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部短篇小说反映了其本身的性质以及俄罗斯隐藏的无限烦恼,所造成的生命在活着的时间里却也跟美好的爱情无休止的错过。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几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给我们很多启迪。
关键词:契诃夫古罗夫安娜桎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103-02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至1904)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第一次接触到《带小狗的女人》这本书是在电影《朗读者》中。迈克给狱中不识字的汉娜寄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录音磁带,惟有契诃夫的这本《带小狗的女人》激起了汉娜识字阅读的强烈愿望,成为她自主阅读的第一本书。当影片结尾,死去的汉娜的牢房墙壁上赫然出现她工工整整抄写的小说原文时,我觉得我也有了一种阅读它的强烈愿望。
故事围绕着已婚男子德米特里·古罗夫满足一个女人安娜的假日期间展开,小说没有过多强调两人之间的激情,而是将笔墨用在描写两人的内心纠葛。直白地说,《带小狗的女人》描写的无非是一段由风流韵事衍生出的婚外恋。已有家室的德米特利·古罗夫在雅尔塔度假村时邂逅了带小狗的女人安娜·谢尔盖耶夫娜,两人开始热恋,并因安娜受丈夫病情催促不得不回斯城而分离。故事至此并无动人特别之处,契诃夫只是用其幽默灵动的手笔讲述着看似浅显的爱情故事。然而,当两位主角各自回到原来的城市,开始重复原来的生活时,当古罗夫的感情开始渐渐变化时,小说真正的精彩与绝妙才拉开帷幕。
男主人公古罗夫在小说开头并不是一个对待感情认真专一的人。将近40岁的他与妻子已有3个孩子,却经常和各种女人私通,寻找新鲜和刺激。事实上,他主动与谢尔盖耶夫娜结识的初衷即是如此。即使是在与安娜热恋时,古罗夫对她也并无爱情。古罗夫心中的条件十分明确,安娜必须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一点愉快的变化”,带来些“显得是轻松可爱的生活波折”,而且最好不要有乏味和沉长。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对这个比他小近20岁的少妇的犹豫不决和愧疚自责显得不耐烦,对他的态度中隐约有着讥消和粗鲁。诚然,他迷恋过她,在乎过她,但这与他之前的数段风流韵事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种有条件的、不纯粹的感情称不上爱情。
古罗夫觉得过几个月他就会像以前一样把这段情事连同谢尔盖耶夫娜这个名字一起忘掉。但他的记忆却莫名其妙地出了问题,这种问题连他自己都解释不了:一个月过去,与安娜的分别仿佛还在昨天,关于安娜的记忆竟然愈来愈清晰。契诃夫在此处不惜花费非常浓重的笔墨描写古罗夫的心理细节。这种描写丝毫不显余赘,甚至描写得越多,越能激起读者的感慨与共鸣。古罗夫止不住地回忆着谢尔盖耶夫娜;一刻不停地幻想着她的出现;强烈地渴望找人倾诉自己的感情却又没有勇气承认……直到最后未经什么思量打算就只身一人去了斯城,带着唯一的目标—— 见安娜·谢尔盖耶夫娜。
此时,古罗夫对于安娜已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了。他早已不在乎她是否能让他快乐。他只是急切地、强烈地渴望见到这个几个月来一直挥之不去的、让他头一次感到不知所措心神不宁的女人。这种感情上的转变虽然看似没有任何前兆与起点,但正因为其悄无声息地潜入和大规模的爆发而更令人信服。古罗夫对安娜的感情由有条件的控制和利用在与她分离的几个月内转变为无条件的思念和想象。这已然是爱情了。
剧院古罗夫与谢尔盖耶夫娜再次见面的场景是小说的高潮,两个人都在见到对方的那一刻最终确认了自己的爱情,同时也在那一刻看到了这爱情前途的无望。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最后一章比起戏剧性的高潮部分更能触动人心,使人动容。我们看到一对认真地、真正地爱着对方的情侣不得不在自己公开的生活中用尽各种伪装和欺骗,又不得不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的一面掩盖在不可告人的角落。
我顿时明白了《朗读者》中的汉娜为何如此喜爱这部小说。同样是相差悬殊的年龄,同样是没有婚姻的维系,同样是铭心刻骨的真爱,同样是世俗不容的禁忌。“朗读者”已永远无法见到曾经的挚爱,而“带小狗的女人”仍和爱人苦苦地在桎梏中寻找出路。契诃夫让小说在这种无望的寻找中戛然而止,谁敢说迎接他们的会是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契诃夫的杰出之处在于并不将重墨放在他们俩的爱情故事上,而是将浓彩泼洒在描写他们俩分开后的精神煎熬上。也就是说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对他们的爱情的深度和价值是在分手之后逐渐认识和体会到的。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他们有这样的感叹:“他们觉得他们的遇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他们不懂为什么他已经娶了妻子,她也已经嫁了丈夫;他们仿佛是两只候鸟,硬是关在两只笼子里,分开生活似的。”
因此,《带小狗的女人》也不仅仅是描写爱情和这种爱情如何把人改变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愈是不可遏止,就愈是反映出这两个人仿佛是一雌一雄两只候鸟“被人捉住,硬关在两只笼子里的”痛苦,也愈是表现出了两个真诚的生命要从虚假的令人窒息的旧生活中挣扎出来的渴望。
这笼子一般的令人窒息的旧生活,契诃夫用一种近似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在描写女主人公和她那并不喜欢的丈夫居住的那所房子有“一道灰色的围墙,很长,墙头上钉着钉子。”在这座墙头上带有钉子的围墙内,一个带小狗的女人不幸福地生活着。她对于古罗夫的爱,就是要从这个灰色围墙里冲出来的热望和决心。
但是,这种理想的新生活要实现起来是多么的困难啊。他们为了他们的爱情,双双过着一种两面的生活。在描写古罗夫去幽会时,契诃夫将这种带着面具,过着双重生活的人的困境作了十分精辟的描述。
他一边说,一边心里暗想:现在他正在去赴幽会,这件事一个人都不知道,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他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公开的,凡是要知道这种生活的人都看得见,都知道,充满了传统的真实和传统的欺骗,跟他的熟人和朋友的生活完全一样;另一种生活则在暗地里进行。由于环境的一种奇特的、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凡是他认为重大的、有趣的、必不可少的事情,凡是他真诚地去做而没有欺骗自己的事情,凡是构成他生活核心的事情,统统是瞒着别人,暗地里进行的……
男女主人公在幽会时商量,该如何摆脱这种必须躲藏、欺骗、分居两地的境地的窘境?该怎样从这种不堪忍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契诃夫在小说结尾并没有给出明朗的答案,他只是这样写道:“似乎再过一会儿,解答就可以找到,到那时候,一种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不过这两个人心里很明白:离着结束还很远很远,那最复杂、最困难的道路现在才刚刚开始。”这样的一个结尾就将小说的内涵从爱情问题上升到了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度了。
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很多。如《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畸形的心理,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的纷争,又如《魂断蓝桥》中战争的硝烟。但在《带小狗的女人》中,我们无法找到可以归咎错误的人或事,悲剧似乎用任何方法都避免不了。两位主人公都是无爱婚姻的受害者,即使不相爱,他们的婚姻本身也是个悲剧;两个婚姻中的另一方显然也并无过错,小说中并未提到他们有任何的强迫与要挟;社会伦理道德中反对婚外恋的价值观更无过错,否则社会将失去秩序的井然……那么,难道错误在于爱情本身?可弥足珍贵的一生唯一的真挚爱情,又怎能与过错划上等号?
于是,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却无能为力的“无过错悲剧”。其实纵观各种文学作品,《带小狗的女人》并不孤独。著名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便是“无过错悲剧”的典型。而在爱情小说中,除《朗读者》外,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同样是一种无过错的悲剧。当那个同叫安娜的女子在铁轨前独自承担那段为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时,谁都明白,事情发展到这等地步,并不是安娜的错。
《俄狄浦斯王》、《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带小狗的女人》和《朗读者》都是各个时期悲剧中无可替代的经典。它们的光辉因其中“无过错悲剧”的运用而显得格外耀眼。在我看来,无过错悲剧是更深层次的悲剧,正因为无法找到具体的错误承担者,整个悲剧才是真正的大无奈、大凄凉。
《带小狗的女人》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作者并未刻意地营造悲剧的气氛,他把故事用流畅自然的笔触一步步向悲剧推进,最终在悲剧的门槛前陡然一停。于是,读者才会自主地设想和思考,久久地回想书中无条件的爱情,怅怅地品味随这爱情而来的无过错的而悲剧。
通过该书,我们看到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深刻刻画男女主角的内心纠葛,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而内容提及公开与秘密的双面生活也令我们感同身受。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著作,高尔基读后给契诃夫写信说到:“您以你的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在做着一件意义巨大的事情: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
参考文献
[1] 周柏冬,张沉愚,沈民翰[译].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台北市:故乡(初版).
关键词:契诃夫古罗夫安娜桎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103-02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至1904)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第一次接触到《带小狗的女人》这本书是在电影《朗读者》中。迈克给狱中不识字的汉娜寄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录音磁带,惟有契诃夫的这本《带小狗的女人》激起了汉娜识字阅读的强烈愿望,成为她自主阅读的第一本书。当影片结尾,死去的汉娜的牢房墙壁上赫然出现她工工整整抄写的小说原文时,我觉得我也有了一种阅读它的强烈愿望。
故事围绕着已婚男子德米特里·古罗夫满足一个女人安娜的假日期间展开,小说没有过多强调两人之间的激情,而是将笔墨用在描写两人的内心纠葛。直白地说,《带小狗的女人》描写的无非是一段由风流韵事衍生出的婚外恋。已有家室的德米特利·古罗夫在雅尔塔度假村时邂逅了带小狗的女人安娜·谢尔盖耶夫娜,两人开始热恋,并因安娜受丈夫病情催促不得不回斯城而分离。故事至此并无动人特别之处,契诃夫只是用其幽默灵动的手笔讲述着看似浅显的爱情故事。然而,当两位主角各自回到原来的城市,开始重复原来的生活时,当古罗夫的感情开始渐渐变化时,小说真正的精彩与绝妙才拉开帷幕。
男主人公古罗夫在小说开头并不是一个对待感情认真专一的人。将近40岁的他与妻子已有3个孩子,却经常和各种女人私通,寻找新鲜和刺激。事实上,他主动与谢尔盖耶夫娜结识的初衷即是如此。即使是在与安娜热恋时,古罗夫对她也并无爱情。古罗夫心中的条件十分明确,安娜必须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一点愉快的变化”,带来些“显得是轻松可爱的生活波折”,而且最好不要有乏味和沉长。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对这个比他小近20岁的少妇的犹豫不决和愧疚自责显得不耐烦,对他的态度中隐约有着讥消和粗鲁。诚然,他迷恋过她,在乎过她,但这与他之前的数段风流韵事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种有条件的、不纯粹的感情称不上爱情。
古罗夫觉得过几个月他就会像以前一样把这段情事连同谢尔盖耶夫娜这个名字一起忘掉。但他的记忆却莫名其妙地出了问题,这种问题连他自己都解释不了:一个月过去,与安娜的分别仿佛还在昨天,关于安娜的记忆竟然愈来愈清晰。契诃夫在此处不惜花费非常浓重的笔墨描写古罗夫的心理细节。这种描写丝毫不显余赘,甚至描写得越多,越能激起读者的感慨与共鸣。古罗夫止不住地回忆着谢尔盖耶夫娜;一刻不停地幻想着她的出现;强烈地渴望找人倾诉自己的感情却又没有勇气承认……直到最后未经什么思量打算就只身一人去了斯城,带着唯一的目标—— 见安娜·谢尔盖耶夫娜。
此时,古罗夫对于安娜已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了。他早已不在乎她是否能让他快乐。他只是急切地、强烈地渴望见到这个几个月来一直挥之不去的、让他头一次感到不知所措心神不宁的女人。这种感情上的转变虽然看似没有任何前兆与起点,但正因为其悄无声息地潜入和大规模的爆发而更令人信服。古罗夫对安娜的感情由有条件的控制和利用在与她分离的几个月内转变为无条件的思念和想象。这已然是爱情了。
剧院古罗夫与谢尔盖耶夫娜再次见面的场景是小说的高潮,两个人都在见到对方的那一刻最终确认了自己的爱情,同时也在那一刻看到了这爱情前途的无望。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最后一章比起戏剧性的高潮部分更能触动人心,使人动容。我们看到一对认真地、真正地爱着对方的情侣不得不在自己公开的生活中用尽各种伪装和欺骗,又不得不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的一面掩盖在不可告人的角落。
我顿时明白了《朗读者》中的汉娜为何如此喜爱这部小说。同样是相差悬殊的年龄,同样是没有婚姻的维系,同样是铭心刻骨的真爱,同样是世俗不容的禁忌。“朗读者”已永远无法见到曾经的挚爱,而“带小狗的女人”仍和爱人苦苦地在桎梏中寻找出路。契诃夫让小说在这种无望的寻找中戛然而止,谁敢说迎接他们的会是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契诃夫的杰出之处在于并不将重墨放在他们俩的爱情故事上,而是将浓彩泼洒在描写他们俩分开后的精神煎熬上。也就是说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对他们的爱情的深度和价值是在分手之后逐渐认识和体会到的。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他们有这样的感叹:“他们觉得他们的遇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他们不懂为什么他已经娶了妻子,她也已经嫁了丈夫;他们仿佛是两只候鸟,硬是关在两只笼子里,分开生活似的。”
因此,《带小狗的女人》也不仅仅是描写爱情和这种爱情如何把人改变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愈是不可遏止,就愈是反映出这两个人仿佛是一雌一雄两只候鸟“被人捉住,硬关在两只笼子里的”痛苦,也愈是表现出了两个真诚的生命要从虚假的令人窒息的旧生活中挣扎出来的渴望。
这笼子一般的令人窒息的旧生活,契诃夫用一种近似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在描写女主人公和她那并不喜欢的丈夫居住的那所房子有“一道灰色的围墙,很长,墙头上钉着钉子。”在这座墙头上带有钉子的围墙内,一个带小狗的女人不幸福地生活着。她对于古罗夫的爱,就是要从这个灰色围墙里冲出来的热望和决心。
但是,这种理想的新生活要实现起来是多么的困难啊。他们为了他们的爱情,双双过着一种两面的生活。在描写古罗夫去幽会时,契诃夫将这种带着面具,过着双重生活的人的困境作了十分精辟的描述。
他一边说,一边心里暗想:现在他正在去赴幽会,这件事一个人都不知道,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他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公开的,凡是要知道这种生活的人都看得见,都知道,充满了传统的真实和传统的欺骗,跟他的熟人和朋友的生活完全一样;另一种生活则在暗地里进行。由于环境的一种奇特的、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凡是他认为重大的、有趣的、必不可少的事情,凡是他真诚地去做而没有欺骗自己的事情,凡是构成他生活核心的事情,统统是瞒着别人,暗地里进行的……
男女主人公在幽会时商量,该如何摆脱这种必须躲藏、欺骗、分居两地的境地的窘境?该怎样从这种不堪忍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契诃夫在小说结尾并没有给出明朗的答案,他只是这样写道:“似乎再过一会儿,解答就可以找到,到那时候,一种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不过这两个人心里很明白:离着结束还很远很远,那最复杂、最困难的道路现在才刚刚开始。”这样的一个结尾就将小说的内涵从爱情问题上升到了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度了。
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很多。如《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畸形的心理,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的纷争,又如《魂断蓝桥》中战争的硝烟。但在《带小狗的女人》中,我们无法找到可以归咎错误的人或事,悲剧似乎用任何方法都避免不了。两位主人公都是无爱婚姻的受害者,即使不相爱,他们的婚姻本身也是个悲剧;两个婚姻中的另一方显然也并无过错,小说中并未提到他们有任何的强迫与要挟;社会伦理道德中反对婚外恋的价值观更无过错,否则社会将失去秩序的井然……那么,难道错误在于爱情本身?可弥足珍贵的一生唯一的真挚爱情,又怎能与过错划上等号?
于是,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却无能为力的“无过错悲剧”。其实纵观各种文学作品,《带小狗的女人》并不孤独。著名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便是“无过错悲剧”的典型。而在爱情小说中,除《朗读者》外,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同样是一种无过错的悲剧。当那个同叫安娜的女子在铁轨前独自承担那段为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时,谁都明白,事情发展到这等地步,并不是安娜的错。
《俄狄浦斯王》、《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带小狗的女人》和《朗读者》都是各个时期悲剧中无可替代的经典。它们的光辉因其中“无过错悲剧”的运用而显得格外耀眼。在我看来,无过错悲剧是更深层次的悲剧,正因为无法找到具体的错误承担者,整个悲剧才是真正的大无奈、大凄凉。
《带小狗的女人》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作者并未刻意地营造悲剧的气氛,他把故事用流畅自然的笔触一步步向悲剧推进,最终在悲剧的门槛前陡然一停。于是,读者才会自主地设想和思考,久久地回想书中无条件的爱情,怅怅地品味随这爱情而来的无过错的而悲剧。
通过该书,我们看到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深刻刻画男女主角的内心纠葛,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而内容提及公开与秘密的双面生活也令我们感同身受。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著作,高尔基读后给契诃夫写信说到:“您以你的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在做着一件意义巨大的事情: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
参考文献
[1] 周柏冬,张沉愚,沈民翰[译].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台北市:故乡(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