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论“文学插图”的问题域及其思想理路

来源 :鲁迅研究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or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童年时期阅读插图本《山海经》,到中青年创作和出版文学过程中亲自绘制插图、设计封面,再到晚年病榻枕边摆放着《哈斐支诗集》扉页插图,鲁迅对插图可谓挚爱终生,甚至其文学观念都与包括插图在内的图像艺术有着密切关联①.插图当属鲁迅文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于他人和后人给鲁迅文学作品绘制插图②,却没有系统梳理其本人如何理解插图这一重要的文学“副文本”.更何况,身处古代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激荡交汇的时空维度,既是新文学的旗手与主将,还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关于“文学插图”的思考具有明确的问题域和清晰的学术理路,而且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开展专门的评述与探讨.
其他文献
为全面调研我国各级教研机构的工作管理机制,深入了解教研员的地位、作用、专业发展内需,以及全面掌握教研员准入、培训、激励、常态化发展与保障等制度建设情况,切实提高制定教研员专业发展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安徽省教科院、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安徽教研基地组织了 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制度及研修)问卷”调查活动.本文结合调查数据对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现状作出定量与定性分析,并就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提出设想.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共同关心的问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课程基本理念时曾指出:“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①不过,当时尚未进一步细化历史素养的内涵和外延.2017年制定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首次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凝练出了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
伴随着“新青年”解体,兄弟失和等一系列事件,鲁迅在沉默与开口之间彷徨与挣扎.徐梵澄对鲁迅“渊默而雷声”①的评价正切合此时鲁迅的人生境况.在绝望与虚妄中,鲁迅试图借助《野草》解决精神的苦闷,其间对故乡江南的书写则牵连着精神的丝缕和历史的脉络,“江南”在《野草》中成为他反抗绝望的场域.
期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海内外作家纷纷撰写诗文悼念.时任上海《立报》副刊《言林》主编的谢六逸①也以“无堂”之名写了一首《悼鲁迅先生》,发表在1936年10月25日的《言林》上.诗云:rn鲁鸡啼甫旦,迅尔溘然逝.rn先路千千言,生年五五岁.rn精心何洁白,神志特坚锐.rn不料乍西归,死哀人尽啼.
期刊
1913年6月19日,鲁迅回老家绍兴探亲,8月7日回到北京.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鲁迅和二弟周作人经常逛古董地摊,并开始购买古钱,由此激发了鲁迅搜求收藏古钱的积极性.回到北京后的鲁迅不仅购买相关书籍,临摹倪模《古今泉略》,掌握古钱相关知识,并且开始精心搜求古钱.那么,鲁迅都收藏了多少古钱,哪些古钱,其收藏古钱的朝代、特点及意义如何呢?
期刊
期刊
20世纪40-70年代(1942-1976)①,鲁迅是唯一一位被不断推崇和反复阐发的现代作家,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对鲁迅的宣扬和纪念无论是出于新的意识形态构建所需,还是政治运动的强烈诉求,都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的革命性和政治性被空前突显和强化,鲁迅甚至成了能够“随物赋形”的政治符号.
期刊
钱玄同父亲钱振常晚年从京城南归后娶侧室周氏.钱玄同就是侧室周氏于1887年9月所生,那年钱振常已62岁了.父亲钱振常于1898年去世,钱玄同才虚龄12岁.据钱玄同自撰年谱记载,生母周氏于1902年7月在苏州病故后,“适李丈来函相召,遂于九月往住其家”①.钱玄同在湖州李家住了两年多,直至1905年春季才去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收留少年钱玄同的李家,与钱家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目前有关钱玄同研究的论著都没有讲清这一问题.
期刊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下简称《魏晋风度》)一文并非严谨审慎的文学史论,其论学章法自成一体.文章一开端论及汉末、魏初文学,赞其“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这是很正统的做派,但何晏服用“五石散”情形,占去了约略一半的篇幅,文本重心发生了显著的漂移.次论竹林名士和陶潜,重心落到了饮酒上面,讨论嵇康、阮籍的罪名和生死,又占了很重的篇幅.讨论文学,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其社会文化和精神面貌,由此深究文学发生的内在机理,这自然没问题.不过,洋洋洒洒万言论文,鲜少涉及具体作品,而将重心放到了魏晋士人的清谈、吃药
期刊
学界对鲁迅《野草》语体的研究已较为深入,《野草》语言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认为独树一帜①.鲁迅对这种庄重、拗口而又带有内在形式感的语体的选择,显示出其对文学语言尤其是散文诗语言的独特理解②.而相关研究大多从文本和语言形式等内部研究视角切入,较少有研究者将鲁迅《野草》语言风格问题,与人际纠葛和文学论争等联系在一起考察.似乎外部研究视角很难切入语言风格等形式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史视角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这样的研究也推动了诸多重要发现.然而有学者注意到,其中一些研究过于急切地进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