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国家就耕地保护工作曾多次出台文件,捍卫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将“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作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是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关键词】 完善 耕地保护 提高 生产能力
1.四平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的基本情况
四平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1.1严格土地管理
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够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相关文件,严格执行《四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对建设用地征收农用地的管理,严控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建设征用耕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做到稳中有增。据统计,1999年到至今,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2112公顷,通过开发、复垦整理全部进行了补充。耕地面积也由1999年的60万公顷增加到76.2万公顷。
1.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通过从市到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到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保护片、保护块等方式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据统计,全市共设立保护标志689个,保护耕地面积71.8万公顷,划定保护区110个、保护片2765个、保护块2345个,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8%。
1.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四平市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抗旱、防洪、防涝、引水、灌溉、气象服务、防护林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提高作物抗灾减灾能力,防止因气候条件变化造成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退化。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抗旱水源井已接近12万眼,灌溉面积达257万亩,坐水种(水浇地)面积176万亩,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4加强粮食增产 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四平市积极开展粮食增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机械深松深翻、根茬秸秆还田等技术在全市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全市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00万亩,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20万亩,有机肥施用量2000万立方米,完成机械深松深翻作业面积180万亩,秸秆机械还田23万亩。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5加强土地开发整理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项目和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全市实施增产30亿斤商品粮能力计划。其中,在土地保护整理和标准良田建设两大工程上,计划用3~5年时间改造中低产田329万亩,新建标准粮田172万亩;土地三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治理率达到55%;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85%恢复到2.3%;每年开发复垦整理土地4万亩,5年实现复垦20万亩;土地整理面积28万亩,实现800万亩的沃土培肥改造,黑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377平方公里。
1.6加强耕地环境污染整治
多年来,四平市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活动,严禁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化肥、农药,严禁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市场,从源头遏制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化肥、农药流通到农民手里,减少土壤质量污染和对耕地环境的破坏。加强田间农用薄膜回收及清除工作,减少塑料污染。加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污染。推广秸秆还田、根茬还田、过腹还田,严禁秸秆无效烧毁现象的发生。
1.7加强耕地保护宣传
2003年以来,四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户。广大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充分认识到耕地资源的重要性,在整个耕作过程中,农民接受新技术培训的、主动咨询的、加大农业投入的越来越多。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由耕地数量保护向耕地质量提高逐步转变,使全市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高工作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2.四平地区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从全市耕地质量调查情况看,四平市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土层深厚,类型多样。但同1986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由1986年的2.7%,下降到1.85%,而且不同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一样,土壤养分失衡现象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有2/3耕地缺少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处于逐年下降状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2.1水土流失现象
由于四平市降水分布不均(春季降雨少、夏季降雨多)、春风大、春旱常年发生,加上森林面积小,植被少,水土流失现象影响耕地质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全市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1.8万公顷,占耕地总资源的81.1%,水土保持面积仅为4.6万公顷,盐碱耕地面积8.5万公顷,占11.2%。
2.2重用轻养现象影响耕地质量
耕作制度的影响。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玉米、水稻、大豆)占总播种面积的89%。传统的轮作倒茬制度早已被玉米连作取代,而且连作10多年以上的现象极为普遍。作物带走土壤中大量养分,致使地力消耗大,肥力减退,某些元素匮乏,地力退化。四平市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是以分散式经营为主,受其影响,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也会受到限制,农作物的耕作、收获过程多数是人工和小型机械完成,耕地的浅耕浅翻现象比较突出,土壤耕层逐年变浅,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吸水保肥能力下降,造成地力随之下降。由于施肥数量不均匀、施肥时期不合适、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近些年来农民补充地力、增产粮食主要靠化肥,甚至完全依赖化肥,有机肥施用少(或不施有机肥)的现象比较普遍,粮食产量增加大量消耗了地力。从长远角度看,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耕地地力的持续利用,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质量退化。
2.3土地沙化现象
受地域环境限制和气候条件影响,四平市耕地大面积长期裸露,春季常年干旱,旱田缺墒、水田缺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加上风力级别大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沙尘暴现象,使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尤其以西部双辽市最为严重。土地沙化现象已对耕地质量构成新的威胁。
2.4环境污染
塑料地膜、化肥、农药残留等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影响耕地质量;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城乡垃圾和污泥被直接以农肥形式施入土壤,对土壤造成污染;利用不符合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致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秸秆直接还田较少,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2.5占补不平衡
占补平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耕地面积在总量上的动态平衡。而在实际操作中,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矛盾还大量存在。
3.建议和对策
3.1建立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管理机制
目前在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工作,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吉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在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上缺乏具体的管理机制,建议结合全省实际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
3.2建立耕地质量保护投入长效机制
耕地是极为宝贵、难以替代的资源,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土壤肥力改良的投入,是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四平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直接影响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土壤肥力改良投入的长效机制,可通过稳定的资金注入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
3.3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
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的是比较长期的过程,土壤肥力的变化不易观察到,一旦发现变化,就说明土壤肥力已下降到非常严重程度。因此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非常必要,定期检测或抽测土壤肥力,随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为指导耕地地力建设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近年来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技术、“沃土工程”等技术措施,对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起到了有效保护和提升作用。因此,应积极组织开发推广耕地质量和保护的新技术,保障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3.5制定保护耕地质量奖励机制
耕地资源难能可贵,在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出台各项惠农政策的机遇期,建议争取和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保护耕地质量的奖励机制,鼓励农民增施符合标准的农家肥和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在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奖励,以此来推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实现土壤地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完善 耕地保护 提高 生产能力
1.四平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的基本情况
四平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1.1严格土地管理
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够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相关文件,严格执行《四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对建设用地征收农用地的管理,严控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建设征用耕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做到稳中有增。据统计,1999年到至今,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2112公顷,通过开发、复垦整理全部进行了补充。耕地面积也由1999年的60万公顷增加到76.2万公顷。
1.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通过从市到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到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区、保护片、保护块等方式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据统计,全市共设立保护标志689个,保护耕地面积71.8万公顷,划定保护区110个、保护片2765个、保护块2345个,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8%。
1.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四平市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抗旱、防洪、防涝、引水、灌溉、气象服务、防护林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提高作物抗灾减灾能力,防止因气候条件变化造成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退化。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抗旱水源井已接近12万眼,灌溉面积达257万亩,坐水种(水浇地)面积176万亩,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4加强粮食增产 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四平市积极开展粮食增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机械深松深翻、根茬秸秆还田等技术在全市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全市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00万亩,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20万亩,有机肥施用量2000万立方米,完成机械深松深翻作业面积180万亩,秸秆机械还田23万亩。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5加强土地开发整理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项目和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全市实施增产30亿斤商品粮能力计划。其中,在土地保护整理和标准良田建设两大工程上,计划用3~5年时间改造中低产田329万亩,新建标准粮田172万亩;土地三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治理率达到55%;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85%恢复到2.3%;每年开发复垦整理土地4万亩,5年实现复垦20万亩;土地整理面积28万亩,实现800万亩的沃土培肥改造,黑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377平方公里。
1.6加强耕地环境污染整治
多年来,四平市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活动,严禁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化肥、农药,严禁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市场,从源头遏制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化肥、农药流通到农民手里,减少土壤质量污染和对耕地环境的破坏。加强田间农用薄膜回收及清除工作,减少塑料污染。加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污染。推广秸秆还田、根茬还田、过腹还田,严禁秸秆无效烧毁现象的发生。
1.7加强耕地保护宣传
2003年以来,四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户。广大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充分认识到耕地资源的重要性,在整个耕作过程中,农民接受新技术培训的、主动咨询的、加大农业投入的越来越多。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由耕地数量保护向耕地质量提高逐步转变,使全市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高工作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2.四平地区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从全市耕地质量调查情况看,四平市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土层深厚,类型多样。但同1986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由1986年的2.7%,下降到1.85%,而且不同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一样,土壤养分失衡现象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有2/3耕地缺少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处于逐年下降状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2.1水土流失现象
由于四平市降水分布不均(春季降雨少、夏季降雨多)、春风大、春旱常年发生,加上森林面积小,植被少,水土流失现象影响耕地质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全市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1.8万公顷,占耕地总资源的81.1%,水土保持面积仅为4.6万公顷,盐碱耕地面积8.5万公顷,占11.2%。
2.2重用轻养现象影响耕地质量
耕作制度的影响。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玉米、水稻、大豆)占总播种面积的89%。传统的轮作倒茬制度早已被玉米连作取代,而且连作10多年以上的现象极为普遍。作物带走土壤中大量养分,致使地力消耗大,肥力减退,某些元素匮乏,地力退化。四平市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是以分散式经营为主,受其影响,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也会受到限制,农作物的耕作、收获过程多数是人工和小型机械完成,耕地的浅耕浅翻现象比较突出,土壤耕层逐年变浅,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吸水保肥能力下降,造成地力随之下降。由于施肥数量不均匀、施肥时期不合适、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近些年来农民补充地力、增产粮食主要靠化肥,甚至完全依赖化肥,有机肥施用少(或不施有机肥)的现象比较普遍,粮食产量增加大量消耗了地力。从长远角度看,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耕地地力的持续利用,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质量退化。
2.3土地沙化现象
受地域环境限制和气候条件影响,四平市耕地大面积长期裸露,春季常年干旱,旱田缺墒、水田缺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加上风力级别大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沙尘暴现象,使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尤其以西部双辽市最为严重。土地沙化现象已对耕地质量构成新的威胁。
2.4环境污染
塑料地膜、化肥、农药残留等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影响耕地质量;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城乡垃圾和污泥被直接以农肥形式施入土壤,对土壤造成污染;利用不符合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致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秸秆直接还田较少,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2.5占补不平衡
占补平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耕地面积在总量上的动态平衡。而在实际操作中,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矛盾还大量存在。
3.建议和对策
3.1建立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管理机制
目前在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工作,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吉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在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上缺乏具体的管理机制,建议结合全省实际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
3.2建立耕地质量保护投入长效机制
耕地是极为宝贵、难以替代的资源,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土壤肥力改良的投入,是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四平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直接影响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土壤肥力改良投入的长效机制,可通过稳定的资金注入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
3.3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
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的是比较长期的过程,土壤肥力的变化不易观察到,一旦发现变化,就说明土壤肥力已下降到非常严重程度。因此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非常必要,定期检测或抽测土壤肥力,随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为指导耕地地力建设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近年来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技术、“沃土工程”等技术措施,对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起到了有效保护和提升作用。因此,应积极组织开发推广耕地质量和保护的新技术,保障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3.5制定保护耕地质量奖励机制
耕地资源难能可贵,在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出台各项惠农政策的机遇期,建议争取和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保护耕地质量的奖励机制,鼓励农民增施符合标准的农家肥和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在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奖励,以此来推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实现土壤地力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