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1

来源 :艺术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up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现在正在主持“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17JJD750002)”,该项目的名目,是从古代思想史著作如“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借来的,又根据百年新诗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赋予其新的内涵。它不同于百年新诗作品或理论的选编,也有别于诗歌发展史的写作。一般的新诗史主要是以诗人诗作为中心来叙述的,而“百年新诗学案”,则是以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事”为中心,针对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社团、刊物、流派、会议、学术争鸣等,以“学案”的形式予以考察和描述,凸显问题意识,既包括丰富的原生态的诗歌史料,又有编者对相关内容的梳理、综述、考辨与论断。这是一种新的对百年新诗发展的叙述,从内容上说,它更侧重在新诗与社会的关系、新诗对社会上不同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从叙述形式上说,它以“事”为核心来安排结构;从方法上说,它侧重在考据与论断的结合。因此,它的价值不只是在诗歌美学上的,而且也是在诗歌社会学、诗歌伦理学、诗歌文化学上的。诗歌社会学、诗歌伦理学、诗歌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多年来是我国新诗研究的薄弱环节,“百年新诗学案”则为拓展新诗研究领域提供了一块基石。
  诗歌朗诵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诗歌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在多年来的现代文学史或诗歌史的叙述中,诗歌朗诵是缺席的。为此“百年新诗学案”课题组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一组新诗发展不同历史阶段诗歌朗诵开展情况的文章。第一篇是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张筠英的《“星期朗诵会”寻踪》,通过搜集、采訪及作者的回忆,真实地记录了“星期朗诵会”的诞生、发展、中断、恢复的过程和同一时期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地的“星期朗诵会”情况。“星期朗诵会”是文化艺术领域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话剧演员、电影演员、播音员和诗人一起,通过朗诵,丰富了文化生活,使诗歌更加大众化,鼓舞广大群众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朗诵艺术发展的重视,共同推动新时代朗诵事业的发展。
  另一篇是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诗人从容的《诗歌的跨界传播实验与探索》,介绍了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深圳剧协如何从诗歌晚会、大型诗剧,到创办诗歌跨界品牌“第一朗读者”的过程。文章追溯深圳戏剧人在诗歌与戏剧形式的结合上,如何从诗歌晚会、大型诗剧发展成著名诗歌跨界品牌“第一朗读者”,并且通过对“第一朗读者”的常规版与特别版的活动流程、表现方式、影响力等进行详细地分析解读,从新锐导演、青年演员、音乐人的参与,融入先锋戏剧和当代艺术,诗与传播形式的有效结合,城市开放的文化性格等方面探析诗歌跨界传播成功的原因。整个阐释过程深刻融铸了对诗歌传播和推广的思考。
  这两篇文章,均是以史料为主,由诗歌朗诵的亲历者和主倡者撰写,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中国诗歌朗诵的历史,是对中国诗歌重要传播现象的回溯,两篇文章的描述具有互文性,可读性较强。
其他文献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反而言之,一时代之文学,或隐或显,都在形塑一时代之文化风貌,构造一时代之精神质地。在一个长时段的文化形态中,阶段历史的终结与重启,在文学文本中往往表征成旧与新的过渡、光与影的变换,于叙事的敷衍及最后的终局之间埋下隐喻,昭彰历史的寓言,喻示变迭的征兆。小说的终结,可以是故事的尾声,在不同的意义参照中,也时常隐喻为历史的终结。尤其是长篇小说,在历经长久的铺设与周旋之后,最后将故事
期刊
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1944年出生,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德国人。1966年至1968年,他在柏林的德国电影电视学院(German Film and Television Academy)学习。这使他受到德国新浪潮(New German Cinema)著名导演如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和文德斯(Wim
期刊
2019年至2020年底,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鸣奋所著的“科幻电影创意研究系列”三部曲《危机叙事》《后人类伦理》《黑镜定位》先后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是为科幻电影研究领域的宝贵成果。该系列从危机叙事、伦理叙事、位置叙事这三个人文社科维度,试图打破线性的史学研究和横向的类型片研究的思维定势,重新规划科幻电影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某种程度上开辟了当代科幻电影研究的新路径。  该系列打破了传统
期刊
《庄子·则阳》中说“故国旧都,望之畅然”,表达一个哲人对精神故国的强烈归属。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国,这是家族题材叙事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因。家族剧的深得人心,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电视剧“忽然”之间变成呈现社会生活的一块最大的“屏幕”。其中的家族剧因题材的“原型”属性,深深契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获得了持久的注目。如果说“道法自然”“传神写
期刊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受众主体意识愈发强烈,一方面创作者通过对受众的研究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受众自身作为传播者主动参与到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网络综艺市场井喷式的爆发,观众的注意力被不断地吸引和分散,审美和兴趣不断更新和变化,这就使得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研究网络综艺节目发展变化的意义变得重要。  一、中国网络综艺节目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网络综艺节目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综N代”网络节目是伴随着
期刊
在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中,古典舞属于精英艺术,品味精微,且具有“合法趣味”[1],是民族和国家的身份表征。作为社会阶层区隔的重要手段,古典舞也由此区别开民间舞、现当代舞和流行舞等,换言之,后者的存活与转化,皆与古典舞的“合法状况”相关,如汉代的“百戏”,如果没有“乐舞”引领,想怕只能是杂耍,进不了国家视野。又如宋代《百子杂剧图》中有中国北方伞头秧歌图像,元代时上升为国家仪式组成部分,“大都路掌供各色
期刊
长篇小说的结尾一般不受作者重视,即使是如托尔斯泰、雨果这样的大作家,他们的长篇小说的结尾也经常遭人诟病。在某种程度上,长篇小说的结尾是中外小说家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卡尔维诺说:“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开篇,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独具特色的结尾却寥寥无几。”[16]西方作家如此,中国小说家也是如此。鲁迅就说过,一部大书,结末不振,是多有的事。[17]但有意思的是,作者不重视的长篇小说结尾,却被读
期刊
丛 峰:你和贾恺的作品和工作,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无定河》《遍地乌金》《游神考》这个系列,都是在陕北拍摄的;以及《夜行人》《我最后的秘密》《昨日狂想曲》,这几部的拍摄区域与主题各异。我知道你在陕北的工作自然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用一系列影片勾画这个区域的总体轮廓。如果你认可我所说的这两种区域、两种工作方式的差异,可否谈谈你对在陕北区域工作的认识与设想?  黎小锋:可以这样划分。这些年来,我
期刊
网络时代,文艺批评已经不是专门从事文艺研究的学者们的专利,功能强大的互联网让人人可以当批评家的梦想得以实现。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看法随时发布到网络平台。互联网确实给文艺批评带来了及时快捷、直截了当、酣畅淋漓、众说纷纭等特点,而这样的批评又特别适合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影视文艺作品。  由徐兵编剧并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新世界》,作为开年大戏,自2020年1月13日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
期刊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建筑市场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审美视角日趋多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显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共同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需要,也体现了我国群众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对设计师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师能否准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