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第、初”的词与非词的分歧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o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讨论的“老、第、初”只限于“老二、老三…”中的“老”,“第一、第二…”中的“第”,“初一、初二……中的“初”,以下不再注明。现代汉语言界对上述使用中的“老、初、第”的性质看法没有明确的定论,有的认为它们属于不成词的语素(有的叫“词缀”);还有的认为它们属于词;也有的没有把它们明确划归到哪一类,在有的场合把它们看成不成词的语素,在另一场合又看成词。这种混乱的界定给词典的编撰和语言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一、现代汉语中的分歧现象
  
  现代汉语学界对“老、第、初”属词还是非词有较大的争议和分歧,这种分歧不仅表现在教材中,同时也表现在词典中。
  
  (一)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分歧
  现代汉语教材中对“老、第、初”的词与非词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学者对此也没有明确的定论,可以从以下的场合中看出:
   1.教材中明确划为非词或词的场合
  在教材中,有的把“老、第、初”看成是非词的词缀,典型的如《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2002)①把它们归为词缀,认为是构词成分,是属于非词的语素,它们本身不是词。并在合成词的类型之一——派生式中进行了例证:认为“第一、第二……”是“词缀+词根”而构成的合成词。在语法部分,该书中把“第一、第二……;初一、初二……;老二、老三……”归入序数词。教材中把语素分成自由语素、粘着语素,认为除少数情况外,“粘着语素必须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另有一类粘着语素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只表示附加意义,又叫词缀。”既然“老、第、初”是词缀,理所当然的就是非词了,是不能成词的语素,因而不属于词的范畴。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对“老、第、初”的非词界定也持有相同的看法(邢福义,1986)②。
  也有的语言教材中将它们看成词,如张斌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现代汉语》把“老、第、初”看成是助词,并将其划归为表数助词一类(张斌,2002)③。
  2.教材中非词和词的划分前后矛盾的场合
  在更多的时候,很多教材中对“老、第、初”的词与非词的界定是混乱和自相矛盾的:吴启主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把“第一”看成序数词,认为序数词是“前面加‘第’表示”,并举例“第一”,认为“第一”是词(吴启主,1990)。既然“第一”是词,“第”当然就属于词缀,因而是非词。但在该书第340页,又说“除‘初、所’少数几个,大部分助词读轻声”,把“初”当成了词。在第342页中关于其他助词的举例中列有“初、第”,在第343页说“助词‘第’附在数词或数词短语前……”④,从这些说法和语句中,“第、初”都被看成是词,而不是之前所认为的词缀,因而是前后矛盾的。
  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1996)在词汇部分,把“老、初”看成词缀,认为它们是“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用来作构词材料的定位语素”⑤。但在数词部分又与此有不同的讲法,“表示序数……通常用数词短语……一般在前面加‘第、初’等助词,如‘第一、初二’”,由此可见,在此外他又把“第、初”看成了助词,与之前所指出的“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用来作构词材料的定位语素”的说法相矛盾。
  张斌主编的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认为,根据语素在构词中所起的作用,语素可以分为词根和词缀两类。词缀是附加在词根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语素,并用“第、老、初”进行了举例分析。在该书的第46页所列的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与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的关系表中,作者同样把“第、老、初”等都看成是非词的语素(张斌,2000)⑥。然而,张斌主编的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现代汉语虚词》虽然说“第、老、初”是粘着、定位,但又说“‘第’作为构成序数词的助词,其用法有三……”(张斌,2000)⑦。由此可见,在这里又把它们看成是词,与前面所述相矛盾。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教材在第101页词汇部分说,词缀一般没有实在意义,在合成词中的位置相对固定,同时以“老三”为例对此进行了例证,作者把“老三”看成合成词,认为“老”是词缀;在该书第103页中有一句:“派生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合构成的合成词。”其中有一类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同时以“初二、初五”为例对此进行了例证,认为“初、老”都是词缀。词缀能不能成词,书中虽然没有讨论,但既然“初二”是词,“初”肯定不是词;然而,在语法部分,该书第172页的“其他助词”中,该书又把“初、老、第”归入助词,认为“‘第、初、老’等前附于数词,用于表示序数。如‘第一、第五、初二、初八、老二、老三’”。由此可见,这种说法与上述部分的说法相互矛盾(张登岐,2005)⑧。
  
  (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处理
  旧版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第”是指“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示次序,如‘第一、第十’”。由此可见,此处是把“第”当词看待;关于“老”字的第16条认为,老是前缀,用于称人,排行次序:~五︱~三,因而此处是把“老”看成与“第”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这其实是对这个问题没有重视的结果。
  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认为“第”是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如第一、第十;认为“老”是前缀,用于称人、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并以“老三、老王、老虎”等为例进行了说明(这显然不合理);在“初”条中,该词典没有注明是词缀还是词,但在第2、4、8条注明了名词、副词、名词。在凡例中有说明:“单字条目在现代汉语中成词的标注词类,不成词的语素和非语素字不做任何标注。”即把“初”看成不成词语素,但没有把“初、老、第”同等对待。
  “老、第、初”都具有附着性,表示次序或排行,功能上虽然有一些差别,如“第”可以附在数量短语的前面,“初、老”则不能这样:“初”只能附在系数词的前面;“老”可以附在“大、幺”上面,“初、第”则不能这样。然而,由于主要的语法功能相同,应该把它们当成属于同样性质的单位来看待。
  综上所述,上述的不同著作中,对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词缀之间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对“初、第、老”处理的主要分歧就在成词还是不成词的问题上,或者说词还是非词的问题。由此可见,在词典中,对“老、第、初”也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
  
  二、分歧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老、第、初”是词还是非词是有争议和分歧的,这种争议和分歧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无论是教材还是词典中,对“老、第、初”三字属词还是非词存在分歧和矛盾,而造成这种分歧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因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造成的。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能不能单独使用是词和非词的根本区别所在,可是什么才算能够单独使用是不好判断的,特别是虚词,更不能充当句法成分,这就给词和非词的区别造成了很大困难。
  其次是教材的编者们没有统一认识、缺乏交流所致。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析和矛盾出现在同一本教材中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教材语法和词汇部分编写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来承担的。词既属于词汇研究的范畴,也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上述三个字从词的构造角度来看,往往容易被看成词缀,因为它们的意义虚化,位置固定,而且都不是单独使用,只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的前面,所以被看成是不成词的语素,即非词。而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还有“的、地、的、着、了、过”等与它们的功能很相似,也只能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上,意义比较虚,只表达关系意义,这些词被归入助词一类,那么,“老、第、初”也应该归入助词一类,也就是说它们是属于词的范畴。
  再次是在实践中,由于对这一问题还缺乏认识,有的认为只是个特例,不必深究。因而通常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使得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分歧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然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带来很多不便。
  
  (二)矛盾和分歧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分歧容易导致对语素和词的概念的混乱。对语素、词、词类的问题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已告一段落,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正如郭谷兮所言:“在汉语中,词和语素之间的界线比较清楚和稳定……某些语言的语素的划分使一些语言学家感到难以决断”(郭谷兮,1987)⑨。然而汉语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语素和词的划分在汉语中当然也就更加困难了。如果我们不能明确“老、第、初”的性质,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必然是造成语素和词在概念上的混乱,并进一步引发了词和语素的深入讨论。
  其次是分歧容易给语言教学带来困难。许多学校的中文系和外语系都开设了《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而现代汉语教学不能回避这个重要问题,如果教材自身都存在前后的矛盾,担任《现代汉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就更不好给学生进行解释了,这必然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诸多的困难。
  再次是分歧影响了词典的编撰。按道理来讲,词典应该收录常用的词,如果“初一”等是词,那么“初二”“初三”……都是词,而且都常用,因而都应该收录进词典,这必然带来编撰的麻烦。此外,在释义方面也会带来麻烦,如前所述,同样性质的语言单位,却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对“老、第、初”属词还是非词的区分不明确,将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和麻烦,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
  
  三、基本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按照目前词的定义以及区分语素、词、短语的各种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第、初”的性质问题,而通过词的定义来区分词和语素也是十分困难的,各种教材提出的一些辅助方法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以“老二”为例,“老”和“二”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老二”可以做句法成分,而“二”不是句法成分。因而可以认定“老二”是词,但如果这样的话,“所说”也是词。但我们知道,一般都把“所”看成助词,“所说”是“所”字短语。所以这种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另一种方法是“剩余法”,也就是把所有的句法成分的单位提出,剩下的在对话条件下不能单说,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识别虚词。在“老二”的分析上不好运用,“老二”可以作为句法成分提取出来(可是语法成分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一般认为助词是附在词或短语的上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根据黄伯荣等的观点,助词附着性特别强,独立性特别差。根据邢福义等的观点,凡是具有附着性和缺乏独立性,不能将其归类到其他各类虚词中去的词,都可以归入助词。这样,“老、第、初”就可以归入助词的范畴,因而是词。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词和非词的分辨并不是容易的事,某些词的归类也很难有一个定论,处理起来有些分歧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要有全盘的考虑,将同类的现象进行同等的处理,并使整个系统前后一致。我们对语言学术著作应该有这样要求,对语言学教材更应该严格把关,要始终注意整个系统的一贯性。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②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③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④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⑤张斌.现代汉语[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⑥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⑦张斌.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⑧张登岐.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⑨郭谷兮.语言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陈志武,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据数据显示,全球消费市场对软包装市场需求将维持加速增长的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占比将继续扩大。作为软包装消费量最大的国家,2015年中国的市场消费量将达到607万t。
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总结为3大类,即股票特征、市场微观结构以及其他因素.而对于同一个市场来说,股票流动性最大的影响因素便是股票特征.股票特征中股票价格、公司
在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一起运动的一类问题中,我们经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并且的解题方法,今用几例题来说明其应用。
运用木桶理论,从宏观视角对警务实战训练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以警察体能为桶底,以各项警务技能和战术为“木板”组成“桶身”,以各种心理训练为粘合剂,以训练制度、计划、机构
12月24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了2019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九项重点任务,其中有两大项涉及到建筑业,两大项中又包括建筑业多个方面,这将是政府引导行业
目前,女性犯罪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我们根据2003年至2005年重庆市检察机关批捕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对近三年重庆市女性犯罪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预
一、基本案情2005年1月28日,刘某盗得125摩托车一辆,价值人民币4640元。后将该车卖给张某。2005年春节后的一天,被告人李云发现该车某宾馆外面停放,因曾向刘某借用过,知道该车系刘
摘 要:本文就于丹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后的火爆现象,从修辞接受的角度探讨并阐述火爆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丹对《论语》接受的选择性、叙事的情节性和重视受众的传播特点。  关键词:《于丹〈论语〉心得》 修辞接受角度 选择性 情节性 重视受众    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成为“讲坛名人”。易中天在博客中对于丹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文科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其现状却不容乐观。论生动活泼性,它不如文学课程;论深奥性,它又不如古代汉语。总之
“国语”一词,古已有之,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现代意义的“国语”,是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