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哈佛教授眼中的中国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小凯,原籍湖南,1948年出生于吉林。"文革"中,杨小凯曾因撰写《中国向何处去?》一文,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刑10年。在狱中,他刻苦自学哲学、数学和英语。1978年刑满出狱,几经周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实习研究员。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于澳大利亚莫拉什大学,1993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8年受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同时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工作。著有《 牛鬼蛇神录》、《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等著作。
  向继东:你是经济学家,不知你是如何看待经济和政治的?
  杨小凯:美国有个新政治经济学派代表、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斯说过:没有宪政的秩序,政府的行为必然是机会主义的,掌权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不惜牺牲社会利益。这种敛财情况,越是落后贫穷的国家,表现越是赤裸裸,如中美洲的海地。在这些地方,官员贪污、垄断性地经营许多行业,都是政府机会主义的行为。所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并不仅仅是经济本身的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向继东:在历史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比西方晚,但工业革命却没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你是如何从经济学角度观察的?
  杨小凯:从中国历史来看,由于多次革命和朝代周期的特点,反对派喜欢利用结社自由来从事推翻政府的活动,所以历朝皇帝对非官方的结社都极为敏感,因而对自由结社有严格的限制。这种传统也影响到经济结社(办企业)。政府对非官方的企业也总是担心会被反对派的地下结社所利用,所以中国对自由企业的剩余权从来没有法律保护。因此,中国人虽然商业本能非同一般,也是最早发明银行(钱庄)的民族,却很少投资工业企业,赚了钱只是买地。这是为什么工业革命不能在中国发生的一个原因。
  向继东:在今天中国的改革中,对私有企业的保障比之以往已有很大加强。但在"于志安携资出逃事件"后,有学者提出了私人剩余权问题。你在这方面做过很深的研究,可否谈谈你的观点?
  杨小凯:中国改革到了今天,正视企业的私人剩余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很高兴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今天之所以贪污成风,就是由于企业剩余权没有明确定义到私人的结果。我认为,要消灭贪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将企业的剩余权私有化,将政府垄断的种种特权废止。那时任何通过贪污侵犯私人企业剩余权的行为就会遭到私人老板的强烈抵制,不正之风也就刮不起来了。正如孟德斯鸠所言:"所有权是道德神",当法律不保护私人企业剩余权时,社会道德是不可能有准则的。
  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传来的一些故事,某个集体企业或机构的创办人好不容易把企业办成功,却被部下与政府部门联合夺了权。这种侵夺企业家剩余权的行为造成了企业领导不敢重用有才能的部下。因为当私人剩余权定义不明确时,能干的部下往往对企业领导是个威胁。如企业剩余权是私人的,并受法律保护,则重用人才就不会有被侵权的后顾之忧。不管雇员有多大的本事,拿多高的工资,他也不能不经剩余权市价的买卖变成老板。有的消息还说明,由于剩余权没有私有化,企业的合并和合理化都不能通过剩余权的市场买卖实现,所以经济组织的合理化很难实现。
  向继东:私有化在中国还是一个敏感问题。当然也有学者指出,私有化不等于私有制。私有化只是国有资产存量调整的一种措施,而不是指所有制形态。你能就此谈谈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吗?
  杨小凯:我认为,中国的发展受两个大局的影响,一个是各国争国际实力地位的游戏,决定了中国非走向市场经济不可,这个大局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第二是各个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中关于试验方式的竞争。因此,东欧俄国私有化的试验对中国经济改革前途会有重大影响。
  向继东:东欧和前苏联的休克疗法和私有化进程,你是如何看待的?
  杨小凯:东欧私有化试验花样百出,确实大开眼界。但总体而言,东欧俄国经济都乏善可陈,甚至是一塌糊涂。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把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搬去分析东欧经济,提出了震荡疗法方案,当时热闹一时,但最终证明是一个失败的建议。因为现代经济学本身根本无能力回答东欧改革中的问题。现代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制度和资源分配制度,而东欧改革中的问题是经济组织演进和体制演进的问题。产权制度的变化是核心,而价格和资源是次要问题,因此用价格理论来回答产权制度改革,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俄国改革方案把价格改革放在产权制度改革之前,对产权制度的演进需要时间积累低估了,这都是造成混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当代经济学中根本没有成熟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不真正了解。比如,东欧改革中经互会(一个在主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协调计划、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经济组织)解体,那些依赖东欧和前苏联贸易的企业顿时失去了市场和原料,当然整个经济就瘫痪了。
  向继东:海外曾有一说,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似乎看到了儒家文化的希望,由此认为21世纪必将是儒家文化的天下。但从去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来看,儒家文化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文化似乎已成泡影了。你是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文化,你认为儒家文化是否已走到尽头?顾准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能产生民主和科学的。你能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杨小凯:说哪个文化占优势,恐怕不太妥当。历史上的进步和成功,都是多种文化交汇的结果。过去英国没有文官制度,是从中国文化里学去的。欧洲发展快,就是多种文化并存碰撞的结果。在亚洲中国文化占主流,但总强调一家是危险的。汤因比早就预言过,太平洋由于是东西十几种文化交汇处,它比地中海十几种西方文化交汇孕育的当代西方文明的潜力更大。因此我认为,21世纪太平洋一定会孕育出一个超过西方文明的新文明。模仿也是一种文化,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是一种进步。苏联不是也模仿资本主义吗?中国近年来出台的《破产法》、《公司法》、《公平交易法》、《房地产法》、《证券法》等法律也都是模仿的结果。但模仿的同时必须有创新,不创新必然失败,苏联就是一个例子。
  向继东:已有专家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你对此是否持相同看法?从目前迹象观察,亚洲的金融危机还在继续。你认为它最终对中国会形成多大程度的影响?这次危机是否会引起类似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
  杨小凯:对于目前亚洲的金融危机,我的看法是乐观的。总的来看,这次危机是发展成功的后果,不是失败的后果。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成功,彼此产生了作用和影响。日本和韩国危机的根源是经济还很不自由化,如韩国政府垄断了许多行业,造成了严重后果。它是儒家式的资本主义,还可以走后门,贷款还可以不还,政府干预太多。看来韩国是失败了,学不得。海外有的学者还提出这样一种看法,新加坡是专制下的畸形发展,也学不得。台湾就不一样,这次虽受了点影响,但比韩国好多了。所以我主张:如果中国大陆想从亚洲"四小龙"身上借鉴经验,应该学香港和台湾,不能学新加坡和韩国。
  至于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乃至对全球的影响,因为我还没有作过专门研究,不做结论。危机还在继续,看不到即将结束的迹象。中国现在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人民币贬不贬值的问题。不贬值,有好处也有不利。好处是可以稳定亚洲经济,稳住大局;不利是出口下降、旅游业不景气等。我认为,中国今年以来多次采取降息、降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目的就是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以弥补人民币不贬值带来的损失。
  向继东:有一种说法,学术是不能逃离政治的。你在西方做中国问题研究,在你的中国问题著作中,你是否倾注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急切呼唤?
  杨小凯:我17岁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坐过牢,现在对政治依然热情不减,不过现在理性多于感性了。如果说我的某个观点过了临界点,那是因为我想从学术需要去探究问题。□(编辑:张良)
其他文献
这本是一篇报道的题目。刊登于今年6月11日《四川青年报》的这篇报道说:内江市财贸学校16岁的女生蒋小利,因去年曾拿过寝室同学放在枕头底下的60元钱,受到校方行政警告处分。今年5月初,该寝室另一名女生100元钱失窃,校方及同学均怀疑乃蒋小利所为。蒋“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逃避众人怀疑的目光”而自杀。  100元钱与一条生命,无论如何也难以划上等号。校方“情况汇报”中这样分析蒋小利的死因:“……蒋小利总
期刊
社会学家有言: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包容三部分人:梦幻者、保守者、实干家。笔者对此有同感。认可的理由,倒不在于“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全都用一个面孔出现未免叫人乏味。而是因为这三部分人各有自己的作用或功能,难以相互取代。现实生活中,要成就一件大事,每每需要三者的配合——尽管这种“配合”常常是以不和谐的音调表现出来的。对此,只要看看IT产业这些年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便可明了。    梦幻者的主张常常是一
期刊
背 景    1999年11月,《南风窗》推出了一本20万字左右的专刊——《风雨爱多》,旨在通过记述“标王”爱多和商界奇才胡志标的风云历史,探究中国企业兴衰成败的规律和原因。该书作者孙玉红曾任《羊城晚报》中山记者站站长,由于中山是爱多的发源地和总部所在地,因此作者具有相当的条件去跟踪和研究爱多。  同在11月底,沉沦达半年之久的爱多再次启动。先是爱多最大的债权人之一、爱多一系列广告的策划和代理人
期刊
据笔者的观察,在台湾的最高领导人李登辉心中,有三股滚烫的暗流翻腾不息,时时发作。  第一股暗流是台独情结,它的颜色是黑的,它代表“深深的悲哀”。李登辉常常提起“身为台湾人的悲哀”,欲“独立”而不敢、不能,却又朝思暮想,这种内心的煎熬已经在李登辉先生心中转化为极黑极黑的怨毒。  第二股暗流是摩西情结,它的颜色是红的,它代表公牛般的“勇气”。李登辉在权力之巅坐稳之后,屡屡以旧约圣经《出埃及记》中率领犹
期刊
在弄清“东亚奇迹”的产生原因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东亚这几十年的辉煌历程吧。在东亚曾经出现了世界上“最庞大人口的最快速的收入增加”,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直到20世纪中叶,亚洲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之一。而东亚——除了日本,它曾是亚洲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但它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崩溃了——也不例外。仅仅50年前,韩国和台湾大致上尚不及非洲的扎伊尔富裕。那时,东亚最富裕的国
期刊
美国《商业周刊》曾将“恰当的硅谷文化”归结为美国硅谷的四大成功要素之一,并将这种文化概括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和不断进取。  无独有偶,美国最新畅销书《The curious culture in the silicon valley》(硅谷的奇异文化)也把“对冒险的渴望”列为最重要的硅谷精神。  在硅谷中,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信奉这一信条:“除了失败本身,再没有对失败的其他惩罚。”Hot
期刊
由零开始,白手起家,李嘉诚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成功富豪的典范。然而历数李嘉诚几次重大的赚钱交易,却发现这位被称为“赚钱之神”的财技谋略家,更多的时候喜欢人弃我取,逆境取胜。  1967年香港风潮,地产、股票市场大跌,许多富豪世家纷纷移民,贱价变卖家产物业。此时李嘉诚大举挺进,趁低购入大量地皮、旧楼和厂房,令自己的事业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  1981年,香港前途问题令港人面临一次重大的信心危机,股价楼
期刊
英伦三岛,大概由于协和气太重,阴天多于晴天的缘故,阴盛阳衰,出了几个赫赫有名而又长寿的女王,两个伊利莎白和一个维多利亚就占据了将近170年的英国史,又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此人年已74岁,54岁时出任首相(1979),65歲时下台(1990),至今退休已9年。我们现在要谈的就是这9年。  由于并非功成身退自愿下台,因此撒切尔夫人在1990年正式向女王递交辞呈后,心情颇为复杂,在回忆录
期刊
英国与欧洲、美国的关系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1999年9月底至10月初,我们应邀参加了英国工党和保守党年会。通过与布莱尔首相、保守党领袖黑格、前首相希思等知名人士以及一批议员和两党智囊团的成员的会见,觉得这三方的关系颇有意味。    英国:“疑欧”还是“拥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坛和各阶层人民一直激烈争论的问题是,英国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好同西欧大陆国家和同美国的关系?布莱尔作为工
期刊
世纪末,世事不顺。  许多国家的经济一个接一个崩溃。民众指责官僚们腐败,官员则痛骂索罗斯等金融“强盗”。最后,当大家都寄予厚望的“灭火队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把事情搞砸时,它自然成了世人发泄怒火的对象。所以,当1999年11月9日其总裁康德苏在任期还有2年才结束时就宣布辞职,人们并不感到奇怪。    “麻烦国家”的“最终支持”    IMF 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简写,年头不少,来头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