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要防止培养“功能性体育盲”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ingla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3个场景和我国学校体育界一段流行的讽刺语引发思考,先回放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常见的3个场景:
  场景1:“三不”的排球考试满分者。
  近几年到全国各地讲学时,与体育教师交流的热点问题是升学体育考试背景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初中升学体育考试,21世纪我国开始逐渐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逐渐完善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体育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保证初中学段的学校体育地位,提高学生、学校领导与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初中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能与动作技能水平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固化和分值的加大,这一制度成为全民关注与重视的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这一指挥棒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与评价,并对小学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体能测试,包括掷实心球、立定跳远、女生800m跑、男生1000m跑等;有些地方将运动技能考试纳入其中,规定进行相关的运动技能考试,大部分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为了保证升学体育考试的客观、公平、公正,几乎都选取可以定量计数的单个动作与组合动作,如,篮球的原地肩上投篮、运球投篮的计时计数;排球发球、垫球的计数;足球运球射门、颠球计时计数等。这种考试中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一个不会排球、不喜欢排球、不懂排球、不用排球娱乐与锻炼的学生,为了在升学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每天进行垫球练习,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连续垫球达到规定次数,甚至得到满分。前年笔者在福州讲到这一现象时,一位高中的排球选项课教师说:“潘老师你讲得很现实。在上排球选项课时,我一说学习排球,不少女生马上就做出一个习惯性动作——两手交叉互握成垫球准备姿势,一刻也不放开,无论是移动,还是准备或传球。她们除了垫球以外,对排球运动一无所知,对排球运动的技战术一无所知。”
  场景2:拒绝在考试前做准备活动的学生。
  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进行女生800m跑、男生1000m跑考试前,体育教师往往多次动员、组织学生做准备活动,部分学生做准备活动,是出工不出力,还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做准备活动,甚至拒绝在测试800m跑或1000m跑前做准备活动,他们振振有词地说:“我本来就跑不动,做准备活动要耗费体力,我不是更跑不动了吗?”
  场景3: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后的几段经典对话。
  对话1: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结束后,学生对体育教师说:“老师,现在总可以让我们玩一下了吧!”(言下之意,这三年为了迎接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我们只能跑——死跑,跳——死跳,投——死投,垫——死垫,练——死练,一点儿意思和乐趣都没有,现在终于考试结束了,我们可以自己玩玩喜欢和有意思的体育了。)
  对话2: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结束后,就有校长说:“××老师,现在体育考试结束了,可以停体育课了吧!”(言下之意,为了迎接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不得不上体育课,考过了就不用上体育课了!)
  对话3:有的女生在考完800m跑后,直接跟女体育教师说,“姐姐,800m跑太痛苦了!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想跑800m啦!”有些男生在考完篮球运球投篮后,跟体育教师说,“哥哥,这样的篮球太没有意思了!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学这样的篮球啦!”(言下之意,这样学习篮球,太没有意思了!太痛苦了!我们不想学!)
  另外,一方面,为学校体育被忽视、被挤占而义愤填膺,大声疾呼提高学校体育地位,强化学校体育举措;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常被社会所诟病,较为广泛地流传着一段具有讽刺意味的话:中国的基础教育体育创造了一个奇迹,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不少学生居然一个体育运动项目也没有真正学会。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场景、对话与讽刺语?这些场景、对话与讽刺语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学校体育吗?这就是学生想要的学校体育吗?这样的学校体育有意思吗?这样的学校体育有意义吗?这是我们应该继续实施的学校体育吗?这样的学校体育真的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吗?
  为什么广大体育教师与学生都付出相当多的、甚至是巨大的努力,却出现一个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取得较高分数,甚至满分的学生其实是一个不愿、不会、不懂的“三不”“体育优秀学生”呢?为什么基础教育12年1000多节体育课却培养了不少一个运动项目都不会的“体育毕业生”?
  为什么许多学生上了近1000节体育与健康课,还不认识与理解为了安全有效地从事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否则不仅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还容易引起运动伤病这些体育运动最基本的道理?
  为什么许多初中生在参加升学体育考试后都表示想远离体育?为什么许多大学生既有时间,又有运动条件,却宁愿上网玩游戏、打扑克牌等,却也不愿意到运动场参加体育运动?
  我们常常将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简单地归因于应试教育对体育的冲击与挤占,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体育的不理解、不支持,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等外部原因,似乎只要外部环境与条件改善了,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事实真是如此吗?学校体育本身真的没有问题吗?体育与健康課程教学真的没有问题吗?我们习以为常的体育教育教学真的不需要改进吗?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应该不是肯定的,而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何谓“功能性体育盲”
  阿尔夫·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著作中引用心理学家赫尔伯特·杰尔居埃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功能性文盲”——“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和写作,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忘却和不会再学习的人。”[1]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明确提出,现代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识字、不会计算的“睁眼瞎”,而是,会读文本,但是却不会把握其意义,更不会将其应用于实践;会做加法运算,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道该用加法还是减法;熟记数学公式,但却不会在既定的情境中恰当地加以运用等,即“功能性文盲”。[2]   研究表明,这种功能性文盲主要是因为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许多教育专家大声疾呼,为了防止培养“功能性文盲”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为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对教育自身的反思与重构,纷纷从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从能力为本向核心素养为本的方向转变。换言之,应该通过改善教育过程,培养能适应与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需求,并能使社会变得更好的人。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教育中的“功能性文盲”现象在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同样较为普遍地存在。我们将它称之为“功能性体育盲”,即虽然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却没有真正培养本来期盼的爱运动、会运动、懂运动的学生,事与愿违的是在自觉不自觉之中培养了一些不愿、不会、不懂的“三不”体育毕业生。
  1.不会体育
  不会体育,即学生只会某些体育运动中的某一个或组合动作而不会完整进行体育运动的体育。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会做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但不知道这些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在该项体育运动中的价值与实际运用,也不会将该动作完整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体育锻炼、体育比赛、体育娱乐活动之中,在体育运动中感受体验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发展与变化。更加不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实际,科学、合理、持久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娱乐活动,享受运动乐趣,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亦即学了无用和不会用的体育。
  2.不懂体育
  不懂体育,即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理解科学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意义与道理,仅仅会机械地完成身体练习的体育。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学生们可能能够记住所教的某些具体动作的动作要领,也可能会实际做出一些动作,达成一些指标,但是他们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面对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竞赛等实际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更加不能够创造性地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前面所讲到的,一些学生不愿意,甚至拒绝在800m跑、1000m跑测试前做准备活动等就是不懂科学体育锻炼道理的一个明显例证,亦即学了不知其所以然的体育。
  3.不愿体育
  不愿体育,即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应付式地参加体育,而不是发自内心喜欢与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的体育。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后,可能会背诵一些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作用的词句,也会在体育知识考试中流利地回答。但是,他们知识与认识分离、知识与行为分离,实际上他们的感受、体验却是与之相反:感觉体育除了考试与达标,其他没有什么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体育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也不想玩儿。在学校与体育教师的强有力的体育学习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考核评级机制,以及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下,学生被动地完成规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而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能不参加,尽可能不参加,亦即学了不想学的体育。
  二、“功能性体育盲”由何而来
  近些年,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确实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我国一线体育教师是较努力的,他们想方设法、殚精竭虑、积极创造,却未能使学生发生我们想要的结果,甚至出现无功而返,适得其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文轻武的社会文化、应试教育的现实逼迫,以及独生子女绝对输不起等外界因素;二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于学校体育实际地位与理论地位落差现实的焦虑,以及由此导致的强化与硬化体育考核的指标、提高体育考核所占比重,以强制强、以硬抗硬的学校体育思路;三是,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与评价不当。我们可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但由于我们的目的不明或采取的手段不恰当,最终结果可能事倍功半、无功而返,甚至适得其反。
  从根本上讲“功能性体育盲”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与学校体育过程的不当导致。
  1.对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学习特性认识的误区
  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较长时间以来形成了一个不成文,却被有意无意接受的理论:“运动缺乏知识内容和严肃性,运动是由天生技能而不是理解所支配的,运动基本上是实践性和过程性的,而不是命题性的,运动在认识方面有局限性,与教育相比较几乎更像训练。”[3]由于这一认识的影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式:体育教育教学主要学习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模仿与练习,体育教育教学是解决会不会、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技能形成与熟练,主要不是学生懂不懂,而是学生会不会做。动作技能是以其显而易见的“形”或“术”呈现其学习成果。做出来,做得好是硬道理,即能够将“标准动作”做出来,做得好为准。这样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与学在有意无意之中就成一个机械模仿与不断重复练习的过程,成了一个“动体,不动脑”的“肢体运动”。这是导致学生不懂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碎片化”的动作技能教学内容与教学
  近几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界由于技能教学论的持续影响,在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学习改进掌握标准动作的体育教学内容编制与安排——大多地采取原子化的内容安排方式,将完整的体育运动,根据其时间顺序、身体部位、动作结构等不断地进行分解与拆分,人为地分成若干部分与段落进行教学。这种分解与拆分的内容编制与结构,仅作为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能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及時而恰当地过渡、转变到完整的体育运动,以及将所学动作技能运用到真实体育运动中则是正确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问题在于中小学的大部分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不管是闭合性体育运动项目,如,田径项目中的个人跑、跳、投,还是体操的套路等,或者是开放性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往往都是以学习、练习、完成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为终点,即将完整联系的体育运动分解为“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失去体育运动完整性的机械动作。这种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在开放性、集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武术对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学习中弊端尤其明显。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往往仅仅会做单个或组合动作,但不会实际完成体育运动就成为一种必然,“学了12年的体育却一项体育运动都不会”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为了达到能正确模仿与完成标准动作,使本来蕴含体能锻炼、团队协作、拼搏精神、规则意识、人文关怀等价值追求的运动,蜕变成没有价值与意义,没有趣味与激情的动作,相互没有关联甚至相互分隔的动作。在这样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编制与安排下出现会做动作,但不会运动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导致学生即使会做动作,也不能真正会运动的重要原因。
  3.“不讲道理”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
  基于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特性,以及对体育教学内容编制与结构的认知,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看”“教师指挥学生练”的教学方式。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分强调传授与模仿,特别强调应用以示范为主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即使是讲解,更多的是对动作过程的描述,而不是基于该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学、生理学、解剖学、力学等理论与方法,对动作学习及其运用,激发学生的思考,阐释体育运动的道理,甚至出现当体育教师做出一个动作,要求学生模仿,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体育教师不耐烦地说道“不要问为什么,你跟我这样做就对了”的怪现象。如此“不讲道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虽然会做出一些动作,但并不真正懂体育运动问题的发生。这是导致学生不懂体育运动的又一原因。
  4.“身顺而心违”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
  因为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多强调的是体能的提高、标准动作的铸型;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往往是单一的,甚至是枯燥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动作与练习完成的次数、长度、距離、高度、重量等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千篇一律地重复训练就成为理所当然。蕴含的丰富性、趣味性、情绪性、游戏性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在体育课教学中几乎完全消失了。为了考试过关和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成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唯一理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被迫应付。体育运动的魅力丧失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泯灭了,导致不少学生,尤其是部分“体育弱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怕而远之、厌而远之就成了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5.过分追求“公平公正”的简单“客观计量”的学习评价
  动作铸型与体能训练的追求导致了体育学习评价仅仅强调体能、技能等统一考试内容与标准的最终结果,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他们的感受的发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蜕变成体能测试与动作完成的代名词,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一些体能水平低下、协调能力弱的学生对体育考试的怕而远之。因为在正常的学校内学生在体形、体能、机能等方面的差异远远大于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又是非常外显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常常成为其他学生,还有教师讽刺与讥笑的对象,进而导致这些学生对于体育考试的抵触情绪的发生。二是,对于所有学生来说,体育考试就是体育学习的直接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既指挥着学生,也指挥着教师,这种摒弃知识、情感、运动、交往、互动、生活的体育学习考试是导致学生不会体育、不懂体育、不愿体育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防止“功能性体育盲”培养真正的体育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学生不愿、不会、不懂体育的“功能性体育盲”问题,只有从“功能性体育盲”的成因着手——转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观念,改善体育教学过程、内容、方法、评价做起。
  1.正确认识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特性,强化基于理解的体育学习,使学生真正懂体育
  体育运动技能的获得与形成过程需要通过亲身参与而获得,难以想象,一名不会游泳的学生通过阅读游泳方法的书籍,在熟练背诵不同游泳姿势的游泳方法后就会游泳了。不会游泳的学生即使其在游泳知识考试中取得满分,还是会有其在游泳池中淹死的可能性。
  但是,这并不是说,体育运动技能学习不需要理性参与。正如所言——“其实体育知识具有理性因素,是一种有关‘做’的智慧,包含了感觉、思考、动作、经验和交流方式,像其他传统上具有更高价值的知识形态一样,至少对人类的发展和个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运动技能学研究指出,运动技能的熟练,一方面需要重复进行身体练习,形成良好的本体感觉和正确的动力定型。另一方面,运动技能的形成与熟练,作为一种心因性运动不仅需要重复练习,同样需要认识与理解为什么而运动,为什么如此运动,认识怎样有效运动等道理。即使是动作完成本身而言,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才能更自觉、有效地完成动作。只有更加深入认识与理解运动技能形成、熟练的道理,才能更为自觉地、更为科学地、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学习掌握熟练运动技能核心追求是为了运用到运动实践与生活中,为此,更有必要认识与理解该运动技能在整个体育运动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灵活、智慧、正确、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换言之,完成与熟练运动技能本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铸型,会做出某一固定不变的“标准动作”,而是一个将练习与思考有机结合与融合,并将所学动作技能合理、有效、科学地运用于完整的体育运动中,并能够在运动中产生良好的感受、体验,促进人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此,运动技能学习与熟练必须同时强调清晰认识各种运动技能价值和科学完成的道理,以及创造性地实际运用,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死动作”。
  一位教育学者这样阐释技能应用的重要性:“只有将技能应用到知识内容中,深度的理解和真实世界情境中的应用才可能发生,由此彼此才能相互促进。”[4]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认知,从体育教育教学是简单的动作模仿与体能训练中跳出来,真正转变到对体育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建构与传播上,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教学建立在不断追问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学生为什么要学体育?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练习规定的内容?我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教授体育?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能给予清晰的思考与回答,成为一名理性的、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体育教师才可能创造性地实施科学的、有效的体育教育教学。
  笔者在一次讲课过程中请各位在场的体育教师介绍他们自己如何在初中三年级进行女生800m跑、男生1000m跑的教学时,一位女体育教师介绍开学初,在体育课中引导与指导学生自己练习800m跑的经验:一是向女生阐述800m跑的价值,800m跑主要用来锻炼与提高心肺功能,而心肺功能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石,有了强健的心肺功能,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我们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练,更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而练。二是给学生阐释800m跑过程中的“极点”现象、原因,以及正确的应对方法。三是教学生正确跑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有节奏地呼吸,尤其是注意充分的呼气。以提高吸气的有效性;四是指导学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跑800m,并将这一成绩记录下来,以后每个星期都做1次对照,看看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并且记录在案。教育学生每天利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进行800m跑的练习。令人称奇的是,学期末进行800m跑测试时,该班女生800m跑测试的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女生们都表现出了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心情。上述案例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2.从动作教学转向运动教育,充分彰显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使学生真正会运动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追求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为人的”身体性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身体性、整体性。体育运动的内在目的——体验生命、释放情绪、提升自身。体育运动的外在目的——健康、自立、生存、竞技等,将体育运动完全割裂后的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动作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部分,完成体育运动当然离不开动作,但是,动作或组合动作并不是运动的全部,就如英文是由26个字母组合而成,但是仅仅会认、会读、会写26个字母,不等于会运用26个字母组成词汇、词组、句子、段落、文章;更不等于能够巧妙恰当地运用由26个字母组成的千变万化词汇、句子写出精妙绝伦、充满智慧、给人教育和感动的文章。
  亦如,垫球动作是排球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垫球只是排球运动的一个技术动作,只有将垫球运用于排球运动的练习与比赛之中时,成为集体性的隔网对抗项目练习有机组成部分时,排球运动所蕴含的集体性、对抗性、技能性的特性才能显现,对人的发展的价值才有可能通过参与排球运动加以实现。即使是在一些簡单的、闭合性的体能性体育运动中,如,快速跑、耐久跑、立定跳远等,或者在一些有若干动作组合而成的闭合性体育运动中,如,简单的武术套路单练、简单的山羊分腿腾跃等中,学会组合动作中的各个动作,并能有机串联,并运用于体育锻炼与娱乐中时,才能实现从学习动作向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转型。
  体育知识、技能不是,也不能自动转化为运动能力,更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觉的体育与健康行为和良好体育品德素养。只有当学生能够实际表现出将所学习且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运动能力、形成的品格等产生对己、对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时,才说明学生具备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为了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一个“接受过体育教育的人”,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透过外显的体育运动技战术,深入到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的学习,促使学生将所学习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能力与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生活之间建立联系,认识体育运动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价值,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沟通协调、团结协作的意愿与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践行健康的、文明的、审美的、有意义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既对学生当下的幸福快乐与成长负责,还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要带给学生希望与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以便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3.为学生创设享受运动乐趣的情境,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形成体育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真正爱运动
  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是体育教育教学本身缺乏趣味和吸引力。
  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尖锐批判“身顺而心违”的体育后,强调应该在体育中充分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且,深刻地说道:“快乐与兴味有辨。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兴味,亦指趣味、乐趣、兴趣。简言之,强调体育运动过程本身、内在于运动之中的乐趣,而不是强调体育运动以外的功利性结果。
  正如美国教育学者所指出的:“当成人试图更关心儿童在各种各样的实践和理解领域中学习的认知过程而不是他们的学习结果时,儿童的创造性就能得到彰显。”[4]为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运动情境:一是,为每一名学生创设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的机会;二是,引导与指导学生充分认识与理解体育运动的道理;三是,创设充满激情的、活力的、强有力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欢声笑语、筋疲力尽”的体育运动后的身体快感;四是,营造生生、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创设在体育活动中与同学、与体育教师友好互动、交往、相处的情境。
  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所言:“研究表明,如果教育环境强调学生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互动和反思技能,具有社会且学习者相关(性格品质),那么这样的教育环境则可成功推动学习向新情境的迁移。”[5]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的体育学习与练习发生之时,就是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者——热爱、善于、热衷,甚至痴迷体育之日,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体育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我们广大体育教育者共同努力与创造,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懂体育、会体育、爱体育的“体育毕业生”时,我们才能问心无愧地对这个世界说:学校体育是最好的、最有吸引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所从事的这一专业而骄傲。
  参考文献:
  [1][美]阿尔夫·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比利时]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张建华.体育知识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73.
  [4]][美]查尔斯·菲德尔,][美]玛雅·比亚利克,][美]伯尼·特里林.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必备素养[M].罗德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4.
  [5]][美]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为深化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2018年12月12日—14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协办,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承办的广东省校园足球教学暨省第九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展示活动(小学组)在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举行。  据悉,广东省体育与健康教学展示活动每2年举办一届,第九届教
2018年5月21-25日,由江苏省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龙锦小学承办的“2018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国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孟文砚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体育学院院长周兵教授,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陈晓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院傅雪云教授,常州
水平二在水平一课程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跑、跳、投、平衡、灵敏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了要求,包括:体验连续的技巧动作,提高动作学习的规范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本案例旨在通过“闯关”游戏,通过让学生做出已学的跪立体后屈、跪跳起、前滚翻、高抬腿跑、绕杆跑、连续双脚跳、连续跨步跳、上步侧向投垒球等基本运动技能,观察学生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应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柔韧、协调、灵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作为学习者的人天生就拥有学习的潜力,如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关,而且学习者有积极参与,这样的学习必然有效。同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
40年前的5月15日—2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被称为学校体育里程碑的规模空前、影响空前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也称为“扬州会议”。“扬州会议”虽然已经过去了40年,但是,“扬州会议”给中国学校体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而温馨的记忆,至今仍然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什么大家如此怀念“扬州会议”呢?因为“扬州会议”开创了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之先河,较好地回答了做什么样的学校体育,以及怎样
案例背景:  原地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是一项以发展力量素质为主的投掷类项目,也是南京市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处在重要的位置。这个项目对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学生对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很难把握到位,这也是笔者一直感到困扰,一直在不断探究的问题。笔者在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单元共安排6课时,本次课是第3课时。  案例描述:  宣讲课堂内容:本次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完
一、单一身体练习需要丰富化  内容呈现:展示内容的单一身体练习是:直线自传→绕杆自传→摸地向上自传→原地对墙传球传高→移动对墙传球→对传传高(隔网)→原地自传 传球比直→双人传球比直→自传球传远→对传过网传远→自传打点→传球过网比准→自垫 传球→自垫 传球→网前自传传高,拨球過网 同伴接住→跑动传垫球→发垫传。  思考:从“自传”“对传”到“打点”,再到“垫传”,整条传球的技术线循序渐进,前后练习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9年第2期中刊登了一篇题为《一瓶在手 趣味多用》的文章(以下称为原文),笔者感觉很实用。从原文中,笔者看到作者利用矿泉水瓶来提高学生的篮球运球水平,使技术动作的学习多样化、兴趣化,练习的效果也较好,值得借鉴。于是,笔者按照原文中的方法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基于笔者所教学生的学情,发现如对几处进行改进或完善,教学效果会更好。特与两位教师商榷,供大家研讨。  一、抛接难掌握,托
2020年12月6日—10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承办,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城区教育局共同协办的2020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体育与健康)在苏州相城区相城中学举行。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教研员孟文研在开幕式中表示,本次大赛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次大赛为
2016年11月17日,长三角地区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在镇江新区实验小学圆满举行,作为体育教研组长的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活动当天早上我5点起来就看天气,推开窗户那一刻心都凉了,小雨在飘。我当时心想,难道几个月的努力就白费了吗?好在小雨飘了一会儿就停了,操场地面也没有积水,大课间展示可以正常进行,我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活动终于结束了,体育组教师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