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是品牌学校的永恒课题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课程(Curriculum)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方式,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品牌学校是优质学校的代表,是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教育组织,因此品牌学校的课程发展是最受关注的办学实绩之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了“1 X课程”整合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具有特色和实效的学校课程整合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课程发展要把握课程与课程发展的核心本质
  一般认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 Spencer)在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了课程(Curriculum)的概念。从课程一词的英文本意看,其英文字根来源于希腊文,是指“跑道”、“路径”等意思。由此可知,课程的本意是指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的引领其发展的学习和知识的路径,这一路径既整合了教育者认为的最有价值的知识,也整合了被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因此,课程的本质就是教育者向被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和知识媒介的总称。课程是连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与学的路径和媒介。
  现代学校建立的核心目的就是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营造一个有利于课程发展的氛围和机制,课程也就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最核心的方式和载体,课程发展就成为现代学校最核心的任务和永恒的课题。现代学校的课程发展应包括至少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学校层面的整体课程发展,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内容;二是教师层面的学科或领域课程发展,这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发展课程的过程;三是课堂层面的课程发展,这是课程发展的终端。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规划,进入教室后和学生一起上课的过程,是课程发展的最终环节。这个课程发展的终端过程与其说是教师的课程发展,还不如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程发展。这种观点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看,课程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核心环节,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学校课程发展要始终把握课程和课程发展的核心本质,从而使课程始终围绕为学生发展服务。
  课程发展要遵循课程建设的一般逻辑
  学校课程发展既是学校必须面对的每天发生的学校教育生活和工作,也是学校必须进行阶段性规划和提升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课程发展必须遵循学校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才能使其得到科学有效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课程和课程发展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但它们并不是学校的全部工作。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具有核心地位,同时也遵循着现代学校运行的一般逻辑。简单地说,学校教育的一般逻辑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核心问题: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办这样的学校?怎样培养人?学校办得怎样?人培养得怎样?这六个基本问题可以回归为三个基本逻辑:目标、过程、结果。而课程和课程发展是这个基本逻辑的过程部门,过程又和目标与结果紧密联系。课程发展就要遵循这样的逻辑定位。
  首先,课程发展要依据学校办学和育人目标。也就是说,研究课程发展的上位问题是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办学理念、目标及育人目标的问题。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是学校办学者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办学者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理论和实践认知程度的体现。理念和目标的确定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也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思路和水平。因此,在学校课程发展过程中,办学者要认真反思办学理念、目标,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和育人目标。
  其次,课程发展要回答怎样办这样的学校,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办学的过程性问题,是课程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学校整体课程发展,还是教师个体学科和领域的课程发展,以及课堂内师生共同的课程发展,课程发展者始终要回答和追问这个问题,我们要怎样培养人?只有用这个问题去引领课程发展,才能使课程发展与学校办学和育人目标形成紧密联系。
  第三,课程发展还要回答学校办得怎样,学生培养得怎样这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学校办学和育人的结果评价问题。学校的课程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既是课程发展的一个环节,也可以独立作为课程发展的评价部分。课程发展的评价是对学校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检验与反馈,是对课程发展修订的重要基础。课程发展评价主要依据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课程发展的内容,有时会拓展为对教师的评价。
  第四,课程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学校课程发展的总体逻辑要落实到教师发展过程中,把教师发展与课程发展整合起来。学校办学理念、目标的建构是教师教育观的发展过程;学校课程发展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过程;学校课程发展评价是教师的教育质量观和学生发展观的体现。总之,学校课程发展中不仅要关注课,更要关注人。
  以上是对学校课程发展基本逻辑的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 X课程”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这样的逻辑认知。
  清华附小“1 X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
  清华附小“1 X课程”发展是清华附小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志。清华附小课程发展的过程体现了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也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特点。该校课程发展体现了学校课程始终为育人目标服务的课程价值观,体现了课程发展注重课程内在本质逻辑的课程逻辑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评价观。
  清华附小“1 X课程”的课程价值观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选择。课程的价值就在于能否为育人目标服务。清华附小的育人目标是“为聪慧而高尚的人生奠基”,其表达了学生培养的四维目标内涵:一是聪慧,聪慧是聪明和智慧的简写,聪慧体现了清华附小的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清华附小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学校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体现了清华附小虽是小学,但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的育人目标对课程发展起到了目标引领作用。因此,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从课程的整合到课程的目标和评价,都始终围绕为“聪慧和高尚的人生奠基”这一目标展开。
  清华附小“1 X课程”的课程逻辑观体现了学校课程的内在本质逻辑关系。现代学校课程的逻辑关系维度相对复杂。如从课程权属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组织中心看,可以分为学科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经验中心课程;从课程的核心目标看,可分为知识传授课程、能力技能培养课程、情感发展课程等;从课程形式看,有讲授式课程、活动型课程、研究性(探究性)课程等;从课程开发中心看,有主题中心课程、项目任务中心课程、学科知识系统中心课程等;从课程实施看,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时间安排看,有长课程、短课程、标准课时课程等。清华附小“1 X课程”很好地把握了这些课程发展的逻辑关系。首先是基于课程权属,确定了“1”代表国家必修课程,“X”代表学校校本特色发展课程。其次,在“1”和“X”中注重了适应学校发展目标的课程整合,形成了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世界、整体考察、系统思考、全面发展。
  清华附小“1 X课程”的课程评价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从学校课程内容看,学校课程设置极其丰富,所有课程都指向学生发展。学校开发的个性课程是“1 X课程”的一大亮点。学校个性课程包括主题阅读、清华少儿数学、英语视听、书法、足球、戏剧、DI课程、3C(Care、Connection、Creation)课程等;学生个性课程包括运动项目自主选修、艺术项目自主选修、科技项目自主选修、“一条龙”课程、“种子”课程以及众多自创课程(如水木秀场、名生讲堂、水木TV、校园吉尼斯等)。这些个性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思想。此外,学校建立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也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观。
  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是现代课程。课程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永恒课题没有止境。清华附小的课程探索是中国中小学课程发展探索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已有更多的学校正与清华附小同行。这些学校的课程发展正成为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亮丽风景!
  ■
其他文献
1992年,宋京艳从首都师范大学(当时的校名是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成为丰台二中的一名语文老师,直到现在,她依然在这所学校,依然是一名语文老师,最高的职务是丰台二中的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这样的陈述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宋老师不是有追求的人。事实恰恰相反。“人如果没有了追求,就像是船舶没有了航向,永远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因为只有有了追求,努力才会有目标;有了追求,奋斗才会有方向;有了
人类的第一目的是生存,依靠理性推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全面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作为承担社会公民基本素养培养的中学,我们必须追问:面对已经严重失衡的重理工(或科技)轻人文的教育倾向,回归到生命与教育的根本的、具有明见性的源初状态,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北京市丰台二中要培养的是“拥有强健的体魄,拥有仁、识、知三者兼备的心灵,永远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仁”就是“关爱他人”,因为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留美教育学硕士。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学校管理、教育行政、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学校品牌建设是学校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性工作,是学校从一般走向优秀的过程。学校品牌建设一般为三种途径:一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进行品牌建设,形成
我的师父曾经跟我说过:“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察言观色,把工作做细。”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班主任,我不断反思教育的精彩与失败之处,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我都用心推敲,努力做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  开学伊始,我和学生就培养一种习惯,即“日省吾身”,虽然每天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扬长避短,惩“非”扬“是”,但形式多样,有时是文字交流,有时是一对一的谈话,有时是主题班会交流。针对班内出现的问题,师
寻找飞翔的轨迹(二)  优秀从信念开始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即使当今在各自领域内叱咤风云的名师,也必然经历过“菜鸟”的岁月。只是,他们在“菜鸟”时代就明确了自己的信念,并在未来的岁月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不畏艰辛,不惧险阻,不怕繁琐、枯燥、孤独,日复一日,坚持行进在自己选择的路上。  2013—2014学年,本刊连续报道了12位优秀教师。他们有的来自中学,和青少年打交道;有的来自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幸福是人的高级追求。幸福是人的各种追求实现的综合性体验。幸福的追求伴随人一生,并不断改变;幸福的追求与生俱来,又不断发展;幸福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呼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象生动地阐明从小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陆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区情、校情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途径与方法。本期呈现的是北京市几所中小学,通过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做法。
生活是语文之源。学习语文就是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评判生活、创造生活,即使这些内容不是语文教育所能全部承担的,至少也是语文教学所不可回避或绕开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贯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主张“将写作的触角伸向生活”,教学实践表明,这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评判社会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总有教师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不会立意,甚至是编造情节,究其原因
2012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批准海淀区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改革实验区,实验主题为“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这是海淀区以区域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在全区34所第一批试点学校中,北京明天幼稚集团(简称“集团”)作为唯一一所学前教育阶段的机构代表,以申报的“中美耶鲁早期教育实验幼儿园项目”为依托,探索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际化研究。     项目概况  “中美耶鲁早期教育实验幼儿园项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学科德育从内容挖掘到过程实施都有其特点。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往往是以隐含状态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内容,有效挖掘过程中的寓德因素,提升物理学科的寓德实效性。  明确物理学科的寓德内容  物理学科的寓德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学习,明确物理学科的寓德内容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