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光辉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310023
  
  摘要: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定理. 勾股定理的发现导致了上千年的证明热潮,这反映出了它的无穷魅力. 观察、实验、归纳是发现勾股定理经历的过程;不断构造几何图形来证明勾股定理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赵爽、华罗庚等无数的数学天才照耀着勾股定理,使勾股定理影响深远. 在中学阶段,勾股定理是一个数形结合的完美例子,也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定理.
  关键词: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历史;弦图;探索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定理. 之所以重要,在于定理本身是用代数式刻画几何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完美体现,定理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工具. 勾股定理的发现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其证明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特殊知识内涵,又有悠久历史内涵的定理,如何学才能既掌握定理本身,又能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甚至尝试发现定理的成功,都是值得认真思量的事情.
  在义务教育标准试验教科书中,《探索勾股定理》是放在《特殊三角形》一章的,作为特殊三角形之一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出现.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也有了多种的研究方法(证明全等、计算面积等),为发现勾股定理提供了经验,也为理论证明勾股定理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还有一个“历史”的使命,就是其本身蕴涵的丰富历史见证了数学不断发展超越的历程,是学生了解数学史的大好机会,同时对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也大有裨益. 因此,“探索”勾股定理的来龙去脉是本节课的明线,而勾股定理的发展史则是一条暗线,相辅相成,共同演绎这一精彩的“千古第一定理”.
  [⇩]探索定理
  探索什么样的关系?
  结合自然现象研究,台风过后,街道上一片狼藉,随处可见折断的树枝. 设想情景:折断的大树,竖立部分高4 m,树尖到树根距离3 m,你知道折断前树的高度吗?
  [4 m][3 m]
  图1
  如何探索三边的关系?
  在上例的实际问题中,要得到第三边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的办法. 在数千年的数学发展史上,我们有无数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际操作得到,再加以理论化的,勾股定理正是如此. 我们可以分组画出给定两边长的直角三角形,再测量第三边的长度,从而根据三边的数据猜测边之间满足的关系. 为了使所得数据更清晰地反映这种关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特殊的值.
  [直角边a\&直角边b\&斜边c\&猜想关系\&结论\&3\&4\&\& 32+42…\&\&\&12\&13\&\&…\&\&\&\&]
  三边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勾股定理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然也体现了古人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勾股定理的发现,以及上千年来持续不断的证明热潮,正是它的无穷魅力的体现,学习勾股定理,也要学习这段历史,学习这份热情.
  历史1:为什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H][M][B][A][G][C][D][E][32+42=52]
  图2
  在国际数学界,勾股定理往往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源于定理是该学派的一个重要发现,其发现过程与我们探索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利用地板的面积,巧妙地得到了结论,由此加以推广,这就是著名的AC2+BA2=BC2.
  把刚才测量的数据代入,可以看到它们都能很好地满足这种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数学工具“几何画板”来验证:无论如何运动A,B两点,即改变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他们始终满足这种关系.
  实践、观察、归纳,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数学方法. 勾股定理的探索,我们既有特殊数据的测量,又有运动变化的验证,从而得出的结论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当然,这个方法还有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验证——用理论证明结论.
  
  [⇩]证明定理
  历史2:为什么叫勾股定理?
  前面提到,国际上把该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而中国则一直把它称为勾股定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早就有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它是我们古人数学研究的璀璨成果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 尤其是赵爽的“弦图”,更是该定理一个无与伦比的诠释,也是我们将之称为“勾股定理”的缘由.
  
  [C][D][E][A][B][弦(c)][勾(a)][股(b)]
  图4
  容易得到,正方形ABDE的面积为c2.
  再拼成的四个三角形面积与中间小正方形面积之和4×ab+(b-a)2=a2+b2.
  即是a2+b2=c2.
  勾股定理的证明是妙不可言的. 首先,它是对猜测、归纳得到的结论的严格论证,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定理”,反面的例子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计算机验证到了非常大的数,陈景润也无限地接近了,但面对缺少严格证明的现实,我们终究只能把它叫做“猜想”,因为数学,只有严密!其次,勾股定理本身是代数与几何的完美结合,包含了数学的统一美,而定理证明的过程体现了这一思想,用正方形(几何)的面积,得到等式(代数). 另外,构图的方法也开启了证明勾股定理的先河.
  历史3:延续了上千年的证明热潮!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画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 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且实用,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 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 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 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方法:
  1. 毕达哥拉斯的证明.
  大正方形面积:c2+4×ab=c2+2ab=(a+b)2=a2+2ab+b2,
  化简即得.
  [a][b][a][b][c][c][c][c][b][a][a][b]
  [a][b][c][b][a][a][c][b][b][a]
  图5
  2. 美国总统Garfield的证明.
  梯形的面积:(a+b)(a+b)=2×·ab+c2,
  化简即得.
  [a][b][b][c][c][a]
  图6
  3. 欧几里得的证明.
  容易证明△ACE≌△AIB.
  又S正方形ACHI=2×S△AIB,S长方形AEFG=2×S△ACE,
  所以S正方形ACHI=S长方形AEFG .
  同理,以B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S长方形BDFG .
  相加得AC2+BC2=AB2.
  [H][I][C][B][G][A][E][F][D]
  图7
  4. 利用射影定理证明.
  在Rt△ACB中,作高CD,则由射影定理得
  AC2=AB·AD,
  BC2=AB·BD,
  [A][D][B][C]
  图8
  相加得AC2+BC2=AB·AD+AB·BD=AB(AD+BD)=AB2.
  
  [⇩]实践运用定理
  当希帕斯提出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时候,震惊了当时的学界,这标志着“万物皆可数”的缺憾,同时也发现了新的数——无理数,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 事实证明,一次危机就是一次机会,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数学已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勾股定理也与无理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试想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都是1,那么斜边呢?正是!
  从勾股定理的代数表达式看,a2+b2=c2是一个等式,如果知道了其中的一些量,那么就可以求出其他的量,也就是一个方程. 这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用的方法和思想. 在《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问题.
  如图9,一竖直芦苇露出水面1尺,被风吹动后倾斜,且苇尖刚好到达水面,已知芦苇水平移动距离是5尺,问水深及芦苇长度.
  [1尺][5尺]
  图9
  分析可设水深x尺,则芦苇长(x+1)尺,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得等式(方程)
  x2+52=(x+1)2,
  解得x=12,即水深12尺,芦苇长13尺.
  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 毕达哥拉斯说,我相信,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世界的主要根源. 思想要比感官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要比感官知觉的对象更真实,很自然地可以再进一步论证,即一切严格的推理只能应用于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 诚如所言,人们发现勾股定理的灵感来自于直观的感受,而证明过程即是思想的火花.
  追寻勾股定理的千年历程,也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历史. 例如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最朴实、却也最灿烂的成就——勾股定理一样起了巨大作用. 一方面,航海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在航海者对付土著的三大法宝——火炮、《圣经》和科学技术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亦有勾股定理. 而大航海时代又恰恰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开端,多么惊人地巧合. 值得一提的是,勾股定理也被认为是测试一个种族是否有智能的条件,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建议,用一幅数形关系图作为与外星“人”交谈的语言. 这幅图中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它们又相互连结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个正方形都被分成了大小相同的一些小方格,并且每条边上小方格的个数,与这条边长度的数字相等. 两个小正方形的小方格数分别为9和16,其和为25,恰好等于大正方形的小方格数,即勾股定理.
  一个定理,对整个世界史的发展起到了如此重大的影响,甚至被用作不同物种间沟通的条件. 由此可见,勾股定理,不愧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他文献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能有机地综合中学数学各科知识,一直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考生的一个主要失分点. 总体上讲,求解解析几何最值问题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代数方法,即建立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指所关心的目标(某一变量)与相关的因素(某些变量)的函数关系)求解;二是几何方法,即利用图形直观求解.大多数解析几何最值问题可通过建立目标函数求解,那么应当如何建立目标函数?首先,建立目标函
期刊
在新教材的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教学课堂是必然趋势,从而使得探究性的学习深入高考试题的趋势不可阻挡.2008年的数学高考试题较多的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必备思想,这一点正是我们学生所欠缺,急需平时培养的.下面笔者从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必备思想来看一看在2008年数学高考中渗透.  1 归纳、猜想思想的深入  例1 (2008年浙江理22)已知数列{an},  an≥
期刊
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750021    摘要:文章生动地再现了正整数k方和公式的探求过程,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理念,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各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师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既得到了知识的升华,又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归纳演绎;猜想证明;线性表示    []问题的提出  正整数k方和在有关资料中都是
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8级硕研 510631    摘要:本文通过使用柯西不等式来解决在a+b+c=1条件下的一类整式、分式、无理不等式以及函数最值的竞赛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与推广.  关键词:柯西不等式;推广;试题    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经常涉及在a+b+c=1条件下的不等式问题. 经探索,此类问题都可以使用柯西不等式来解决.    []简证a+b+c=1条件下的一类整式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一道课本例题出发,进行横向延伸和纵向推广,得到平面方程及其有关性质,再利用平面方程另辟蹊径解决了与之有关的高考题,消除了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心理. 这样,不仅纵向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横向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大有帮助的,也是完全符合高中新课程理念的.  关键词:平面方程;向量    例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第二
期刊
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研室 226500    摘要:本文以“余弦定理证明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以数学发展的历史为背景的探究不易失去“数学味”,更容易让教师理性地去思考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一种文化的积淀,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探究    当我再次看到《数学通报》(2007年第8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红老师的“余弦定理”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由衷地发出“
期刊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310023    摘要: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折叠前后的图形及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同时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折叠问题特征的分析和学生自主设计的折叠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字:折叠、特征、基础知识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数学试题中常常出现折叠问题
期刊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310023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定理、应用定理,而应该要求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推理的魅力,了解问题数学的本质、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的思维精神,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关键词:定理;教学;数学本质    在“圆”这一章的单元测试中,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  如图1,已知AB是半圆的直径
期刊
江苏连云港海州职教中心222023    摘要:伴随着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实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数学应用问题已经走入各省(市)的中考试卷. 这一中考新题型在2008年的中考中蓬勃发展,它虽然取材于新闻媒介,课本例题、习题,但试题新颖活泼,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题型之一.  关键词:中考;应用题;特点;探究    笔者通过对2008年部分中考数学应用问题的分析,
期刊
摘要:对称与互补是文学中的诗!互补与对称是数学中的画!互补使得大自然浑然一体,对称使得数学异彩纷呈!  关键词:互补;对称;图形互补;方程互补;回文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千古名句道出了:互相思念的亲人,在千里之外,共瞻一轮明月,体味着“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的离别酸楚,憧憬着“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归乡喜悦. 把相距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