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个性张扬,但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差,集体荣誉感、理想信念淡漠,具有人际交往网络化等心理特征,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引导,改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完善网络建设,探索出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关键词]“90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特征
从2008年开始,“90后”正式步入了大学校园。在带着青春气息,个性张扬的“90后”开始他们大学生活的时候,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难题。与“80后”相比,“90后”大学生具有更多具有时代性的特征。“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思潮趋向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90后”得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得到更为充分的挖掘与发挥,他们更自我,也更善于表现自己,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如何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探索出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并体现出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我们说"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指“90后”学生所具备的共同的、稳定的、与“80后”学生相比更为突出的或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将这些特征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性格开朗,自信,能力突出,但是性格反差强烈。“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更为优越,大多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很多“90后”大学生都有一种或多种特长,而特长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和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而塑造了他们开朗、自信的性格特點。“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非常好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善于思考,愿意表现自己,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愿意以一种舒缓的方式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希望通过合适的表达解决同学之间矛盾,以期达到公正、双赢的结果。但是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早期教育方式等因素,使他们形成了非常内向的性格,他们不善言辞,不喜欢表达自己,同时又缺少特长,这与很多特长突出,性格开朗的“90后”学生相比,他们显然成为另类的人。性格上的巨大反差,增加了“90后”交流的障碍,很多“90后”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缺少参与的动力,或仅仅是旁观者,这使他们无法在大学阶段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大,从而使这些内向的“90后,,更不容易建立自信,自我提升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 人际交往网络化趋势明显。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90后”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成长,也是互联网忠实的拥趸。武汉大学关于“90后”的调查表明:“90后”大学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网络已经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调查显示,“QQ”聊天竞以高达六七倍的受青睐率,超越传统聚会、书信等交友方式,成为“90后”们的首选。
3 进取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差。“90后”与“80后”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从小特长的培养,个人兴趣和个人理想呈现出更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90后”参加活动更积极,但是过于自负的心态也使“90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压力时,更容易表现出痛苦、消沉、抑郁的情绪,调查表明: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4 个性张扬,但缺少集体荣誉感。“90后”大学生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因为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相对“80后”他们的生活条件更优越,在家父母表扬,在学校老师鼓励,导致很多“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他们更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集体观念、集体意识相对淡漠。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崇尚自由,表现欲强烈,个性张扬,非常活跃,但是不喜欢受到束缚,缺少奉献精神,集体观念淡薄。
5 现实取向强烈,理想信念淡漠。“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太过实际,不像“70后”、“80后”有理想、愿意响应国家的号召,愿意为理想而奋斗。“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身未来发展,关注应当通过何种手段提升自己,主动参加感兴趣的、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但是对于理想信念却反应迟钝,这种过于“实际”的诉求,也导致“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分膨胀,过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信仰缺失,对于公共事务态度冷漠,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迷茫无措,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
二、“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而“90后”也必将像"70后”、“80后”一样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90后”是一代人的时代标签,“9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合理诉求,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工作,我认为在“90后”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为主,强调讲授,而“90后”大学生对于枯燥的说教不感兴趣,他们更关注自身体验,强调自我感受,传统教育方式中信息单向传输,没有反馈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我们必须强调反馈,即信息双向传输,即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得到有效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改进教育方法、手段。同时在形式上,必须改变目前单调乏味的讲授方式,辅以“90后”学生感兴趣的座谈、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高年级同学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心得,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复兴等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与国家政策方针结合起来,通过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社会道德和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常规工作中。
2 调整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方为教。“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具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对人真诚,有很好道德修养,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待批评或者失败难以承受,针对“90后”大学
[关键词]“90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特征
从2008年开始,“90后”正式步入了大学校园。在带着青春气息,个性张扬的“90后”开始他们大学生活的时候,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难题。与“80后”相比,“90后”大学生具有更多具有时代性的特征。“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思潮趋向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90后”得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得到更为充分的挖掘与发挥,他们更自我,也更善于表现自己,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如何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探索出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并体现出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我们说"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指“90后”学生所具备的共同的、稳定的、与“80后”学生相比更为突出的或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将这些特征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性格开朗,自信,能力突出,但是性格反差强烈。“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更为优越,大多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很多“90后”大学生都有一种或多种特长,而特长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和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而塑造了他们开朗、自信的性格特點。“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非常好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善于思考,愿意表现自己,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愿意以一种舒缓的方式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希望通过合适的表达解决同学之间矛盾,以期达到公正、双赢的结果。但是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早期教育方式等因素,使他们形成了非常内向的性格,他们不善言辞,不喜欢表达自己,同时又缺少特长,这与很多特长突出,性格开朗的“90后”学生相比,他们显然成为另类的人。性格上的巨大反差,增加了“90后”交流的障碍,很多“90后”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缺少参与的动力,或仅仅是旁观者,这使他们无法在大学阶段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大,从而使这些内向的“90后,,更不容易建立自信,自我提升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 人际交往网络化趋势明显。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90后”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成长,也是互联网忠实的拥趸。武汉大学关于“90后”的调查表明:“90后”大学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网络已经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调查显示,“QQ”聊天竞以高达六七倍的受青睐率,超越传统聚会、书信等交友方式,成为“90后”们的首选。
3 进取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差。“90后”与“80后”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从小特长的培养,个人兴趣和个人理想呈现出更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90后”参加活动更积极,但是过于自负的心态也使“90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压力时,更容易表现出痛苦、消沉、抑郁的情绪,调查表明: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4 个性张扬,但缺少集体荣誉感。“90后”大学生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因为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相对“80后”他们的生活条件更优越,在家父母表扬,在学校老师鼓励,导致很多“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他们更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集体观念、集体意识相对淡漠。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崇尚自由,表现欲强烈,个性张扬,非常活跃,但是不喜欢受到束缚,缺少奉献精神,集体观念淡薄。
5 现实取向强烈,理想信念淡漠。“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太过实际,不像“70后”、“80后”有理想、愿意响应国家的号召,愿意为理想而奋斗。“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身未来发展,关注应当通过何种手段提升自己,主动参加感兴趣的、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但是对于理想信念却反应迟钝,这种过于“实际”的诉求,也导致“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分膨胀,过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信仰缺失,对于公共事务态度冷漠,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迷茫无措,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
二、“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而“90后”也必将像"70后”、“80后”一样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90后”是一代人的时代标签,“9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合理诉求,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工作,我认为在“90后”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为主,强调讲授,而“90后”大学生对于枯燥的说教不感兴趣,他们更关注自身体验,强调自我感受,传统教育方式中信息单向传输,没有反馈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我们必须强调反馈,即信息双向传输,即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得到有效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改进教育方法、手段。同时在形式上,必须改变目前单调乏味的讲授方式,辅以“90后”学生感兴趣的座谈、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高年级同学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心得,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复兴等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与国家政策方针结合起来,通过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社会道德和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常规工作中。
2 调整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方为教。“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具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对人真诚,有很好道德修养,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待批评或者失败难以承受,针对“90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