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97-01
2018年中考脚步已经悄然接近了,温州社会学科中考内容包罗了地理、历史、法律,心理健康及道德教育等,其中地理部分在该学科分值中占十幾分,初中地理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初中地理复习是中考取胜的重要一环。
农村学校对于这门学科是非常不重视的,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老师基本是班主任或其他主科老师兼任的,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及教学成绩都是不容乐观。等面临中考的时候,这时地理部分的知识点基本遗忘地差不多了。九年级刚刚接班的我必须重新洗牌,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界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新科学地组织教材内容,深化学生的认知,同时还要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初中地理的基础知识。
一、细究说明,把握学习方向
必须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各个部分所占比例及分数,各个题型所占比例及分数。这样学生心里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找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和缺漏点,实现知识的纵向系统化和网络化。由于复习内容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如果复习时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解决不了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提高,那么学生很容易陷入被动复习和重复灌输,势必浪费很多复习时间,加重学习负担。因此怎样合理设计复习方案,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社会教师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难题。受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制约,大多数初中学生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找到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自主复习的热情和效率。,使复习课“复”有新意,学生“习”有所得。
二、方法灵活,训练有的放矢
第一,思维描图法。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读图、填图、分析图是历史与社会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占30%,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历史与社会复习的重中之重。
读图、识图、填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我们乡镇学校,因为学校硬件设施的局限,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的文字内容,而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差,不懂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问题,比如四大洲七大洋及其相连接的海峡、运河,学生往往会因为大脑中没有空间成像图而混淆了它们的位置。在中考中,因为地理位置不明确,张冠李戴,考试中失分现象严重,因此,要加强读图、填图、识图训练。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学习城市及其地形、气候的时候,都加强训练学生掌握其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二,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进行填写相结合。比如自制中国地图,在空白纸上按位置、比例,画上山脉,典型的气候类型,三级阶梯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四大地理区域,行政区划,主要河流等等把有关地理事物,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第三,对法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如南北方段分界线,东西部的分界线,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三、学会迁移,深化知识结构
1、复习中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如城市与乡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等等的比较。
2、复习中注意知识本身的纵向联系。
比如同是平原,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的气候、生产特色的比较。同是草原,因地理环境不一样,澳大利亚与内蒙古大草原有共同点和不同点。
3、复习中注意知识的广度。
如复习气候可以延伸浙江的季风气候;复习地形可以了解浙江的地形等等。总之,要让学生不仅知其一,而且能举一反三。
4、复习中注意知识的深度。
复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自己复习教材、转绘教材。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较短的复习时间里较好的完成复习的目的。
2018年中考脚步已经悄然接近了,温州社会学科中考内容包罗了地理、历史、法律,心理健康及道德教育等,其中地理部分在该学科分值中占十幾分,初中地理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初中地理复习是中考取胜的重要一环。
农村学校对于这门学科是非常不重视的,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老师基本是班主任或其他主科老师兼任的,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及教学成绩都是不容乐观。等面临中考的时候,这时地理部分的知识点基本遗忘地差不多了。九年级刚刚接班的我必须重新洗牌,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界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新科学地组织教材内容,深化学生的认知,同时还要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初中地理的基础知识。
一、细究说明,把握学习方向
必须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各个部分所占比例及分数,各个题型所占比例及分数。这样学生心里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找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和缺漏点,实现知识的纵向系统化和网络化。由于复习内容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如果复习时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解决不了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提高,那么学生很容易陷入被动复习和重复灌输,势必浪费很多复习时间,加重学习负担。因此怎样合理设计复习方案,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社会教师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难题。受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制约,大多数初中学生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找到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自主复习的热情和效率。,使复习课“复”有新意,学生“习”有所得。
二、方法灵活,训练有的放矢
第一,思维描图法。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读图、填图、分析图是历史与社会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占30%,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历史与社会复习的重中之重。
读图、识图、填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我们乡镇学校,因为学校硬件设施的局限,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的文字内容,而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差,不懂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问题,比如四大洲七大洋及其相连接的海峡、运河,学生往往会因为大脑中没有空间成像图而混淆了它们的位置。在中考中,因为地理位置不明确,张冠李戴,考试中失分现象严重,因此,要加强读图、填图、识图训练。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学习城市及其地形、气候的时候,都加强训练学生掌握其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二,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进行填写相结合。比如自制中国地图,在空白纸上按位置、比例,画上山脉,典型的气候类型,三级阶梯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四大地理区域,行政区划,主要河流等等把有关地理事物,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第三,对法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如南北方段分界线,东西部的分界线,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三、学会迁移,深化知识结构
1、复习中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如城市与乡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等等的比较。
2、复习中注意知识本身的纵向联系。
比如同是平原,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的气候、生产特色的比较。同是草原,因地理环境不一样,澳大利亚与内蒙古大草原有共同点和不同点。
3、复习中注意知识的广度。
如复习气候可以延伸浙江的季风气候;复习地形可以了解浙江的地形等等。总之,要让学生不仅知其一,而且能举一反三。
4、复习中注意知识的深度。
复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自己复习教材、转绘教材。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较短的复习时间里较好的完成复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