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康氏族人,而是对整个康氏家族从商的人的统称。文章主要分析了作为豫商代表,康百万的商业思想及传承的成功之道:一是尊崇中庸之道和留余思想;二是精细浓郁的家族文化;三是高超的官商处理技巧;四是诚实守信的商业经营方针。
【关键词】豫商;康百万;商业思想
康百万家族是清代豫商的杰出代表,其在商业思想、经营方式上的成功之道可以代表整个清代的经济思想,本文主要分析作为豫商的典范和代表,康氏家族的商业思想及其传承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尊崇中庸之道和留余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精髓,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的。康百万家族在河南大地上扎根繁衍,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儒家文化。在康氏经商、处事、教子中,儒家文化一直贯彻始终,成为康百万经营理念的灵魂。中庸文化在康百万家族中体现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康氏的家训。在康百万庄园南大院"方五丈"大厅内悬挂着由牛瑄所书被视为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也是全国著名牌匾的"留余"匾。该匾造型独特,像一面招展的旗帜,左上边和右下边都缺一边,映视着右边用大字篆文写下的留余二字,上不可享尽福禄,下不可不留余地。左边还刻有留耕道人的《四留铭》。全匾文如下: 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殆后悔者。高静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文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琯题。
匾文大意如下: 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不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百姓;留有余,不把富贵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做的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说:“遇事只要让人一歩,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是采取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以告诫子孙后代要永远记住古人的教训。我仅根据老伯的想法,并取孙夏峰先生教训他的儿子的话,加以概括:“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尽做绝。”时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题。
“留余”匾是康百万家族继承中庸之道的最好证明,“留余”二字就是中庸文化的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道出了无论是做人还是经商都应懂得和谐之道,万事留有余地。作者认为“不尽之巧”就是指人的聪明才智不可能无穷无尽,“以还造化”是将一部分成事交给上天裁决,才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才能做到天人合一。“不尽之禄”是指社会的一部分财富,“以还朝廷”是将财物用于帮助朝廷赈济灾荒,安抚百姓,维持社会的稳定。“不尽之财”是指生活享受之外过多的财富,“以还百姓”是指将财物用作慈善,回馈社会。“不尽之福”指的是个人的物质环境不应太奢侈,“以还子孙”是将财物留给子孙作为创业的资本。
二、精细浓郁的家族文化
中国人常言“富不过三代”,而康百万家族富裕了十二代,即使在民国时的衰微期家族败落,但时至今円,仅从康百万庄园展示的康家族谱中便能看出,康家子孙到现在依然人才辈出,各行各业皆有俊才,康氏家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归根到底,是教育,康氏家族传家有道。康氏发家后,资产累积庞大,甚至赢得了康百万的称号,但是康家并没有骄奢淫逸、奸诈骄横,而是注重自身修养,秉持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在奔走各地经商致富的同时也不忘教子读书成才。为了时时刻刻教育子孙后代,康家将一些至理名言雕刻于匾额楹联甚至对子上,悬挂于在康百万庄园中,从这些匾额楹联中不难体会出当年康氏先祖对于子孙后代的期望。
康百万的家族除了在教育子孙读书入仕方面不同于其他豫商只重学商外,在家庭和婚姻的态度上,也毅然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封建陋习,实行“一夫一妻”制,从而促进了家庭的和谐,稳定了大后方,而且豫商重乡土、恋家乡,不似晋商、徽商"輕别离"使社会生活不稳定。
三、高超的官商处理技巧
从秦国商鞅变法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皆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受到排挤,社会地位不高。清代的基本政策也是重农抑商,所谓"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几千年来抑商、轻商的传统政策和无商不奸的民间议论阻碍了商人的脚步。清代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向商业倾斜,许多商人为了拓展商业贸易积极与官府结交。中国很早就有官商结合,清代也有商人捐官的情况,但大多是一种由商到政的路子,而康百万家族走的是亦官亦商的道路,就是身为官员而进行商业活动,用特权身份来为获取利益。康百万家族在官商结合中是一个典型代表。
早在六世康绍敬时,康家就利用了他山东东昌府大使的身份,参与到一直由国家垄断的盐业销售中,从中牟利,还附带经营了粮食和棉花,从此山东成为了康家的一块基地。康绍敬可以说就是由官带商,由官发财,依靠官位提供的方便把抓住商机,带动家族企业,这是康家最早的官商结合。十二世康大勇时的突破在于他敢于放弃功名,大破传统的“仕不经商”的观念。看中了康熙皇帝整治漕运、治理黄河、削去藩镇的三大机遇,决定向黄河航运发展,大胆的兴建了 “太平船”,开辟康家的航运业。康大勇认识到在大河滔滔的航运中,仅凭自家财力很难占有一席之地,而无论什么码头、帮派却都怕官府,因此必须结交官府,由官府做靠山,才能无往不利。康大勇本身曾有功名,容易赢得官宦阶层的好感,他到开封便想方设法的结交管理河道的东河总督府,最终通过种种努力,康家的船加入了漕运的行列,开始发国家的财。康百力-家族突破了“仕不经商”的思想桎梏,并不以从商为耻,大胆经商,把生意从洛河做向黄河,从河南做到山东、陕西。在康百万家族的商业史中,一直秉承着传统的中庸思想,与政府官员、乡绅名流都保持着较好的人际关系,为康家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名利空间。康家虽以商业盈利,但并不只一心追求利润,而是通过读书入仕来回归社会世俗,抬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所以康家历代子孙都考取有功名,可以说康家是以利促教,以教促进入仕。而且康百万家族很好的利用了自己亦官亦商,官商结合的条件来发展商业,创造了巨额利润的同时还赢得了尽忠发财的美名。
四、诚实守信的商业经营方针
多种经营是康百万家族致富的经营方式,而诚实守信则是康百万家族在商业活动进行中树立的一块金字招牌。信誉是人处世立身之本,在孔子的中庸思想中也有关于诚信的论言:“民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充分说明了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得的分量。康氏家族对子孙的教育中就不断贯彻了 "诚信"在立世和经商中的重要性,在康家人心中树立牢固的信誉观念。从几个例子中就可以反映出康百万家族在商业活动中的诚信义利。康家曾经垄断泾阳的棉花市场,本可以利用压低棉花的收购价格来赚取高额利润,但是康家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秋棉上市的时候,将棉花的收购等级标准和标准秤公开出去,组织人员将收购的棉花验级过种,按等付钱,维护了当地棉花市场的秩序。因为康家棉花行诚信公平,不仗势压低棉花的收购价格,所以来卖棉花的农民络泽不绝,康家稳稳而长久的占领了泾阳的棉花市场。在泾阳的棉花销售史上,还有一件与康家有关的“泾阳焚棉”事件也曾轰动一时。有一次将近年关,康家花行的棉花运抵径河码头,却暂时运不出去,别家花行有意迫使康家降价出售,可是为了保证康家花行的招牌不受损,管理花行的相公认定棉花一文钱也不能降,竟然决定放火烧花,宁肯经济受损也要保住(下转第47页)(上接第43页)康家的信誉。就是因为康家做生意讲信誉,后来康家的栈房垄断了陕西一省的棉布和棉花销售。经商求利是商人的目标,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不少商人会压榨价格、强取豪夺、以次充好来赚钱。但是康百万家族并不是这样,他们一方面讲究诚信,另一方面在经商中求取义利,公平诚信,以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商业利润。这样既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商业空间,也打造出了自己的商业品牌,激励着康家的后辈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刘亚轩.豫商精神的形成、发展及传承[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2).
[2]张古仓.豫商的四大特点[J].科学时报,2006 (8).
[3] 10.高树印.从古豫商精神看新豫商文化[J].协商论坛,2007 (8).
[4] 戴庞海,陈隆文.古代豫商列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豫商;康百万;商业思想
康百万家族是清代豫商的杰出代表,其在商业思想、经营方式上的成功之道可以代表整个清代的经济思想,本文主要分析作为豫商的典范和代表,康氏家族的商业思想及其传承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尊崇中庸之道和留余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精髓,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的。康百万家族在河南大地上扎根繁衍,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儒家文化。在康氏经商、处事、教子中,儒家文化一直贯彻始终,成为康百万经营理念的灵魂。中庸文化在康百万家族中体现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康氏的家训。在康百万庄园南大院"方五丈"大厅内悬挂着由牛瑄所书被视为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也是全国著名牌匾的"留余"匾。该匾造型独特,像一面招展的旗帜,左上边和右下边都缺一边,映视着右边用大字篆文写下的留余二字,上不可享尽福禄,下不可不留余地。左边还刻有留耕道人的《四留铭》。全匾文如下: 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殆后悔者。高静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文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琯题。
匾文大意如下: 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不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百姓;留有余,不把富贵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做的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说:“遇事只要让人一歩,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是采取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以告诫子孙后代要永远记住古人的教训。我仅根据老伯的想法,并取孙夏峰先生教训他的儿子的话,加以概括:“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尽做绝。”时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题。
“留余”匾是康百万家族继承中庸之道的最好证明,“留余”二字就是中庸文化的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道出了无论是做人还是经商都应懂得和谐之道,万事留有余地。作者认为“不尽之巧”就是指人的聪明才智不可能无穷无尽,“以还造化”是将一部分成事交给上天裁决,才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才能做到天人合一。“不尽之禄”是指社会的一部分财富,“以还朝廷”是将财物用于帮助朝廷赈济灾荒,安抚百姓,维持社会的稳定。“不尽之财”是指生活享受之外过多的财富,“以还百姓”是指将财物用作慈善,回馈社会。“不尽之福”指的是个人的物质环境不应太奢侈,“以还子孙”是将财物留给子孙作为创业的资本。
二、精细浓郁的家族文化
中国人常言“富不过三代”,而康百万家族富裕了十二代,即使在民国时的衰微期家族败落,但时至今円,仅从康百万庄园展示的康家族谱中便能看出,康家子孙到现在依然人才辈出,各行各业皆有俊才,康氏家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归根到底,是教育,康氏家族传家有道。康氏发家后,资产累积庞大,甚至赢得了康百万的称号,但是康家并没有骄奢淫逸、奸诈骄横,而是注重自身修养,秉持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在奔走各地经商致富的同时也不忘教子读书成才。为了时时刻刻教育子孙后代,康家将一些至理名言雕刻于匾额楹联甚至对子上,悬挂于在康百万庄园中,从这些匾额楹联中不难体会出当年康氏先祖对于子孙后代的期望。
康百万的家族除了在教育子孙读书入仕方面不同于其他豫商只重学商外,在家庭和婚姻的态度上,也毅然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封建陋习,实行“一夫一妻”制,从而促进了家庭的和谐,稳定了大后方,而且豫商重乡土、恋家乡,不似晋商、徽商"輕别离"使社会生活不稳定。
三、高超的官商处理技巧
从秦国商鞅变法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皆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受到排挤,社会地位不高。清代的基本政策也是重农抑商,所谓"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几千年来抑商、轻商的传统政策和无商不奸的民间议论阻碍了商人的脚步。清代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向商业倾斜,许多商人为了拓展商业贸易积极与官府结交。中国很早就有官商结合,清代也有商人捐官的情况,但大多是一种由商到政的路子,而康百万家族走的是亦官亦商的道路,就是身为官员而进行商业活动,用特权身份来为获取利益。康百万家族在官商结合中是一个典型代表。
早在六世康绍敬时,康家就利用了他山东东昌府大使的身份,参与到一直由国家垄断的盐业销售中,从中牟利,还附带经营了粮食和棉花,从此山东成为了康家的一块基地。康绍敬可以说就是由官带商,由官发财,依靠官位提供的方便把抓住商机,带动家族企业,这是康家最早的官商结合。十二世康大勇时的突破在于他敢于放弃功名,大破传统的“仕不经商”的观念。看中了康熙皇帝整治漕运、治理黄河、削去藩镇的三大机遇,决定向黄河航运发展,大胆的兴建了 “太平船”,开辟康家的航运业。康大勇认识到在大河滔滔的航运中,仅凭自家财力很难占有一席之地,而无论什么码头、帮派却都怕官府,因此必须结交官府,由官府做靠山,才能无往不利。康大勇本身曾有功名,容易赢得官宦阶层的好感,他到开封便想方设法的结交管理河道的东河总督府,最终通过种种努力,康家的船加入了漕运的行列,开始发国家的财。康百力-家族突破了“仕不经商”的思想桎梏,并不以从商为耻,大胆经商,把生意从洛河做向黄河,从河南做到山东、陕西。在康百万家族的商业史中,一直秉承着传统的中庸思想,与政府官员、乡绅名流都保持着较好的人际关系,为康家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名利空间。康家虽以商业盈利,但并不只一心追求利润,而是通过读书入仕来回归社会世俗,抬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所以康家历代子孙都考取有功名,可以说康家是以利促教,以教促进入仕。而且康百万家族很好的利用了自己亦官亦商,官商结合的条件来发展商业,创造了巨额利润的同时还赢得了尽忠发财的美名。
四、诚实守信的商业经营方针
多种经营是康百万家族致富的经营方式,而诚实守信则是康百万家族在商业活动进行中树立的一块金字招牌。信誉是人处世立身之本,在孔子的中庸思想中也有关于诚信的论言:“民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充分说明了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得的分量。康氏家族对子孙的教育中就不断贯彻了 "诚信"在立世和经商中的重要性,在康家人心中树立牢固的信誉观念。从几个例子中就可以反映出康百万家族在商业活动中的诚信义利。康家曾经垄断泾阳的棉花市场,本可以利用压低棉花的收购价格来赚取高额利润,但是康家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秋棉上市的时候,将棉花的收购等级标准和标准秤公开出去,组织人员将收购的棉花验级过种,按等付钱,维护了当地棉花市场的秩序。因为康家棉花行诚信公平,不仗势压低棉花的收购价格,所以来卖棉花的农民络泽不绝,康家稳稳而长久的占领了泾阳的棉花市场。在泾阳的棉花销售史上,还有一件与康家有关的“泾阳焚棉”事件也曾轰动一时。有一次将近年关,康家花行的棉花运抵径河码头,却暂时运不出去,别家花行有意迫使康家降价出售,可是为了保证康家花行的招牌不受损,管理花行的相公认定棉花一文钱也不能降,竟然决定放火烧花,宁肯经济受损也要保住(下转第47页)(上接第43页)康家的信誉。就是因为康家做生意讲信誉,后来康家的栈房垄断了陕西一省的棉布和棉花销售。经商求利是商人的目标,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不少商人会压榨价格、强取豪夺、以次充好来赚钱。但是康百万家族并不是这样,他们一方面讲究诚信,另一方面在经商中求取义利,公平诚信,以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商业利润。这样既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商业空间,也打造出了自己的商业品牌,激励着康家的后辈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刘亚轩.豫商精神的形成、发展及传承[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2).
[2]张古仓.豫商的四大特点[J].科学时报,2006 (8).
[3] 10.高树印.从古豫商精神看新豫商文化[J].协商论坛,2007 (8).
[4] 戴庞海,陈隆文.古代豫商列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