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敏感性皮肤的自身半脸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敏感性皮肤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美容科门诊确诊的53例21~54岁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生成器结合余数法分为3组。高压喷注组23例,右侧喷注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喷注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侧),每2周1次;微针注射组15例,右侧注射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侧),每4周1次;联合治疗组15例,右侧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高压喷注透明质酸(对照侧),每4周1次;3组均连续治疗4次。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2周,用VISIA皮肤检测仪检测左右侧面部皮肤红斑及毛孔分值,行乳酸刺痛试验,计算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同时评价皮肤敏感程度,包括瘙痒感、干燥感、红斑、脱屑等的严重程度。末次治疗后2周,医师与患者共同评价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记录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χ2检验等。

结果

末次治疗后2周,高压喷注组治疗侧毛孔分值改善疗效优于对照侧(t = 2.19,P = 0.03),而治疗侧与对照侧红斑分值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0,P = 0.27);微针注射组治疗侧红斑及毛孔改善均优于对照侧(t = 2.47、3.02,均P = 0.01);联合治疗组治疗侧和对照侧VISIA红斑分值分别为0.59 ± 0.25、0.85 ± 0.31,且治疗侧红斑改善疗效优于对照侧(t = 5.02,P < 0.01),而毛孔改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治疗后2周,3组患者面部治疗侧和对照侧瘙痒感、干燥感、脱屑症状均较首次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 < 0.05),但红斑严重程度仅微针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侧较首次治疗前显著改善(Z = -2.236、-2.887,均P < 0.05),且末次治疗后2周微针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侧红斑严重程度低于对照侧(Z = -2.646、-2.887,均P < 0.05)。末次治疗后2周,微针注射组治疗侧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较首次治疗前显著降低(χ2 = 4.821,P = 0.028),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微针注射透明质酸能有效改善敏感性皮肤的红斑、毛孔及敏感症状,安全性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紫外线光硬化疗法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PLE)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研究显示,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可以有效预防PLE复发且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其治疗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且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对光硬化治疗的起始剂量、加量原则、治疗频次及维持治疗方案等进行长期追踪和评估,以确定紫外线光硬化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患儿男,3个月12天。自出生后1个月起阴囊、会阴、臀部和肛周部出现边界清楚的皮肤红斑、鳞屑,渐累及口周、腋下、肘部屈侧、腘窝及颈部。入院前3天出现气促,伴哭吵烦躁、呕吐,无发热及咳嗽。入院检查发现有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高氨血症、有机酸尿。通过二代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先证者全羧化酶合成酶基因第9外显子1522处胞嘧啶>胸腺嘧啶(c.1522C>T)和第11外显子1796_1814缺
期刊
目的报道1例桥粒斑蛋白(DSP)基因自发突变导致的Carvajal综合征。方法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1例Carvajal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例无关健康人外周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应用Ion torrent PGM二代测序平台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各外显子编码区域的序列突变情况,PCR-Sanger测序验证致病性突变。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羊毛状发,弥漫性
先证者女,3岁,出生后头皮可见片状毛囊角化性丘疹,无毛发生长。2岁左右头部开始生长稀疏毛发,粗细不均,间断脱落,触之易断。部分眉毛、睫毛脱落、折断,长短不一。体检:营养良好,身高、体重及智力正常,其他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皮顶部、枕部片状毛发稀疏、脱落,残留断发及毛囊角化性丘疹。牙齿、指甲、趾甲及汗腺正常。病发在皮肤镜、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均表现为念珠状发。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桥粒芯糖蛋白
目的分析蓝痣皮肤镜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确诊为蓝痣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资料。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65例蓝痣患者共66处皮损,23处做了皮肤镜检查,其中均质模式20处(87.0%),假网状模式2处(8.7%),脑回样结构模式1处(4.3%),均质模式多于其他模式(χ2 = 8.79,P < 0.05)。皮肤镜下表现为单色10处(43.5%),
紫外线在银屑病、白癜风、皮肤淋巴瘤、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光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安全高效的紫外线治疗技术在皮肤病治疗中得到推广应用。为提高紫外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本共识对紫外线治疗在皮肤科的临床规范应用提出具体建议,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