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的一天,烈日炎炎。笔者跟随合肥新四军研究会同志来到古都西安,看望并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原兰州军区空军政委谢雪畴同志。我们刚进客厅,谢老闻讯就从书房里缓步走了出来。尽管已是95岁的耄耋老人,但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说话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众人坐定,稍加寒暄之后,老人家就向我们谈起了早年参加革命的风雨历程……
奇遇通向革命路
1920年11月,谢雪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一户普通人家。儿时的他,上过几年私塾,先后在玉潭高级小学、宁乡乡村师范学校读书。谢雪畴的父亲曾与刘少奇是同学,也是宁乡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当时的爱国青年很向往中共在延安开设的陕北公学,谢雪畴也不例外。1938年初,谢雪畴独自前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希望经其介绍奔赴陕北延安。可是,由于谢雪畴没有介绍人而被拒绝接受,这对谢雪畴来说,无疑是兜头浇了一瓢冷水,他坐在办事处的墙角边大哭起来。
哭声引起了一位中年女子的注意,她走过来询问谢雪畴哭泣的缘由。当她得知谢雪畴一路从湖南赶来投身革命遇到挫折的经历后,深为他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她安慰了谢雪畴一番,并说由她来想想办法。这位女子说完,就走上楼去,片刻,她引来一名军人。但见这位军人大高个,宽脸膛,身材魁伟,慈眉善目,两只粗壮的大脚踏在木质的楼梯上,楼梯发出吱吱声响。
“您……不就是‘神行太保’羅炳辉吗?”谢雪畴见到这位将军模样的人,不禁脱口而出。
“你是怎么知道我的?”罗炳辉瞪大了铜铃般的眼睛,显然大感意外。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红军将军传》里都是这样说的,书里还有你的照片呐,所以,我一眼就认出了你。”谢雪畴答道。
罗炳辉张开弥勒佛般的嘴巴,呵呵笑道:“原来你也读过这些书呀!”
谢雪畴将自己的情况和一路上的经历遭遇都如实向罗炳辉讲述。罗炳辉细细听过之后,连声夸赞:“好一个热血青年!”
罗炳辉本想将谢雪畴引荐到陕北公学,但那位女子见谢雪畴衣着单薄,与罗炳辉商议后,想将他介绍到新四军设在七里坪的青年训练班去。他们向谢雪畴介绍了七里坪青训班的基本情况,问谢雪畴愿不愿意去?谢雪畴不假思索地答道:“只要是共产党办的学校,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愿意去!”
几天之后,谢雪畴等8名青年跟随青训班大队长余立金,跋山涉水,前往鄂东七里坪,从此,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谢雪畴说自己能够走上革命道路,要感谢罗炳辉,还要感谢那位女子,谢雪畴后来听说她是一位省委书记的遗孀,却并不知道她的姓名与详情,谢雪畴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经历“高敬亭事件”
七里坪青年训练班是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而创办的。谢雪畴在那里学习仅仅一个月,就被分到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
说起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谢老说,高敬亭事件之前,他曾两次见到高敬亭。
1939年初,四支队新组建游击纵队时,配属的服务团缺少一个指导员,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戴季英要谢雪畴担任此职。临别时,戴季英要谢雪畴去见见司令员高敬亭,向他请示工作。谢雪畴对高敬亭有点敬畏,但戴季英要他去,不能不去。到了西港冲四支队司令部,高敬亭从里屋出来,一见面就高声说道:“好年轻,好秀气哟!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高司令和蔼、热情的话语,将谢雪畴原本的害怕驱散得无影无踪。高敬亭坐在火炉旁,和谢雪畴拉起了家常。谈话间到了中午,高敬亭便留谢雪畴在那里吃饭。饭后高敬亭对谢雪畴说:“今天,我认识了你,我对你的印象很好,下次有机会再见面时,你把你的所见所闻讲给我听,我很喜欢听。”高敬亭还给了谢雪畴一些钱,说让他买一些需要的东西。
三个月后,正在淮南铁路沿线搞抗日宣传动员工作的谢雪畴,听说高敬亭率部东进,戴季英要他去见高敬亭。谢雪畴见到高敬亭时,天色已晚。谢雪畴将在淮南开展工作时的见闻向高敬亭汇报一番,高敬亭似乎心事重重,因为此前几日发生了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叛逃事件。谢雪畴汇报完工作,就向高敬亭告辞。高敬亭拉着谢雪畴的手,又给了他一些钱,并说:“下次再到我这儿来吃饭吧!”
不料仅仅一个月后,高敬亭在青龙厂褚老圩被捕。那时,谢雪畴已由游击纵队调回到支队政治部宣传科任职,他参加了公审高敬亭大会。谢老回忆说,大会在褚老圩外面的树林里进行,会上宣布了高敬亭的十大罪状,会场气氛很是压抑。不久,高敬亭就被枪毙了。
高敬亭被处死之后,戴季英指定由谢雪畴、裴先白整理高敬亭保存的文件、书信。在整理书信的过程中,谢雪畴才发现,高敬亭与戴季英早在1938年夏就曾产生过很大矛盾。
在评价高敬亭时,谢雪畴认为:高敬亭在坚持大别山斗争中功劳很大,但过于骄傲,不听指挥,不愿意东进皖东,但杀高可惜了。
两次特殊的任务
谢雪畴戎马一生,接受过许许多多的任务,而其中有两次任务带有很大的神秘色彩。
1939年冬,一天,司令部要谢雪畴随团政委李世焱带一营人马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李世焱对营长耳语一番,就见营长对待命的战士们轻声道:“注意,今夜要急行军,还要经过敌占区,队伍要保持肃静。行军时不得咳嗽,不得讲话,不得发出响声,还要走得特别快!”
随即,部队在静谧的黑夜里出发,在淮南黑黢黢的田野间飞速前进。部队经过水家湖、火龙岗,来到淮河南岸边的一座码头附近。李世焱令士兵对附近几个村庄进行搜索、警戒,又令部队沿码头向两侧散开,形成一个严严实实的警戒圈。
李世焱见一切安排妥当,才向空中挥了挥手,放了一个暗号。片刻,一条小船从黑黢黢的河岸边划到码头前,李世焱跳上木船,不一会就消逝在黑夜中。
不多久,从淮河北岸快速划过来一支长长的船队。此时,战士们显得格外紧张。船一条条靠岸,船上下来一大群人,李世焱也在其中。就见李世焱压低声音招呼大家道:“快,现在没事……”谢雪畴看到上岸的人群中有两个首长模样的人,一个脸庞消瘦,一个身板结实。这两个人在一队警卫的掩护下,很快离开河岸,向空旷的田野大步走去。天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大队人马赶到了淮南游击区的白鹭桥。“终于到家了!”人群中发出轻松的笑声。 谢雪畴从未参加过如此神秘的夜间行动。后来他才知道,他们这次前往淮河岸边,是迎接党中央派来领导苏皖边区工作的刘少奇(化名胡服)、徐海东。
1941年1月元旦剛过,十四团团长张翼翔接到谭希林旅长的电话指令:“让部队火速准备三天干粮,有行动。”谭希林没有说明具体任务,这使张翼翔感觉此次任务非比寻常。张翼翔从司令部、政治处的参谋、干事中抽调12人,由谢雪畴带队,连夜分赴各营、连。
“明天一天内,准备好干粮,要严格保守秘密,不能透露半点消息。”张翼翔的话语比谭希林还要严厉。
就在部队出发之际,谢雪畴听到东边广西军的据点响起了急促的枪声,那是兄弟部队在向顽军进攻。经一夜行军,十四团赶到了淮南根据地的中心位置,绕到了顽军的背后。直到此时,谢雪畴才明白,昨夜兄弟部队是佯动,目的是掩护十四团的行动不被察觉。
次夜,部队继续行军。奇怪的是,部队行军的前面,一支喂狗队先行出发了。这支喂狗队是临时从各连抽人组成的,沿途背着装满馒头、锅巴、玉米棒子的口袋,到了村庄边,见到有狗,赶紧喂食。这样,狗忙着吃“夜宵”,当后面的大部队匆匆经过时,狗就顾不上叫唤了。
经过几个夜晚的行军,部队赶到无为襄安镇以南地域隐蔽下来。天渐渐亮了,十四团指战员们的眼前,现出辽阔的水域,那是滚滚长江。襄安为皖中重镇,也是新四军江南、江北部队沟通的交通要地。
吃过早饭,张翼翔召集谢雪畴等全团排以上干部,临时召开了一个紧急动员大会。此刻,他终于向大家披露了此行的目的:迎接皖南军部过江!
当时,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首长叶挺、项英将率军部及9000余名指战员,从皖南云岭转移北上,而最短的北上路线就是经铜陵、无为,所以,江北指挥部令十四团赶至无为,与沿江部队一道,打破日伪顽的封锁,迎接军部顺利渡江北上。
为了探明长江水情,谢雪畴跟着侦察队,划着一条小船,趁着黑夜探测长江。当时,江流湍急,小船在江面上下颠簸,时沉时浮,真是险象环生。但最终他们还是完成了探明水情的任务。
十四团在襄安镇外隐蔽集结了两天,但长江南岸却毫无动静。后来,谢雪畴听到消息:皖南军部在皖南茂林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攻,新四军损失惨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谢老自幼爱好文学,多年以来,谢老笔耕不辍,常年坚持写作。直到几年前,谢老想根据自己一生征战经历写一部作品,尽管手已经不很灵便,他就用口述让保姆帮助记录的形式,终于完成了30余万字的书稿。
这部名为《穿越硝烟的身影》自传体长篇小说,真实再现了谢老由一位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领导者的曲折经历,文笔细腻,文风质朴,读来亲切感人。
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时,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褚祥林同志提出请谢老题字,谢老欣然提笔。老人家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下了“回望抗战,永远向前!”几个遒劲的大字。
(责任编辑 党亚惠)
奇遇通向革命路
1920年11月,谢雪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一户普通人家。儿时的他,上过几年私塾,先后在玉潭高级小学、宁乡乡村师范学校读书。谢雪畴的父亲曾与刘少奇是同学,也是宁乡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当时的爱国青年很向往中共在延安开设的陕北公学,谢雪畴也不例外。1938年初,谢雪畴独自前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希望经其介绍奔赴陕北延安。可是,由于谢雪畴没有介绍人而被拒绝接受,这对谢雪畴来说,无疑是兜头浇了一瓢冷水,他坐在办事处的墙角边大哭起来。
哭声引起了一位中年女子的注意,她走过来询问谢雪畴哭泣的缘由。当她得知谢雪畴一路从湖南赶来投身革命遇到挫折的经历后,深为他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她安慰了谢雪畴一番,并说由她来想想办法。这位女子说完,就走上楼去,片刻,她引来一名军人。但见这位军人大高个,宽脸膛,身材魁伟,慈眉善目,两只粗壮的大脚踏在木质的楼梯上,楼梯发出吱吱声响。
“您……不就是‘神行太保’羅炳辉吗?”谢雪畴见到这位将军模样的人,不禁脱口而出。
“你是怎么知道我的?”罗炳辉瞪大了铜铃般的眼睛,显然大感意外。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红军将军传》里都是这样说的,书里还有你的照片呐,所以,我一眼就认出了你。”谢雪畴答道。
罗炳辉张开弥勒佛般的嘴巴,呵呵笑道:“原来你也读过这些书呀!”
谢雪畴将自己的情况和一路上的经历遭遇都如实向罗炳辉讲述。罗炳辉细细听过之后,连声夸赞:“好一个热血青年!”
罗炳辉本想将谢雪畴引荐到陕北公学,但那位女子见谢雪畴衣着单薄,与罗炳辉商议后,想将他介绍到新四军设在七里坪的青年训练班去。他们向谢雪畴介绍了七里坪青训班的基本情况,问谢雪畴愿不愿意去?谢雪畴不假思索地答道:“只要是共产党办的学校,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愿意去!”
几天之后,谢雪畴等8名青年跟随青训班大队长余立金,跋山涉水,前往鄂东七里坪,从此,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谢雪畴说自己能够走上革命道路,要感谢罗炳辉,还要感谢那位女子,谢雪畴后来听说她是一位省委书记的遗孀,却并不知道她的姓名与详情,谢雪畴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经历“高敬亭事件”
七里坪青年训练班是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而创办的。谢雪畴在那里学习仅仅一个月,就被分到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
说起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谢老说,高敬亭事件之前,他曾两次见到高敬亭。
1939年初,四支队新组建游击纵队时,配属的服务团缺少一个指导员,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戴季英要谢雪畴担任此职。临别时,戴季英要谢雪畴去见见司令员高敬亭,向他请示工作。谢雪畴对高敬亭有点敬畏,但戴季英要他去,不能不去。到了西港冲四支队司令部,高敬亭从里屋出来,一见面就高声说道:“好年轻,好秀气哟!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高司令和蔼、热情的话语,将谢雪畴原本的害怕驱散得无影无踪。高敬亭坐在火炉旁,和谢雪畴拉起了家常。谈话间到了中午,高敬亭便留谢雪畴在那里吃饭。饭后高敬亭对谢雪畴说:“今天,我认识了你,我对你的印象很好,下次有机会再见面时,你把你的所见所闻讲给我听,我很喜欢听。”高敬亭还给了谢雪畴一些钱,说让他买一些需要的东西。
三个月后,正在淮南铁路沿线搞抗日宣传动员工作的谢雪畴,听说高敬亭率部东进,戴季英要他去见高敬亭。谢雪畴见到高敬亭时,天色已晚。谢雪畴将在淮南开展工作时的见闻向高敬亭汇报一番,高敬亭似乎心事重重,因为此前几日发生了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叛逃事件。谢雪畴汇报完工作,就向高敬亭告辞。高敬亭拉着谢雪畴的手,又给了他一些钱,并说:“下次再到我这儿来吃饭吧!”
不料仅仅一个月后,高敬亭在青龙厂褚老圩被捕。那时,谢雪畴已由游击纵队调回到支队政治部宣传科任职,他参加了公审高敬亭大会。谢老回忆说,大会在褚老圩外面的树林里进行,会上宣布了高敬亭的十大罪状,会场气氛很是压抑。不久,高敬亭就被枪毙了。
高敬亭被处死之后,戴季英指定由谢雪畴、裴先白整理高敬亭保存的文件、书信。在整理书信的过程中,谢雪畴才发现,高敬亭与戴季英早在1938年夏就曾产生过很大矛盾。
在评价高敬亭时,谢雪畴认为:高敬亭在坚持大别山斗争中功劳很大,但过于骄傲,不听指挥,不愿意东进皖东,但杀高可惜了。
两次特殊的任务
谢雪畴戎马一生,接受过许许多多的任务,而其中有两次任务带有很大的神秘色彩。
1939年冬,一天,司令部要谢雪畴随团政委李世焱带一营人马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李世焱对营长耳语一番,就见营长对待命的战士们轻声道:“注意,今夜要急行军,还要经过敌占区,队伍要保持肃静。行军时不得咳嗽,不得讲话,不得发出响声,还要走得特别快!”
随即,部队在静谧的黑夜里出发,在淮南黑黢黢的田野间飞速前进。部队经过水家湖、火龙岗,来到淮河南岸边的一座码头附近。李世焱令士兵对附近几个村庄进行搜索、警戒,又令部队沿码头向两侧散开,形成一个严严实实的警戒圈。
李世焱见一切安排妥当,才向空中挥了挥手,放了一个暗号。片刻,一条小船从黑黢黢的河岸边划到码头前,李世焱跳上木船,不一会就消逝在黑夜中。
不多久,从淮河北岸快速划过来一支长长的船队。此时,战士们显得格外紧张。船一条条靠岸,船上下来一大群人,李世焱也在其中。就见李世焱压低声音招呼大家道:“快,现在没事……”谢雪畴看到上岸的人群中有两个首长模样的人,一个脸庞消瘦,一个身板结实。这两个人在一队警卫的掩护下,很快离开河岸,向空旷的田野大步走去。天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大队人马赶到了淮南游击区的白鹭桥。“终于到家了!”人群中发出轻松的笑声。 谢雪畴从未参加过如此神秘的夜间行动。后来他才知道,他们这次前往淮河岸边,是迎接党中央派来领导苏皖边区工作的刘少奇(化名胡服)、徐海东。
1941年1月元旦剛过,十四团团长张翼翔接到谭希林旅长的电话指令:“让部队火速准备三天干粮,有行动。”谭希林没有说明具体任务,这使张翼翔感觉此次任务非比寻常。张翼翔从司令部、政治处的参谋、干事中抽调12人,由谢雪畴带队,连夜分赴各营、连。
“明天一天内,准备好干粮,要严格保守秘密,不能透露半点消息。”张翼翔的话语比谭希林还要严厉。
就在部队出发之际,谢雪畴听到东边广西军的据点响起了急促的枪声,那是兄弟部队在向顽军进攻。经一夜行军,十四团赶到了淮南根据地的中心位置,绕到了顽军的背后。直到此时,谢雪畴才明白,昨夜兄弟部队是佯动,目的是掩护十四团的行动不被察觉。
次夜,部队继续行军。奇怪的是,部队行军的前面,一支喂狗队先行出发了。这支喂狗队是临时从各连抽人组成的,沿途背着装满馒头、锅巴、玉米棒子的口袋,到了村庄边,见到有狗,赶紧喂食。这样,狗忙着吃“夜宵”,当后面的大部队匆匆经过时,狗就顾不上叫唤了。
经过几个夜晚的行军,部队赶到无为襄安镇以南地域隐蔽下来。天渐渐亮了,十四团指战员们的眼前,现出辽阔的水域,那是滚滚长江。襄安为皖中重镇,也是新四军江南、江北部队沟通的交通要地。
吃过早饭,张翼翔召集谢雪畴等全团排以上干部,临时召开了一个紧急动员大会。此刻,他终于向大家披露了此行的目的:迎接皖南军部过江!
当时,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首长叶挺、项英将率军部及9000余名指战员,从皖南云岭转移北上,而最短的北上路线就是经铜陵、无为,所以,江北指挥部令十四团赶至无为,与沿江部队一道,打破日伪顽的封锁,迎接军部顺利渡江北上。
为了探明长江水情,谢雪畴跟着侦察队,划着一条小船,趁着黑夜探测长江。当时,江流湍急,小船在江面上下颠簸,时沉时浮,真是险象环生。但最终他们还是完成了探明水情的任务。
十四团在襄安镇外隐蔽集结了两天,但长江南岸却毫无动静。后来,谢雪畴听到消息:皖南军部在皖南茂林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攻,新四军损失惨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谢老自幼爱好文学,多年以来,谢老笔耕不辍,常年坚持写作。直到几年前,谢老想根据自己一生征战经历写一部作品,尽管手已经不很灵便,他就用口述让保姆帮助记录的形式,终于完成了30余万字的书稿。
这部名为《穿越硝烟的身影》自传体长篇小说,真实再现了谢老由一位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领导者的曲折经历,文笔细腻,文风质朴,读来亲切感人。
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时,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褚祥林同志提出请谢老题字,谢老欣然提笔。老人家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下了“回望抗战,永远向前!”几个遒劲的大字。
(责任编辑 党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