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_lip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力,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有问”、“多问”。
  关键词:教学 培养 问题 策略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維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他们才有意义。
  毋庸置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
  
  二、科学课中问题意识的现状
  
  1.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
  新课程尽管已实施多年,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接受性学习习惯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固然,接受性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高效、系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有一定优势。但是,长期性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把听、记、背、练视作“法宝”,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问题意识”当然无法产生,儿童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将慢慢地被扼杀。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杀人的教育”。
  2.教师培养意识的淡化
  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答”,并以答案的准确与否来判断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但是对于学生的“问”却从不重视。只是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课堂上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后也只是布置一些巩固答题方法的作业,而很少布置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作业。许多教师对循规蹈矩,能按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提问和探索的学生则不给予应有的保护和鼓励,反而认为他们是胡思乱想,故意与老师作对,受到老师的歧视和批评,这些教师无不制约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因此,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问题的乐趣。
  
  三、科学课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问”
  高尚健康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的思维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就得从学生内部启发旺盛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如在刚开始接触化学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雨落红花开”、“清水变葡萄酒”、“牛奶盒爆炸”等小实验,让学生感到兴趣,感到化学的神奇,产生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2.引发认识冲突,让学生“有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某种新的情况中,出现了与人们的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出现了认知冲突,问题意识油然而生,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其中实验结果意外化,就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会激起学生内在的旧知与学习新知的矛盾,有目的地制造一种强烈认识情感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心理状态。实验结果意外化可以把课本上的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产生困惑,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将疑问提升为科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CO2性质时,课堂上故意用硬塑料瓶收集一瓶CO2,瓶中迅速加入水,振荡后结果瓶子没有变瘪。很多学生马上猜测:“CO2未集满。”另有学生反驳:“已经用点燃的火柴放瓶口验满。”课堂上此时陷入困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一会儿,学生猜测:“塑料瓶太好了。”学生的意思是塑料瓶质量太好,太硬了。教师按学生的设想,用软塑料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瓶真的变瘪了,而且很明显。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入探究“为什么塑料瓶会变瘪了?”……
  3.营造民主气氛,让学生“敢问”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其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要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的问题一起用投影仪展示,或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提问。
  其次要进行多元评价,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应重视对学生在应用、体验和参与方面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能力方面。可以考虑小组成员间评价和班级评价。评价的表达方式可以有语言描述、等级评定、程度评定等。
  4.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会问”
  “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它注重纯记忆的知识。教师是辛勤的搬运工,把知识从教材里机械移植到学生的大脑里。学生无暇也无力去深入思考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思维刺激的大脑何来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之事只能想想而已,没有探究的时间和精力。“负担过重使得学生养成急功近利、眼光短浅的毛病,不利于学生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不倦的探究精神的培养,不利于批判、怀疑精神的培养。”
  5.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多问”
  开展科学教学,其主题与精神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级各类问题、知识点等,都会极力地触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深度潜入学生的知识信息库,索引知识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如陶行知所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过前进的生活便受前进的教育,过发展的生活便受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便可以说:提高的生活是提高的教学,改革的生活是改革的教学,探求的生活就是探求的教学,创造的生活是创造的教学。在生活中展开的教育,素材来源于生活,科学学科的教学,时而可以将课堂移置到社会、大自然、生活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宽敞的课堂”感到心旷神怡,而且在周围丰富的教材中时时处处都存在创新的情境,更有探究的欲望、探究的灵感。日常生活时时都应用着科学的学科知识,处处都激励着学生去探讨知识。如:乘车时,人为什么向后向前倾倒?脚踏西瓜皮,人为什么向后倾倒?热开水倒入玻璃杯,杯子怎么碎了?冷、热水调成同温的两杯水该怎样调?熟悉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对事物从熟知进入真知和深知,是人的一种内心需求。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能欣喜地看到学生之花慢慢绽开。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不但要求其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熟练的写作技巧,而且,需要其它多学科知识来支持。在平时作文训练中,一般限时为两节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文通字顺、立意新颖的作文,且符合老师布置训练的思路,确也勉为其难,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就更不容易了。我在农村中学工作近20年,颇有体会,曾尝试流行过的“快乐作文”、“真实作文”、“个性作文”等训练方法,但都因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够而半途而废,最终
期刊
摘要: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关注生本、立足学情、激扬兴趣、服务人生”成为历史教学的大势所趋。本文仅从教学中的情感化这个角度,做一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化处理 兴趣培养    自主建构,兴趣引领,是当下课改中很多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见仁见智,论述颇多。这里,我以情感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一轮下来,却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学生“无情”,教学“无趣”,老师“无奈”,语文课不再有味,教学效率低下。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落实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语文课堂无味现状的分析来探讨课堂环境的建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情感体验 情趣把握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
期刊
摘要:博客,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写作样式。利用博客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让孩子做博主,把自己写的作文上传到网上,并请老师、同学、家长发表评论。这种写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尝试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何更好地利用博客进行作文教学,以达到作文与做人和谐共进的效果,值得思考。  关键词:现状 小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品德课教学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追求。广大教师正在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照搬照抄”式,根据课本所呈现的内容,照本宣科,按顺序讲;二是“看图说话”式,根据课文中的画面,看图说话,问问答答;三是“游戏表演”式,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玩一玩、演一演。如此使用新教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
期刊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这是我做班主任最真实的感受,班主任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只有真诚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孩子的明天都灿烂,每一个孩子的明天一定都略胜于今天,才能使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浅谈一下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点滴感受。    一、上好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
期刊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的政治试题无论是考查内容的布局,还是情景材料的呈现方式、设问的角度、能力的考查要求,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尤其是第38题,更是一道选材新、设问巧、组答准的好题。  原题如下: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废除人民
期刊
09年高考是福建省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对高考试卷的题型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对2010年高考复习有也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试卷的主要变化    09年的福建省高考英语试题是以09年《福建省英语科考试说明》为依据而命制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词汇增加:由往年的1900个单词增加到现在的3500个单词。  (二)阅读量增大:首先,完形填空文章词数由原来的
期刊
在《月相》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即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从观察到的现实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课堂上的效果极好,可是在练习题的评价结果上较差。结合学生的认识,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形成的原因,同时也领悟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更多内涵。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的形式而是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不是某一方法的简单重复应用,而是它的两端,即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完成
期刊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之所以要批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却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标准》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人文性”应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之一,《标准》反复强调,语文不仅具有“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