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在社会经济建设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脚步。近些年,水利水电工程表现比较突出,并且在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就主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质量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施工企业要在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适应我国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良好的生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特点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涉及面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与工业、交通、城建、环保等诸多领域都有联系,涉及专业广泛。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因素,另一种是自然因素。而恰恰是这两种因素在某种特定阶段具不可预知性,以至于施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
3、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项目在施工环境、水平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以至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表现形式大有不同,难以准确判定标准。
二、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
主要表现在战略上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当前很多工程都积极倡导“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一流工程”,但对于这些概念在一定层面上还是比较模糊的,有些施工单位一味的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工程质量。因此,对工程质量的总体要求并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建设管理关系不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量管理工作中,由于人员队伍和工作精力受制于多个方面,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检查的及时性和检查的深度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二是工程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监督部门受制于同一个地方或部门,这样以来很容易造成地方和行业保护,质量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3、施工过程控制不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精细化管理不善,施工过程工艺作风较为粗糙,精耕细作不足,存在诸多质量缺陷;其二,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制定了具体的施工措施以及作业指导书等,但实际执行不力,无法落实到位;其三,基础管理较为薄弱,质量记录缺乏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闭合性,生产性试验结果资料不齐全、不完备。
4、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随着水利水电行业的迅速发生,越来越注重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水利水电行业在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施工、监理、质监等队伍及其机构的建设也得到了大大加强。但就当前质量管理人员来看,专业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工程的需求。一些现场质量控制人员缺乏较强的责任心,存在不严格按相关规程、规定操作的现象;一些工人素质偏低,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重于泰山,为了保证国家投资的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求工程施工管理等多个部门加强质量监控,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实施质量管理措施,完善质量管理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树立质量第一意识
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质量管理,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管理意识,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思想基础,可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新时期管理模式。面对当前经济转型期,企业竞争压力大,为了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不良思想的企业主管压低价格投标,然后购置劣质设备和建材,为了赶工期而放松了质量的监督力度。为此,提高工程质量控制,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我国在2000年颁布的建设工程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项目法人、勘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必须为工程质量付终身责任。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在勘测地质阶段,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工地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各种勘测和试验,从而确保后期施工的顺利开展和保证优质工程质量。因此,树立质量第一的管理意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工作。
2、细化管控机制
要促动工程现有的规制,就应搭建起可用的管控体系,制备出这一类别的机制。工程搭配着的管控机制,涵盖着细化情形下的程序、管控内容、特有的负责人。
首先,应健全现有的管控机构。工程搭配着的业主单位,应指派特有的分管领导,去管控细分出来的分工程,并搭配着细分出来的规制责任。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查验建造质量,发觉到潜藏着的建造隐患。工程搭配着的监理单位,要设定出专职情形下的副总监,并确认出这一职务带有的责任。接纳三个层级内的检验组织,设定好各方责任,搭建起质保类的体系。责任方要经由制约和互通,明晰各自责任。
其次,要修补现有的规制漏洞。制备出可用的管控办法,在总体层级内,设定出各方必备的管控职责,以及必备权限。细化现有的管控办法,制备出细则,约束好管控中的多样工序,明晰外观质量带有的水准,并及时查验抽检结果。经由奖惩,去激励体系内的职员,创设出优良气氛。考核类的规制办法、监理类的规制办法、验收必备的细则、达标投产类的规制,都应被明晰。及时去评判和整改,为后续时段内的建造流程,指出可用的方向。
再次,细分出来的施工阶段,都应搭配着可用的管控大纲。要明晰各阶段特有的关键点,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明晰管控要素,并明晰管控方向。
3、强化质量施工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不仅要在制度法规上加大力度,还需要在施工细节上加强控制,控制的对象主要有两方面:施工材料的控制和施工人员的控制。首先,加强施工材料购进控制,对材料采购部门加强管理,采购前需要提供产品的合格证明、市场价格比照等资料,确保水泥、钢筋等材料质量;其次,加强人员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思想倾向是工程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需要调动工人的工作热情,形成企业凝聚力,尊重、信任并激励员工,利用共同的利益调动工作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岗位培训,尤其是采用一些新型技术,注重培养提高组织人才和创新人才,积极倡导激励机制的运用,能够公正、公平、公开的让员工了解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从思想意识,到先进技术,员工实现积极主动的工作合力,才能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的避免工作中人为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为打造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保驾护航。
4、提高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具体做法:其一,编制质量手册,保证施工人员人手一册,凡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都要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对工程的总体概况以及质量总体要求有更好的了解;其二,召开技术交底会,在工程开工之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全面技术交底,使其对作业内容以及质量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三,对于特殊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其四,加强一线施工人员施工工艺技术培训,积极组织观摩、学习和交流,提高员工服务技能;其五,加强对管理人员、监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法制教育,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量管理队伍,以确保施工质量,提高工程整體建设水平。
结束语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因此,水利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严把项目施工质量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质量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发挥出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程丹丹.对当前水利工程建筑质量管理的探析[J].民营科技,2012.
[2]任明喜,关刚要.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水利天地,2012.
[3]王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科技传播,2012.
关键词:水利水电;质量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施工企业要在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适应我国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良好的生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特点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涉及面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与工业、交通、城建、环保等诸多领域都有联系,涉及专业广泛。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因素,另一种是自然因素。而恰恰是这两种因素在某种特定阶段具不可预知性,以至于施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
3、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项目在施工环境、水平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以至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表现形式大有不同,难以准确判定标准。
二、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
主要表现在战略上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当前很多工程都积极倡导“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一流工程”,但对于这些概念在一定层面上还是比较模糊的,有些施工单位一味的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工程质量。因此,对工程质量的总体要求并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建设管理关系不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量管理工作中,由于人员队伍和工作精力受制于多个方面,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检查的及时性和检查的深度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二是工程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监督部门受制于同一个地方或部门,这样以来很容易造成地方和行业保护,质量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3、施工过程控制不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精细化管理不善,施工过程工艺作风较为粗糙,精耕细作不足,存在诸多质量缺陷;其二,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制定了具体的施工措施以及作业指导书等,但实际执行不力,无法落实到位;其三,基础管理较为薄弱,质量记录缺乏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闭合性,生产性试验结果资料不齐全、不完备。
4、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随着水利水电行业的迅速发生,越来越注重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水利水电行业在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施工、监理、质监等队伍及其机构的建设也得到了大大加强。但就当前质量管理人员来看,专业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工程的需求。一些现场质量控制人员缺乏较强的责任心,存在不严格按相关规程、规定操作的现象;一些工人素质偏低,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重于泰山,为了保证国家投资的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求工程施工管理等多个部门加强质量监控,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实施质量管理措施,完善质量管理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树立质量第一意识
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质量管理,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管理意识,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思想基础,可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新时期管理模式。面对当前经济转型期,企业竞争压力大,为了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不良思想的企业主管压低价格投标,然后购置劣质设备和建材,为了赶工期而放松了质量的监督力度。为此,提高工程质量控制,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我国在2000年颁布的建设工程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项目法人、勘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必须为工程质量付终身责任。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在勘测地质阶段,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工地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各种勘测和试验,从而确保后期施工的顺利开展和保证优质工程质量。因此,树立质量第一的管理意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工作。
2、细化管控机制
要促动工程现有的规制,就应搭建起可用的管控体系,制备出这一类别的机制。工程搭配着的管控机制,涵盖着细化情形下的程序、管控内容、特有的负责人。
首先,应健全现有的管控机构。工程搭配着的业主单位,应指派特有的分管领导,去管控细分出来的分工程,并搭配着细分出来的规制责任。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查验建造质量,发觉到潜藏着的建造隐患。工程搭配着的监理单位,要设定出专职情形下的副总监,并确认出这一职务带有的责任。接纳三个层级内的检验组织,设定好各方责任,搭建起质保类的体系。责任方要经由制约和互通,明晰各自责任。
其次,要修补现有的规制漏洞。制备出可用的管控办法,在总体层级内,设定出各方必备的管控职责,以及必备权限。细化现有的管控办法,制备出细则,约束好管控中的多样工序,明晰外观质量带有的水准,并及时查验抽检结果。经由奖惩,去激励体系内的职员,创设出优良气氛。考核类的规制办法、监理类的规制办法、验收必备的细则、达标投产类的规制,都应被明晰。及时去评判和整改,为后续时段内的建造流程,指出可用的方向。
再次,细分出来的施工阶段,都应搭配着可用的管控大纲。要明晰各阶段特有的关键点,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明晰管控要素,并明晰管控方向。
3、强化质量施工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不仅要在制度法规上加大力度,还需要在施工细节上加强控制,控制的对象主要有两方面:施工材料的控制和施工人员的控制。首先,加强施工材料购进控制,对材料采购部门加强管理,采购前需要提供产品的合格证明、市场价格比照等资料,确保水泥、钢筋等材料质量;其次,加强人员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思想倾向是工程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需要调动工人的工作热情,形成企业凝聚力,尊重、信任并激励员工,利用共同的利益调动工作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岗位培训,尤其是采用一些新型技术,注重培养提高组织人才和创新人才,积极倡导激励机制的运用,能够公正、公平、公开的让员工了解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从思想意识,到先进技术,员工实现积极主动的工作合力,才能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的避免工作中人为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为打造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保驾护航。
4、提高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具体做法:其一,编制质量手册,保证施工人员人手一册,凡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都要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对工程的总体概况以及质量总体要求有更好的了解;其二,召开技术交底会,在工程开工之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全面技术交底,使其对作业内容以及质量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三,对于特殊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其四,加强一线施工人员施工工艺技术培训,积极组织观摩、学习和交流,提高员工服务技能;其五,加强对管理人员、监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法制教育,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量管理队伍,以确保施工质量,提高工程整體建设水平。
结束语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因此,水利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严把项目施工质量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质量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发挥出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程丹丹.对当前水利工程建筑质量管理的探析[J].民营科技,2012.
[2]任明喜,关刚要.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水利天地,2012.
[3]王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科技传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