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企涅 】
——直辖伊始,重庆国企全面亏损,上千家国企欠下数百亿元银行债务。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重庆国资总额从1700亿元增至1.46万亿元,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利润总额从5.7亿元增至400亿元……重庆国企实现完美蝶变。
“天原的发展就像是一段正弦曲线,经历了低谷,又获得重生,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黄亚明感慨万千——作为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天原化工有限公司公用工程分厂党支部书记、厂长,他与天原经历了一次涅 之旅。
“4·16”之殇
2004年4月16日凌晨,一声闷响从江北区猫儿石方向传来。
时任天原化工厂水电气供应车间主任黄亚明猛然惊醒。
“不会是工厂出事了吧?”声音的方向让黄亚明心里一紧。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应验了黄亚明的预感。
“氯气爆炸,紧急集合!”
黄亚明随即赶到工厂。现场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爆炸造成九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我们的员工……”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向领导汇报情况,黄亚明听到了自己熟悉的名字。
“昨天还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就突然没了。”黄亚明听到耳里,疼在心里。
本世纪初,由于技术老化、经营不善、资金断链等原因,重庆国企在改革大潮中几乎整体“沦陷”。拥有70多年历史的天原也是其中之一。进入新世纪以后,天原的市场日渐萎缩,快速流动的资金链越发脆弱,企业债务也出现了不正常增长……
而“4·16”事故的发生,对天原更是雪上加霜。
“天原厂全线停产……”领导宣布停产的那一刻,黄亚明闭上眼睛,发出一声叹息。
他的心也随着工厂停产而跌入低谷。
“救命稻草”
“工厂会破产吗?”
“4·16”事故发生后,一直到2005年初,这个问题像一团乌云,笼罩在黄亚明心头。
人心惶惶之时,一个选择机会出现在天原人面前——市政府制定了《重庆主城区化工企业“退二进三”专题规划》,天原赫然在列。
“是搬迁,还是破产?”
这成了黄亚明和同事们最热衷的话题:不搬,困境中的工厂已经无力扭亏,留守原地就只能坐等破产;搬,企业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说不定还能带来一线生机。
可是,天原却无力支付搬迁成本。
“我们厂是老化工企业,设备陈旧,一搬就报废。要搬迁,工厂就必须更换设备。”黄亚明分析道,“像我们水电气供应车间,都是人工操作的老设备,肯定得换新设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当时,和天原一样的重庆国企有上千家。它们欠下数百亿元银行债务无力偿还,同时也没有能力与银行协商减债。
此时,在这些国有企业面前,出现了一根“救命稻草”。
2004年4月底,经国务院批准,重庆推出了国企改革进程中的一大创新举措——以渝富公司为平台,以打折的方式从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打包收购债务和股权,再以略高卖价由企业回购进行消债。
很快,黄亚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渝富将为天原垫付搬迁启动资金。在启动搬迁后,天原将把猫儿石的480亩土地卖给渝富公司,偿还垫付资金。
通过变更土地用途,这块土地可以卖到八亿元;通过以折扣价回购不良资产,这笔钱不但可以帮天原走出债务泥潭,还可以为搬迁和购买新设备提供四亿多元本钱。
很快,随着渝富和天原厂的合作不断深入,工厂的设备得到全面更新。
黄亚明的水电气车间也得以更新设备。“全换了,现在我用的是全新的信息化供电设备!”站在新设备面前,黄亚明异常兴奋。
工厂开始重生之旅,黄亚明的激情也逐渐复苏。
脱胎换骨
2004年11月,涪陵区白涛镇陈家坝,一群人顶着寒风,爬坡上坎。
这天,化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玲带队来此考察新厂址,黄亚明也在其中。
调查、取样、炸山、平地、跑规划院……密集的搬迁工作随即开始。
2005年3月,天原化工厂一期搬迁启动,打前阵的正是黄亚明的车间。
“大家务必看好设备,注意安全!”搬迁过程中,黄亚明一次次提醒员工。
守护着心爱的设备,搬迁人员小心翼翼地装车、护运、卸载……黄亚明更是天天跟设备睡在一起。
2007年9月,水电气车间搬迁顺利完成。
当黄亚明按下电器设备启动按钮时,崭新的水电气设备全面运转起来。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有员工一边鼓掌,一边抹去眼角的泪花。
很快,工厂各部相继搬迁到位。
2007年12月,在停产1300多天后,天原搬迁一期工程完成,在涪陵区白涛工业园区重新运转起来。
站在花园式新厂面前,黄亚明感慨万千。
“一期搬迁工程结束后,我们厂的年产量达到八万吨,比原来翻了一番,排污量却比原来少了一半。”2012年4月的一天,天原公共工程分厂,已经担任分厂厂长的黄亚明向一群参观者介绍道。
“到二期工程结束,我们厂的年产量将达到18万吨。”提及工厂未来,黄亚明难掩兴奋之情。
更大的兴奋还在后面。
2011年底,天原化工厂职工大会。
“我们已经与长寿盐矿达成合作协议,将修建一个运盐管道解决我们原材料运输问题……届时,我们每年将节约近一亿元的物流成本,生产规模也会翻几番!”
主席台上,天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国大声宣布。
主席台下,黄亚明和900多名同事掌声雷动。
2012年初春的一个周末,在已变成城市综合体的天原旧址,黄亚明牵着妻子的手散步其中。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被毒气“撵走”的鸟儿回来了,路边的草地上,曾经被熏黄的小草,已然一派葱绿。
而在黄亚明和其他天原员工心中,同样是春意盎然。
百姓心声
“老重钢在大渡口区悄然谢幕,新重钢在长寿区盛装登场。如同1938年漢阳铁厂铁血西迁一样,百年重钢开始了涅 重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直辖伊始,重庆国企全面亏损,上千家国企欠下数百亿元银行债务。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重庆国资总额从1700亿元增至1.46万亿元,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利润总额从5.7亿元增至400亿元……重庆国企实现完美蝶变。
“天原的发展就像是一段正弦曲线,经历了低谷,又获得重生,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黄亚明感慨万千——作为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天原化工有限公司公用工程分厂党支部书记、厂长,他与天原经历了一次涅 之旅。
“4·16”之殇
2004年4月16日凌晨,一声闷响从江北区猫儿石方向传来。
时任天原化工厂水电气供应车间主任黄亚明猛然惊醒。
“不会是工厂出事了吧?”声音的方向让黄亚明心里一紧。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应验了黄亚明的预感。
“氯气爆炸,紧急集合!”
黄亚明随即赶到工厂。现场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爆炸造成九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我们的员工……”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向领导汇报情况,黄亚明听到了自己熟悉的名字。
“昨天还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就突然没了。”黄亚明听到耳里,疼在心里。
本世纪初,由于技术老化、经营不善、资金断链等原因,重庆国企在改革大潮中几乎整体“沦陷”。拥有70多年历史的天原也是其中之一。进入新世纪以后,天原的市场日渐萎缩,快速流动的资金链越发脆弱,企业债务也出现了不正常增长……
而“4·16”事故的发生,对天原更是雪上加霜。
“天原厂全线停产……”领导宣布停产的那一刻,黄亚明闭上眼睛,发出一声叹息。
他的心也随着工厂停产而跌入低谷。
“救命稻草”
“工厂会破产吗?”
“4·16”事故发生后,一直到2005年初,这个问题像一团乌云,笼罩在黄亚明心头。
人心惶惶之时,一个选择机会出现在天原人面前——市政府制定了《重庆主城区化工企业“退二进三”专题规划》,天原赫然在列。
“是搬迁,还是破产?”
这成了黄亚明和同事们最热衷的话题:不搬,困境中的工厂已经无力扭亏,留守原地就只能坐等破产;搬,企业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说不定还能带来一线生机。
可是,天原却无力支付搬迁成本。
“我们厂是老化工企业,设备陈旧,一搬就报废。要搬迁,工厂就必须更换设备。”黄亚明分析道,“像我们水电气供应车间,都是人工操作的老设备,肯定得换新设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当时,和天原一样的重庆国企有上千家。它们欠下数百亿元银行债务无力偿还,同时也没有能力与银行协商减债。
此时,在这些国有企业面前,出现了一根“救命稻草”。
2004年4月底,经国务院批准,重庆推出了国企改革进程中的一大创新举措——以渝富公司为平台,以打折的方式从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打包收购债务和股权,再以略高卖价由企业回购进行消债。
很快,黄亚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渝富将为天原垫付搬迁启动资金。在启动搬迁后,天原将把猫儿石的480亩土地卖给渝富公司,偿还垫付资金。
通过变更土地用途,这块土地可以卖到八亿元;通过以折扣价回购不良资产,这笔钱不但可以帮天原走出债务泥潭,还可以为搬迁和购买新设备提供四亿多元本钱。
很快,随着渝富和天原厂的合作不断深入,工厂的设备得到全面更新。
黄亚明的水电气车间也得以更新设备。“全换了,现在我用的是全新的信息化供电设备!”站在新设备面前,黄亚明异常兴奋。
工厂开始重生之旅,黄亚明的激情也逐渐复苏。
脱胎换骨
2004年11月,涪陵区白涛镇陈家坝,一群人顶着寒风,爬坡上坎。
这天,化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玲带队来此考察新厂址,黄亚明也在其中。
调查、取样、炸山、平地、跑规划院……密集的搬迁工作随即开始。
2005年3月,天原化工厂一期搬迁启动,打前阵的正是黄亚明的车间。
“大家务必看好设备,注意安全!”搬迁过程中,黄亚明一次次提醒员工。
守护着心爱的设备,搬迁人员小心翼翼地装车、护运、卸载……黄亚明更是天天跟设备睡在一起。
2007年9月,水电气车间搬迁顺利完成。
当黄亚明按下电器设备启动按钮时,崭新的水电气设备全面运转起来。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有员工一边鼓掌,一边抹去眼角的泪花。
很快,工厂各部相继搬迁到位。
2007年12月,在停产1300多天后,天原搬迁一期工程完成,在涪陵区白涛工业园区重新运转起来。
站在花园式新厂面前,黄亚明感慨万千。
“一期搬迁工程结束后,我们厂的年产量达到八万吨,比原来翻了一番,排污量却比原来少了一半。”2012年4月的一天,天原公共工程分厂,已经担任分厂厂长的黄亚明向一群参观者介绍道。
“到二期工程结束,我们厂的年产量将达到18万吨。”提及工厂未来,黄亚明难掩兴奋之情。
更大的兴奋还在后面。
2011年底,天原化工厂职工大会。
“我们已经与长寿盐矿达成合作协议,将修建一个运盐管道解决我们原材料运输问题……届时,我们每年将节约近一亿元的物流成本,生产规模也会翻几番!”
主席台上,天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国大声宣布。
主席台下,黄亚明和900多名同事掌声雷动。
2012年初春的一个周末,在已变成城市综合体的天原旧址,黄亚明牵着妻子的手散步其中。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被毒气“撵走”的鸟儿回来了,路边的草地上,曾经被熏黄的小草,已然一派葱绿。
而在黄亚明和其他天原员工心中,同样是春意盎然。
百姓心声
“老重钢在大渡口区悄然谢幕,新重钢在长寿区盛装登场。如同1938年漢阳铁厂铁血西迁一样,百年重钢开始了涅 重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