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曾经看到过以下的一则寓言,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有一天,上帝给智者一个任务,叫智者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了,智者不断的催促它,吓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智者,仿佛说:"我已经很尽力了!"智者又气又急,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爬得更慢,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动了,而筋疲力尽的智者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无奈之下,智者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智者牵着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智者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智者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的身后,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智者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是花园。接着,智者听见了虫鸣鸟叫,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好远。等智者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迎接。未等智者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向另外一个"驿站"爬去。智者忽然明白: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这只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这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一个智者的角色。
(一)智者应该学会"慢"。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当教师的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回首反思现实的教育:选择"适合的学生"教育,不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打着"为了儿童美好的明天"的旗号,用繁琐、机械、单调、枯燥的课业训练,生冷、刻板、教条的清规戒律,限制、打压、扼杀儿童的天性,致使学生逃学、厌学。甚至有孩子说:"妈妈带我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吧。"
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缺少了"慢"的功夫。老师们没有耐心等他们结结巴巴读完一段课文;没有耐心等他们憋红了脸算不出一道数学题;没有耐心跟他们纠缠今天的作业做没做,更没有耐心研究研究他们为什么而不爱学习。
现在有多少学校正在成为名利场、试验场、机器制造厂。当升学率成为考核学校优劣最重要的标尺时,有多少学校不手握皮鞭驱赶着孩子们在作业和考试的牧场上奔走?当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最主要标准时,有多少老师不手拿尺子按照成绩好坏来丈量学生?当急功近利的升学、考试、成绩成为决定孩子命运最关键的砝码时,还有多少人会奢侈地、不合时宜地把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挂在嘴边、付诸实践?
教育要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并非手段。教育应当懂得学生的天性,珍视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随顺学生的天性,成全学生的快乐,摆脱对分数与升学率急功近利的追逐,从从容容,慢慢来,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开阔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
(二)智者之慢,应以悲悯情怀来润泽。
常常,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赞赏与激励的目光偏向于那些学习优秀的孩子,却用指责、批评、冷淡、轻蔑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因学业成绩落后而招来的歧视,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学生的自尊扫地、信心丧失、情感扭曲、心智不健全。还生出了对教育的逃避与对抗,教育异化为剑拔弩张的较量,师生关系紧张,两败俱伤。其症结主要在于教师面对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缺失了一份发自心底的爱与悲悯。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可是我还要说:教育要以慈悲为怀。对孩子不失望、不苛责、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生命在场"。
(三)智者之慢,以专业智慧来支撑。
素质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因学生选择教法,而不是因学生成绩选择教与不教。有不好教的学生,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不能放弃,对于成绩好,但存在个性缺陷的学生也要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上同步发展,在个性上有特点的发展。最终真正实现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需要教育专业智慧的投入,需要教师持久而专注的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反复思考,尽可能的把每一个孩子禀赋中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内在而真实的自我"培育出来,而对其不存在的能力不抱奢望。这注定是个艰难、复杂、费力的过程,只能是"慢的"。
总之,教育是慢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教育是生命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变化时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潜滋暗长,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追求往往是有害的,是反教育的行为。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带着一种悠闲怡然的心态慢慢去感悟,去偶得,去独特的理解和发现,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和唤醒",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与教育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用两段与大家分享: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登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把这个蝴蝶结结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台湾)龙应台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张文质
现在的教育人不喜欢种银杏树,因为没有人喜欢在自己退休的时候,还看不见一株树的灿烂,因此更多人转而种下了牵牛花。我愿意现在种下教育民主的银杏小苗,为它浇水,期待五十年后的茂叶参天。
曾经看到过以下的一则寓言,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有一天,上帝给智者一个任务,叫智者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了,智者不断的催促它,吓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智者,仿佛说:"我已经很尽力了!"智者又气又急,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爬得更慢,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动了,而筋疲力尽的智者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无奈之下,智者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智者牵着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智者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智者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的身后,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智者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是花园。接着,智者听见了虫鸣鸟叫,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好远。等智者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迎接。未等智者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向另外一个"驿站"爬去。智者忽然明白: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这只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这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一个智者的角色。
(一)智者应该学会"慢"。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当教师的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回首反思现实的教育:选择"适合的学生"教育,不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打着"为了儿童美好的明天"的旗号,用繁琐、机械、单调、枯燥的课业训练,生冷、刻板、教条的清规戒律,限制、打压、扼杀儿童的天性,致使学生逃学、厌学。甚至有孩子说:"妈妈带我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吧。"
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缺少了"慢"的功夫。老师们没有耐心等他们结结巴巴读完一段课文;没有耐心等他们憋红了脸算不出一道数学题;没有耐心跟他们纠缠今天的作业做没做,更没有耐心研究研究他们为什么而不爱学习。
现在有多少学校正在成为名利场、试验场、机器制造厂。当升学率成为考核学校优劣最重要的标尺时,有多少学校不手握皮鞭驱赶着孩子们在作业和考试的牧场上奔走?当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最主要标准时,有多少老师不手拿尺子按照成绩好坏来丈量学生?当急功近利的升学、考试、成绩成为决定孩子命运最关键的砝码时,还有多少人会奢侈地、不合时宜地把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挂在嘴边、付诸实践?
教育要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并非手段。教育应当懂得学生的天性,珍视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随顺学生的天性,成全学生的快乐,摆脱对分数与升学率急功近利的追逐,从从容容,慢慢来,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开阔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
(二)智者之慢,应以悲悯情怀来润泽。
常常,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赞赏与激励的目光偏向于那些学习优秀的孩子,却用指责、批评、冷淡、轻蔑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因学业成绩落后而招来的歧视,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学生的自尊扫地、信心丧失、情感扭曲、心智不健全。还生出了对教育的逃避与对抗,教育异化为剑拔弩张的较量,师生关系紧张,两败俱伤。其症结主要在于教师面对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缺失了一份发自心底的爱与悲悯。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可是我还要说:教育要以慈悲为怀。对孩子不失望、不苛责、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生命在场"。
(三)智者之慢,以专业智慧来支撑。
素质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因学生选择教法,而不是因学生成绩选择教与不教。有不好教的学生,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不能放弃,对于成绩好,但存在个性缺陷的学生也要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上同步发展,在个性上有特点的发展。最终真正实现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需要教育专业智慧的投入,需要教师持久而专注的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反复思考,尽可能的把每一个孩子禀赋中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内在而真实的自我"培育出来,而对其不存在的能力不抱奢望。这注定是个艰难、复杂、费力的过程,只能是"慢的"。
总之,教育是慢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教育是生命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变化时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潜滋暗长,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追求往往是有害的,是反教育的行为。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带着一种悠闲怡然的心态慢慢去感悟,去偶得,去独特的理解和发现,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和唤醒",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与教育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用两段与大家分享: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登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把这个蝴蝶结结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台湾)龙应台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张文质
现在的教育人不喜欢种银杏树,因为没有人喜欢在自己退休的时候,还看不见一株树的灿烂,因此更多人转而种下了牵牛花。我愿意现在种下教育民主的银杏小苗,为它浇水,期待五十年后的茂叶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