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母亲总是十分讲究。她在前一天就准备好熬粥的食材,把糯米浸好,把赤豆、黑豆等一些必不可少的材料也浸泡好,然后腊八那天很早就起来煮腊八粥。
  记忆中,那天早上,喝了腊八粥去读书,身子暖呼呼的,更是甜在心里。
  儿时,腊八粥里面能吃到一些豆類已经算不错了,有几年我甚至还吃到过一粒粒番薯丁,可想而知那个时代物资的匮乏。而不管怎么样,母亲总是把腊八粥煮得甜甜的,她说,吃得甜,生活会一年比一年甜蜜。父亲也说,腊八喝粥,是期望来年会更好。他还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了腊八粥,接踵而来的是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掸尘、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县城打年货,还有杀年猪、祝年福,临近年关的每一天,大人忙碌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屁颠屁颠着。
  那些放寒假的日子,是我们兄妹最快乐的时候,白天,帮着母亲干活,晚上,围在火炉边,听博学的父亲讲述一些典故。父亲总是绘声绘色地把一个个典故讲得通俗易懂,就像那个“年”的传说故事,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忆犹新。对于一些传统习俗,父亲不仅讲得十分详细,而且还会让我们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那时候起,我养成了听故事的习惯。像农村里一直流传着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父亲就告诉我们,这是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一种体现。然而,那时候,我们根本不懂这些,只是天天盼着还有几天过大年……
  去年腊八那天,我一早就去了山村。走进屋子的时候,父亲正在喝腊八粥,他问我有没有吃早餐,我说没呢,母亲连忙给我盛了一大碗出来。我边吃边拨拉着碗里的莲子和桂圆肉,不由得感叹着和父亲说道:“如今一碗腊八粥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幸福指数了,看,老妈都放上几十块钱一斤的莲子了。”
  腊八粥甜甜的,我就喜欢喝这份放了红糖的腊八粥。儿时的记忆充斥在脑子里,满是幸福,边喝着边说好吃。母亲说,你爸也喜欢喝呢。老屋里飘着腊八粥那份香甜的味道,随着这味道不断飘散,不断弥漫,我觉得屋子里的年味浓了起来,就和母亲说,一碗腊八粥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去厨房间放下碗,我顺口哼着儿时的歌谣。
  这时候,父亲在门口哼起了一段绍剧,母亲说,年味在你爸哼唱的曲调里盘旋着呢,你听,是不是?我点点头。这一刻,老屋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
  如今,农产品丰富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所谓的幸福指数都可以在一份腊八粥里面表现出来。而腊八粥,早已从节令食品演变为日常也能随意享用的美食了。其实,我觉得,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多么复杂,有时候,一碗腊八粥就充满了那种对生活热爱的仪式感。
  蓦然间,腊八节已到眼前了,我仿佛闻到老屋的饮烟里飘出腊八粥那份香甜的味道。望着山村的方向,一缕背井离乡的乡愁越过街灯,绕过山峦,在寒风中缩短了一个游子思念的长度。
  这时候,风揪紧了我的思绪,好像要把日历一页页快速翻开,让岁月在我的记忆中染上一缕喜庆的红色。
  “喝腊八粥也好,过年守岁也好,图的就是美好生活的一份希望。”父亲的话回荡在我的耳边,回想着一幕幕温馨的场景,我突然觉得幸福在心中。
  年近了,这个冬天不再冷,生活也不再乏味。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吾本爱丘山。故乡箐花便在深山中。  故乡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人忘了她所有的不美之处,只记得她的好。无论去到哪里,总是怀揣着一个声音,那是来自故乡的呼唤。应了这呼唤,每年再忙都努力地抽时间回去一趟,让自己徜徉在故乡的旷野里,自由呼吸着故乡的空气,哪怕每次都只有短短的几天。  这个暑假,一如既往地带孩子回故乡。驱车六百多里,从高速路到二级路再到盘山公路,最后,当可爱的木楞房终于映入眼帘,一切奔波劳累都已
期刊
我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外面连绵的春雨沉思。五十多年来,唯有今年春节,因特殊的疫情,我没有陪母亲一起过。尽管我把心留在故乡老宅她的身边,但还是觉得有太多愧疚。  每年过年,我都要回到老家,陪母亲说话,听她“唠叨”,这是她最开心的时候。看见她高兴的样子,我就像孩子一样,手不知往哪放才好。一首歌唱到:“……看着你们黑发变白发,我怕你们再等不了,是不是我们都不长大,你们就不会变老;是不是我们再撒撒娇,你们
期刊
一  1449年的十月,岭南大地正是菊黄蟹肥时,难耐的暑气如一支打了败仗的军队,灰溜溜的。纷繁的花草依然恣意蓬勃,就连路边不惹人注目的野菊花也散发出悠悠的淡香。最让人喜欢的是那黄黄的、星星似的缀于绿叶之间的桂花,在微风中弥漫着穿透骨髓的淡淡的清香,让人欢欣鼓舞……对于这一支才成立了几个月却连连打胜仗的广东农民义军来说,今天实在是令人激奋的好日子,连太艮(今顺德大良)上空的祥云,也因“大东国”的建立
期刊
一  穿一双手工布鞋,整个身心都沐浴着爱。鞋帮围裹着童年的欢乐,鞋底托举起稚嫩的希望。双脚踏进了布鞋,走到哪里,都忘记不了家乡的方向。  可制作一双布鞋,得需若干遍的工序。其中纳鞋底,最吃功夫,显本事。胡同口,柳树下,凡阴凉处,尽是大姑娘小媳妇儿。鞋底纳好了,细密均匀的针脚,就像白雪上面撒了芝麻籽;纳不好,鞋底就似长了霉点的棒子皮,乱糟糟又黑糊糊的。其实,这活计的孬好,麻线的质量也是关键。好的麻线
期刊
在没有进入沙漠之前,我对沙漠是没有想象的。心中自是有一些对沙漠的幻影,也仅仅是连成片的沙子,悠长起伏的沙丘,没有绿洲,只有无止尽在沙堆里行走的人。他们疲惫的如同一座古老的钟,沉重而冰冷。他们心中可能有长长的驼队和金黄的夕阳。夕阳的橙黄的光,让人在光线的挤压下,挑出剪影。沙的炙热,让剪影似乎也带起了一种近似橙黄颜色的温度。  沙漠里的草,在遇到时有些突兀,更重要的是还有些有毒的花,花朵明黄,娇小可爱
期刊
在我交往的诸多朋友之中,有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为人低调平实,虽造诣非凡,却安贫乐道。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长孙马思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具有这种风骨的人。  说到马思猛老师,那是2011年8月10日,在国家京剧院“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逝世周年追思座谈会”上,云阿姨是马老师继母。经伯翱兄当场介绍而有幸相识。  马老师话不多,但人非常和蔼可亲。他的爷爷马衡是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是西泠
期刊
一、河婆擂茶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揭西县河婆镇品尝了正宗的河婆擂茶。  对揭西县河婆镇这个名字,满怀期待又心生敬畏。在小时候常听老人们批评捣蛋的小孩子:“如果再不听话,就把你卖到河婆去!”听说以前的河婆非常贫穷、落后,小伙子很难讨到老婆,一般女孩子都不会嫁到那边去。在小时候的心里,河婆跟“巫婆”一样可怕!今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从五华县城到揭西县河婆镇,不用两个钟头的
期刊
老王是我的恩师,按照世俗的惯例,我应当称他为王老师。但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私底下这样称呼他,这样正式的称呼带着一种官腔,如在正式场合尚可,但在私下还这样称呼,在我看来,则是对恩师极大的不敬。所以我在私下都称之为“老王”。  说起“老王”,人们往往浮想联翩,大多会联想到一些不太正经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老王”成了一种谐谑和调侃。但“老王”在我这里,绝没有一丝贬义和不敬,它只是表达了我对一个人的认知。
期刊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又是一年初夏,布谷鸟的叫声提醒人们“龙口夺食”该开始忙收麦子了。  如今每看到收麦子的时候,我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场景。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学校放“忙假”,就是在收麦子农忙的时候给学生放几天假,让回去参加夏收给家里做个帮手。今天看起来这个假很有必要,这其实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麦子快熟的时候,大人们天天都要到地里看看,因为在这个时候麦子熟的
期刊
采朵梨花入行囊  江南的春风吹拂大地,熏得人醉。村里村外,山上山下,密密匝匝的梨花汇成了一片茫茫的白色海洋,似乎是云朵从天空中坠落下来,碎落成一树树馥郁的白。  梨花在山间盛放,虬曲的梨树枝条上,洁白的梨花静静地开放着,乳白色的花瓣中间衬着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如同白色天际之中散落些许黄色的星辰,美得惊心。放眼望去,似乎空中也飘着苏东坡“梨花淡白柳深青”那样轻盈淡雅的梨花,在空气中逸散出洁白的香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