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历史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xue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里,由法国版AD举办的年度室内空间展中,设计师们将博物馆里的古老馆藏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混搭出风格各不相同的室内空间。Erancois Joseph Graf则应FendiCasa之邀,推出限量定制家具系列,并从馆藏中选出多件中国陶瓷珍品,打造出一个以“中国”为主题的空间。Francois Joseph Graf是个重视历史,同时努力将当代的痕迹加入设计的建筑设计师,艺术及建筑史的专业与古建筑修复的经验,使他在“传统”面前,保持了谦卑的态度。他的作品经常是在历史建筑里创作,无论是18世纪历史建筑的画廊、酒店,或是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私人住宅改造,他总是先向历史与传统请益,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典雅及深度。以下是精彩访谈:
  AD:和Fendi合作的展览项目,与您素来的私人住宅项目相比有何不同?
  Craf:做私宅设计时,我经常研究房子本来的故事以及客户的需求。此次和Fendi合作的MTO项目,又不大一样。主题是中国,因此当Fendi告诉我之后,我就向装饰博物馆借了19世纪的中国藏品,从此延展开这个“中国馆”的设计。除了中国历史器物,这里每一物件都是我设计的,我故意不使用红色,因为这个颜色太理所当然地令人与中国联想在一起,我想做些不一样的。
  AD:人们说这个展览是将新旧融表现得最好的,您怎么做到的?
  Graf:不难。当两方面具备好的品质,很容易把新旧融合在一起。你必须“尊重”,再加入有趣的元素。创“新”不代表把旧的统统除去。很多人住进了老房子,就等不及把它变成纯白极简,在我看来那就像个没趣的仓库!你必须设计新的家具来搭配老房子。总的来说,风格每过10年会有改变,经典和当代的相互搭配,是一件愉悦的事。
  AD:谈到风格每10年一变,现在的流行风格就是东西结合,或说新旧融合?
  Graf:“东方”一直以来都令人向往。我自己到过中国15次。平遥古城、丽江古镇都去过,在丽江,中国人过去不知道传统的价值,所以把旧的全拆了再盖仿古建筑。记得那时我第一次去中国,被带去看一座桥,我说“这是一座新建的桥?”对方很骄傲地回答,因为老的桥太旧了,就把它全拆了重建。你能相信吗?平遥、丽江也是这样,现在它们就像迪士尼乐园,太可怕了。必须要保存“原来的气息”,复旧如旧,就算新建也得跟随这个想法。
  AD:然而在复旧如旧的观念里,您是否感觉,自己的创作空间因此变狭窄了?
  Graf:如果了解建筑的历史,或者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一点不受限。艺术史和历史建筑深深影响我的设计。如果没有好好地观察一个空间,找出哪些需要被保存下来,就胡乱加入新的设计或是随意移除旧物,这就是破坏,没有意义。比起其他建筑师,我对于建筑的历史,可能相对是比较尊重的。
  AD:您还记得第一个令您感动的建筑吗?
  Graf:1982到1984年,我和一个建筑修复团队及建筑师,在法国的一座古城堡里度过了三年,修复这栋建筑。至今仍是我觉得最富收获的三年。你要忘掉自己,抱着谦虚的态度,投身到建筑里,观察所有的细节,然后进行修复工作。当然建筑修复和创造是两码事,但是两者都和文化有关。在一张白纸上开始进行设计,得看到背后存在的文化,才有可能创造与众不同。
  AD:您很重视工作精神,甚至认为手工是人类活动的最佳演绎,能谈谈与您合作的工匠吗?
  Graf:这些工匠和我都合作了30多年,他们都是现存最好的。就像一个厨房,如果没有好的团队,你没法做出好菜。
  AD:您认为的“Luxury”是什么?
  Graf:品质。很多人还不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巴黎的一些酒店,说是有东方特色,却缺乏勇气真正往“中国”风格靠,结果不中不西,设计者没有气魄!中国对“Luxury”的了解速度很快,学得很快。我亲眼目睹了这迅速的转变,以前在上海的郊区,我曾经看过一个仿造法国式建筑社区,很有趣却没有灵魂。中国应该有自己专属的形式。我认为,中国应该为自己的文化骄傲,若不是现在,那更待何时?
  AD:“家”的意义是什么?
  Graf:住和爱的地方,心之所在。我在家的时候,除了休息,就是设计。厨房和卧室对我来说,是构成家的两大要素。
其他文献
5年前,天津人张雷从米兰学成归来,带着在他乡结识的伙伴Jovana和Chris,驻扎杭州余杭区,发展“品物流形”设计工作室。一把宣纸制成的纸椅,令当时国内设计圈为之一振,媒体也开始追着他走。3年前,张雷又肩负起策展工作,发起“融-Handmade In Hangzhou”展览,召集设计师在5年内对5种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从余杭,他带着这些设计师的作品去到了米兰、巴黎……
期刊
Molly Malone's走向大众的米其林美味  告别马克南四合轩后,米其林三星厨师布莱恩.马克南(Brian McKenna)首次抛下Fine Dinning概念走向大众市场,与太太张玥共同开设了Molly Malone's Gastropub&Grill餐厅,主打欧式内陆料理。这里曾经是一家爱尔兰酒吧,身兼室内设计师的张玥保留了70%的原有空间结构和老家具,只重新整修了天花板和地板,区隔出酒
期刊
围合的形态和清净无扰的氛围,如北京传统四合院一般,向内而生,自有一方天地。建筑师张轲为自己的团队营造了一方奢侈的工作天地,设计本身即充满试验性。  如果不是特意找寻,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北京二环路附近,在青年湖公园和柳荫公园之间,竟然藏有这样一处独立于周边细碎街巷和老旧居民区的院落。当你沿着一条老街走到头,驻足路口仔细观望时,便会发现一片深灰色的院子外墙,悄然而立。  建筑师张轲创立的标准营造建筑事
期刊
陈幼坚又开新店了!这次应Light&Salt之邀,在静安区同一栋老洋房的顶层,开了这家“Garden 27”,四周环绕花园,主题从“花”相应展开。他兴奋地告诉我们:“第一次到这里,像碰到人生真爱一样,就像一个新的女朋友,简直是一见钟情!”  人们对“花”的爱慕,也经常是一见钟情的,有人爱玫瑰的热情,有人则更愿意欣赏昙花一现,“人们不会讨厌花,至少这世界上99%的人都是如此。”陈幼坚这么说道,也因为
期刊
Lars Trisch曾经是一名玩儿乐队的时髦青年,18岁便为  自己购买了一辆1950年代的老爷车,从对老电影、老音乐的痴迷,发展到对古董设计的迷恋,直至建立起柏林最具规模的中古现代主义设计商店,他的故事展现T一段颇具文艺色彩的德国青年奋斗史。  如果你喜欢上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设计,古董发烧友LarsTriesch创立的Original in Berlin精品设计店,将是你到柏林的必访之地。这里
期刊
柏林这座城市,虽是人潮涌动的首都,却处处通透有序;虽然充满了国际化色彩,却含蓄而不是张扬;虽然规模巨大,却丝毫不妨碍她拥有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任凭你来自哪座精彩的大都市,怀揣着怎样满溢的家乡自豪感,来到这里也难免会目不转睛、心存震撼。位于市中心的Alt Moabit地区,是柏林第一区Mitte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混居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南面紧邻联邦政府的办公机构区,吸引了不少的国际投资商。虽说它不
期刊
学不会收纳,家再打也嫌小!  无论是分寸必争的小空间,还是身宽体胖的大户型,同样都会遭遇储物困扰。不仅储得好,还要储漂亮!  《安邸AD》帮你找些新出路。  入墙式的储物柜,不仅肚量大得惊人,更是抹平墙面凹凸的障眼法!  调色盒储物墙  渐变色烤漆壁柜。有开有合的柜门设计,让超大体型的墙面柜也能表现得生动而俏皮。  现场制作还是工厂代工?想要让柜体天衣无缝得像墙面一样,无论是现场制作还是品牌定制都
期刊
在上海洛克,外滩源举办的Arto21艺术博览会,日前才结束了第二届,却已经赢得了国际级画廊、藏家的好评及各界回响,俨然成为城中热事。11月中的上海,天气尚且宜人,谁都想走在艺术、时尚装点外滩的历史建筑群里逛、看、买当代艺术。天时地利人和,也难怪在Arto21的藏家开放日结束后,就有画廊高挂售罄牌子。  上海这座城市对艺术的热情似乎从没退去,暂且不提举办10多年的上海艺博会,近年城里林立的私人美术馆
期刊
在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10年之后,Alexander重新返回柏林,搬进了这栋建于1905年的老公寓,精心布置上多年来收藏的中西艺术和家具,“我们试图打造一个类似19世纪风靡欧洲的经典‘沙龙’,就像当时出现在维也纳、圣彼得堡和柏林的那些”  Alexander成长于德国南部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那里遍布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我想是故乡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柏林墙倒塌后不久他就搬到了柏林,他形容那是一段
期刊
适逢猴年,三个个性调皮的法国艺术家,想象着给美猴王准备一桌丰盛极了的水果和甜点!  Armelle Wu-Dandrieux和Catherine Sayous 25年前相识于台北,因为相似的审美,共同开设了一家定制家具家饰的“采云工坊”。几年以前,她们又遇到了同样来自法国、定居上海的插画师CathlccnGay,她们都热爱东方文化、有热情的性格,作品用色大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都有独特的讲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