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寒流,虽然最先受到侵袭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却也让中职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到校园招聘的单位少了;长期合作的单位或减少录取名额、或取消用人计划……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危机。有职教专家指出,连续多年火爆的中职毕业生就业,今年可能面临一个转折点!如果毕业生对国家的就业制度、社会需求了解不够,特别是对今年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再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必然会造成择业时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从而陷入择业误区。
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学生座谈,笔者发现,学生在择业观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错误认识、落后观念。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求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作为中职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呢?
一、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本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就是“竞争上岗”。毕业生必须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从被动的“等、靠”向主动的“找、闯”观念转变。在择业中,勇敢地“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前,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就业。
二、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
“先就业,图生存;再择业,谋发展”,这是就业观念的一个新趋势。当前,用人单位处在优势地位,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压力使毕业生不能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先就业,意味着先生存。中职毕业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当务之急就是挣钱养活自己,直面生存,才是真实。
再者,从选择的角度来说,人们不断变换职业,无疑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平均一生就业1.1次,而美国人平均一生就业6.5次。市场经济把“铁饭碗”换成了“泥饭碗”,中国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并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更何况年轻就是资本。对于中职生而言,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比择业更现实、未来比今天更重要”的观念,抱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心态,求职之路、职业生涯之旅一定会越来越通畅。
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
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条件和分配上的差别,但三百六十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年刘少奇同志对掏粪工时传祥就曾说过:“虽然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普通工人,但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在为人民服务。”
建造一座大厦,需要钢筋水泥,也需要砖瓦木石;建设一个国家,离不开钱三强、华罗庚等学识渊博的科学泰斗,也需要像徐虎、李素丽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可以说工作无高低,自食其力就是光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成功人士。俗话说得好:“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所以,应该承认,大中专毕业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四、一技成,天下行
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痛心疾首地说,“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反观发达国家,他们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为什么世界上生产汽车的国家那么多,只有德国生产的汽车质量最好、工艺最精良?并不是其它国家缺少优秀的设计师,而是缺少优秀的一线员工。
当下在我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本领多一条出路”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青岛港务局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创下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四级精度的记录。这些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并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用他们的成功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
五、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工作?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好工作的标准是:待遇高,环境好,离家近,活轻松。问题是这样的“好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那么,试问自己“我具备这些素质吗?”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我想干什么”,很少考虑“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干什么”。因为不懂得“人职匹配”理论,不了解各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很容易陷入择业误区。
其实,社会上有许多职业可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对于即将毕业踏出校门的职校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六、不求稳固,四海为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人终身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职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市场经济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如果经营不善,随时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因此,过去那种一个单位、一个工种干到退休的情况,已经不现实,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好“改换门庭”、“背井离乡”的思想准备,打破“守在家门口”不愿外出打工的旧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只要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和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多种选择、四海为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变换职业的新观念,已越来越为求职者所接受。
七、不图享乐,艰苦创业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准备求职的毕业生,择业时必须要有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尽管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但由于缺乏人才,急需毕业生去开拓、去创业,因而大有用武之地。据学校对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出自生产第一线,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磨练,以及多年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怎么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并担当重任呢?所以,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起点不一定要高,只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断钻研业务,就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劳动者、优秀的管理者——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
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学生座谈,笔者发现,学生在择业观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错误认识、落后观念。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求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作为中职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呢?
一、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本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就是“竞争上岗”。毕业生必须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从被动的“等、靠”向主动的“找、闯”观念转变。在择业中,勇敢地“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前,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就业。
二、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
“先就业,图生存;再择业,谋发展”,这是就业观念的一个新趋势。当前,用人单位处在优势地位,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压力使毕业生不能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先就业,意味着先生存。中职毕业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当务之急就是挣钱养活自己,直面生存,才是真实。
再者,从选择的角度来说,人们不断变换职业,无疑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平均一生就业1.1次,而美国人平均一生就业6.5次。市场经济把“铁饭碗”换成了“泥饭碗”,中国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并终身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更何况年轻就是资本。对于中职生而言,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比择业更现实、未来比今天更重要”的观念,抱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心态,求职之路、职业生涯之旅一定会越来越通畅。
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
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条件和分配上的差别,但三百六十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年刘少奇同志对掏粪工时传祥就曾说过:“虽然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普通工人,但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在为人民服务。”
建造一座大厦,需要钢筋水泥,也需要砖瓦木石;建设一个国家,离不开钱三强、华罗庚等学识渊博的科学泰斗,也需要像徐虎、李素丽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可以说工作无高低,自食其力就是光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成功人士。俗话说得好:“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所以,应该承认,大中专毕业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四、一技成,天下行
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曾痛心疾首地说,“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反观发达国家,他们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为什么世界上生产汽车的国家那么多,只有德国生产的汽车质量最好、工艺最精良?并不是其它国家缺少优秀的设计师,而是缺少优秀的一线员工。
当下在我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本领多一条出路”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青岛港务局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创下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四级精度的记录。这些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并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用他们的成功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
五、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工作?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好工作的标准是:待遇高,环境好,离家近,活轻松。问题是这样的“好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那么,试问自己“我具备这些素质吗?”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我想干什么”,很少考虑“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干什么”。因为不懂得“人职匹配”理论,不了解各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很容易陷入择业误区。
其实,社会上有许多职业可做,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对于即将毕业踏出校门的职校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六、不求稳固,四海为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人终身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职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市场经济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如果经营不善,随时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因此,过去那种一个单位、一个工种干到退休的情况,已经不现实,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好“改换门庭”、“背井离乡”的思想准备,打破“守在家门口”不愿外出打工的旧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只要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和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多种选择、四海为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变换职业的新观念,已越来越为求职者所接受。
七、不图享乐,艰苦创业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准备求职的毕业生,择业时必须要有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尽管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但由于缺乏人才,急需毕业生去开拓、去创业,因而大有用武之地。据学校对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出自生产第一线,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磨练,以及多年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怎么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并担当重任呢?所以,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起点不一定要高,只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断钻研业务,就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劳动者、优秀的管理者——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