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前沿对话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闫寒冰,教育技术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全国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培训设计与管理、远程培训设计与管理。近年来,闫寒冰博士出版了专著《学习过程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远程教学设计》等,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已完成和在研课题20余项,包括教育部师范司委托课题“国培计划”质量管理规范,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等,以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工具”等。
  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项目学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活跃起来。直到现在,许多大、中、小学都在积极倡导和应用这种学习模式。
  进入本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波涛汹涌。传统的仅限于文化知识掌握、有教科书和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模式,受到空前冲击。在全民反思基础教育的背景下,项目学习因其与新课改理念的高度契合而引发教育界的热切关注。一些教育研究者和教育机构率先引进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投入研究和实验。本刊作为国内首创的专门研究项目学习的刊物,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为项目学习研究、推广与实践服务,传递项目学习研究和实验的最新动态,探讨热点问题,引领课程改革方向。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闫寒冰教授。
  本刊记者:闫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项目学习研究领域的专家,我们想请您就目前老师们普遍关注的有关项目学习领域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一些解答,可以吗?
  闫寒冰:没问题,我非常愿意为大家答疑解惑,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了解项目学习,实践项目学习。
  本刊记者:首先,请您谈谈项目学习对落实新课标有哪些积极意义。
  闫寒冰:新课标是我国在应对21世纪挑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而,在新课标中,各个学科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如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则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学科莫不如是。
  能力培养与知识习得不同,它需要真实情境的体验与高级思维的运用。学生必须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他们的角色要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支撑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而这恰是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如果说新课标提出了能力培养的目的和要求,那么项目学习则提供了成熟的方法与路径。
  本刊记者:您的认识很深刻,事实上大多数老师目前还是没有深刻理解新课标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请您谈谈项目学习有哪些特点,对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有哪些积极意义,好吗?
  闫寒冰:先让我们来看看项目学习有哪些特点。一个好的项目学习应该是:
  (1) 能够使学生参加开放的真实的活动任务;
  (2) 强调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的重要学习目标;
  (3) 以核心及本质的问题驱动项目学习;
  (4) 学习项目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多种类型的评价;
  (5) 学习项目与现实生活相关;
  (6) 学生通过作品或绩效来证明自己所学的知识;
  (7) 以技术支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 思维技能是项目学习的主要内容;
  (9) 教学和学习策略多样化,并且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
  看到以上特点,你有没有发现项目学习推动的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项目学习的情境中,学生学习方式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掌握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
  本刊记者:您这样一解释,我明白了。在教学实践中,项目学习对广大教师提出哪些挑战呢?
  闫寒冰:项目学习的基础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与教师所习惯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有很大不同,所以教师必然会遇到极大的挑战。
  从经验上,当代教师自身所接受的教学是传统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没有任何有关项目学习的可供迁移的体验。
  从心态上,由于应试的压力大,而考试对能力的培养效果无法直接佐证,反而是高强度的应试练习似乎更奏效一些。为此,教师在应用项目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顾虑。
  从方法上,项目学习中的任务设计、问题设计、支架设计、多元评价设计等,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需要全面地学习。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助学者”,具体来讲,包括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和课程设计者。
  从能力上,在项目学习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不可能)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生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反而是需要教师对知识体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对问题解决有成熟的思考策略;要求教师从“知者”转变为“智者”。这种挑战当然是非常巨大的。
  本刊记者:是的,教师确实首先要从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适应项目学习,适应新课程理念。再请您谈谈教师从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学习和应用项目学习,好吗?
  闫寒冰:好的,我谈谈个人的看法。教师要想开展项目学习,还是要先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学一点儿用一点儿的方式固然勇气可嘉,但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可以反复实验的材料。前人运行成熟的方式方法,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大成功的可能性。在我学习过的材料中,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项目学习”(也称PBA)专题课程是理念高度与操作效度兼备的,非常值得推荐。此外,还有WebQuest、MiniQuest、研究性学习等探究模式(也可以理解为项目学习的一种)的网站也特别值得教师们持续关注。   在应用项目学习时,有这么几个建议:
  第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在教研组里,如果能够就某一学科、某一学段的内容进行集体规划,共同备课,就会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教师在课时的安排上也能互相借力。
  第二要有精品项目意识。开展项目学习往往需要教师至少在单元层面上考虑教学,因此考虑要更周全。设计好的项目,可以在不同学期里反复修订使用,因而也要在过程中积累学生的反馈与作品,用于下一届学生,可以使整个项目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有成效。
  第三要根据课程标准来设计项目学习的教学目标。切忌只考虑有趣、好玩,而使项目学习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拓展活动。
  最后,其实也是最为重要的建议,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本体知识,加强自己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一些年轻教师,初步学习了项目学习后,自认为获得了改变教学陈规积习的制胜法宝,兴致勃勃地应用,却无功而返,究其原因,还是他们本体性知识的匮乏。项目学习要求教师将教材当作是教学材料,以真实情境来架构任务,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锁定在具体情境之中——所有这些,如果没有扎实的本体知识做地基,教师设计项目学习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记得一次,有一个正在学习项目学习教学法的研究生在我讲座间隙提问:“如何才能设计出跨学科的项目?”我问:“跨哪些学科?”她略想了一下,答:“比如说跨生物和物理。”我问:“你对这两个学科掌握到什么程度?”她就哑然了。跨学科的项目需要有跨学科的积淀,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冒进思想误人,项目学习更需要对学科本身有深刻的理解。
  本刊记者:您的这些建议很中肯,也很实用。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们现在普遍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社会和学校都要升学率,您觉得项目学习对现行考试体制会形成怎样的冲击?
  闫寒冰:项目学习评价与传统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是否真正获得理解与能力,需要在知识应用和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因此,有效的项目学习评价偏重于面向过程和面向绩效的评价,它镶嵌在真实任务之中,是一个进行之中的嵌入的过程,是整个学习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也经常会参与评价。
  而现行考试体制特别适应传统的面向结果的针对知识掌握的评价形式,虽然它在自己的评价标准之下可以做到令人信服的公正与客观,但在面向能力的评价时却力不从心。要同时满足公信度与合理性,目前的考试体制确实需要改革。
  这种改革正在悄悄进行,但进程不可能太快,欲速则不达,新的高考改革也正在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上发力。
  令人欣喜的是,在学校范围内,部分学科、学段以适应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评价,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些成功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但必须提到的是,信息技术在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持续收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键信息、可视化呈现学习进度等方面为项目学习评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本刊记者:是的,一项新的和传统相距甚远的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那么,从实际教学来看,项目学习如何向传统课堂逐渐渗透?
  闫寒冰:项目学习,可以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从项目中任务的设计、资源的开发、过程的支持与管理,到结果的评估与展示,自成体系。这样的项目学习比较适合以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如科学教育、综合实践、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但这并不等于说,项目学习在传统课堂中就没有用武之地。我常给老师们举武人学剑的例子,学剑的时候自然是一套一套地学,招式套路,一丝不乱。但真正应用的时候,则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出招。项目学习也是如此,在传统课堂中,项目学习可以分解运用。比如说,进行练习前,可以布置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设计支架让他们的学习更有成效;学生在习作时,也可以设计评价量规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项目学习,归根到底,是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策略、教学工具都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如果传统课堂力求革新,项目学习的这“一招一式”正可以发挥效力。在传统课堂中,老师们可以先不改变教学结构(如仍以讲授为主),逐渐加添项目学习要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和师生互动的深度,慢慢地使教学结构自然变化,最终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本刊记者:您的“武人学剑”的例子很形象,您给老师们开了一付很好的药方!我还想再请教您,如果要在现行课程体制的基础上开发项目课程,您认为最佳的切入点在哪里?
  闫寒冰:现在的课程体制虽然颇受诟病,但勿庸置疑,它是成熟和稳定的,也是适应当前的考试制度的。考试制度改革与课程体制改革并行,既互相掣肘,又互相促进。在这种情况下,大方向是改革创新,但具体推进时则需要找到最佳杠杆点,切忌用力过猛,否则很容易引起教学质量的反弹,影响改革进程。下面给一些操作层面的建议。
  从学科学段的角度来看,建议先从非应考年级入手,从低结构化的学科入手(即前后的学习没有必然的不可突破的阶梯关系,如历史、地理、科学、综合实践等),逐渐再过渡到高结构化的学科(即前后的学习顺序很难突破或改变,如数学、物理等)。这里并不是说高结构化的学科不可以做项目学习,但由于我国当前很多学科的规定教学内容过于饱满,未给项目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寻求突破相对困难。而低结构化的学科则比较容易切入。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建议从与真实情境关联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入手。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哪些真实情境有关?在真实情境中,人们会完成哪些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什么知识和过程?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才能深度理解知识,并完成任务?等等。
  本刊记者:刚才我们是从教师层面谈的,下面请您从学生层面谈谈项目学习有没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
  闫寒冰:期待项目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如果我们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就不难发现,十几年前势如水火的教育理论已呈现“和解”之势。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这些在历史上渐次出现的理论都是在批驳前期权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在人们心里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定势思维。然而,我们会发现,当前大谈特谈的MOOCs其实应用的正是基于行为主义的精熟教学法,而微课程的教学策略也总离不开认知主义的影响,项目学习的理论根基则来自建构主义。不同教育理论的“和解”部分体现了人们为支持复杂的、动态的、劣构的学习所做出的努力。
  项目学习在能力培养方面有其独有的价值,但要说这种模式在未来教学中包打天下,也确实是激进了。未来的学习常态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个性的、灵活的,项目学习是达到这种学习常态的重要路径,但并不排斥其他路径。众多学习模式将为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发挥相应的作用,和谐共生。
  本刊记者:是的,我们总是打不破非白即黑的思维定势,作为教师不但应该广泛学习各种教育理念,还要会合理应用。您认为现阶段推行项目学习会有哪些困难?
  闫寒冰:项目学习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低质量的项目学习”带来的负面效应。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需要改革,但他们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一个重要的误解:开展项目学习会降低学生的成绩。确实,一些低质量的项目学习虽然可能让学生们兴致盎然,但却由于设计低幼,无法让学生达到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课程目标;更有教师完全脱离了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去设计项目,则使得情况更加糟糕。开展项目学习会影响成绩——这样的误解成为推行项目学习的主要阻力。
  当教师意识到项目学习的优势,也具有开展项目学习的能力储备时,接下来的问题则是独立开展项目学习的工作强度问题。这里说的工作强度来自不同的方面,比如大班额教学面临的项目学习实施与管理问题。要知道,项目学习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国外中小学的项目学习大多是在小班额的情况下开展的,而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开展个性化辅导、过程性跟踪、制作自主学习材料等方面,都需要比开展授导式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有一些优秀的教师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大班额的情况下也取得了项目学习的成功,但这种过多依赖个人奉献精神的成功在复制和推广方面是会必然遇到阻力的。
  最后,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推行项目学习需要理性分析和试点实践,不可一概而论,认不清这一点,一刀切地强力推行,也会与预期理解渐行渐远,阻力横生。
  本刊记者:看来,开展项目学习在教师层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储备,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我也看到过不少热热闹闹却没有实效的课堂。那么从学校层面看,您认为什么样的学校具备开展项目学习的条件?
  闫寒冰:任何一个学校都可以开展项目学习,即便是身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
  但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成功呢?这主要还是看人的条件。
  第一,主管校长要深刻领会项目学习的意义,并能从操作层面上,如课时配置、绩效考核、校本研修、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开展项目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教师团队负责人擅长项目管理,能够使学科组的教师形成合力,能够在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学习的教研等各个方面形成系统规划,能够持续而有序地推进。
  第三,教师个体对于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方法纯熟于心,能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当然,开展项目学习也需要家长的支持,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但这两者与其说是开展项目学习的“条件”,不如说是优质项目学习的“产出”。有明确的任务、清晰的节奏、高质量的绩效为前提,项目学习自然会与家长支持不期而遇,学生的能力也自然会水涨船高,他们将越来越能解决复杂的问题,越来越享受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智慧生成的快感。
  本刊记者:人们常常说,一个优秀的校长成就一所优秀的学校。看来,开展项目学习也需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观念。最后再请教您一个问题:对开发项目学习校本课程,您有何建议?
  闫寒冰:第一要整体规划。校本课程主题与项目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包含结构,而课程中的各个项目之间,则要注意从内容、能力等方面形成梯度。要选择适应学生年龄的,学生感兴趣的,在认知提升与能力培养方面都有价值的项目来组织校本课程。
  第二是课程要素要齐全。对于以项目学习为特点的课程而言,每个项目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过程、资源与评价。
  第三是要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项目学习类的教材(或课程),它的特点是活动线索清晰,指导语准确具体,学生能够凭借指导语进行自我导向式的学习。这与传统教学有非常大的区别:传统教材倾向于只呈现内容,而项目学习类的教材则倾向于呈现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最后,以项目学习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尝试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如将自主学习材料数字化、多媒体化(如微视频);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支持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与作品点评等。在线学习平台的加入,也为持续积累学生作品创造了便捷条件。
  本刊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代表本刊所有读者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您身体健康,事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其他文献
摘 要: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主要研究跨文化交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希望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热在全球掀起一阵热潮,2004年,我国创办了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十八大以来,在中外双方
摘 要 在2012年的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中,广东省首次使用英语听说考试和智能评测系统。中山纪念中学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成绩平均分明显比此前人工评测的平均分低,究其原因是部分考生没有正确佩戴耳机、测试耳机操作不规范和作答紧张等导致录音质量不佳,进而影响考试成绩。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实验发现,通过培训考生在英语听说考试中正确佩戴耳机、规范测试耳机和自然作答,可以显著改善录音质量,提高考生英语听说考试成绩。  
摘 要 “智慧校园”在高校中的建设已经非常广泛,江南大学作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大范例,在校园学习、生活领域都有相应的设施。调查学生对现有“智慧校园”设施的应用情况及满意度,为“智慧校园”将来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物联网;智慧校园;数字图书馆;绿色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24-05  1 背景介绍  
江西省赣州中学是一所新办的学校,2010年秋季开始招生。学校成立以来,就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社团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组织形式,社团活动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学生各方面才华得以展现,并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提升。现在学校有9个学生社团,如“红影”摄影协会、“兰亭”书法协会、模拟联合国社团等,本文详细介绍社团中的一个,即电子制作小组。  赣州地处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整个地区电子制作方面的
摘 要 以培养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难题,建立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专题拓展三个相辅相成的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和考核评估发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满足了课题研究需求,还在自主学习、工程实践、科研创新、论文写作以及团队协作等应用创新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为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思路。  关键词
摘 要 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存在同化、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以提高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通过建构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型实践平台、组建创新导师团队和建立综合考评机制等多方面改革,探索兼顾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发展的培养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  中图分
摘 要 针对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缺乏,在沈阳大学转型发展之际,提出构建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并通过实践进行优化,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激励专业教师自觉地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5-0033-02  1 引言  新时期,在经济发展方式快
摘 要 从实践角度出发,针对我国成人开放教育特点,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要求,设计出本土化的FCM教学模型,并且介绍实践中具体实施情况。同时对开放大学已有的三级在线学习平台中存在的栏目重复、功能缺失、操作繁琐等不合理设计提出改进意见,并构建新的学习平台功能模型。  关键词 翻转课堂模式;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平台;C语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摘 要 从分析《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6修订版)》入手,对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B版)第二册(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目前以实例为导向编写“程序设计初步”课本存在的问题,并对“程序设计初步”课本提出编写建议。  关键词 VB;程序设计初步;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思想;课本;初级中学;课程纲要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有关教育技术装备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促进了教育装备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及一般内容体系的形成。在《教育装备学的发展与定位》一文中,艾伦等进一步清晰了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及内在发展规律,并构建了模型,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装备学体系建设问题。文中指出:“教育装备学是什么”的问题是教育装备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相关研究从教育装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出发,对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学科定位问题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