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略墓志》通兰亭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元魏墓志为代表的魏碑体,处于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北魏墓志书法最繁荣鼎盛的时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魏太和廿年(公元496年)到北魏彻底分裂的西魏文帝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北魏墓志书法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刊刻意味强烈、风格相对单一,即如包氏所说的“具龙威虎震之规”。此期风格与造像题记如出一辙,极为接近,如《元桢墓志》(公元496年)、《元简墓志》(公元499年)等。后一时期为书写笔意浓厚、书写风格多样的技法圆熟期,較前期而言少了几分匠气,多了几分清逸,更多地具有了人情味。其中,《元略墓志》(公元528年)就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清逸流畅、笔致遒丽,幽默、率真是其最大特点。
  意趣盎然
  《元略墓志》全称《魏故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徐州刺史太保东平王元君墓志铭》。志文正书共34行,行33字。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刻,1919年在河南洛阳安驾沟出土,志石下半部稍有断裂残损。此志曾归固始许氏、武进陶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谛观此志,可以看出,刊刻者抛开书丹与界格之限制,自由运刀、以刀代笔、因字立形、缘形取势,从而使得整幅作品气韵飞动、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绝无半点匠气与程式之弊。而以刀代笔之灵动,更加体现出书写的笔意与情趣,使得有些笔画或庄肃或诙谐,或矜持或率真。较书丹之迹或曰有过之而无不及耶?就金石味而言,恐书丹之迹差之远矣!
  轻重缓急 驾驭有度
  说其具有书写笔意,实为刊刻之意,这正是《元略墓志》的最大亮点,用“以刀代笔”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所谓代笔,就是用刀去“写”,是在刊刻的前提下,要体现出书写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把起笔、收笔、轻、重、缓、急等都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特征在《元略墓志》中比比皆是。
  如“溢”字,起、收笔不言而喻,就行笔的轻、重而言,三点水处理得略重,使整个字左右力量均衡。该字右边的“益”字,中间撇与点处理得较轻,使其中间活泼疏朗,而下边的皿部,所占比例略重,从而使其重心更加平稳。行笔之缓急处理得尤为精彩:三点水之第一点稳而缓;第二点与提相连由缓而急,出锋干净利落;进而刻一小点,笔势连贯,笔断意连,又是一轻落笔缓缓收住。右上一小撇,起、收笔准确到位,其再与横撇相续,虽断犹连,横撇亦是缓起急收,速度略快。紧接又一小点收稳,此点虽小,不足针眼,但方起、尖收之形毕现,精准之极也。最后下写一“皿”字,略作夸张,变扁为长,稳稳撑住。
  关于缓、急之态,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诸如“義”字之斜撇,承自戈钩,行笔略快;“訓”字之最后一竖,承自川部第二笔,且笔意非常明显,使得最后一竖起笔略弯;“周”字之横折钩,横折较慢,变为竖时,由缓至急,使得中间出现虚笔,这是在均速刊刻的情况下所不能的。这与有些学者认为“魏碑在刻凿的时候,是很难去关注所谓笔法的,中段线条要一刀刀刻出”的情形是相悖的。当然这种情形是存在的,比如,龙门二十品中即可找到佐证。但在稍晚些时候的碑版、墓志中,能体现出笔法的作品也是有的,且多为精品(指其艺术含量)。正如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所说:“如习行草,能将《元略》入门,庶可得三昧。”可见《元略墓志》的用笔在轻、重、虚、实、缓、急的驾驭上,可谓精妙之极也。
  吴先生还认为:“《元略墓志》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结构似不同,实则由质而妍,亦自就趋势。颇怪称北魏者必与二王分门户,而使汉隶并。故宗是说者,其书法亦终不能悟古今之变也。必为朴拙之形,乃益增丑怪之相。”
  相通兰亭
  这里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一是《元略墓志》的书法发生了由妍而质的变化。何为质、妍?质者,质朴;妍者,妍美也。可见吴玉如先生所言即是。《元略墓志》较北魏初期的碑版、造像而言,确实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因为时代发生变化,风俗发生变异,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云:“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元略墓志》所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崇古而不背离时代的风尚,趋今而又没有时代的弊病,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二是《元略墓志》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这着实令人费解。在我们的印象里,墓志书法大都比较工整,而《元略墓志》却打破这一僵局,极具艺术表现力。我们仿佛能从其刀锋中窥见那飘逸散淡的魏晋风流。现将《元略墓志》与《兰亭序》中有代表性的字作一比较,或许能给大家传递一些信息。
  如“朗”字点的起笔,顺锋而入;“斯”字的长横,顿笔而行,斤部的长竖,顺势而下,悬针出之;“領”字的长撇,露锋起笔,再由重至轻逐渐收笔;“類”字頁部的短横顺势起笔略顿,转而撇竖相连,行笔十分流畅;“今”字长撇的起笔与收笔与《兰亭》笔法十分相似,甚至笔画的弧度与力量感完全相同,收笔也极其圆润凝厚;“之”字的长捺一波三折,起笔略顿,中锋行笔,收笔平出。
  从结构上看,亦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感”、“清”、“或”、“事”、“逰”、“流”、“此”、“既”、“致”等。另外,《元略墓志》的行书笔意也异常丰富。如“惠”字的心字底,两点相连,一笔带出;“未”字的两点笔断意连、顾盼生姿;“将”字的竖钩,圆润流畅;“食”字的长捺写成小点,且收笔回锋带出,与长点呼应,最后两笔相交,有提有顿,行书笔法一览无余。
  (注:本文所使用元略墓志的拓本图片均来源于《元魏墓志书法经典》一书。)
其他文献
中国的牙雕制品在唐代即已闻名中外,明清两朝更是中国牙雕发展的高峰期,伴随着明代中晚期文人雅玩之风的兴起,牙雕也成为了重要的收藏门类。及至今日的收藏市场、拍卖市场,牙雕则作为“竹木牙角”大类里的重要一项而一度备受收藏者关注。然而,自从2011年底发出“禁拍令”以来,保护野生动物、限制野生动物制品的呼声日渐高涨,象牙收藏似乎一下子就从风风火火的行情转到了谈牙色变的窘境,甚至在收藏圈里成了讳莫如深的一件
期刊
看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特别是在看画的过程中获得了意外发现,那会倍加高兴。最近在香港与朋友一起看画,其中一幅齐白石的《枫林草虫图》就让我获得了意外的“发现”。  是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33.6厘米。名为枫林,其实只二、三树枝而已,左右夹幅构图,疏枝阔叶,凭借洋红的暖调,画得灿烂热烈。叶间有蜻蜓飞来,蝈蝈则匍行匐止,欲动又静。显然这是齐白石晚年(约90岁前后)的作品。齐白石自1917年
期刊
或许是受敏求精舍首届主席胡惠春常常挂在嘴边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影响,叶承耀曾于2002年将自己多年搜集的家具珍藏拍卖。然而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像前辈那样洒脱,经常像想念老朋友一样想念着那些离开自己的家具,于是,在过后的10余年间,他不仅悄悄购回了曾拍出的家具,更将收藏扩充了不少,叶医生的明式家具收藏再度成为家具收藏圈顶级的象征。  “我买家具时正赶上明式家具收藏的黄金期。”叶承耀说。在整个
期刊
他用匠心之作叩問经典  “中国美术馆非常重视此次展览,因为庞然的雕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这样评价道。  吴为山所称的展览即是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叩问经典——庞然当代琢玉艺术精品展”。作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向来以中国绘画、书法、油画、雕塑等美术作品的展示为主,而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玉雕展览则极为少见。庞然是第三位登上这座艺术殿堂举办个展的当代玉雕大师。  大展开
期刊
吉祥如意、福寿康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吉祥两字在《易经·系辞下》中有“吉事有祥”之语,《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句。据后人解释:“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夫恒物有种类,瑞物无种适生。”中国人往往利用多种手法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理想化处理,比如借助于汉语中频繁出现的同音字和近音字,比如捕捉并放大自然物的一些特性,在自然物与“瑞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特定的自然物可以
期刊
质朴无华的嘉定竹刻,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使竹刻艺术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位,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创始人朱鹤原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通古篆,擅刻印章,兼精雕镂。不寸之质,作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无不因势象形、出人意表。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他的儿子朱缨、孙子朱稚征都继承此业。  朱家三代在竹刻上的辉煌
期刊
他们,一位是年过五旬的牙雕工艺大师,一位是愿意追逐理想的晚辈后生。也许在当前的牙雕创作群体中,他们的经历是幸运的。但他们所走过和正在走的路,无疑也是多年来传统牙雕技艺传承的一个典型缩影。  “开课训词”,是入门当天师傅陈吉品送给徒弟郑士儒的“禮物”。老一辈的艺术家没有那么多排场讲究,只不过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小纸片,一笔一划地写下朴实而真切的教诲。文化修养、技法、做人缺一不可,这种看似随意、实则充满苦
期刊
五百年前的明代,御窑炉火不熄,源源不断地将烧造出的精美瓷器送进紫禁城,供皇室赏玩。在严格的挑选标准下,不夠精美的落选品和残次品则遭到集中销毁和填埋。同生于御窑,却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或被珍藏于深宫,或被深埋于地下。  五百年后的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首次联合举办瓷器展览—“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两种命运终在紫禁城
期刊
1895年台湾发行的台南官银票、台南官钱票,可称为最早的抗日货币,它见证了当年台湾军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入侵的悲壮史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之役,腐敗无能的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1895年4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竟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为了迫使台湾人民投降,日本派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日军最精锐的主力近卫师团,于5月27日从冲绳出发,分兵两路进攻台湾。台
期刊
这本《进步青年》出版于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同年同月同日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一本难得的开国纪念刊。  这本《进步青年》为216期,封面上醒目地印着“进步青年”、“原名中学生”,封面设计新颖别致,具有时代特色。红色的底饰充满着喜庆,在封面的左下角印着1949年9月甫堡创作的漫画《万民欢腾》,在漫画中一句“我们做了国家的主人!我们自己的政府诞生了!”口号,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在漫画中间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