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要有效开发和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更加要求要结合地方特点、学生实际等开发课堂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本文阐述的就是笔者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资源的一些方法以及整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实效的途径的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资源;有效开发;整合运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和儿童的需要,灵活的使用,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有效开发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途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是多渠道的、多层面的,只要我们紧紧把握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并以学生的需求视角为前提,便能拓展多姿多彩的教学资源,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1. 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家长资源
  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家长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效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我的家》这一主题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资源进行教学。课前笔者让学生用A4纸粘贴全家福,并调查家庭成员的生日、生肖、特点等,为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做准备;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说说我的家”的交流活动,孩子们互相讲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亲切、有感可言,教学效果很好。在“我与爸妈心心相印”的游戏活动中,应用的是学生和家长的资源——课前请家长配合完成以下小调查,(填写卡片上的内容),也让学生填写相同的内容。
  课堂上,请学生将自己所填写的卡片与课前请父母所填的卡片比较,看是否“心心相印”。根据不同的结果,老师再相机进行行为引导:如果是“心心相印”的,就提出:你知道了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以后你会怎样做呢?如果没能做到“心心相印”的,则引导:现在你知道了爸爸、妈妈喜欢什么了吧!今后你可以多留意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那么你也能与他们心心相印了。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的资源就是学生和家长的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引导则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充分挖掘各种校内资源
  校园是就在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学生每天都在校园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习的地方,品德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校园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包括校园里的环境、校园里的人和事、校园里的一切活动以及学校的历史等,“努力把整个校园变成儿童都参与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有《了解我们的学校》的教学主题,笔者就充分运用了我们西关培正小学的校园环境以及我们培正家族的历史等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校,并为自己能在这所百年老校上学而产生自豪感。
  3. 联系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我校地处的环境,大多也都是学生居住地所处的环境,孩子们都是自小在这里长大的,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对自己地处的环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环境资源,充分发掘地方特色资源,能引起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与应用的方法
  1.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前提,使资源更出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有更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得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走进学生生活的观念和意识。
  笔者在执教引导学生体验“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水……”这一内容时,就通过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首先是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曾经遇到过没水的情况?再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此勾起学生的回忆,初步引起情感的共鸣;接着课件出示一些缺水地区的人们生活图片:有排队等候取水的,有到仅剩很少水的井里取水的……引导学生感受缺水的艰难,加深学生的体验;最后我创设了情境:课堂上请学生吃完橙子后,学生没有水洗手,让学生说说感受,进一步体验缺水的难受。每一环节的活动都以学生为先,努力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真切体验到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水,我们将会面临困境,生命也会受到威胁。这样就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资源焕发出异样光彩
  依据本课程“开放性”的性质,根据教学主题的特点,将所开发到的资源与开放的教学形式相结合进行品德课程的学习,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欢乐总动员》这一主题时,笔者就紧紧结合学校的有关活动进行这一主题的教学。《“六一”大策划》时,笔者先了解了学校将会在“六一”期间进行的有关的活动,教学时便组织学生根据学校的相关活动这一资源进行策划,如为与我校手拉手的从化善施小学的小伙伴捐赠学习辅导书籍,准备布置教室,准备学校庆“六一”活动文艺表演的节目,准备讲故事参加比赛等。尤其是我们班上有十多个区艺术学校班的孩子,她们特别排练了一个节目进行演出,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六一”大行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分组按照上一课时的策划进行准备,随时给予帮助。《开心“六一”》的教学干脆与学校的庆“六一”活动相结合,将平常的班集体授课的形式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参加全校的庆祝活动中感受儿童们在“六一”时的开心盛况。全校的活动结束后还给学生派发了礼物,并跟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的开心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可以看出,在教学这个主题时,笔者紧随学校的活动展开教学,在“六一”之前的两三周就开始组织学生围绕各项活动自己动手去准备,打破了限时(品德课时)、限地(在教室里)进行教学的模式,学生便能真切地体验到了过“六一”的意义,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3. 师生共同收集,资源更丰富多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形式课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所以,在课前安排学生依据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拓展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整合教学资源,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能使本课程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更丰富多彩,所以课堂教学就更有效了。同时,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方晓波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言”的不当处理,让文言文教学变得低效,阻碍了言文共生,因而只有恰当处理“言”,才能真正落实言文共生。根据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实情,不难发现文言文中“言”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面对不同地位的“言”,我们应区别对待,有的放过,有的记忆,有的分离,有的深入。而那些承载了“文”的关键的“言”,我们就应该聚焦,通过深入探讨,促进对文的进一步理解,达到言文共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
【摘 要】写作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但由于高中封闭式校园的模式以及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没有内容可写、没有情感可抒、没有新颖性可言。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对于学生在写作中面对的困难应该如何解决,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现状;教学方法  在现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摘 要】“研学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它设计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三个维度:教师预设、学生需求、课堂动态生成;两个一致:与说明文教学目标一致,与语用价值一致;把握三个点:知识的发展点、理解盲点处、思维创新处,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提高教师设计“研学问题”能力,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打造小学说明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  一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应让学生勇于质疑和提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认真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通过再创造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质疑;好奇心;创新意识;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
【摘 要】“研学后教”打破了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不仅更改了教学表面次序,更变革了教学本质及思想、模式,使教学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同学们对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小学英语;研学后教;特点;任务设计  “研学后教”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最热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以研学案为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在教学中获
【摘 要】课堂上抓好“一题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契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联想,自主变题”,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一题多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激情。  【关键词】一题多变;小学数学;练习  “一题多变”,即指在完成一道题的解答后,再将这道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化,对其
【摘 要】小学生数学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错题只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只要教师能够采取措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要通过批错改革、错题入集、编题入卷等方法让这些所谓的“错题”变成资源,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服务,回归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关键词】作业资源;错题入集;小学数学;批错改革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题”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
【摘 要】书法是汉字与中国独特审美结合而成的一种独特艺术,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独特审美境界。笔者对小学书法教育的内涵、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完善书法教育的策略进行了阐述,并对忽略传统文化的教育现象进行了思考,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功能;小学书法教育;中华民族文化  书法拥有汉文化的共同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小学教育阶段多为教育的起始部分,应重点开展书法
【摘 要】基础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伟大历史使命。但长期以来,只要提到创新就是那些高深的、复杂的创新性思维,令人望而生畏。教师也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能力。其实,高中阶段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必强调“无中生有”,完全可以降低为“改善变形”,可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渐进式培养;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慢慢领会创新的意义,通过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直至解决
【摘 要】让“童趣”走近课堂,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创设充满“童趣”的生活情景,可让课堂“妙”起来;创设充满“童趣”的教学游戏,可让课堂“乐”起来;创设充满“童趣”的童谣儿歌,可让课堂“活”起来;创设充满“童趣”的多媒体教学,可让课堂“奇”起来。  【关键词】童趣;数学课堂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似乎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充满了数字、计算、图形、公式等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