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和自我管理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wug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
  小鸿英语学得比较晚,画画学得比较早。隔壁家的玲玲正好相反。
  玲玲两岁多就会哼英文儿歌,玲玲妈妈还给她报了幼儿英语培训课程。玲玲妈妈每次见到小鸿妈妈都会问:“你们家小鸿英语学了吗?还没?那得赶紧报名学!我们家玲玲26个字母早就会认了,词汇和口语都学了不少呢!”
  一直听玲玲妈妈这么说,小鸿妈妈就算再淡定,最后也着急了。她给小鸿了买英文儿歌的CD,门口贴上英文字母动物挂图,还买了不少原版绘本。
  一天,玲玲妈妈带着玲玲来小鸿家玩,挂图上每个字母对应的动物的英文名称(如D-Dolphin海豚),她都能读出来。
  小鸿妈妈一听,对小鸿说,“你跟着玲玲一起读读挂图上的动物吧,或者让玲玲教你唱英文歌!”
  小鸿不乐意。
  小鸿妈妈继续循循善诱:“你每天坚持听半小时,以后也能学得像玲玲一样好。”
  小鸿扭过头,拒绝道:“我才不要学什么英语呢!”
  小鸿妈妈想了想,转头问玲玲:“你刚学英语的时候有没有觉得难,觉得自己没办法学好呢?”
  玲玲说:“有啊,有一个男生发音很标准,还很乐意上台表演,老师总让他示范。我觉得自己怎么学都没他学得好。”
  “那后来你是怎么学会的呢?”小鸿妈妈问她。
  玲玲还没开口,玲玲妈妈代她回答道:“就是听英文歌、CD,看好看的英文图画书啊,比如《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边听边翻图书的时候很容易就猜出yellow和blue的意思了。他们培训班里每次上课都有好玩的道具,让他们扮演故事里的角色,比如三只小猪里的猪和大灰狼,挺有趣的,慢慢地,她也就学会故事里的句子了。”
  小鸿妈妈一边听玲玲妈妈讲,一边偷偷看小鸿的反应,小鸿也在听着,眼睛亮了起来,好像多了些信心似的。
  等玲玲和她妈妈回家之后,小鸿妈妈让小鸿和她一起制定一个英语学习计划,小鸿欣然同意了。
  妈妈用excel做了一张很大的表格,打印出来放在书桌上面,小鸿听完CD,自己记录听的次数,如果没有听就标记“0”。有时他强烈要求给耳朵放假,几天后,他发现很多“0”,又开始听,把标记“0”擦掉改成听的次数。当表格上写满数字后,小鸿已经能轻松地听说一些简单的词和短句了,表格直观地展现出他的努力成果,而他自己的表现也让他自己信心倍增,对英语学习也更有兴趣了……
  一天,小鸿上完绘画课回家,遇到了玲玲和她妈妈,玲玲妈妈看到小鸿的丙烯画作品,大吃一惊,赞叹说:“哇,小鸿真棒,已经画得这么好了!”
  玲玲妈妈转头对玲玲说:“你还不肯努力多画,都赶不上人家小鸿了!”
  看到玲玲低下头,小鸿妈妈赶紧说:“玲玲,等会儿来我们家玩,让小鸿说说他一开始时都不敢落笔,后来是怎么慢慢学会的事情吧!”
  (感谢董锦家长为本期内容提供背景故事)
  【积极教养分析】
  一、当自己的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这种“社会比较”往往会让我们家长变得心态急躁,急于去控制和推动孩子“进步”,最常用的招数就是比较:“别的小朋友已经……,你还不……”。
  这种“比较”常常是我们脱口而出的,但之后有可能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性(比如差距过大或者并非孩子的强项),有可能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去帮助孩子缩小差距(缺少具体指导),会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感到无力。
  同时,这种控制和半强迫的推动也减损了孩子的自主感,侵蚀了亲子间的亲密,原本期望孩子“能感受学习的乐趣”的初衷也就渐行渐远。
  1.“比较”并不是不可行,但“比较”时家长宜选择与孩子差距不大的对象,这样对孩子来说相对公平,同时孩子也能看到提高的希望。
  假如别的孩子领先自己家的孩子比较多,我们可以询问领先的孩子当时学习时是否遇到困难,又是如何跨越的(如故事中小鸿妈妈问玲玲,“你刚学英语的时候有没有觉得难,觉得自己没办法学好呢?”)。这样的经验分享会让孩子发现看起来“高大上”的“榜样”和自己原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榜样”战胜困难的经验之谈又非常具体而有益,能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信心。
  2.“向下比较”只能让孩子获得一时的优越感,从长远来说,对孩子有害无益。
  当自己孩子比别的孩子在某个方面领先时,我们刻意鼓励孩子“向下比较”是否会让孩子更自信呢?其实也不然,“向下比较”虽然让孩子获得一时的优越感,但也会让孩子更加害怕在以后的竞赛和比较中落败,在面临不确定时也会变得不敢冒险和尝试。
  我们在“比较”中应引导孩子看到过程中的成长,而非单次的输赢,引导孩子学习他人克服困难的经验和策略,同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协助和具体指导。
  二、心理学家格罗尼克发现,父母自身的价值感如果与孩子的表现有所联系的话,这种联系越紧密,来自“社会比较”的压力越会引发父母更多的控制性行为。研究表明,和欧美家长相比,中国家长表现出更强的“亲子一体性”,因此“社会比较”对中国家长的影响可能更大。
  一位家长坦承:“当老师一直拿我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督促我帮助孩子作些改变时,我对孩子变得越来越暴躁,甚至都不像我自己了。”
  我们如果能多些机会彼此多分享各自在“社会比较”带来的压力下的感受,就能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持和建议,也可能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并解决与孩子有关的种种问题:觉察到孩子的行为(如不想学了)是否因为自己的过度控制引发;识别“社会比较”中竞争和威胁因素,及时进行调整和转换(例如故事中玲玲妈妈几次拿玲玲和小鸿互比,小鸿妈妈及时觉察到竞争和威胁因素,做了适合的转换)。   三、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学得怎么样,常常依赖于家长或老师的评价,虽然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潜藏着危险因素。家长或老师也是人,有自己的主观喜好,何况也不能时时刻刻跟踪着孩子的成长。
  美国画家怀斯说:“当你向其他人展示作品,对方若是喜欢,你便受阻了,若是不喜欢,你同样受阻。”为什么对方喜欢也会受阻呢?因为这时对方的标准已然变成了你的标准,你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艺术表达和新的探索领域,本来就未必有固定标准,想想那些变革性画家(比如莫奈)初登画坛时的境遇吧,想想创业者经常要遭遇的冷嘲热讽,假如完全以他人评价为标准,他们根本就无法坚持,更遑论后来的成功了。
  自然,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孩子要开阔眼界,多了解优秀作品,学会参考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价。
  故事中,小鸿妈妈和小鸿一起列表学英语,看上去似乎是监督式管理(监控式监督),其实不然,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监控式监督和自我管理的区别:
  监控式监督
  自我管理
  监督者
  父母/老师
  孩子自己
  判断标准
  父母
  自己比较
  强调结果还是过程
  结果
  过程
  做不到是否可以弥补
  不可以
  可以
  注重的方面
  更注重孩子要服从规则
  更注重让孩子看到努力和成就的联系
  对之后的影响
  父母/老师是否在场,孩子表现差异很大
  父母/老师是否在场,孩子表现差异不大
  我们不难体会,监督的目光下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会努力做到最好。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小学做作业,到学校要老师签名,回到家要家长签名,走到哪里,都像被监控一样,感觉不到自由。
  实际上,当我们给予孩子更多信任,孩子更有可能为自己负责。当他有时无法完成约定,也不必说谎,但当他自己能履行约定时,他会为自己骄傲。
  故事中的小鸿妈妈其实给予了小鸿很大的自由,列表的方式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的进展,小鸿通过列表和自己的感受能清晰地发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即感受到胜任感),自然而然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了。
  四、要遵循学习的规律,为孩子营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不能强求孩子达到某种程度。
  故事中的小鸿学习的是英语,学习英语就要依照英语学习的规律。语言学家逐步形成了共识,儿童的元语音意识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具有预测性,先注重语音的输入,给孩子“磨耳朵”,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话、阅读和活动中学习第二语言,学习成效更显著。
  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对引发孩子的兴趣也非常重要,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要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丰富的学习材料为孩子打开了生动的世界,也带来了更多选择。以阅读英语绘本为例,丰富性既包括绘本主题的丰富,既有故事类的、也有科普类的;也包括回应方式的丰富:听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给书添加插图、扮演角色、做衍生手工等,都是很好的回应和表达,也是更积极主动性的表达,这样丰富的“输入”和“输出”自然能加深孩子对所学东西的理解,也增强了孩子运用语言的兴趣和能力。
其他文献
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上海一直面临着“垃圾围城”的严峻挑战。近年来,上海生活垃圾清运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处理压力剧增。据说,上海16天的垃圾量,就可以堆起一幢金茂大厦!  想给孩子留下一个干净整洁的明天,必须把上海生活垃圾的总量降下来,但这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哦。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已成为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世界通行做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就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工作。自2011年,上海开始正式推进
期刊
干旱地,  菜苗稀,  云里跳下小雨滴。  淅沥沥,  滴答滴,  要给菜苗打“点滴”。
期刊
宋朝,有一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做县令。那时候,崇阳县的风气特别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被窃。  张县令下决心要把风气扭转过来,他打算先从钱库失窃的案件开始查起。  有一天,他发现有一个人神色慌张地从钱库里跑出来,连忙命人把他抓来。没想到正是看管钱库的小吏,还从他的帽子里搜出了钱库里的一枚铜钱。  小吏狡辩道:“我不就偷了一枚铜钱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张县令沉思片刻,宣判说:“一日
期刊
下雨了!  淅沥沥,哗啦啦!  有的小朋友撑起了小花伞,有的小朋友穿起了小雨衣,一起去踩水玩吧!哦,对,不能忘记要穿上小雨靴哦!  小朋友,拿起你的小画笔,给小花伞、小雨衣和小雨靴涂上漂亮的颜色吧!  (插画说明:下雨天,几个小朋友,有的撑伞,有的穿雨衣,都穿着雨靴,雨伞、雨衣、雨靴都是白描线条,各种图案,各种花纹,小朋友们在踩水坑玩,还有一个小朋友摔了一跤。)
期刊
P1  纽扣和土豆,还有一群小黄鸭,1、2、3、4、5、6、7,一起排队去散步。  (图:可以画土豆纽扣在小黄鸭家门口等小黄鸭出门,小黄鸭有7只。)
期刊
本领之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绝不是学会了某项具体技能那么简单,也不仅仅关乎生存能力,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发展价值。  从桐桐炒鸡蛋说起  前两天,10岁的外甥女瑶瑶过来玩时,突然想吃炒鸡蛋,并主动提出自己做,我就放手让她去弄,还鼓动桐桐在一边观摩,桐桐很开心地去了。两个人在厨房里捣鼓了一顿,弄出半碗炒鸡蛋,直呼好吃。  第二天,小家伙又开始怀念跟瑶瑶姐姐做的炒鸡蛋,让我给她做,我有心让她学着做,就喊她过
期刊
我们全家搬到瑞典后,给儿子波波找了当地的一家幼儿园。入学第一天,是3月一个晴朗清冷的周五。从没上过幼儿园的波波和往常出门玩耍一样开心。而我,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一方面,两年多的亲密无间,现在终于快要有自己的时间了;另一方面,不知道小家伙是否能很快适应,会不会与妈妈分别时大哭?好在瑞典的幼儿园允许孩子在新入学时由家长陪伴一段时间,这让我内心的忧虑少了很多。   没有“入学式”,进门就玩!   早上1
期刊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很多幼儿园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玩了!   当孩子的这份天性逐渐弱化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为什么孩子不会玩?孩子不会玩的原因是谁造成的?     玩是什么?  陈:大家觉得玩是什么?看书是在玩吗?  高:家长通常不会认为看书是在玩,都认为那是在学习。  陈:那玩扑克牌呢?  高:那是在玩。  孙:那用扑克牌在那里做算术题呢?  高:那是学
期刊
爸爸时间      爸爸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尤其在3岁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爸爸更擅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探索广阔、多元的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发明富有创造力的玩法,培养多种技能与能力。爸爸能给予孩子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这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在广阔的世界上,尽情地奔跑、游戏。这正对上了爸爸的胃口:爸爸也喜欢到外面去,带孩子一起做
期刊
林洁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擅长儿童哮喘、咳嗽、厌食、吐乳、腹泻、遗尿、湿疹、汗证等病症的研究和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周三、周五、周六全天。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所以是保健养生的重要起点。中医认为养生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春天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各种致病源如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增多,孩子容易生病;春天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等,使孩子出现过敏反应,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