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的盛唐文化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jia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铜镜作为以青铜为原料制造而成的照面饰容工具,是将日常实用性与艺术创新性进行结合的产物。我国唐朝的经济与社会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我国铜镜铸造业得以全面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铜镜的起源与发展进程,并选取了三件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赏析。
  关键词:盛唐文化;唐代铜镜;工艺;三门峡市博物馆
  唐代铜镜是唐代文化繁荣、经济鼎盛的体现。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后来铜镜的工艺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铜镜纹饰主要采取写实风格,整体风格鲜明整齐,艺术风格生动形象,且工艺精湛,在纹饰、外形、质地、内涵等方面都展示出盛唐景象。总的来说,唐代铜镜质地精良、造型多样,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1铜镜综述
  铜镜是我国古代用铜制作而成的镜子,故铜镜也被称为青铜镜。古代很多文献对铜镜都有相关记载,比如《庄子》《史记》等著作中都提到过“鉴于水”。“鉴”为“盆”,即盛水的盆,这便是镜子的起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使用锡与铜等制作铜镜。铜镜通常被制成方形或圆形,正面光滑明亮,可以清晰照面,背面刻有铭文和图案作为装饰。我国首次出土的铜镜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装饰与造型都较为原始,也是现今我国考古史上最早的铜镜。
  商周和春秋时期的铜镜被发现的较少,战国时铜镜开始盛行且产量大幅度增加。批量铸造铜镜是从秦代开始的,但是由于秦朝短促,铜镜产量也较为有限。到了汉代,由于日常生活需求加上经济迅速发展,我国铜镜产量达到高峰期,并且在制作水平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汉代的铜镜工艺精良且质地厚重,背面刻有铭文和图案,制作材料以铜为主,还有镶金镀银的。唐宋时期我国经济达到顶峰,铜镜的发展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时期由于玻璃开始在民间兴起,铜镜逐渐衰落。民国后期已经难觅铜镜踪影。
  2唐代铜镜概况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高峰期,此时期的铜镜具有一定代表性。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实现了突破,与汉镜有很大的差别,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亚形镜等。图案上除了原来的鸟兽、瑞兽、画像、铭文等,还添加了更加“新潮”的打马球纹、海兽葡萄纹等。唐代铜镜图案多以花为主,具有自由豪放、清新活泼等特点,展示出我国大唐盛世蓬勃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在装饰方面用到了镶嵌、浮雕、彩绘等手法,并且出现了涂釉、螺钿镶嵌、涂漆以及金银平脱等新工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社会风气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唐代铜镜在使用和铸造方面打破了原有拘谨、呆板的形式,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3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3.1唐代三乐镜
  三乐镜于20世纪80年代被三门峡市博物馆收藏,镜为葵花形,直径13厘米,镜缘处宽约0.45厘米。镜边缘处略有凸起。镜正中心有一枚圆钮,钮上方有三个长方形框,框内为三竖行铭文,内容是:“荣启奇问日答孔夫子。”镜钮左侧有孔夫子画像一幅,孔夫子头戴高冠,身着宽松长袍,右手拄着圆柱拐杖,左手微张,目视前方。镜钮右方则是荣启奇,其身着鹿皮大衣,左手持着七弦古琴,头部向左,右手抬起,似歌似舞,给人以潇洒之感。镜钮下部则是一幅垂柳圖,枝叶弯曲。整幅镜画给人以明朗之感,线条清晰,充满艺术气息。“三乐”源自《列子·天瑞》,讲的是孔子游泰山时巧遇身着鹿皮大衣正在唱歌跳舞的荣启奇,孔子上前问道:“老先生何以此般高兴?”荣启奇潇洒地答道:“我开心的原因是我参悟生命中值得欢乐的三件事。天地万物,宇宙洪荒,人是万物灵长,我很幸运成为一个人,这是我欢乐的原因之一:在人类中分为男人和女人,并有男尊女卑之分,我很庆幸我是一个男人,这是第二个欢乐原因;人生之中,70岁为古稀之年,现在我90多岁了,这是第三个欢乐缘由。”这个故事中的“三乐”后被人广泛援引,也逐渐应用到铜镜装饰上。故事中的荣启奇有一种萌芽状态的人文主义意识,生而为人,即当欢乐,有着浓郁的自由色彩。制造镜子的工匠将此故事雕刻于镜子上,表达当时人们对恬静、自然、长寿、安居乐业的追求。这面唐代三乐镜整体雕刻精细,花纹图案清晰,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唐代铜镜中的精品。
  3.2唐代双鹊盘龙月宫镜
  唐代双鹊盘龙月宫镜,直径15.4厘米,葵花形。镜面正中心有一枚圆钮。圆钮上方有一棵桂树,桂树的下方有一只站立捣药的玉兔和一只正在向上跳跃的蟾蜍,这些图案即喻指月宫。钮的左右两侧有两只喜鹊,口衔长绶,展翅向月宫飞去。钮的下方有一条龙在海面上腾飞,龙的两侧为两朵祥云。整个铜镜的构图简练、纹路清晰且动感十足。此镜也代表着喜庆吉祥的意思,表达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此面镜的主题、题材、形象、技巧、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特色,将祥云、月宫、双鹊和盘龙等不同图案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我国盛唐时期文化艺术水平的高超,也是我国铜镜工艺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体现。
  3.3唐代真子飞霜镜
  唐代真子飞霜镜,直径30厘米,镜缘宽O.6厘米。镜子的造型为八瓣葵花形。纹饰以浮雕的形式、写实的手法做散点构图,镜面正中心为龟形钮。外区有铭文一周,内容为“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百云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国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镜钮左侧有一位披衣而坐的老者,正在竹林下抚琴,在他身前的案几上放有笔、墨、砚等物品。镜钮右侧的怪石上挺立着一只昂首翘尾、展翅鸣舞的凤鸟。镜钮上方刻有一轮圆月,正被云朦朦胧胧遮住。镜钮下方的池塘中一枝荷叶舒展地伸出来,叶中恬卧着一只巨大的乌龟,龟与荷叶形成钮与钮座。整幅画面疏朗有致、饱满、富有生气,尤其是以卧龟作镜钮,头尾四爪贴附荷叶加固成钮座,巧妙地达到了装饰和实用的高度结合,显示了唐代制镜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这为唐代铜镜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铜镜因此显示出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面孔。唐代铜镜不论是内容还是内涵方面都充分展现出纹饰众多、图案生动的时代风格。虽然龙、凤、玉兔、月宫等形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其内涵却被延续与传承下去,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在铜镜工艺上的重要体现。
其他文献
摘 要: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指应用一切与博物馆环境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文章分析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从专家学者在理论、实施内容、实践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对当前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综述。经过综述梳理,发现我国当前关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践的文章仅有3篇,故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
期刊
摘 要:陶瓷业窑神崇拜是一个很早就被学者提及的问题,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分散,关注点有些厚此薄彼,过于单一。直到今日,多数研究成果仍然过于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可靠的实物和考古发现较少。文章尝试寻找考古资料中的窑神崇拜现象,以期提供一些线索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陶瓷业;窑神崇拜;考古  神崇拜自古以来就存在,当人类有了国家概念的时候,随之也产生了社稷的概念。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是土神,稷为谷
期刊
摘 要: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宁县宇村庙现为庆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县宇村庙会也成为宁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古建庙宇为依托,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传承载体,在民俗文化变迁、转化的过程中相融、强化、传承,共同构成了一套具有历史文化与民俗祭祀信仰的文化生态链。文章将围绕宁县宇村庙的历史渊源、变革历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进
期刊
摘 要:现代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收藏、保管、展示与研究交流的机构,更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机构。博物馆展览是基于传播与教育为基础,集知识审美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大众传播工程。博物馆巡回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将馆藏资源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各地观众。常熟博物馆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以精品展览为生命线,以社教服务为着力点,坚持开放合
期刊
摘 要: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其社会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例,简要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  “让文物活起来”,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之一——《国家宝藏》的口号,也是最打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一句话。而作为博物馆连接观众的桥梁,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弘扬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黄梅戏是安徽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淳朴流畅,富有表现力,是展示安徽的重要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新的困境,文章从黄梅戏与博物馆的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探索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博物馆;困境;探索  1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元代青白釉瓷枕特点的分析,反映出元代瓷枕趋向于精雕细镂,尤其是景德镇青白釉镂雕瓷枕造型独特、技艺精湛。  关键词:岳西;元代;青白釉;瓷枕;赏析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最初烧制于隋代,唐、宋、元年间广为流行。唐代的瓷枕形制简朴,以三彩枕及绞胎枕居多。宋代的瓷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有人物形枕、兽形枕、几何形枕、建筑形枕等,其中以磁州窑烧制的最多
期刊
摘 要:中国的扇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出现。其功能从早期帝王和官吏出行时遮阳、挡风、蔽尘的仪驾装饰物逐渐演变为引风纳凉及文人追风逐雅、托物言志、把玩寄兴的佳品。随着团扇、折扇在中国的流行和广泛使用,扇面书画得以繁荣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扇面进行赏析,以向观者展示扇面书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扇子;扇面书画;折扇;团扇;馆藏  中国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加强展览领域合作既是最大化地拓展博物馆展览的展示空间及内涵,也是博物馆获得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博物馆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展览交流,举办了很多的合作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透视广西博物馆这些成功的合作展览,对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帮扶地方博物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联合办展 ;展览类型;文化内涵  广西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
期刊
摘 要:2016年,陕西省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集水利遗产、在用工程、旅游景点为一体的珍贵资源,探讨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对于郑国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郑国渠技术成就及歷史演变的基础上,结合郑国渠的保护现状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分层管理等保护策略,以期为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郑国渠;水利工程;水文化;遗址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