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案,营造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创造动机,励诱学生质疑,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求异思维从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1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优势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似乎在人们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定式,那就是背背人物、地点、事件的背景等,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全部,它的作用仅局限于让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所了解。事实不然,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突破一般性思维方式,训练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养成历史地、辩证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涵盖其它学科许多不同的对象,它可以说明科技、经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空间。还有,我们可以使学生从史料人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介入事件发生的时代,揣测当事人的利益、价值观,试着分析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历史教学又是现实生活中理解变化和延续的必要途径,是人们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提高师生参与社会自觉性和实践能力的不竭动力。
2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即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水平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时,就可以一反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学生在惊诧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的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同时,教师的教育内容应有弹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2.2营造一种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教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为此,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3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创造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应该是未知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2.4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当代青年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他认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寻找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问题促使我们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提出新的假说,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然后师生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我们教师要把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追求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2.5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惟一的外,其余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惟一答案的。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突发奇想,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这在教育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作发散思维。例如:“假如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一定就是只有破坏性吗?”“圈地运动除了血腥味还有什么?”等等。学生多些这样的思考、质疑,少些唯书、唯师,长此以往,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就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吗?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品质,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1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优势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似乎在人们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定式,那就是背背人物、地点、事件的背景等,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全部,它的作用仅局限于让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所了解。事实不然,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突破一般性思维方式,训练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养成历史地、辩证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涵盖其它学科许多不同的对象,它可以说明科技、经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空间。还有,我们可以使学生从史料人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介入事件发生的时代,揣测当事人的利益、价值观,试着分析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历史教学又是现实生活中理解变化和延续的必要途径,是人们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提高师生参与社会自觉性和实践能力的不竭动力。
2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即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水平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时,就可以一反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学生在惊诧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的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同时,教师的教育内容应有弹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2.2营造一种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教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为此,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3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创造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应该是未知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2.4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当代青年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他认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寻找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问题促使我们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提出新的假说,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然后师生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我们教师要把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追求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2.5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惟一的外,其余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惟一答案的。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突发奇想,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这在教育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作发散思维。例如:“假如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一定就是只有破坏性吗?”“圈地运动除了血腥味还有什么?”等等。学生多些这样的思考、质疑,少些唯书、唯师,长此以往,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就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吗?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品质,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