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审视下的艺术链条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150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艺术与消费”是十五届中国雕塑论坛的主题。旨在探讨当下消费时代环境下的文化形态;艺术演变和艺术与经济之间的消费文化逻辑。自中国的艺术市场出现“井喷”以来,艺术与资本之间便步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本届论坛便是切中当下的文化脉搏,提出了“艺术与消费”这样一个问题,以引起对当下不可回避的时代特性中的艺术境遇之探索与争论,以此来梳理和认识文化在中国政治、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所应担负的责任、立场、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在本栏目所刊的文章中,以不同的视角对这一主题涵义做出了深刻、精到的论述与阐释,刊发于此,以与广大读者“消费”。
  
  艺术一旦与消费或消费文化产生联系,或者说人们用消费的观点来对待文化时,它的经典性便被溶解了,因为艺术作为一种消费,便意味着它已不需要是一种具有永恒性价值的精神产品。它成为了一种满足人们生活的消费性功能。既然可以消费,那么它便可以被“消费掉”,因此,消费时代的文化艺术成为了与典范性背道的消费满足,这一点已在后现代艺术的反艺术性中表现得非常清晰。
  我们恐怕很难界定第一件艺术品被消费的具体时间,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从此之后艺术便不再是一味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它像其他商品一样,同样渴望资本的追认和市场的认可。在艺术界不断拉高学术性的调门,对市场讳莫如深的时候,持有这样的论调或许会招致非议,但客观地说,至少在消费文化之下,艺术很难摆脱这种宿命论。当然我并不是把艺术简单地和价格划等号,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艺术价值的高低是不以交换价值的多少和被市场追认的时效长短来判断的,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今天重提市场问题,是想说明一点,好的艺术终究会被市场认可,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这是艺术延伸到社会其他链条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艺术的评价标准以及它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今天要谈的重点,重申它是为了阐明下述的观点做以铺垫。在我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动脉型产业相比,对艺术的重视还只是口号性的。的确,国家可以投入上亿资金确保培养出几个科学家,并把他们的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艺术家的产出却往往不与资金的投入成正比,它们的贡献也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但仅凭此就忽视艺术的重要性是短视的表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气的形成都是凝结在艺术的成长脉络里,没有艺术,我们无法领略古代文人恬淡隐忍、乐天知命的生活哲学,更无从在西方文化渗透的大潮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文化之根。毕竟和抽象的文字历史相比,艺术是直观的,它活生生地犹如展现的就是昨天,总能引起人们对某一个时代的共鸣和感同身受。但是如何使艺术事业的发展适合中国的国情,形成良性的生态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一、艺术生态链的起点:艺术教育
  
  艺术生态链的起始点在哪里?转来转去始终绕不开人的因素。无论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还是作为事业和产业的艺术行业都离不开艺术工作者。所以在这里我还是要旧话重提,从源头开始:谈谈艺术教育。纵观建国以来,艺术教育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学院所提供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理念无疑为他们走向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大批经过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凭借着他们扎实的造型基本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奉献了许多的艺术佳作,例如纪念性雕塑从艺术的角度对历史作出评估;大批公共艺术装点着城市,丰富着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成绩是可喜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行进,情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暴露出一些弊端。
  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艺术家是教出来的吗?如果我们说“NO”,那等同于对中国艺术教育几十年努力最无情的鞭笞,但是反观之,教育体制、教育自身的滞后性和许多院校“批量生产艺术家”的教学理想构成了悖论,一方面是艺术教学对当代风生水起的艺术现象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归纳,有的充耳不闻,有的则是误读跟风;另一方面以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论,社会不需要也无法消化如此多的“艺术家”。正如温家宝总理着眼于全局,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病一样,我们的艺术教育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呢?这需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2000年之后,国内各个学校的艺术教育定位虽然逐渐由精英模式转为扩招,但本质上仍旧潜移默化地灌输“成为艺术家”是上上之选的思想。逐年毕业的大批艺术类学生无法找到适当的就业渠道和岗位,而真正能成为艺术家的人也不过是凤毛麟角,这就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所以,我认为艺术院校在制定自身的教育战略时也应该从务实的角度,放低姿态,真正地肩负起培育“艺术胚胎”的使命,采用多元的培养模式,比如,传统与当代、学院与民间二元互补的方式,把选择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不是替他们决定“未来成为谁”,而是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选择和发展的可能。以雕塑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例,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专业的学术机构,例如院校、美术馆、艺术媒体等,但这些数量有限的工作显然是无法满足逐年递增的毕业生,因此所谓精英的培养模式就造就了大量的职业艺术家,但他们的境况并非如想象中乐观,只有少数人可以依靠作品进入市场满足个人的生活和创作开支。当然,作为一条可持续循环的生态链,单方面强调院校的“不作为”还是不够的,它不过是其中一环,毕业生也应该转变思维,努力实现多元的艺术创业。
  
  二、转换艺术创业思维是艺术家的必修课程
  
  网络时代具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形态,这种形态体现在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之中,非物质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的是一种新的观念,如马克·第亚尼所言:“主要以先进知识在消费产品和新型服务中体现的比例衡量。大众媒介、远程通讯和电子技术服务和其他消费者信息的普及,标志着这个社会已经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成‘软件形式’。”这必然涉及到认识领域,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心理、价值取向、标准。就艺术而言,当今的艺术已超越它的本体,向多维度的空间领域挺进,新的艺术观改变或否定以往的艺术观,由经典变为普遍,这种解体不可避免地与消费及消费文化形成一种默契。消费文化带有广义性,是一种集体的审美倾向。这一点不仅在艺术创作中体现,而且又体现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从这一点讲,文化即是社会化。
  社会转向了更宽广的维度,艺术也在不断转换自身的舞步,一系列的阵痛之后,投身艺术大潮的人们又引来了新的疑惑:只有成为艺术家(这里特指具有艺术成就和美术史价值的 艺术专业人士)才称得上实现了个人的艺术价值吗?艺术就业不是单行道,成为艺术家只是踏入艺术殿堂的一种选择而已。特别是在现今的消费文化下,我们不乏图像、观念,“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盛行,融合了各种媒材、风格和奇思妙想的艺术也不再奇货可居。艺术被不断的透支,它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界定,开始更深层次地向其他领域渗透,并利用艺术手段对其他领域形成某种精神辐射,而要使这种精神价值生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进入消费阶段。在这个方面往往是很多艺术家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士不熟悉和擅长的,例如如何在市场中经营自身,如何在全球化的消费文化环境中探讨和实验艺术的多种表达方式等等,这些在学院的讲义和书本上统统未被提及。但目前这种现状已经有所改善,特别是在艺术创作领域。我们倡导的“泛雕塑”在总结丰富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提出了未来雕塑在面对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新时代之时的可能发展趋势,这种提法基于广阔的社会基础,它更便于雕塑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越界融合,直至突破传统雕塑的概念,将艺术的品格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艺术越界最终导致了艺术家身份和职能的重构,他们不再是工作室里深居简出的隐居者,他们要投身社会,去感受最真实的生命,并把这种体验转化成一种个人风格的艺术气质“寄生”于各种行业领域内。避开纯粹的学术价值观,这种新的艺术存在方式提升了其他行业领域的品牌价值,增强了文化软实力,艺术看似被拉下神坛,实际上它比任何一个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都要强大。
  
  三、文化创意产业是消费文化下,艺术发展的另一朵奇葩
  
  “艺术与消费文化”的主题涉及到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衔接问题,也即是思考现有消费方式与消费潮流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以及艺术反过来又如何去适应、引导、创造消费文化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艺术家灵动的创新思维,反之它又为艺术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它与艺术教育一样是艺术生态链条中不同阶段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顾名思义,它强调以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根基,注重由本土文化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具有传统特性的积淀;“创意”一词指出了主观的内因,这部分需要艺术家利用自身的艺术潜质,在文化中抽离出可为产业服务的元素,并加以艺术转化;产业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连贯的链条,主要依靠创造力、智力等精神价值创造出物质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严格来讲也属于经济门类之一,它与市场和消费的关系非常密切。近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实例,由于国内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艺术市场体系,运作模式要么直接嫁接西方,要么采用类似于个人作坊式的管理,导致了艺术市场对于西方资本的撤退和国内藏家的谨慎观望全无预警,对眼下的低迷更没有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健全,导致了艺术市场的不稳定和盲目。同理,艺术市场的混乱也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拓展。以中国的美术馆、画廊等为例,无论数量和规模都无法与西方相比,面向的观众也基本上是专业人员,所以它们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和共同审美心理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并不理想。想要把文化创意做成产业我们应该持有更为开放的心态,打破专业的条条框框,吸纳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进入行业内,共同挖掘本土文化内核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在保证高品味的艺术水准的同时,扩大艺术的审美基础,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到艺术的精神召唤和魅力。另外通过建立和扶持本土的市场和受众群,带动产业的活力,逐步创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市场运行模式和文化品牌。
  总之,这个世纪,将成为中国与西方在艺术领域角逐的新纪元。过去的岁月里,古人的四大发明,宏伟蜿蜒的万里长城曾为我们博得了无数的喝彩,今天沿续着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我们会再度把中国艺术推向世界,宣誓这来自古老东方的文化力量已经复苏!
其他文献
德国雕塑家沃夫冈·弗拉德关于有机形式的雕塑语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均有体现。无论是平面化的还是三维立体的作品,它们的主题总是包含有生长、增殖与链接的意味。那些漆制基座上光滑的几何状形体,起到的是整合与连接的作用,并且是在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元素。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沃夫冈作品中的缠绕、交叉、动感的结构与形态,具有能够介入并拓展整个环境的力量。它们具有很强的形式感,能够触及并激发观者的身体感应。他的作品既
今年的2月末,东京艺术大学2009年度毕业展又如期在东京都美术馆和东京艺大美术馆举行了。每年在这个固定的时间举行毕业作品展,已经是东京艺术大学的一个传统,从创始之初一直未曾改变,今后也会一直延续下去。当我们走进东京艺大雕塑系占老而坚实的教学楼就一定能深切地感触到这个学科在崇尚传统的同时对现念创新的探求,这一点也止体现在雕塑系的教学和创作中。  关于传统,东京艺大从创建之初就确定了立足和弘扬日本的古
动物界的“詹姆斯·邦德”   在东欧某国的首都,一只羽毛黑得发亮的乌鸦落在一幢气派的公寓楼的窗台上。乌鸦在窗台上来回走了几趟,之后便飞走了。在窗台的另一边,房间里的人正在专心地翻阅文件,偶尔喝几口放在桌上的伏特加。窗台上有个不起眼的灰色小石板,应该是从哪栋房子的屋顶上掉下来的。然而,如果房间里的人知道那块小石板来自美国中情局司令部,他们一定会错愕不已。小石板的中间有个小洞,里面塞着一个电子发报器
当飞船降落到冥王星的表面时,你从窗口向外探望,努力寻找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那真是非常非常遥远——冥王星上的太陽比地球上的距离要远40倍,并且它提供的光还不到地球的千分之一。尽管这是冥王星上的正午,但仍然感觉像是夜晚:所有的恒星都可见,多山的地貌大多是星空下暗淡的轮廓。   冥王星,2006年因为“太小”被踢出行星家族,成为矮行星的一员。冥王星确实也不大,赤道周长仅有7360千米,这意味着只要冥王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表明,70多岁的老年人比20多岁的年轻人更难撒谎,因为老年人缺少认知控制,很难说出令人信服的谎言。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研究人员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功能将逐渐衰退,从而使得老年人很难记住他们说的谎言,在叙述过程中很容易露馅儿。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員让测试者说谎,虚假描述他们未看到的事物。测试者被分为两个小组——年轻组和老年组,他们的平均年龄分别是20岁和75岁。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最佳宜居宜业城市,宁波在经济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城市10强。相比之下,宁波的城雕工作起步较晚。但自2001年市城雕办成立以后,宁波结合三江六岸绿地改造和市会展中心、高教园区、外滩等大型项目的推进,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雕塑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宁波城市的历史底蕴及文化特色,对弘扬时代主旋律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据初步统计,目前宁波中心城区共有城市雕塑235件。为进一
有元一代,中国绘画艺术上承北宋苏轼、黄庭坚等针砭当时工院体之流弊,于习染日益中拔见“意境”,再追唐代王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姚茫父)之意象衷曲,由是豁然进入一个“变法”天地,一时间俊彦纷披,新貌叠映,蔚为风气。这里所谓的变法,发轫于内心世界的再造与尚扬,首先应将其视作一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命运与个人胸中勃郁之气一并收发的体现,而后产生的新
几千年来,人类与传染病因子一直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在于传染性病毒斗争的历史中,人类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直到20世纪抗生素被发现,免疫預防方法不断臻于成熟,我们才逐渐掌握了主动权。本期“奇闻大视野”栏目将解读人类与传染病之间此消彼长的“搏杀”。
朱光萍:生于196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艺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棕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在嘈杂而喧嚣的现今生活中,有一股强而有力的自然之风,用它亲切、温暖、质朴、纯粹和宁静的气息吹遍了我们冰冷的都市,带来了别样的艺术感受。这便是朱光萍棕编艺术所蕴含的千年原生文化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名扬四海的织物大国,其织造传统悠久
1958年生,重庆市荣昌县人,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创作室主任,四川省天府画院院长,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山水画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1977年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华夏艺术交流中心理事,日本东方艺术株式会社,新加坡中华艺术馆,台北对外文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