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出具体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运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迁移训练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教学语文这门课程时应注重方法,立足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读通读透 感悟文本
一直都说“语文课上,琅琅的读书声是最美的声音”。没错,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也应如此,应该尽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这种活跃的气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首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读,用多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悟。但实际上,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并不多。如课堂一开始的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检查发现,实际上很多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为了按时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实际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或者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者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重,义愤填膺的。其实,表达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读起来更富感染力。
读出对文本的感悟之后,还应放手让学生去说,说读后懂得了什么,说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读后自己的体会,说学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字、句、段、篇的品读和赏析,使得他们的听、说、读、写、思等多个方面得到训练。
二、紧扣教材 导在点上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在指导阅读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导”的工作。“导”要导在点上,讲求一个“准”字,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指导。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抓关键词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从关键词入手,以点带面,往往很容易就抓住了文本的精髓,使文本的结构变得更清晰,内容变得更简单。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概括理解文章的大意,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一文时,笔者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4自然段和8、9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则一带而过。抓住第4自然段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一句,让学生通读全文,探讨作者提到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不会回来了?再抓住文段中“可怕”、“说不出的滋味”联系前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情。第8自然段,作者用一个排比句“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赛跑,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完成了”把他所做的事情表达出来。用排比句来叙事写景,能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紧凑。这里既可以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用法也知道了它的好处。第9自然段,笔者就抓住了“受益无穷”这个词,让学生讨论作者受到了哪些益处?为什么会受益?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就这样,整节课抓住了这些重点的词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上,理解更到位,领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二)归类点拨
对结构相似的文章,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讲清楚,再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理解。
例如,《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段开头都是用满含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使用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笔者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克服困境;议——生生交流;悟——领悟精髓”。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小金花”和“大嫂”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插图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图文并茂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两幅插图。这些插图颜色鲜艳,卡通式的风格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尤其是中低学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插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理解课文服务。
三、调动积极性 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设疑自问
例如: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在教《月球之谜》时问:“对着悬挂在高空的明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马上就来了兴趣:“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和月兔吗?”;“我们人类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吗?”“月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探索的热情高涨。
(二)创设情境
为了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很容易入情入境。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南方的孩子并没有什么机会去领略到草原的美好风光,单纯地从文字的描写很难令他们深切地体会。这时候借助多媒体,给他们再现大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特点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令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三)小组互动学习
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使各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我们研学后教课堂的重要目标。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研学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时,笔者让学生就“是否该把钓到的鱼放回去?”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反应都相当热烈。
四、迁移训练 巩固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通的,要真正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还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相类似的课文中去。
课堂中的教学只是一个点,要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预习课文。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所获的新知识去探索未知知识,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预习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前解决,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重点突破。在突破中学到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学生这种课前自主预习,课内解决重点难题的意识将被带到课后,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去自主阅读、训练、运用。
同时,教材只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我们凭借教材这一“例子”,设计语言训练目标,从文本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可以概括类化、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点,进行迁移训练,并举一反三。通过这样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训练,由仿写到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课文中,这样的训练点很多,如:1. 句式迁移训练,安排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各种句型的仿说仿写。2. 描写方法的迁移训练,通过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学会并能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3. 文章结构、写作顺序的迁移训练,如,写事的文章一般会按照时间顺序写,写景的文章更多的会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写。
教学中对文本片段、写法精心指导阅读,进而迁移到写作,效果事半功倍,而且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彩兰.教给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J].甘肃教育,2010(03).
[3]蔡春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05).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迁移训练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教学语文这门课程时应注重方法,立足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读通读透 感悟文本
一直都说“语文课上,琅琅的读书声是最美的声音”。没错,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也应如此,应该尽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这种活跃的气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首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读,用多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悟。但实际上,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并不多。如课堂一开始的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检查发现,实际上很多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为了按时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实际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或者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者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重,义愤填膺的。其实,表达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读起来更富感染力。
读出对文本的感悟之后,还应放手让学生去说,说读后懂得了什么,说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读后自己的体会,说学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字、句、段、篇的品读和赏析,使得他们的听、说、读、写、思等多个方面得到训练。
二、紧扣教材 导在点上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在指导阅读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导”的工作。“导”要导在点上,讲求一个“准”字,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指导。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抓关键词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从关键词入手,以点带面,往往很容易就抓住了文本的精髓,使文本的结构变得更清晰,内容变得更简单。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概括理解文章的大意,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一文时,笔者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4自然段和8、9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则一带而过。抓住第4自然段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一句,让学生通读全文,探讨作者提到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不会回来了?再抓住文段中“可怕”、“说不出的滋味”联系前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情。第8自然段,作者用一个排比句“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赛跑,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完成了”把他所做的事情表达出来。用排比句来叙事写景,能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紧凑。这里既可以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用法也知道了它的好处。第9自然段,笔者就抓住了“受益无穷”这个词,让学生讨论作者受到了哪些益处?为什么会受益?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就这样,整节课抓住了这些重点的词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上,理解更到位,领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二)归类点拨
对结构相似的文章,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讲清楚,再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理解。
例如,《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段开头都是用满含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使用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笔者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克服困境;议——生生交流;悟——领悟精髓”。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小金花”和“大嫂”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插图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图文并茂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两幅插图。这些插图颜色鲜艳,卡通式的风格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尤其是中低学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插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理解课文服务。
三、调动积极性 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设疑自问
例如: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在教《月球之谜》时问:“对着悬挂在高空的明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马上就来了兴趣:“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和月兔吗?”;“我们人类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吗?”“月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探索的热情高涨。
(二)创设情境
为了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很容易入情入境。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南方的孩子并没有什么机会去领略到草原的美好风光,单纯地从文字的描写很难令他们深切地体会。这时候借助多媒体,给他们再现大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特点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令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三)小组互动学习
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使各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我们研学后教课堂的重要目标。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研学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时,笔者让学生就“是否该把钓到的鱼放回去?”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反应都相当热烈。
四、迁移训练 巩固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通的,要真正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还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相类似的课文中去。
课堂中的教学只是一个点,要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预习课文。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所获的新知识去探索未知知识,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预习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前解决,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重点突破。在突破中学到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学生这种课前自主预习,课内解决重点难题的意识将被带到课后,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去自主阅读、训练、运用。
同时,教材只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我们凭借教材这一“例子”,设计语言训练目标,从文本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可以概括类化、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点,进行迁移训练,并举一反三。通过这样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训练,由仿写到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课文中,这样的训练点很多,如:1. 句式迁移训练,安排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各种句型的仿说仿写。2. 描写方法的迁移训练,通过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学会并能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3. 文章结构、写作顺序的迁移训练,如,写事的文章一般会按照时间顺序写,写景的文章更多的会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写。
教学中对文本片段、写法精心指导阅读,进而迁移到写作,效果事半功倍,而且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彩兰.教给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J].甘肃教育,2010(03).
[3]蔡春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