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复合 好画好福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特别是在看画的过程中获得了意外发现,那会倍加高兴。最近在香港与朋友一起看画,其中一幅齐白石的《枫林草虫图》就让我获得了意外的“发现”。
  是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33.6厘米。名为枫林,其实只二、三树枝而已,左右夹幅构图,疏枝阔叶,凭借洋红的暖调,画得灿烂热烈。叶间有蜻蜓飞来,蝈蝈则匍行匐止,欲动又静。显然这是齐白石晚年(约90岁前后)的作品。齐白石自1917年定居北京后,作画常常是借着笔墨对湖南湘潭老家或者儿时生活作念想,至晚年尤甚。片片红叶,缕缕乡愁,都有寄托。乡愁不是风景,是一种思绪,故所谓“枫林”无需真画枫树成林,甚至不必画出整树,有枫枝枫叶即可,意到笔止,那样更蕴藉,这是白石老人为此画构思及诗意表达的用心所在。题得也妙,一溜字依着枫树主干题写,不仅顺应了构图形式,同时让色墨在交融中添加了含蓄与对比,和谐养眼。款识云:“枫林在南岳山下,白石山间,有亭名枫林。”乍一读,似乎字字平淡,可是稍作回味,就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的乡愁滋味。所谓文人写意,不仅在怎么画,还在于如何题,如何题很关键,要的就是蕴含其间的那股滋味。比如《枫林草虫图》,天下哪里没有枫树,但是题了这几个字,画中的枫树枫叶就被烙上了印记,只此一家了,如同生命里的DNA,它只属于湘潭,属于齐白石。自然被升华了,枫叶亦文化。
  但是我们在那一行题识中获得了发现—寥寥十八个字的款识,怎么两次钤盖“白石”名章?尽管所钤并非同一印章,但都是朱文,篆字字体也相似,这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白石老人的用印习惯。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继续往下看。画幅下方有一条旧痕,从左至右贯通,像是折痕,但显然又不是折痕,因为对着光照我们看到了一条极细极细的拼接痕——难道这幅画是被人拼接而成?于是反复通览全图,可怎么看都是气韵连贯,无论枫枝枫叶还是款字题识,绝非出自两人手笔,或者仿家所为,这让人匪夷所思。画的主人是知道其中的玄秘的,告诉我《枫林草虫图》不是伪作,但确实经过拼接。为什么要拼接?说来让人啼笑皆非,这让白石老人也一定想不到,竟然是他当年这十八个字的题识惹的祸。或许读者朋友已经注意到了,题识中两次出现“白石”二字,一次在句中,一次在句末,句中的“白石”是地名,齐白石的老家就在湘潭的白石铺附近,而句末那个“白石”才是他的署款。这一来给心存不良的人提供了求之不得的可趁之机:句中的“白石”正可以当作老人的署款加以利用,这样一幅画不就成了两幅画?于是他们将画截断,一分为二,上幅为“蜻蜓枫叶”,下幅为“蝈蝈枫叶”,款识则分别为“枫林在南岳山下,白石。”“山间有亭名枫林,白石。”那可是笔笔白石,谁能说这“两幅”不是齐白石的画?真是“绝”了,亏好事者想得出来!至于何人所为,不得而知,推算起来好事者至少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文字和艺术修养,二是与齐白石家人有交往,因为画被截后,下幅倒是款、题、印齐全,上幅却有题有款但缺印(可以确定上幅的“白石”印为后加,因为齐白石是篆刻名家,不仅自用印多,画中钤印也讲究,没有在同一幅作品上重复钤同名印的习惯。另一方面,上下两方名章印泥有色差,且下面一方色鲜,反倒是上面那方色泽略显幽暗,这说明上面那方钤后作过处理,但印章本身是对的。)能补钤名章,与齐白石家人没有一定的交往那是办不到的。后来大约“两幅画”从好事者手中流出,但什么时候又合到了一起,也不得而知。合而分,分而合,扑朔迷离,但最终它们仍然在一起,这是天数,让人欢喜!
  其实《枫林草虫图》被截为两段是有破绽的,我们不妨再读读那段题识:“枫林在南岳山下,白石山间,有亭名枫林。”从修辞的角度讲,句中的“楓林”是主语,通句因“枫林”展开,最终强调的还是枫林,所以齐白石选择左右夹幅构图描绘枫叶于题相合。截为“两幅”后,上幅“枫林在南岳山下”,主语还是“枫林”,与截后画面尚能吻题。但是下幅呢?画面是蝈蝈枫叶,题识却是“山间有亭名枫林”,“山间有亭名枫林” 主角不是“枫林”,是“枫林亭”,那么亭呢?显然文不对题。《枫林草虫图》被截后是否分别真从好事者手中流出,笔者不得而知,但可能截而未流,其中原因或许是好事者良心发现,也可能是下幅图文之间文不对题所致,从而让它们分而再合,但此时上幅的“白石”名章已经补钤,复合后于是出现了一画两名章这一在齐白石作品中绝无仅有的情况。很有意思,它非但无损这幅画的美丽和价值,相反却为这幅画的外延作了延展。前几年我曾为近代藏砚大家沈石友一方旧藏端砚撰写鉴赏文章,那方砚右下角有一细裂纹,旧时文人称之为“璺”。显然这是一个缺憾,但独具慧眼的沈石友却十分喜欢,他铭砚“石破天惊”,吴昌硕也为之铭“如玉有璺,无伤翰墨,金瓯犹缺何况石”,因为他的收藏,不仅使此方佳砚免遭厄运,还大大丰富了这方砚的人文价值,成为佳话。《枫林草虫图》比之此砚,异曲同工,传之后人,当倍为人所道。
  7月24日凌晨于湖上真乃居
其他文献
今年6月,受法国顶级水晶品牌Lalique(法国莱俪)的邀请,我进行了一次为期14天的参观和交流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法国,接触欧洲,其实对于一个学习艺术的的人来说,“法国”、“巴黎”算是熟悉的字眼,关于当地,有太多我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不胜枚举的艺术巨作。尽管去之前我曾在心里无数次地给这个地方以美好的设定,但当那些百年之久的建筑和随处可见的大小雕塑真正与我目光触碰的时候,人便不由自主地兴奋而陶醉
期刊
中超电缆投资近50亿元开发紫砂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引来多方位的质疑和猜测。有人质疑28把紫砂壶的真假和市值的高低,认为中超电缆利用资本在借机炒作;有人猜测50亿元资金从何而来,分析“利永紫砂全产业链建设项目”能否盈利等。  疑惑一:28把顾景舟紫砂壶是真是假,市值有多高?  有知情人士透露,28把顾景舟所制紫砂壶大多来自台湾,其中既有精品也有普品甚至可能还有赝品。通过适时出售,中超电缆的企业股东会将精
期刊
日前,全国首个“口岸型回流文物市场”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建立,该基地位于北京顺义区天竺综合保税区内,由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合作建立。今年11月底,2015(北京)中国海外回流文物博览会将举办,以正式启动运行口岸型回流文物市场。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期待的同时,人们也对其究竟会为文物回流市场带来什么表示好奇。为此,《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访了北京歌
期刊
这两句话是孟子说的,我特别喜欢这话的意思。本文不揣谫陋欲“活学活用”地延伸一下这话的意义。  生活和收藏市场中,许多的事物都潜伏着这两句话的道理,只不过大家不往那去想罢了,大家只习惯用“双刃剑”等辞汇来形容事物的利与弊、得与失的关系。与这话相似的一句话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孟子这话的意思简单来讲,即“赵孟能使你富贵,同样,赵孟也能使你贫贱。”赵孟乃春秋时代晋国正卿,其权势仅次于一国之君
期刊
关于非洲野生象的保护,长期以来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作为人口与消费大国,近年来,中国似乎不可避免地被逐渐推向舆论的“靶心”。事实是否真如有些外籍人士认为的那样,想像与现实的距离又有多远?本刊记者采访整理的三个小片段,让人百感交集。  片段之一:残忍的盗猎  2013年6月,非洲莫桑比克北部的尼亚萨保护区。“砰!砰!”枪声骤然响起,巡护员箭似的扎进丛林,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博士达伦
期刊
之前,我也曾想当然地认为,牙雕文化的普及会让更多人追捧象牙,从而间接地对保护野生象产生影响。也许作为媒体,如果少宣传一些文化的渊源、技艺的精湛,减少读者可能产生的动心,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然而,这种想法太武断。  在做这组策划与牙雕技艺者对话的过程中,有两点令笔者十分触动:一是“師傅”和“徒弟”的称谓。师徒关系是中国文化传承重要的动力,听到对方恭敬地介绍“这是我师傅”时,突然会觉得回到了从前
期刊
北京象牙雕刻厂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厂门之外,是“寸土寸金”的商业住宅区;而一进小楼,却又是一处幽静之所在。从建立至今,该厂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多年来,这里不仅走出过一批又一批的牙雕技艺大师,还诞生过不胜枚举的經典佳作。一听说我们的来意是想采访现当代牙雕创作企业的生存现状后,现任“当家人”肖广义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而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也注意到,当文化传承遭遇客观环境的“冲击”,能否被理解
期刊
因其材质来源于象牙,这让人们在关注野生象命运的同时,目光也很a自然地投放到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牙雕艺术上。任何一种文化的流传,都有着自身的因果关系和意义,那么牙雕意味着什么?  提到象牙雕刻,人们往往喜欢将其与玉雕、珐琅、雕漆同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四大名旦”,或与竹雕、木雕并称为传统雕刻工艺中的三座高峰。  精雕细琢  之所以有这些赞誉,足见工艺与意蕴表达的奇妙。就拿最能代表象牙雕刻的套球来
期刊
明式家具的魅力就在于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简单而明快和历久常新的独特人文气质是其让人仰视的原因。  明式家具原产地是江南的苏州、东山一带。苏州的庭园宅院,以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借景框景的表现手法见称,如果置身于这样的空间环境里,就不难理解明式家具的魅力根源了。  8月14日至9月4日,如果你去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一定会惊讶于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艺术空间怎么化身为苏州庭园宅院了?其实这里
期刊
中国的牙雕制品在唐代即已闻名中外,明清两朝更是中国牙雕发展的高峰期,伴随着明代中晚期文人雅玩之风的兴起,牙雕也成为了重要的收藏门类。及至今日的收藏市场、拍卖市场,牙雕则作为“竹木牙角”大类里的重要一项而一度备受收藏者关注。然而,自从2011年底发出“禁拍令”以来,保护野生动物、限制野生动物制品的呼声日渐高涨,象牙收藏似乎一下子就从风风火火的行情转到了谈牙色变的窘境,甚至在收藏圈里成了讳莫如深的一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