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57-02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它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学生能比较顺利的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开展课题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具体有下列经验和做法。
1 课前预习,独立探究
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预发-份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上面有具体的探究课题。内容如下: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填报日期
课题组长 小组序号
课程组成员 (6人左右) 成员分工(实验设计、操作交流评估)
课程背景
已有知识与技能分析
猜想与假设
实验设计方案1、所用仪器
2、需要测的物理量
3、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学生在课前(如双休日或放假时间),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可以是上网查、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表式)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小组长做好分工和负责执笔完成填写,各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为了对个组员工作成效如何,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还有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研究书进行评价、评比等形式。
2 课内科学分配探究课题,小组合作
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是通过探究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应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那么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课堂探究式教学,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是摆在我面前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在上《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课时,为了能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小鸟在天空飞翔和直升机升空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开展探究课题的合作,展示和交流。
新课开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本小组的讨论,纷纷汇报各自研究的课题,围绕本节课来提出需要解决的各种课题
如:小组1,课题1:是不是吹硬币就一定可以"跳起来"?为什么?应怎样吹?是什么原因?
小组2,课题2: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何关系?
小组3,课题3:(1)、往悬挂的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所为什么不是分开而是靠拢?(2)、两球靠拢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4,课题4:用一条直尺往两艘纸船之间划水,为什么两艘纸船会靠近,而不是远离?
小组5,课题5:为什么那么重的飞机能飞起来? 它的机翼有特点?
小组6,课题6:为什么人在等火车时,都要站在安全线外?
小组6,课题7:往竖直向下的两张吹气,两张纸怎样运动?为什么?
小组7 课题7:轿车静止在水平路面和在行驶时相比较,那种情况对地面的压力大?
小组8 课题8:足球赛的"香蕉球",乒乓球赛中的旋球,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研究课题后,各组学生一一交流自己的想法,提供对某一课题猜想的理论依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
例如,对于课题1:学生猜想:是否由于吹气时,硬币上方的空流流速大,上方的压强比下面小,下面的空流将硬币托起。理论依据:硬币的质量、重力、体积等都没有变,变的只是吹气的时候,硬币的上、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变了,上、下压强变了,产生了向上压强差,从而把硬币托起来了。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我们无论是进行实验或思考问题,都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课题6和课题8,完全可以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甚至有的乒乓球爱好者带了乒乓球和拍子,踊跃到讲台前演示上旋球和下旋球的打法。引发全体学生的强烈兴趣,
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减少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全班八个小组齐头并进,分头开展不同小课题的探究,目的都是为了探究一个总的课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到底是什么关系?
经验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这里实现了小范围的共享。
以上课题是采用了分解总课题成小课题,水到渠成的方式。而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实验探究课题采用了多角度,多侧面将同一课题分解的形式。
对于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实验探究课题,学生根据对以上课题的猜想,既然影响物质吸热的多少跟物质的种类、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那么就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展开研究。有的选择了方法一: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它们的吸热多少;有的选择了方法二: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较它们升温的多少;对于方法三,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原因是很难实际操作。同学们经过修改并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讨论确定了以上的实验思路,然后就本探究实验课题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条件进行分析讨论。
(1)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有的选择常见的砂和水,但感到成功可能性差,因为砂的传热很不均匀,且很慢,也很难测温度的变化;而选择水和煤油,效果则更好,这也向教材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
(2)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天平测质量,温度计测温度;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发现:目前没有任何仪器可以直接测出吸热的多少;此时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感知吸热的多少,加热时间用停表测量;
(3)要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多少就必须保证它们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进行,即用相同的酒精灯燃烧或相同功率的电热器通电(通过变压减慢加热速度),水和煤油盛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大量筒),用相同的温度计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选择该课题的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他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全体学生都明确本实验探究的方法、实验器材及所需要测的物理量及实验记录表。
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动手实验操作一起来探究:
比较不同的物质的吸热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巡视、指导、点拨,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经历实验过程,感悟探究方法,学会收集实验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分析现象,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到了实验的信息及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各小组负责交流评价的学生站出来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对于表一:结论1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长;结论2、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热多;……学生有多种合理的答案,经过师生讨论最后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对于表二:结论1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时间相同,水升温少;结论2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度少;……
最后师生得到共同的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并不相同。归纳以上两个结论,共同说明了一点: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一样。这个时候,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概念来表示物质的吸热(放热)能力,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感知并理解了比热容这个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始至终通过独立提出问题,共同参与活动探究,体验过程,归纳总结,形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解决课题4、5。
3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升华探究课题
新课即将结束,有的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既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一样,那么竹筷与不锈钢汤匙传热的本领一样吗?不同的液体(如水和煤油)传导热的本领是否一样呢?它们传热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等等。至此,学生已对许多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主动探究去发现新问题,探索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探究的基础上反思形成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小论文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已延伸到课外,相信学生一定会在更广阔的研究性学习领域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4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课题实施的注意点
4.1 注意选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研究的课题,把好选题这一关,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1)浸透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介绍。如欧姆定律的建立,焦耳定律、电生磁现象及电磁感应现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功的原理。
(2)选取教材中的适当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音调、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等影响因素,速度、压强、功率、电功率、比热容等概念的建立。
(3)结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导体的绝缘能力、传热能力、导电能力等。
(4)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将课堂学习推向课外。如热机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整治,光污染、声污染、热污染的研究等等。
4.2 加强管理。
无论是学生填写研究方案,还是课堂上的探究过程、课后撰写论文、继续探究新问题,教师都应加强纪律管理和安全指导,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以及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4.3 注重评价。
过程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投入、努力的程度;结论性评价考虑学生归纳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相信通过评价一定会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一般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帮助,又使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随学生的发展而得到提高。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它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学生能比较顺利的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开展课题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具体有下列经验和做法。
1 课前预习,独立探究
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预发-份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上面有具体的探究课题。内容如下: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填报日期
课题组长 小组序号
课程组成员 (6人左右) 成员分工(实验设计、操作交流评估)
课程背景
已有知识与技能分析
猜想与假设
实验设计方案1、所用仪器
2、需要测的物理量
3、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学生在课前(如双休日或放假时间),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可以是上网查、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表式)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小组长做好分工和负责执笔完成填写,各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为了对个组员工作成效如何,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还有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研究书进行评价、评比等形式。
2 课内科学分配探究课题,小组合作
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是通过探究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应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那么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课堂探究式教学,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是摆在我面前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在上《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课时,为了能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小鸟在天空飞翔和直升机升空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开展探究课题的合作,展示和交流。
新课开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本小组的讨论,纷纷汇报各自研究的课题,围绕本节课来提出需要解决的各种课题
如:小组1,课题1:是不是吹硬币就一定可以"跳起来"?为什么?应怎样吹?是什么原因?
小组2,课题2: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何关系?
小组3,课题3:(1)、往悬挂的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所为什么不是分开而是靠拢?(2)、两球靠拢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4,课题4:用一条直尺往两艘纸船之间划水,为什么两艘纸船会靠近,而不是远离?
小组5,课题5:为什么那么重的飞机能飞起来? 它的机翼有特点?
小组6,课题6:为什么人在等火车时,都要站在安全线外?
小组6,课题7:往竖直向下的两张吹气,两张纸怎样运动?为什么?
小组7 课题7:轿车静止在水平路面和在行驶时相比较,那种情况对地面的压力大?
小组8 课题8:足球赛的"香蕉球",乒乓球赛中的旋球,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研究课题后,各组学生一一交流自己的想法,提供对某一课题猜想的理论依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
例如,对于课题1:学生猜想:是否由于吹气时,硬币上方的空流流速大,上方的压强比下面小,下面的空流将硬币托起。理论依据:硬币的质量、重力、体积等都没有变,变的只是吹气的时候,硬币的上、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变了,上、下压强变了,产生了向上压强差,从而把硬币托起来了。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我们无论是进行实验或思考问题,都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课题6和课题8,完全可以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甚至有的乒乓球爱好者带了乒乓球和拍子,踊跃到讲台前演示上旋球和下旋球的打法。引发全体学生的强烈兴趣,
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减少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全班八个小组齐头并进,分头开展不同小课题的探究,目的都是为了探究一个总的课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到底是什么关系?
经验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这里实现了小范围的共享。
以上课题是采用了分解总课题成小课题,水到渠成的方式。而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实验探究课题采用了多角度,多侧面将同一课题分解的形式。
对于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实验探究课题,学生根据对以上课题的猜想,既然影响物质吸热的多少跟物质的种类、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那么就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展开研究。有的选择了方法一: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它们的吸热多少;有的选择了方法二: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较它们升温的多少;对于方法三,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原因是很难实际操作。同学们经过修改并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讨论确定了以上的实验思路,然后就本探究实验课题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条件进行分析讨论。
(1)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有的选择常见的砂和水,但感到成功可能性差,因为砂的传热很不均匀,且很慢,也很难测温度的变化;而选择水和煤油,效果则更好,这也向教材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
(2)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天平测质量,温度计测温度;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发现:目前没有任何仪器可以直接测出吸热的多少;此时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感知吸热的多少,加热时间用停表测量;
(3)要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多少就必须保证它们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进行,即用相同的酒精灯燃烧或相同功率的电热器通电(通过变压减慢加热速度),水和煤油盛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大量筒),用相同的温度计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选择该课题的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他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全体学生都明确本实验探究的方法、实验器材及所需要测的物理量及实验记录表。
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动手实验操作一起来探究:
比较不同的物质的吸热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巡视、指导、点拨,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经历实验过程,感悟探究方法,学会收集实验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分析现象,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到了实验的信息及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各小组负责交流评价的学生站出来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对于表一:结论1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长;结论2、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热多;……学生有多种合理的答案,经过师生讨论最后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对于表二:结论1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时间相同,水升温少;结论2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度少;……
最后师生得到共同的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并不相同。归纳以上两个结论,共同说明了一点: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一样。这个时候,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概念来表示物质的吸热(放热)能力,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感知并理解了比热容这个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始至终通过独立提出问题,共同参与活动探究,体验过程,归纳总结,形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解决课题4、5。
3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升华探究课题
新课即将结束,有的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既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一样,那么竹筷与不锈钢汤匙传热的本领一样吗?不同的液体(如水和煤油)传导热的本领是否一样呢?它们传热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等等。至此,学生已对许多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主动探究去发现新问题,探索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探究的基础上反思形成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小论文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已延伸到课外,相信学生一定会在更广阔的研究性学习领域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4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课题实施的注意点
4.1 注意选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研究的课题,把好选题这一关,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1)浸透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介绍。如欧姆定律的建立,焦耳定律、电生磁现象及电磁感应现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功的原理。
(2)选取教材中的适当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音调、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等影响因素,速度、压强、功率、电功率、比热容等概念的建立。
(3)结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导体的绝缘能力、传热能力、导电能力等。
(4)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将课堂学习推向课外。如热机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整治,光污染、声污染、热污染的研究等等。
4.2 加强管理。
无论是学生填写研究方案,还是课堂上的探究过程、课后撰写论文、继续探究新问题,教师都应加强纪律管理和安全指导,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以及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4.3 注重评价。
过程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投入、努力的程度;结论性评价考虑学生归纳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相信通过评价一定会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一般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帮助,又使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随学生的发展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