神上的密切关系。
斯坦贝克巧妙地通过伊莉莎的菊花情结,展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融合,如伊莉莎对菊花的细致入微的了解:当被问及如何给菊花打芽时,她说:
“我只能告诉你那种感觉。就好比你想摘掉那些你不想要的花骨朵,一切都凭你的手指头。你看着你的手指头移动着,它们自动地去摘,你能感觉到那是怎么一回事。它们摘着摘着,绝不会弄错的。它们就和植物在一起,你明白了吗?”
此时,伊莉莎和菊花已经融为一体了,由于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更接近自然的特性,使得男性永远不会像女性那样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此外,丰收在望的盛开的菊花不仅体现了伊莉莎对于自然的爱护,也是自然对于人类行为的回报,是人与自然和谐良性发展的强有力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菊花是伊莉莎的全部自我价值所在,是给予她灵感和力量的源泉。当丈夫亨利称赞她有天分并希望她能培育出同样大的苹果时,伊莉莎的眼睛顿时亮了:“我妈妈就很有天分。她种什么都能活。”这里,伊莉莎正是把对母亲的爱和崇拜寄予到了菊花上,就像母亲一样,菊花是给予她智慧和灵感的源泉。而同大自然的脾性相通、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则使伊莉莎自在又自信。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和女性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源,一个更接近女性的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女性和自然的天然融合还体现在自然往往是女性的心理避难所。在长久以来以男权制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因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控制倍感压抑时,往往投向自然,寻求慰藉。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不仅表现了机械化农业对生态造成的恶果,也为故事奠定了沉重的基调,折射出了伊莉莎生活的压抑和困苦:对于菊花的喜爱得到丈夫明显的冷遇和贬低;在与补锅匠的对话中,她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因而,菊花便演变成了伊莉莎的心理寄托。只有在篱栅之内,她是快乐的,体现出她和男人一样的创造力,是她自身的价值所在。当补锅匠问起菊花的时候,“气恼和拒绝的神情从伊莉莎的脸上消失了”,此时,作为自然象征的菊花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凸显了自然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纽带作用,尽管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是以补锅匠虚伪的利益动机为前提的。
三 女性意识的觉醒——解构男权中心论
生态女性主义者主张消除性别差异,解构和颠覆男权制中心文化,以改变妇女长久以来受压制、被边缘化的从属地位。而在男权中心制的社会中,消除性别二元对立,女性意识的觉醒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说中,自然是恢复女性的天然本性的志同道合者,菊花代表着大自然的青春之美,女主人公伊莉莎对于菊花的喜爱可以说是她的精神追求所在,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象征着大自然的菊花提供了伊莉莎心理潜意识活动的平台,也是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原动力。
而用来“保护着她的花不受牛狗鸡糟蹋的铁丝篱栅”则将伊莉莎和外面的男性世界分割开来,丈夫亨利和补锅匠与伊莉莎谈话时都站在篱栅之外,犹似一道人为的性别二元对立屏障。伊莉莎的女性自我意识仅仅局限于篱栅之内,而亨利和补锅匠可以随意随时离开,进入外面的世界。粗糙的环境,男性的装扮,丈夫对于“结实、能干”的欣赏,使得伊莉莎女性阴柔的一面一扫而光,反而更易于用男性的方式来生活,从而融入男性世界。但是,当遇见补锅匠时,补锅匠对菊花装作的喜爱,使伊莉莎内心被压抑的梦想和渴望释放出来。当补锅匠说起有一位顾客需要菊花的时候,她的眼睛闪闪发光,并摘下那顶破帽子,“抖落开那头漂亮的黑头发”,充分显示了女性的原本特质。
伊莉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还在于她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亲近自然,尤其对菊花的特殊情结,使得伊莉莎变得自在又自信。她已经不再满足于篱栅之内方寸之地的平淡的家庭生活,而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当补锅匠说出“这可不是女人们能过的日子”,暗示她作为女人的弱势地位时,激起了她强烈的反抗和挑战,“我也会磨剪子,而且我也能将锅上的凹痕砸平。我会让你见识一下,女人能做些什么。”当补锅匠离开后,伊莉莎在洗澡擦干身子后,“站到卧室的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子,她缩起肚子挺起胸脯,转过身扭头看着后背”,这是伊莉莎对于自我身体的认可和欣赏,展现了女性柔美的一面,代表着女性意识的回归。
四 结语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伊莉莎对菊花的关注为文本的生态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菊花》中,作者借助伊莉莎对菊花的情结,展现了女性和自然的内在紧密关系,并揭示了女性和自然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通过篱栅这一物象,暗示了在男权中心制社会中,女性永远处于从属的地位。虽然文章末尾象征着主人公渴望和精神追求的菊花被弃之荒野,但文中多处彰显出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和自然的生态人文关怀。“人不是与自然分离的个体,而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个人与其他存在的不同,是由与他人、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所决定的。”在当今生态批评的语境下,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发展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注:本文系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第一批)“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文本研究”,项目编号201001A441。
参考文献:
[1] KarenJWarren: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J] .Environmental Ethics No.2 1990.12.
[2] MichaelE.Zimmermaned.Environmental Philosophy: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HallInc1998.
[3] 周志高、万敏:《“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前沿》,2010年第6期。
[4] 皮埃尔·布尔迪厄,刘辉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5] 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6] 郑炜丽:《〈菊花〉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析》,《读与写杂志》,2008年第8期。
[7]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约翰·斯坦贝克,王海燕译:《菊花》,《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刘艳艳,女,1985—,山东临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赵晓凤,女,1976—,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关键词:菊花 女性生态主义 篱栅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流派,着重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从女性与自然的渊源关系出发,批判启蒙时期形成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其宗旨是呼吁人类要共织生命之网,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其核心观点是:“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有历史、体验的、象征的、理论上的重要联系。”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要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以促进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提出要尊重男女性别差异,解构和颠覆男权制的中心文化,以改变妇女长久以来受压制、被边缘化的从属地位。
《菊花》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女主人公伊莉莎在花园篱栅里忙着修剪菊花,过着平淡的生活,而补锅匠的出现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最后伊莉莎看到了被补锅匠遗弃在了路上的菊花,她躲着亨利,像个老妇人一样哭了起来。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结合伊莉莎对菊花的特殊情结,以及丈夫亨利和补锅匠对菊花和伊莉莎的态度,特别是通过篱栅丰富的象征意义,揭示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自然和女性被忽视和被压迫的困境,以期获得新的含义。
一 篱栅内女性和自然的困境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源于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等级思维、价值二元论和统治逻辑”。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女性成了男性统治社会下的他者,其自我价值被忽略、被否认,在公共场合被迫缄默,失去话语权,一度被边缘化。《菊花》一文的主人公伊莉莎就面临着此种困境。
伊莉莎的困境首先是被排除于男性统治的社会之外。当丈夫与两个商人谈生意时她也只能在篱栅之后摆弄菊花,只能远远地观望。虽然她菊花养得很出色,但她的丈夫却在感慨,“我真希望你把果园弄好,让它结出苹果来”,她在篱栅之内的自我价值无法得到肯定。而补锅匠假意欣赏她,也只是为了骗取她的欢心,想从她那里挣点钱。伊莉莎对于补锅匠的生活的好奇和无限向往也立刻遭到了驳斥,“这可不是女人能过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那种生活太孤单了……也挺吓人的”。在一个男性中心制的社会里,想要逾越女性被界定的从属身份闯入外面的男性世界,自然会受到男性的抵制。菊花被篱笆围起来的,是为了免受被破坏。而伊莉莎的命运同菊花一样,婚姻于她,犹如一道篱栅,被“保护”的同时,也隔断了篱栅之外男性统治的世界。最后菊花被弃之路边,伊莉莎就像那菊花一样,其自我价值及内心的需求也被丢弃在篱栅之外。
伊莉莎的困境还体现在她女性角色的消解。她“穿着一身花匠的工作服”,“头上戴一顶男人的黑帽子”,俨然一副男性的打扮。文中形容菊花和伊莉莎时,都用了“结实”、“强壮”的字眼,在丈夫亨利的眼里,女性的美丽标准也只不过是她们是否“结实”和“快乐”。在男性统治的社会里,男性垄断了政治和经济的主要资源,女性被剥夺了完整的人的所有权利,“被排除出一切严肃的事情、公共事物空间,她们长期以来扎根于家庭空间和与子嗣的生物和社会再生产相关的活动中”。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的角色被消解了,女性角色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女性丰富的内心、柔美的外形也被男性化的装扮所取代。
在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社会中,自然和女性的地位和遭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小说一开始所描写的“包围住了萨林纳斯山谷”的“像一个严实的盖子”般的灰蒙蒙的浓雾,正是机械化农业对生态所产生的恶果。《菊花》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原本生机盎然的山谷沦为了机械肆意横行的地带。篱栅之内小小的一方土地中的菊花开得旺盛,“看样子丰收在望”;而篱栅之外,“敞篷小汽车在河边的泥路上颠簸着,惊飞了鸟儿,把野兔吓的钻进了灌木丛里。两只 笨重地从柳树从上飞过,扑拉拉地落到河床上。”
自然的另一个困境在于男性把自然看作是使用的对象,而非审美的对象。在男权经济社会中,自然对男性来说只是一种可以利用并服务于他们某种目的的资源和商品,因为“自然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被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被征服和统治的对象,它被迫成为人类开发的‘自然资源’,用以服务于人的需要和目的”。比起妻子种的菊花,亨利更看中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苹果;对于被卖掉的30头3岁的小公牛,亨利并不关心其被屠杀的命运,而只关心卖的价格是否公道。自然于人类,仅仅成为了被剥削和榨取的资源,抑或是实现其实用经济利益的手段,自然的困境可见一斑。
二 自然与女性的融合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生理、心理上被视为与自然更加接近通过复兴动物和女性生殖崇拜为中心的古代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把自然尊为母亲的观点是一种获得灵感和力量的源泉”。女性拥有一种与自然在生理和精神上的密切关系。
斯坦贝克巧妙地通过伊莉莎的菊花情结,展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融合,如伊莉莎对菊花的细致入微的了解:当被问及如何给菊花打芽时,她说:
“我只能告诉你那种感觉。就好比你想摘掉那些你不想要的花骨朵,一切都凭你的手指头。你看着你的手指头移动着,它们自动地去摘,你能感觉到那是怎么一回事。它们摘着摘着,绝不会弄错的。它们就和植物在一起,你明白了吗?”
此时,伊莉莎和菊花已经融为一体了,由于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更接近自然的特性,使得男性永远不会像女性那样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此外,丰收在望的盛开的菊花不仅体现了伊莉莎对于自然的爱护,也是自然对于人类行为的回报,是人与自然和谐良性发展的强有力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菊花是伊莉莎的全部自我价值所在,是给予她灵感和力量的源泉。当丈夫亨利称赞她有天分并希望她能培育出同样大的苹果时,伊莉莎的眼睛顿时亮了:“我妈妈就很有天分。她种什么都能活。”这里,伊莉莎正是把对母亲的爱和崇拜寄予到了菊花上,就像母亲一样,菊花是给予她智慧和灵感的源泉。而同大自然的脾性相通、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则使伊莉莎自在又自信。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和女性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源,一个更接近女性的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女性和自然的天然融合还体现在自然往往是女性的心理避难所。在长久以来以男权制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因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控制倍感压抑时,往往投向自然,寻求慰藉。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不仅表现了机械化农业对生态造成的恶果,也为故事奠定了沉重的基调,折射出了伊莉莎生活的压抑和困苦:对于菊花的喜爱得到丈夫明显的冷遇和贬低;在与补锅匠的对话中,她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因而,菊花便演变成了伊莉莎的心理寄托。只有在篱栅之内,她是快乐的,体现出她和男人一样的创造力,是她自身的价值所在。当补锅匠问起菊花的时候,“气恼和拒绝的神情从伊莉莎的脸上消失了”,此时,作为自然象征的菊花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凸显了自然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纽带作用,尽管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是以补锅匠虚伪的利益动机为前提的。
三 女性意识的觉醒——解构男权中心论
生态女性主义者主张消除性别差异,解构和颠覆男权制中心文化,以改变妇女长久以来受压制、被边缘化的从属地位。而在男权中心制的社会中,消除性别二元对立,女性意识的觉醒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说中,自然是恢复女性的天然本性的志同道合者,菊花代表着大自然的青春之美,女主人公伊莉莎对于菊花的喜爱可以说是她的精神追求所在,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象征着大自然的菊花提供了伊莉莎心理潜意识活动的平台,也是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原动力。
而用来“保护着她的花不受牛狗鸡糟蹋的铁丝篱栅”则将伊莉莎和外面的男性世界分割开来,丈夫亨利和补锅匠与伊莉莎谈话时都站在篱栅之外,犹似一道人为的性别二元对立屏障。伊莉莎的女性自我意识仅仅局限于篱栅之内,而亨利和补锅匠可以随意随时离开,进入外面的世界。粗糙的环境,男性的装扮,丈夫对于“结实、能干”的欣赏,使得伊莉莎女性阴柔的一面一扫而光,反而更易于用男性的方式来生活,从而融入男性世界。但是,当遇见补锅匠时,补锅匠对菊花装作的喜爱,使伊莉莎内心被压抑的梦想和渴望释放出来。当补锅匠说起有一位顾客需要菊花的时候,她的眼睛闪闪发光,并摘下那顶破帽子,“抖落开那头漂亮的黑头发”,充分显示了女性的原本特质。
伊莉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还在于她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亲近自然,尤其对菊花的特殊情结,使得伊莉莎变得自在又自信。她已经不再满足于篱栅之内方寸之地的平淡的家庭生活,而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当补锅匠说出“这可不是女人们能过的日子”,暗示她作为女人的弱势地位时,激起了她强烈的反抗和挑战,“我也会磨剪子,而且我也能将锅上的凹痕砸平。我会让你见识一下,女人能做些什么。”当补锅匠离开后,伊莉莎在洗澡擦干身子后,“站到卧室的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子,她缩起肚子挺起胸脯,转过身扭头看着后背”,这是伊莉莎对于自我身体的认可和欣赏,展现了女性柔美的一面,代表着女性意识的回归。
四 结语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伊莉莎对菊花的关注为文本的生态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菊花》中,作者借助伊莉莎对菊花的情结,展现了女性和自然的内在紧密关系,并揭示了女性和自然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通过篱栅这一物象,暗示了在男权中心制社会中,女性永远处于从属的地位。虽然文章末尾象征着主人公渴望和精神追求的菊花被弃之荒野,但文中多处彰显出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和自然的生态人文关怀。“人不是与自然分离的个体,而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个人与其他存在的不同,是由与他人、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所决定的。”在当今生态批评的语境下,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发展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注:本文系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第一批)“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文本研究”,项目编号201001A441。
参考文献:
[1] KarenJWarren: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J] .Environmental Ethics No.2 1990.12.
[2] MichaelE.Zimmermaned.Environmental Philosophy: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HallInc1998.
[3] 周志高、万敏:《“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前沿》,2010年第6期。
[4] 皮埃尔·布尔迪厄,刘辉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5] 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6] 郑炜丽:《〈菊花〉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析》,《读与写杂志》,2008年第8期。
[7]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约翰·斯坦贝克,王海燕译:《菊花》,《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刘艳艳,女,1985—,山东临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赵晓凤,女,1976—,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