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重现:提升学生写景习作能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bula_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现,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机能,它源自人观察所得的视网膜图像,并以感知的形式构建为心理图像,储存成相应的记忆图像,并在阅读或写作中呈现表达图像。在写作教学的众多类型中,写景类习作融合观察、感知等心理机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观察清晰的景观画面,开展心理重现活动,并不断内化重现认知策略,进阶形成元认知。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心理重现的认知策略,是教师写作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写作势能,融通读写能力的核心。
  在统编教材的编排中,写景习作的教学大致经过三个阶段,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清晰的写作策略进行“轻负高质”的表达:
  一、观察描绘阶段:立足具象基础,描绘清晰画面
  具象化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展现画面的形象化过程。写景类习作训练,应在初始阶段训练学生清晰描绘画面的能力。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观察力、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思维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还不能够熟练且精准地进行抽象思维。皮亚杰认为语言行为通过符号和唤起这些符号的行动直接取代了物,并通过符号继续作用于思维。写作实质是处理符号语言的过程,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儿童而言,具体、直观、利于呈现的写作对象或内容能够减少他们写作时的困难。
  对于写景类习作而言,初始阶段的基础描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对写景类习作第一阶段的要求中,反复提及“观察”。对此,贾志敏、吴立岗等老师率先提出了“作文素描训练”,以对事物的描绘促进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及习作用语。这种以描写为主的习作教学体系,关注学生的实际写作需求,以扎实训练、贴近生活的方式引领学生提升写作势能。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描绘清晰画面”,许多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比如,邓彤老师主张运用“白描”的方式,即“少用形容词,多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名词适用于静态事物的描写,动词适用于动态事物的描写”。又如,蒋军晶老师认为在描写清晰画面时,除了直接描写外,还可以用上类比的策略,多用几个“好像”。对文字不同的审美追求,造成了教师教学策略的差异,但其有着共同之处——观察。观察的详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描写清晰程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比如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其次是唤醒内在图式。细致的观察是全面且个性化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很难有意识地知觉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以“补充图示”的方式进行铺垫与唤醒,或是呈现直观图片,或是以文字语言引起主观感受,或是夸大景物的某方面特点……这一唤醒画面的过程使“心理重现”活动更具效力。
  二、感知体验阶段:关联感觉经验,调动多重感官
  体验是人感官系统的心理总和。人在观察时,并非仅有视觉系统发挥作用,触觉、嗅觉等感官系统同样发挥着作用。正如皮亚杰在《智力心理学》中所说:“感知‘恒常性’看来是真正意义上的动作产物,它包括视觉或者别的感知器官进行的真实的或者虚拟的移动。”因此,觀察是多重感知的共同作用,观察中得到的客观和主观感受,都是“心理重现”的基础。而被多重感官赋值后的景观与景物,实际已经成为感性表象。这种感性表象比图片更生动,比单纯描述更具体,能使学生留下牢固而清晰的印象。
  对写作的不同认知,形成了习作课程、习作教学的三种方式—— 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强调陈述性知识,写景中联通多项感觉是对客观事实的再度重现。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强调作者的主观性,强调作者写作的内化创造过程,而回顾观景时的环境、画面或感觉,就是个体内化知觉的过程。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以交际语境的发生创设真实写作场景,对“真实”环境的需求就需要作者回归“观察的我”“感受的我”。无论是哪种写作方式,都对调动多种感官的联觉策略有着刚性需求。
  写景习作教学中的联觉策略可以依据整体知觉、细分知觉、独特体验的策略展开写作活动。整体知觉是指对观察的景观先有整体感受;细分知觉是在整体感受中分解开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独特体验便是指自己感受中最突出的一点。以写“烟花表演”为例:烟花表演的整体感觉是热闹的、欢快的;在烟花表演中,作者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形态各异的烟花绽放,听到观众们的惊呼声和烟花爆裂声,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烟花火药味,能够感受到现场愈演愈烈的气氛……将这些丰富的感受中最突出的体验详细描写,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三、动态表达阶段:把握动态变化,提升有效表达
  写景类习作以描写景观与景物为主体,以刻画感知体验为侧重点,重现观察后的主观画面。但写景类习作训练的追求并不仅限于此。从观察的角度而言,人眼不能像相机一样捕捉到“绝对静止”的画面;从场景重现角度而言,观察的场景不会是“恒静”状态;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而言,一段场景记忆随着多重知觉的组合与重构,会以动态加工的方式再现。动态感知能更清晰、更迅速调动记忆图式。因此,写景习作的终点不是静态画面,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场景。
  以五上《________即景》为例,题目明确提出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那么,如何表现“动态变化”?实际上,动态与静态的直接差异在于动态景物能够“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活动”变化。比如可以出示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两次观鸟的经历,以“两次经历分别刻画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学生会发现,这两次经历分别刻画了幽静安宁的场景及欢腾雀跃的场景。比较两种场景,学生会总结出动态和静态是有差异的,正是这些差异使画面“活”了起来。接着再出示《灰椋鸟》中鸟群归林的场景,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还有哪些要素变化可以使场景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学生会发现,空间变化、视听变化、天色变化,都会使画面更具动态感、真实性。最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写景作文的写作角度。重现景物动态变化的能力是写景类习作的关键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表现场景变化,为学生写景习作提供认知策略支架,才会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写作教学在杂冗纷繁的理论、模式、经验中静待理性的回归,就是要以形成学生写作期待为目标,以科学有效且适合学生的动态写作序列为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为对象,开展不断积蓄学生写作势能的学习活动。心理重现是个体写作时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以其为基础,整合教材,深度推进,可以优化学生对写景类习作的认知策略,形成个性化写作元认知。
其他文献
可爱的小种子在黑乎乎的地底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季。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时,她醒了。“你好,阳光!”“你好啊,可爱的小种子!”“你能告诉我,我是什么植物吗?” “当春天的第一场雨来临时,你问她吧!”阳光微笑着说。“沙沙沙……”这个春天的第一场雨来临了。“你好,小雨!”“你好啊,可爱的小种子!”“你能告诉我,我是什么植物吗?”“当春风来临时,你问她吧!”春雨 亲切地对小种子说。  “我到底是什么植物
期刊
小学生说作文感到“没东西可写”,是奇怪的事,在这个时段,往往不是他没东西可写,有可能是他感觉到有一种力量不希望他把看到的事物全写出来——“判断”和“选择”过早地出现在学习中了。老师希望学生写点“有意义”的事,可是儿童刚刚“开蒙”,经历有限,硬要他讲意义,他只好模仿学舌。如果得到肯定,那他就渐渐明白:他的真实生活不可靠,常常没有意义;作文要会“编”,“编出来的生活和感情”能得到肯定。这样的学习能有什
期刊
穿上运动鞋,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锋利的东西,女生头上不要戴发夹,尽量不要戴眼镜。
期刊
在仪征实小这所百年老校里,“赏柳”一直是个恒久的话题,老校区的池塘边、操场旁,群柳摇曳,师生津津乐道;新校区,一进门便见九株柳树“一老八幼,和谐相生”,常引人驻足凝望、深思。说起柳树,总绕不开一个人,那便是实验小学的老校长、特级教师陈秉章先生。陈秉章先生是“栽柳人”“池边看柳”的缔造者,“门前思柳”的守望者。陈秉章先生就像那株老柳树,虽已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关爱后辈,引来“万条垂下”的教研繁
期刊
母亲带着孩子们依靠在铺着柔软毯子的长椅上.母亲凝望孩子的深情眼神,小女孩依偎在母亲身上一的羞涩的表情,美丽的花朵和柔和的光线.
期刊
吃东西之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期刊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难点。随着习作教学改革的推进,习作教学的活动化和情境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何谓活动化?就是习作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要反映学生真实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何谓情境化?就是习作教学要趋向于真实,注重情境的创设,有明确的指向。这里的“真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写作内容的真实——写的是真实生活;第二,写作目的的真实——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对
期刊
在“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这一节初三作文升格指导课中,笔者主要基于学生在前一篇习作“_____的人”中表现出的人物描写模仿痕迹严重、人物个性不鲜明等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同伴互评习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利用标志性行为方式、口语化表达方式来凸显人物个性。希冀转变学生的写作观,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让文字流淌着生活的气息。下面是笔者这节课的教学片段和案例分析。  一、教学片段  师:上一次我们写了一篇作文
期刊
问题意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安排了“提问”的阅读策略单元。编者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评论的思辨精神。当学生对所读的材料提出问题时,这些问题就会促进其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实现编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将“提问”这一阅读策略的学习,贯穿第二和第三学段。  笔者认为,不同学段提问策略的学
期刊
写作当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前提。如何激发?当然要走进生活。当学生的写作热情被调動起来,与生活建立了关联,他们的文章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底蕴。“循着节气去旅行”系列写作实践活动正是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近中国的节气文化,从而为学生的习作开掘更多的素材。那么,秋分时节,有些什么可观察、可探究的呢?  一、秋天的脚步轻轻  统编教材三上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金色的秋天”,课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物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