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布局实践中的组织行为分析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研机构在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中,利用专利信息分析辅助决策以及提前布局专利的意识逐渐增强。然而,不同科技成果所处技术领域、成熟程度,其目标市场及知识产权问题千差万别,能够深刻理解具体成果的上述背景、量身定制并务实开展专利导航或布局工作并非易事。不仅承接服务的人员需要具备较高专业化水平及项目经验,相应管理人员在培养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水平、管理专利项目全过程方面常会遇到挑战。鉴于形成适应某个具体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通常需要多年实践积累,本文结合10年来探索开展的专利专项工作以及现行的知识产权内部立项机制,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尝试论述相应专利专项工作的通用实践要点及对应效果。
  关键词:科研组织  专利导航  专利布局  项目评审  组织行为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5(b)-0252-05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e Practice of Making Patent Portfolio
  WANG Hanzhi  ZHANG Yanqi*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Department,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In the related work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using pate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o assist decision-making and layout patents in advance. However, differ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technology fields, maturity levels, target marke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It is not eas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above background of specific achievements, customize and carry out patent navigation or layout. Not only do the service providers need to have high professional level and project experience, but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rs often encounter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the patent awareness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nd manag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patent project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t usually takes many years of practice to form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mode suitable for a specific uni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general practice points and corresponding eff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patent spe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mbining with the patent special work explor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the current internal project approval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2021年4月,國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关于推动科研组织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科研组织筹资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基金,用于开展专利挖掘、专利布局、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风险防范、诉讼维权、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实际上,科研单位的专利工作水准容易落后于技术先进水平,除了科研任务压力消磨过多工作精力等客观因素,专利价值不易即时判定的特点导致科研人员对专利工作忽视,单凭科研管理部门人员也较难于为全部知识产权“软课题”的评判、推动、监管提供足够支撑。
  当科研组织产出成果适宜采用专利保护时,形成的专利质量决定了对技术成果附加多大的市场排他价值,其专利导航或专利布局工作应根据已有条件系统开展、精确策划。早在2019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即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并发布实施《理化所知识产权专项工作立项课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中国科学院内研究所中首次形成“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统筹管理模式,此管理办法基于理化所自2010年以来持续开展专利专项工作的探索经验形成。本文从理化所实践经验出发,介绍内部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开展专利导航及专利布局的要点,并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此类专利专项工作模式的有益参考价值。   1  案例背景
  理化所以自有資金内部立项设立“所长基金”,支持早期技术走向成熟,至今已超过10年历史,理化所获得技术价值收益超过原始所内投资20倍,在此项工作中管理部门积累了筛选产业化潜力项目的经验。2010—2018年间,理化所有意识地持续探索并零星开展各类专利分析、布局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20余项;此类“专项行动”在地方部门及中国科学院多个项目资金支持及工作指导下,不断深化而形成“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统筹管理模式。按照2019年发布的管理办法,理化所目前已累计开展两轮立项征集并完成首轮项目验收及滚动支持,共有40个项目参加申报、20个专利导航及专利组合项目通过内部组织的会议评审获得立项支持,按照对内签署任务书、对外与合作机构签署合同,内外部人员组成“虚拟团队”执行方式推进专利专项工作。
  2  工作特点
  2.1 统一组织项目征集
  理化所知识产权内部立项共分三类项目征集。(1)高价值专利培育[1],要求项目期内形成50件专利组合,发明专利不少于30件,核心专利在授权前景、稳定性、权利要求价值等实质内容精细设计、优化撰写和答复策略,对外围专利完成新颖性检索、符合初审要求。(2)国内外专利布局,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待转化技术成果或者明确应用方向的重要原始创新等技术方向,拟采用专利组合保护或者国外市场潜力明显的该国国家阶段申请,且根据可及的预先调研结果,尚未公开(或者已提交的PCT优先权专利申请)包含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方案,兼顾化学、材料、医药类技术方向,以形成有效高质量专利组合为目标,不限定组合内专利数量。(3)知识产权分析(含专利导航[2]),以确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例如为布局专利申请、确定按照技术秘密保护的内容,以及为即将达成的成果转化合作提高议价能力为目标的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化分析。
  理化所知识产权内部立项共同采用统一的申请书和答辩提纲模板,不同项目类型填写内容略有侧重,必填内容包括技术介绍(含其可延展应用领域)、对标技术及竞争对手分析、整个产业链分析、市场竞争态势分析、技术及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及未来研发投入、知识产权问题及其工作方案、内外部团队(含合作机构)介绍。设计申请材料出发点是对此项工作理解的申请人在申请书填写过程中已初步梳理出知识产权工作将如何开展。
  2.2 项目责任制
  知识产权专项的负责人为所内科研人员,并设立项目专员,负责协调内外部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也可由项目负责人兼任,立项及结题答辩报告仅能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专员完成,仅允许合作机构在答辩环节补充回答。为了落实责任到人,一般由一家知识产权合作机构作为主责任机构,并要求其配备相对固定的团队成员支撑所内人员的知识产权项目全过程工作。
  2.3 激励机制
  对于科研人员,除了获得知识产权立项资金支持的申请动因,理化所在管理办法中强调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推动采用会议集中培训,小范围主题研讨的方式促进内部人员成长,在项目结题评定优秀时,有望继续获得项目滚动支持。
  对于外部服务机构,除了获得立项项目合同收入外,在专业能力建设、项目经验履历、未来合作预期都是吸引力因素,使得本单位得以推行在项目申报阶段先要完成知识产权可行性方案方可参加评审。
  2.4 会议综合评议是否立项
  立项评审包括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工作方案和内外部团队4个维度。根据项目申请情况,倾向于选择技术背景一定程度相符、实务能力强、点评风格“一针见血”的“多视角”专家组,包括有成果转化部门领导经验的专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内专家、知识产权研究学者、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专家和投资专家。在科研人员完成会议报告及答辩后,评审专家打分并给出书面意见均是独立完成。理化所负责组织部门经过录入、复核、审核专家分数及意见,对项目进行排序,并综合专家建议的评审标准,确定立项项目建议报单位审批。
  3  科研组织专利专项工作的难点分析
  3.1 科研骨干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建设
  开展专利导航或者专利布局工作,其价值对于科研人员个体来说,通常近期效应并不明显,可能不如发表高档次文章吸引力大。另外,科研组织的骨干人员学历高、智商高,往往认为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比较简单,尽在掌控,泛泛的会议培训并不能引起科研人员对专利工作的思考和共鸣。
  3.2 采购竞价政策对筛选高质量服务的限制
  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对人员专业化水平要求高[3],且优质专家资源“紧俏”[4],但其质量差异不易于明确判断,批量采购往往倾向于低价竞标,低价中标引进的低质量服务也使采购方提价动力不足。而对服务机构综合评分的评选方式又容易使一些规模较大的机构中标,埋没一些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小型服务机构,毕竟,真正承担专业化工作的只是机构中的小团队,甚至是其中关键的一两个“核心人员”。
  3.3 专利专职管理人员的影响力
  管理人员需要起到规划者、协调者、指导者、事务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而专利培育运营工作对人员专业素质及投入程度要求高,而专利工作好坏的反馈周期可能长达数年,在组织层面的资源统筹方面不那么迫切,比如体现在人员配备通常为1人左右,当1名专职人员除了管理专利还需承担大量其他工作职能时相当于不足1人。
  4  科研组织统筹开展专利布局等专项工作的组织行为学思考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研究人行为规律的组织行为学,包括个体、群体、组织3个层次。从科研组织层面将专利相关专项工作上升至单位(即组织)层面的常态化机制,在上述3个层面能够起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作用。
  4.1 个体分析
  4.1.1 项目中科研人员
  获得立项批复,是以填写申请书、准备并现场答辩等工作为前提,需要付出一定量的时间和劳动,但这种形式也是科研人员比较习惯且有挑战性的方式,虽然存在落选受挫风险,愿意主动申请的通常都是有一定真实意愿的。经过申请流程即使项目未被入选,科研人员也会从知识产权层面反思,会对其知识产权意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科研人员经历了4种学习方式[5]。(1)体验法:即对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产生直观感受。(2)交流法:通过不停与合作机构人员交互信息、部分还与现场答辩时的专家交互信息。(3)解读法:指从记载知识的媒介学习,换言之,要讲出立项报告和结题报告,即使是代理机构准备了主要材料,科研人员也需要仔细阅读。(4)反思法:科研人员准备报告、执行项目、甚至回顾项目答辩现场都是思考的过程。上述立体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科研人员将如何运用专利信息或挖掘布局专利内化于心。
  4.1.2 项目中外部机构人员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常都会以整个机构或者整个集团公司的优势去表现其能力和特色,对特定知识产权项目而言,对口服务的团队人员其实是有限的几个。事实上,并不提倡将此项工作过度分解给大量的机构人员,因此,还是重点评定承担该项目的团队人员条件如何,包括类似项目经验、技术方向对口,承接项目有时间保证等,尤其是其中负责接口的人员,还要有较强的沟通理解能力以及在服务机构内部协调、配置人手的能力和权限。
  4.1.3 专利专职管理人员
  专利管理人员要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做好科研组织的内外部协调工作。参与项目团队的讨论时,不需要强行要求采纳自己的想法,而是促进引导内外部团队的凝聚融合,并对得到整个团队都支持的专业解决方案表示认可。
  4.2 群体层面
  4.2.1 虚拟项目组
  由所内人员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人员构成虚拟项目组,共同完成专利专项工作目标,首先是历经接纳和信任的过程,通过共同磨合产生工作方案,经历立项评审环节,初步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价值感。在磨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问题而及时更换外部团队成员。项目执行中要注意建立团队沟通和信息共享的方式,保证一定频次的当面沟通,争取内外部团队碰撞知识经验,互为工作推进的输入输出,使项目组群体绩效大于个体单独工作的总和。
  4.2.2 评审专家组
  研究表明,中等规模的小组更易做出正确的决策[5],专家组成员不易过少或过多。专家组背景构成由代表不同视角、来自不同群体为佳。为了发挥群体决策的优势而同时避免群体的特殊行为,比如从众、搭便车心理等,建议由各个评审以书面方式独立完成打分并不强行要求现场评审达成一致意见。在科研组织的主管部门汇总专家分数及建议后,可以就争议问题再次征询相关专家并形成最终立项意见。另外,为了获得专家真实的建议,而不是专家猜测某单位已预设了立项项目,只是来“背书”的心理,会议主持也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4.3 组织层面
  上升至科研组织层面统筹开展知识产权专项工作,有以下几点优势:(1)单位内部立项支持形成常态化机制,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筛选和谈判上比起单独课题组拥有更多话语权。对于服务机构而言,还有未来合作预期,会更重视工作质量和信誉;(2)通过与评审专家、培训专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人员不断交换信息,使组织处于更加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更加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3)组织层面组织相关工作,不但能促进组织形成学习创新文化,还可以结合到科研规划工作、成果转化工作,避免“两张皮”,进而促使知识产权工作的资金、人力投入更能有效转变为核心竞争力及知识产权运营收益。
  4.4 关于专利专项执行效果的因素分析
  结合理化所十余年来,开展的40余项、涉及五大技术领域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复杂程度的专利专项工作实践,并对比所级统筹模式启动前后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工作效果,初步总结出下列对于项目执行效果的积极影响因素。
  对于简单专利分析任务,如针对单件专利的综合分析,由于对科研人员配合度要求不高,外部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项目执行效果影响较大;对于复杂的专利导航或者专利布局项目,例如涉及多个子课题或者技术可应用领域广泛,除了外部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投入程度外,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水平以及参与程度影响力占比加大,并且内外部项目团队成员均需要能够很好沟通协调以及起粘合剂作用的身份存在[6]。
  由于理化所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立项均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导向,且理化所知识产权核心激励政策体现在成果转化收益分成的50%~70%奖励给个人,因此执行效果最佳的是产业化收益较为可期的项目团队成员,即科研人员是专利专项工作所涉及技术的核心骨干人员或者未来可能被委任负责管理产业化公司的核心人员。相应工作效果甚至可以超过在知识产权专业资质优于该人员的其他科研人员负责的项目,当然,该技术骨干的专利专业水平基础起点要在一定水准之上。事实上,该类技术骨干在专利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方面也是成长较快的。知识产权专项作为科研人员独立负责承担并完成的内部项目,对职称评定履历是有帮助的,或者考虑到可以促进自己未来科研工作及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也有相应的动机较好完成此项工作。课题组长比较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委托具体负责的组内科研人员按部就班地执行了课题组长的意图。因此,科研组织对于科研人员合理的相关激励措施[7-8]关系到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9],进而成为专利专项的执行效果波动范围较大的内部影响因素。
  充足的资金[10]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是项目执行的基本保障,设置合理的项目目标[9]以及做好項目执行过程管理,包括质量监控标准设定是项目管理的必要措施。另外,日常工作中,加大对专职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化队伍建设[11],并储备外部优秀知识产权服务团队资源也是项目执行效果的关键要素。
  5  结语
  科研组织的学科方向、项目来源、人员构成等方面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知识产权培育及其运营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采用内部立项开展知识产权专项工作是理化所的一次管理探索,为其他科研组织、高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并运行提供案例参考。通过在实践中锻炼内部的知识产权专业化队伍、筛选外部机构团队并促进其共同成长、平衡好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将为组织发展赢得开放共享良好环境,同时促进整体能力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并有助于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同时,为了使负责专利布局项目的组织内部成员,尤其是兼职科研人员获得在本课题组内策划开展专利布局的充分权限,发挥出工作潜力,科研组织应探索考评及激励政策,对在知识产权专项工作中做出优秀成绩的团队或个人给予相应的认可及鼓励,包括精神和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邢战雷,马广奇,孙艳蕾,等.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的构建与推进[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50-53.
  [2] 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研究组.专利导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专利代理,2020(3):3-11.
  [3] 韩黎敏.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0):30-31.
  [4] 李文姬,李菲,陈晏,等.简述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情况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6):     13-15.
  [5] 陈国权.组织行为学[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吴杨,刘佳琦,惠亚男,等.沟通管理在科研团队知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6):36-40.
  [7] 张维锦.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思考[J].科技资讯,2017(36):148-149.
  [8] 李璞,帅蛟,轶遐,等.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M].第1版.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
  [9] 严进.组织行为学[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0] 张鹏,龙飞.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率研究[J].科技视界,2020(20):144-145.
  [11] 邓相军,张靖.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工作思考与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49-51.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开展高校留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院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以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留学生培养为例,以计算机学科前沿课程机器学习课程为载体,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符合计算机专业学科的留学生国际化培养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国际化专业學科竞争力的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关键词:学科前沿 计算机专业 留学生 国际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9
摘 要:CDIO理念是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大学依托产品研发全过程创立的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建设以培养具备品行、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工程领导人才为目标。结合CDIO工程教育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新工科”培养目标,探索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新工科”《测控总线与虚拟仪器》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着手,将CDIO渗透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之中,以
摘 要:本文以国家新工科建设为背景,结合目前各高校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深入贯彻OBE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功培养出解决“跨界”“复杂工程问题”的科技工程人才和取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工程
摘 要:以多样化的格式应对学生千差万别的需要,劣构问题求解成为目前和未来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显著趋势。但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设计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依赖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引发高职教育者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基于教育自身特性及问题需求点,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寻求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或途径,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唤醒和培育追求卓越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
摘 要: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群文阅读法更加为学界关注。本文以高一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为核心,以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1-4篇书信为组群的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以期对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做一点探索。关键词:高中语文; 《答司马谏议书》;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0
摘 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单片机教学课程中大学生创新性和工程素养难以培养与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学生单片机教学的智能寻迹车的创新教学案例设计,给出了教学用智能车软硬件设计,探索了教学案例的实施。该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程序独立调试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 创新驱动教学 案例式教学 智能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开发与进步,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融合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各自优势,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变革,构建基于Web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平台,为探索高等医学院校数字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摘 要:红外耳温计是利用耳道和鼓膜与探测器间的热辐射交换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测温仪器。本文介绍了红外耳温计的测量原理,以及如何建立一套高精度的计量标准装置,包括主要标准器及其配套设备的配置,实现对耳温计的检定。针对检定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根据测量数学模型进行详细分析,主要从测量重复性、计量标准器本身的误差及配套设备引入的误差,还有就是黑体空腔的发射率的影响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红外耳温计的检定工作和
践行“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贯彻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造和建设各类课程“金课”已经成为全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大学物理》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为例,研究和实践了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了量化、数据驱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体系。通过实施的具体举措,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让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和教师受益,并为其他课程的“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以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画法几何学”的教学为例,以网络平台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背景,构建了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翻转课堂 画法几何学 教学模式 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