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线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筏归春娱,笑问逗越女。
  遥看德天瀑,乾坤成一缕。
  回想起在中越边境的归春河乘筏游玩时,与越南商贩讨价还价,遥看德天跨国大瀑布,将天地连成一体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归春河发源于广西靖西县的“鹅泉”,数曲流经越南后,在崇左市大新县的德天村又流回中国。她的名字暗含归来即是春天之意。一个“归”字,蕴含几多欣喜与悲伤,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在母亲千呼万唤的寻找中,在亲人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千回百转终又回到家门,投进了祖国的怀抱。同时又像满怀好奇心的游子,在跨出国门闯荡世界后,带着几分失望与忧伤回到了故乡。
  地处亚热带的归春河两岸,虽是冬季,但仍然披绿戴翠。河水从越南流经德天瀑布,突遇断崖,滚滚洪流如脱缰野马,从参天古树间,在藤蔓花丛中一落千仗,银瀑飞泻。远眺,一片烂漫白花,宛若从蓝天飘落的朵朵白云,又仿佛投落在茵茵大地上的片片云垛。因为这一瀑,天地浪漫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一瀑,天空中平添一道靓丽的色彩。据导游介绍,她是世界第四大、亚洲第一大跨国大瀑布,把她形容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点也不为过。据说最近上影的《花千骨》里的长留仙地即取景于此。还据说德天瀑布被一个收买甘蔗的浙商发现后,灵机一动,便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开发利用70年的租赁合同,经营旅游业。从此,可见浙江商人的精明之处。
  从归春河上岸,沿中越边境线向前步行,不远处便见到53号界碑。碑高不足两米,碑身正书“中国广西界”。碑后为中国,碑前为越南。碑下部已残缺破损,上半截刻着中文,下半截刻着法文。我和同事们在碑前碑后尽情拍照留念。细观此碑,其貌不扬,但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据说,当年清政府派两名士卒去立碑,当时边境地区人迹罕至,两人背到这儿,实在背不动了,就随便将界碑立在这里。从此,53号碑便成了中越两国的争议之地。其实,这块界碑是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奉清政府之命,根据“中法天津条约”,经过近三年的勘界后所立。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国界线应该是陈兵列岗,戒备森严。但我们看到的中越边境完全不是这样。一河相隔,两山相望,边境居民可以相互往来,并在同一个集市上交易土特产品。还不,我还大包小包的买了好多纪念品。
  在中越边境的盘山公路旁,矗立着一座千古不杇的斜塔,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崇左斜塔,又名归龙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北方向3公里处的江心小岛上,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该塔与其它斜塔不同,其它斜塔大多数是自然的因素“后天”造成的,而崇左斜塔是人为斜塔,“先天”造成,整个塔身向外倾斜1米左右。据专家考证,是建塔工匠考虑到江心风力、河水冲击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设计的。据记载,归龙塔建于明代启元年,为太平知府李友梅所造,当时只建了3层。又过了39年,至清康熙年间,太平知府徐越又续建了两层。归龙塔至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塔基位于河水湍急处,遭受了数不尽的洪水冲击,以及雷电和地震的考验,但是仍以刚劲挺拔的英姿巍然屹立于左江中。
  与归春河经历相似,还有一条黑水河,同样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从靖西县岳圩流入越南,在大新县德天村浦汤岛附近复入我国境内。黑是形容水蓝的程度,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非污染之黑,也非西游记中的黑水河。两岸翠峰夹列,古木参天,碧绿的河水因两岸的山峰倒影其中,相映成“黛”色,故名“黑水河”。坐在车前,但见水车悠悠,牧童横笛,顿生穿越古今、今夕何年的感慨;远看梯田成畦,近见甘蔗遍野。水含情,山带笑,人与自然交融一体,不禁使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在南宁的几天里,我们完成了沿归春河“北伐”的计划后,又开始“南征”北海银滩。“北海银滩”与桂林山水齐名,是广西的经典之作。但北海银滩更具丰富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香港、上海一样,北海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现在也是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坐标点之一。北海银滩位于北海市南部海滨,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公园内,楼台亭阁风格各异,林荫小道曲径通幽。信步海堤,海天一色,白云悠悠,犹如置身仙境。看过北海之水才能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真切感受,才知道什么是海之蓝。如果不是浪欲静而风不止,那肯定就是“鱼翔浅底”了。大概是因为边疆工业很少,加上人烟稀少,海水未受到污染的缘故。与海水之蓝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滩上的石英砂,在阳光的照射下,砂子晶莹洁白,整个海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掬一把海砂在手里,如精盐一般。我们在海里游泳后光着脚丫在银滩上行走,感受独特的海滩风情。滩上充满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当游人走进的时候,它就很快地钻到洞里。当游人走远的时候,它又很快地钻出来晒阳嬉耍,像是与游人在捉迷藏。
  北海老街是“南征”之行的最后驿站。漫步在北海老街,仿佛穿越了两个多世纪。古老的街道,古老的楼阁,古色古香,古味浓郁,建筑风格奇异,是国家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群。街上,中國店铺间杂着越南店铺、俄罗斯店铺、泰国店铺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它是北海市充满东西方文化的一条古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起源于19世纪中叶。自那时起,一批西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东西方文化渗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老街。它既非国之传统建筑的简单传承,也非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而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美丽结晶。
  在南宁,我们还耳闻目睹了一些乡土文化。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主要是壮族,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90%以上,占广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壮族人不排外,待人非常和善。在壮人这么多的南宁市,我们满眼看到的几乎都是汉字,而不是壮文;满耳听到的几乎都是汉语,而不是壮话。如果不是服饰的区别,几乎感觉不到壮族的存在。他们与汉族人民世代友好相处,说汉语,用汉字,几乎已被汉化。壮族人的热情,从我们踏上南宁这块神圣的热土就能感觉到。因为我们不熟路况,无论你怎么问,他都不烦,并会耐心地向你说清楚。
  广西人对酸野情有独钟,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野摊”的说法。南宁大街小巷,酸野摊随处可见,如果说到新疆要吃烤羊肉,那么来南宁必吃酸野,色香味俱全。其色,艳目夺人,五彩缤纷;其酸,酸到五脏六腑,令你垂涎欲滴;其香,香到沁人心脾,令你神魂颠倒。美味的酸野已经彻底俘虏了广西的女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女孩能抵挡得住它的诱惑。
  老友粉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夏天吃着是开胃,冬天吃着能驱寒。据说老友粉极具民生气质,是不分阶层的小吃代表。普通百姓喜欢说,当官的也喜欢吃;穷人喜欢吃,富人也喜欢吃。其招牌来自一个传奇的故事:从前,南宁码头有一位老翁开的米粉店,他的一个墨友从北京来,夜深了,老翁就招待朋友吃他的米粉。这一吃,朋友惊呀叫绝,随即叫老翁找来笔墨,即兴写了“老友粉”三个字,老翁第二天就将“老友粉”三个字装裱成招牌。从此,“老友粉”这块招牌在南宁越做越响,声名远扬。
  结束广西之行,我证实了“到西安看坟头,到北京看城头,到上海看人头,到广西看山头”的经典总结。广西中越边境的山头,那是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就像诗仙李白所描写的那样“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用足了功夫。我陶醉在这一幅幅宁静抒情、南国特有的风情画卷中,流连忘返,物我两忘,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用数码技术记录着这如诗如画的五百里山水画廊。此时此刻,我试图寻找最美的语言来描写中越边境的山头之美,河流之美,人文之美,但我发现语言在她面前显得非常贫乏、苍白无力,无以言状、无以喻美,唯有把伟人毛泽东的词句“风景这边独好”用在这里。
其他文献
序  20年前,我对兰波是排斥的,我觉得他的叛逆过于草率、任性,带有青春期的冲动,以至于他的诗仅仅是灵光一现。不久前的一天晚上,睡前随意翻看《兰波作品全集》(王以培译)时,打开的那页诗是《晚祷》,“我坐着,像一位天使落在理发师手中”,突然被这一句击中。我发现自己过去对兰波有失恭敬。“理发师”作为世俗生活(或宗教生活)的象征太准确了,这种世俗生活(或宗教生活)并不以大恶毁灭诗人的才华,而是在看似顺理
期刊
抑郁之书  村庄之北,大片的麦田在等待收割的镰刀  河水自西向东  水底的鱼骨和鹅卵石,击散光线  鸟鸣尖利地划过书桌  这是父亲的咳嗽,是母亲忧伤的叹息  伪装的绚烂迅速黯淡下来  额头之上,有草木之灰  如果推开向西的窗子,有片幽静的树林  空气中残留着刀斧的暴政  在假设的南方,老师疯狂地散发着试卷  教室禁锢的青春,藏着所有人的希望  泡沫中泛起漆黑的光  逢周一,父亲便去东方  他早出晚
期刊
信徒  在睡前,她仔细回温那个梦,  她记得那滴泪,巨大的,从空中落下来。  婚礼的女主持,  戴贝雷帽、黑框眼镜,说话很慢,  似乎每一个字都为了  配合那滴缓慢落下的泪。  因此她——这时候,更像是我  上前拥抱了她。  婚礼结束,人群纷纷  如同礼拜日早上结束的弥撒,  有序地离去。她一个人  站在空空的殿堂:女主持去了哪?  那么多的长椅呢,那滴  巨大的泪呢,  连她想象的地上彩色的糖纸
期刊
1  我很清楚地记得,一个半月前2栋301的王主任到我门上发传单,说是最近有成群的野猫出入,几天后居委会要统一绞杀,没必要焦虑。白衬衣挂在月季刺上,等她挣脱了上台阶来,钢丝一样的卷灰发扫过齐脸高的骨朵儿,像从墓碑下爬上来的尸骨,被活物割破了最后的肉屑,她将抽了丝的袖口卷了边,干脆地接过粉色的月季。  “多好!”说着将月季的刺逐一拔去,“多好,多可爱!你一个人,太太在外……修养得可还好啊?你家一个月
期刊
她左手拿馍,右手端水  出門前在吃  回来的路上也在吃  村里人说  她是天养活的人  胃里装得下庄稼和风雨  她挽起裤腿弯腰锄草  背上捆着一岁的娃娃  她家的牛群在河对面吃草  她男人早年死于一场车祸  她的婆婆因此变成一个疯子  在老家  每一个形体难堪的女人  都曾挑战过生活
期刊
六月,最经不起风敲  不只是风在涌起  一转身,阳光吐出了血  六月,不管雨水  受没受委屈,一些旧事  还在胁骨上隐隐作痛  六月,你胸前的蝴蝶坠  绕着鸟儿,圆溜溜的  养育了一生的花朵  六月,一不留神  栀子花的忧伤,已经过期  黄桷兰,有没有红颜  那时金桂,打不开激情的火星  细碎了,也是内心温润的悸动  六月,淡淡的薄荷  可以再开一次花,六月  青葱的哀愁,最经不起风敲  胸脯上的
期刊
玛尔塔·马科斯卡,马其顿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斯科普里的BlazeKoneski大学哲学系,获文学与比较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在斯科普里的马其顿文学研究院获得文学文化研究硕士学位。目前她正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  玛尔塔·马科斯卡著作及部分奖项:  《我们之间的黑洞》,诗集,获贝利·穆格利奖(2014)  《文化与记忆》,文化研究著作,2014  《禅的讨论:东西方思想之间宗教与哲学的超越》,学术著作,2
期刊
美国青年诗人、演员,现居纽约布鲁克林。她对诗歌、精神分析、音乐及即兴表演都有着浓厚兴趣。她的两部著作《底特律底特律》《不同的世界》即将出版。畅销故事书包括《安娜·维塔莱的流行诗歌》《未知的乐趣》。获安娜从巴德学院MFA,现为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的英语文学博士候选人。  《不同的世界》节选  在霍莉·梅尔高  诗歌《婴儿三部曲》之后  (原图为红色五角星)  ★红色的星星  ★脸红的校长  ★玫瑰色的
期刊
献给你、你们——  亲爱的伪君子,失意的中年佬,自负的蠢货。  ——题记  一  羞辱是如何来的呢?  还未进入市区,就下起了暴雨。夜色提前降临,急遽的雨点敲打在车身上,玻璃瞬间便被雨水模糊了。大概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市区南郊的金石湾海岬。  这是一片新建的滨海建筑群。距离市区约四十公里。第一期工程才结束不久,绿化还没有完全做好,只有零星几户入住。我被安排在一幢简装的独立别墅内居住。物业中心前台
期刊
1.瘦  现在,我站在楼下,它和我记忆中的样子不同。雾气很浓,你看不到它的顶。  母亲与我从未爬到最顶楼,她总是在某一层便停下来,你面前的楼梯仍在转折向上,转折向上,转折向上,她带着我回去。  1.楼上没有住户;2.楼上的住户不用再缴房租,母亲从未解释。仔细回忆,每次停下的都是同一层——电梯门口你踢倒一盆绿色的植物,不设花盆,圆台形状的泥土放在地面,吹过一阵风,叶子摆动,一粒三棱锥形黑土刺出白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