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进村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uo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样是“逃离北上广”,他们没有移民海外,也没有到二三线城市去,而是选择来到一个中国村庄,过着半隐居且自己真正能够“主宰”的生活,只为精神上更富足或与孩子相处时间更多。
   一年前,当看到阳光穿透云层,如同聚光灯一般打在海面上时,丁磊的内心掀起从未有过的波澜:就是这里了。
   找地、签合同,一个星期内,丁磊完成了36年人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角色转换:从上海的一位高级白领变身为洱海边的一位新居民。
   吸引丁磊的,是大理洱海边一个名叫双廊的村子。就在丁磊决定迁到此地前,这个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的小村庄,靠海的闲置土地几乎被“瓜分一空”。而租下这些土地的,无一例外都是像丁磊一样的外地人。
   他们有的在此建客栈,有的在这里做一些小生意。就在中国精英们纷纷移民海外时,他们却选择了一种另类的方式:“归隐”山水间。
  
  离开大都市
  
   再次返回上海的丁磊开始前所未有地轻松:离婚,辞职,卖房,“就像一件理所当然之事”。
   在过去的十年间,丁磊顺风顺水,房地产做了八年,位至高管之列;后转做金融,公司正筹备上市。他的妻子是上海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的副总。在外人眼中,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有房有车,有事业有圈子。
   然而,光鲜外表下,痛苦只有自己知道。丁磊和妻子每天睡觉不到6个小时,手机不敢关,应酬不能拒。两人忙到连交流的时间都没有。由于是同行,生活和工作经常绞在一起。裂痕终于在2009年出现,两人闹到不可开交。
   “生活中出现了反推力,要么反抗,要么妥协。”在过去的日子,丁磊通常采取的是妥协,因为这样“省时间”,但这一次,他突然发现,眼前的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为什么要继续妥协?
   人生遭遇黑暗,却找不到出口。丁磊的姐姐建议他去大理看看。就在几个月前,她刚到大理看望两位朋友——由上海迁居双廊的自由艺术家沈见华夫妇。
   在上海时,沈的妻子秋秋在一家外企工作,压力巨大,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辗转多家医院,却找不到病症。有一次,秋秋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对台湾夫妇,因为孩子常年生病,四处求医,但始终不见好转,夫妻俩最后选择了放弃台北的生活,到乡村住了下来,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病奇迹般好了。秋秋决定效仿。考察过几个地方后,他们最后选择了大理双廊,租了一处面朝洱海的院子,取名“白居”。
   生活由此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他们不必穿着考究的服饰去上班,更不用在拥挤的地铁里用尽全力争取一个可以容纳双脚的位置。这里有的是阳光、海水,秋秋的身体渐有好转,而他们的女儿莺莺,也比任何时候都快乐。
   丁磊的姐姐看到这一切后,回去如同“中毒”一般,不停地和丁磊念叨。
   一个月后,丁磊也踏上了去大理的路。一住半个多月,每天四处走走,远眺对面的大理古城,他对比上海和双廊完全不同的生活,明白姐姐为何“中毒”。终于,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战胜了一切,来不及返回上海处理“后事”,他就先在洱海边租了一个院子。
   再次返回上海的丁磊开始前所未有地轻松:离婚,辞职,卖房,“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
  
  “抢占”渔村
  
   其中有一个家庭,人都没来过大理,家当就直接打包过来了。快递公司电话问:东西到了放哪?答:先放你们仓库,等我来后找定住处了再来取。
   最近几年来,丁磊的故事在双廊、丽江、香格里拉等任何一个宜居之地,俯拾皆是。故事各有不同,但情节却很相似:在大城市,他们大多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收入,过得颇为体面,可以被称为“高级白领”或“金领”;但糟糕的交通、拥挤的住房、污浊的空气、不安全的食物、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充满厌倦。之后,他们或是旅游,或看望朋友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处景色怡人之地,便留下不走了。
   他们中的有些人,迁居的想法由来已久。来自北京的陈阵即是其一。早在几年前,他就厌倦了北京的生活,一直在寻找一个新的栖息地。
   还有一些人,则完全为了孩子而“移民”。来自上海的尹铁宏有一个6岁的儿子,从小在家学习,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小区里的议论也越来越多,“为啥不让孩子去学校呢?”“这样会不会耽误孩子的前途啊?”当小区里其他小孩都去上学后,儿子也愈发孤单。无奈中,尹铁宏在网上诉说自己的苦恼,没想到响应者众。他建了一个“在家上学”QQ群,短短三个月,群里就聚了五百多位家长。
   深入讨论之后,大家提出,可以换个城市生活,让这些在家上学的孩子们都聚到一起,这样就不用担心孩子没有集体生活。半个月前,以尹为首的十多个家庭全部迁到了大理,而更多的家长,正在过来的路上。
   其中有一个家庭,人都没来过大理,家当就直接打包过来了。快递公司电话问:东西到了放哪?答:先放你们仓库,等我来后找定住处了再来取。
   丁磊和陈阵移居的双廊,最早不过是一个封闭的渔村。2000年左右,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在小岛的尽头,建了一栋房子。随后,画家赵青、《落叶归根》导演张扬等纷纷落户,从2009年开始,岛上开始热闹起来。
   最早在双廊建客栈的是来自广州的建筑设计师林灿,这同样源于一次旅游的际遇。据双廊村村委会主任赵八旬介绍,短短的三年时间,双廊的客栈,已经建好和正在建的,超过了八十多家,而这些客栈店老板中,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是本地人。
   眼下,双廊就如同一个大工地,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水泥立柱和铺路的小卡车。林灿刚进来时,一个院子的租金不过8000元/年,而今翻了十多倍,涨到了八九万。
   新来者依然络绎不绝,他们的脚步,开始往周边的挖色、青山村扩展。在其中的一个村子,一位广东老板一口气拿下了七个望海的院子,而后,经不住朋友的“央求”,又将这些院子“分”了出去。
  
  “是我们舍弃了北上广”
  
   开的虽是咖啡馆,上的却是行政班:上午9点开门,下午5点就打烊,周日还休息。CICI说,这么早关门,是因为要回家给老公和孩子做饭,“最好的时光要留给家人”。
   有人将这些“新移民”归为“逃離北上广”一族。“这么说也没错。”一年之后,在洱海边的客栈里,丁磊呷了一口普洱茶,慢悠悠地说,“不过,是我们舍弃了北上广,而不是北上广舍弃了我们。”
   当然,相比到二三线城市安家的一群人,这些人大多事业有成,无论是资金还是人脉,都要更强大一些。
   丁磊在决定移民时,就开始重新谋划自己的未来。他的第一兴趣仍然是做酒店,他给客栈取名“七间房”,即总共7间房,自己和家人住两间,剩下的对外营业。
   从租地到建房,丁磊投入近300万,在他的构想中,以后要将之做成一个连锁品牌,专在类似于双廊这样的地方开店,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酒店管理公司。
   像丁磊一样,以客栈为家,同时也以客栈养家者不在少数。而要在这样的地方建一个客栈,少说也要一二百万,城市里的普通工薪阶层显然难以承受。
   不过,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并不因经济条件的好坏而有什么不同。新移民们也各有各的活法。
   一对“80后”的恋人——阿成和巴团在双廊开了间甜品店,阿成曾是银行项目经理,巴团曾是中学教师。2011年7月他们双双辞职来了双廊。他们的甜品店更像是一门业余生意。顾客少的时候,两人就划着房东的船,在洱海上晒太阳。
   来自广东的宋夏艳则在大理古城开了家蔬菜馆,专做素菜。三十多岁的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尹铁宏一样,为了教在家上学的女儿,一年前移居大理。现在,她的艺名——“蔬菜妈妈”比真名要知名得多。
   同声传译高手CICI在大理洋人街上开了一家名为墨龙的咖啡馆,一次最多只能够装12个人——她开的虽是咖啡馆,但上的却是行政班:上午9点开门,下午5点就打烊,周日还休息。CICI说,这么早关门,是因为要回家给老公和孩子做饭,“最好的时光要留给家人”。
   相比大中城市,大理的生活成本要低很多。沈见华曾算过一笔账,在上海,他们一家三口,一个月的开支在12000元,而到了大理,直接去掉了一个零。陈阵刚到双廊时,一天的生活费更是不超过25元。
   “在大城市,我们是生存,到这里,是生活。”陈阵说,既然能够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赚钱就不再是目的。正因为如此,对这些外来户而言,租房还是买房,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件那么紧迫的事。几个月前,刚刚卖掉上海房子搬来大理的作家许崧,现在的选择就是租房。
   还有一些人,则干脆将大城市中的住房出租,再在大理租了个新房,仅差价就够自己生活。
  
  参观并融入别人的生活
  
   新的平衡正在建立,而生活,也似乎在这里回到最本质之处。
   与“逃离北上广”话题相对应,坊间也曾有过关于“逃回北上广”的讨论。事实上对于大理和双廊村里的“新移民”而言,这一现象同样存在。对突然慢下来的生活,也有人在尝鲜之后开始不适应,转而又返回大城市的。
   那些留下来的人对此见怪不怪,当地流行着一句话:这里不能选择什么人来,但能选择什么人留下来。“在城市里,别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咸和我全无关系,即使是好奇,出于礼貌和心防,也只可远远观望,”丁磊说,“但到了这里之后,我可以参观别人的生活,有着相似心路历程的移民们也很容易就成了朋友。”
   现在的丁磊也和双廊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事的时候,就在二楼平台上看云,看山,看洱海。他笑言,前三十年缺的觉,现在开始慢慢往回补。
   事实上,因为有网络,丁磊并非与世隔绝,相反,他还是微博上的活跃分子。那些选择入住其客栈的客人,大多是在微博上同气相投的,连订房也可以在微博上私信完成。
   陈阵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办起教育来。他的妻子最初答应和他一起离开北京,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他解决儿子的上学问题。他们在北京住的是国际公寓,小区内都是外国小孩,放学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而他的儿子上的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每天回家,却有做不完的作业。8岁时,儿子说,真想从窗户跳下去,夫妻俩吓了一大跳。自此之后,陈阵决定与传统教育决裂,让儿子在家上学。
   到了大理,陈阵打算复制美国夏山学校的模式——孩子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因材施教——创办一个私塾,一方面解决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帮助那些移民家庭解决教育问题。陈阵将学堂选址在苍山半腰,面朝洱海,背靠树林,取名“苍山学堂”。现在,学堂已经有5名学生,4个老师。他计划再招收6名10岁以上的学生,从明年开始,环球游学。
   最近,双廊的客栈老板们正准备联合起来,搞一个自导自演的话剧社,“都三四十岁的人了,很难想象吧?”巴图说,以前在学校怕丢人,在社会也怕丢人,到了这里,怕什么?“丢人也没人认识。”
   “蔬菜妈妈”则正准备组织一个“共生社区”——将那些专门为孩子教育而移居大理的家庭联合起来,相互扶持,共同教育孩子等。
   而与本地人之间,新移民们相处得也颇为融洽。沈见华不但收了老邻居的儿子做学生,而且正在做一个农民画社,将当地50-70多歲的老奶奶们组织到一起画画。同时正在和村里合办一份完全公益的乡村画报,记录双廊的生活。
   新移民的到来,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着当地人的生活。一些渔民开始上岸,开饭馆、跑出租车,或者直接在客栈打工,收入来源比以前多了许多。
   新的平衡正在建立,而生活,也似乎在这里回到最本质之处。沧海一粟的店主林灿在广州时,整天忙于工地和图纸之间,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女儿,却总是心不在焉。他忘了孩子是什么时候学会叫爸爸,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搬到大理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女儿相处,有一天早上醒来,女儿问他:“洱海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水之前是否可以在上面走路?第一条鱼又是怎么来的?”
   “这真是我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刻。”他在博客中写道。
  
  责任编辑:左家琦
其他文献
映山红的请柬   在春风中传递时   我再次回到了苍山   回到了   放牧我童年的深处     迎接我的杜鹃   用最原始的方式   把心事   摆成耀眼摆成响亮   让我   一一去检阅     可在红的深邃处   我不是中心    这个春天不纯粹     院内的木棉告诉我   这个春天不纯粹      与它为邻多年   我熟知它的禀性   有叶无花有花无叶
期刊
故乡的人     故乡的人越来越少了,故乡越来越空了。晚秋的故乡还是暖洋洋的风景,可到了这严冬的季节,秃树兀立,村舍低伏,故乡,便显出了它的另一番风情,一种凄零、凋敝的气象。一地白霜,一路乱草,狗儿不在村巷里徜徉,猫儿也躲在母亲的被窝里念着经香睡,鸡呢,把一条腿藏进肚里,孤立在棚架上翻着眼皮,而麻雀则赖在枣树的枝头,缩着头打盹,像一团萧瑟的树叶。   故乡的老一辈人,大都在岁月的轮回里,被时间
期刊
小草探头探脑   掀开厚厚的冬眠   吐着嫩疙瘩伸展着手臂   触摸春的气息     桃花不分昼夜   顶着轻薄的咒语   从树根的冻土中顺着东风   往上爬   只为让春天看见   她殷勤一世又一世   丽质天生的粉艳     当梅香蕴足高雅含雪隐去   杏花迷醉风气的时候   柳枝被雨燕裁剪成   如气如丝无言的温柔   招引着春天   披风携雨   抖抖擞擞
期刊
我们不曾想能有多大作为,只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这片感动我们的彝乡大地带来一点点改变,哪怕一个人也好……  ——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  一群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他们看似平凡,但因为一份共同的责任与爱心,给了他们一个可爱的名字——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  他们怀揣梦想,来到相距数千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用一年的青春谱写人生当中最绚烂的篇章,用串串充满爱心的灵感和创意,为大山
期刊
阅读,穿越时空,跨越载体,无关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只关乎心态,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乃至生存的方式。   保罗·安德鲁(法国建筑师、作家、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者)说:“阅读其实是人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分体验文化,了解历史,也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机会真正探索其他的领域。”我喜欢他对于阅读的精辟概括,更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阅读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
期刊
这里伸展着笔直的青石路面,干净古朴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在城中,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苍山高耸入云,山下的人看不到顶,只看得到一条如缎般的云压在上面。大理就这样真实地走进我的脑海。   古城无疑是大理的一个情结,透过这个情结,你似乎可以听到有一种声音,从远古传来,弥漫在铅灰色城墙的四周,使得这个西南小城,焕发出大国王者之气。绿色和白色,在此结合得是如此的完美。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的古城,如江南的女
期刊
点亮一盏灯,美丽的思念   就从春天的笑靥里冒出来   百花是我真情吐露的心语   千万条溪流弯来绕去,可总是   绕不过大地温暖的胸怀   就像我的生命,经历过起起落落   终究要进入到你芳香的主题中   透过你的明眸,我看到   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幸福   就在我伸手可及的面前     一朵饱含禅意的荷花下   放置着我一个瑰丽的愿望   我划着一叶小木舟,来到你的
期刊
回家的路     一个人不应该没有家。没有家的人是他忘记了回家的路。   没有家的人是漂泊者。他的一生,像一枚树叶,在风中打旋。   我有三个家,三个家被一条公路串连着。两头各一个,中间一个。路不太长,五十来公里。两头的两个家是命中注定,是在我未出娘肚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的。一个是父亲、母亲,一个是妻子、儿子。   另一个家是始料不及的。每个人在走路的时候,都会有很强的选择性,为了实现既定的目
期刊
打工的母亲      因为工作变动,我从乡下来到了县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没有住房,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在靠近城郊的地方租到了一间陈旧的小屋;以前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快马加鞭地学习;往日的朋友同事,大多都在乡下,新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也要从头开始;家在乡下,爱人还在乡下工作,孩子尚幼小,家和工作单位之间不停地往返,是必不可少的。   忙。以至于有几
期刊
剑川彝族分布在该县内各乡镇,与丽江市及四川省大、小凉山的彝族同属一个支系,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语言、风俗,均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的另外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   他们大多居住在高海拔山区半山腰及以上的区域。生产方式以栽种玉米、荞麦、芸豆、马铃薯等作物和放牧牛羊等牲畜为主的传统种植、养殖业。成年妇女也会拉独牛个体耕作,男女老幼各司其职,非常勤快。   他们善于仿效大自然中的动物。比如: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