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海岸新移民故事的叙述者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20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择黄宗之、朱雪梅伉俪的合著长篇小说为主要讨论对象,从他们的生平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他们如何书写异乡人在异国的生存状态和感情世界,也展示了新移民作家的创作姿态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黄宗之 朱雪梅 美国西海岸 新移民文学 叙述者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吸引了世界各地淘金者蜂拥而入,其中以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反应最为迅速。1850年,大约有1000名中国人到达旧金山,次年来了6000人,第三年又来了2万人。185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加利福尼亚人口大约10%(约2.5万人)是中国人。1865-1869年期间开始跨越内华达山脉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招募了1.4万名中国人。加拿大的淘金热开始于1858年,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有数千名中国人移居British Columbia。不过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北美政府都竭力阻止中国移民进入当地,而对于那些已经落地生根的中国移民,则用各种方法限制其自由,剥夺其民主权利,最为著名的就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这个法案规定未来十年内禁止除商人、外交官和学生之外的任何华人劳工进入美国,这种情况一直到1943年才开始有所缓解,整整持续了60年。北美华人移民的人口在这一时期开始减少,全美华人总数从1883年高峰时期的13.6万,1900年时下降到大约9万人,华人社会的规模也开始持续缩小。北美华人的移民历史是曲折的,甚至是充满血泪的,这些离散经历也是北美华人作家经常涉及的题材,如张系国《香蕉船》、严歌苓《扶桑》、张翎《金山》等。
  “在中国,‘新移民’指的是自1978年中国改革以后出国的人,即‘新中国’(NewChina)时代的产物,这是受过比较好教育、比较有专业技能,也比较都市化的一批人。”“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新移民,以及1980年后大量增加的内地新移民,其中不少人是专业人士、技术人士、企业家,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社会所需技能或具备投资能力。在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当中,25岁以上年龄群的平均教育水平,高于美国全社会的同一种比例。”归纳起来,新移民作家是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一部分来自中国香港地区,还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地区,这些新移民开始在异国他乡奋斗,很多都人籍他国,因为对文学的爱好,他们提笔书写新一代移民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也成为当代华语文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我们称他们为新移民作家群,黄宗之、朱雪梅伉俪的文学创作就是当代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代表。
  文学遇见科学:创作题材上的探索与回归
  最早的《阳光西海岸》(2001),有着北美早期劳工文学的影子,黄宗之曾经这样描写自己的美国寻梦之旅:“最初在美国那几年的艰难体验让我们深深感到:我们这些在大学里做研究的技術人员与一百五十年前在美国西部修筑铁路的华工没有区别,他们修筑的是一条美国西部的经济大动脉,而我们这些成千上万从中国来的研究人员无非是在为美国建筑一条高科技的高速公路。而如此巨大的一群科技人员流到海外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特定历史现象,应该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一段沉痛的历史,也是一个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历史转折,有一天人们会去探讨它的意义,历史也会铭记这段时间。”当时的黄宗之可能意识到了移民题材的独特性,《阳光西海岸》成为黄宗之夫妇的成名之作。也就是这个时期,黄宗之夫妇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创作,是以自己的新移民生活为创作对象,还是以本身职业生活进入文学?在这条创作题材的选择道路上,黄宗之夫妇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黄宗之夫妇是分子生物学的专家,都从事过基因克隆的实验,而克隆人技术就是这一领域最受争议的事件。于是,他们开始大量地进行艺术探索,黄宗之自言:“由于身处在洛杉矶这个文化大都会里,美国主流社会最火的小说和电影大片都是些故事曲折、情节惊险离奇的科幻作品。我们多少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萌生了写科幻小说的念头。”他们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未遂的疯狂》(2004)直接将克隆人技术引入小说创作,同时给小说加上了一个悬疑推理的壳,不过这部小说没有取得成功。从小说内容来看,《未遂的疯狂》中尝试将谋杀、侦探、悬疑等元素集于一体,还借用了大量的克隆人等医学知识,但整部小说情节过于平淡,斧凿痕迹太重,还是一部相当稚嫩的作品。虽然想跟上20世纪初期克隆人、外星人、悬疑等流行题材的风潮,但《未遂的疯狂》悬念设置的简单、科学技术的繁复阐释以及人文背景的缺乏,都无法跟同时期创作的《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等相比。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这部小说也是黄宗之、朱雪梅未来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相信凭借黄宗之、朱雪梅两位三十余年的医学专业、二十余年的文学磨砺,只要他们能够将专业知识、生命感悟融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同时寻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方式,他们一定会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克隆人题材或者人类伦理题材小说。
  《破茧》(2009)是黄宗之、朱雪梅的回归之作,他们开始回归新移民生活题材,而选中的正是贴近他们生活的子女教育问题。小说通过介绍两个华人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而展开情节,一个是移民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李欣宇、母亲白梅对女儿安妮塔严格要求,事事追求完美,可结果因为战后婴儿潮导致申请一流大学的人数太多,在竞争之下,安妮塔未能如愿上常春藤名校;而另一个家庭来自移民中的底层劳工阶级,父亲张远鸿、母亲蓝紫都不谙英语,分別靠做搬家工、保姆来维持家庭生计,儿子巍立跟他们一起经历了多重生活磨难,校园暴力,协助父亲跨州替人搬家,社区学院读书,当选查菲学院学生会主席,参选州长教育顾问,最后通过参加童子军所获的猎鹰奖章幸运地进入哈佛大学。表面上看,这是两种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但深入来看,更多的是中美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中国教育更多的是追求文凭的应试教育,而美国教育更强调小孩的健全人格和公共服务意识;中国教育强调灌输,而美国教育更多是培养独立意识;中国教育一考定终身,美国教育是SAT考试,随便什么时候都能考,这些都是这部小说探讨的问题。这部小说开头部分有个“题引”,有关于破茧成蝶的寓言故事,其中“小幼蝶咬破茧子,使臃肿的身体经过狭小的洞口,拼命挣扎爬出来的时候,蓄积在体内的血液会被挤压,流进幼蝶细小干瘪的翅膀里。小幼蝶的翅膀被滋养自己生命的血液灌注充填,才能猛然伸展开来,变得丰盈而美丽,从此成为一只真正的蝴蝶,拥有了一双能够展翅飞向蓝天的翅膀”这一段,已经道明了小说的主题,那就是健康的心智和人格的培养在亲子教育中是相当重要的。再加上小说中,一段段的关于教育方式的对话和争论,又将黄宗之他们要讨论的教育问题不断地加深。   海归/不归的彷徨:新世纪新移民题材中的离散书写
  黄宗之、朱雪梅创作的《破茧》(2009)、《藤校逐梦》(2018)和《幸福事件》(2020),我称之为“美国新移民三部曲”,可谓是当代中国家庭留美修炼手册。《藤校逐梦》就是来源于他们女儿的成长经历,“我们把写作方向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出国留学和子女教育上。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我们俩出国前后都在大学里工作,对教育这一领域相当熟悉;二是我们自己也非常重视家里两个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江少川也认同“这部小说通过中国与美国三个不同的华人家庭‘留学、读名校’的故事,艺术地演绎了两代人悲欢离合的境遇及其人物复杂的历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藤校逐梦》过于“图解美国教育制度”,很多地方过度加入了指南性质的人物对话和政策解读,表面上解决了“海外留学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什么时候出国留学”“在美国留学期间打工和毕业后留下来工作有哪些途径与值得注意的事项”以及“在美国留学选择学什么专业合适”这些重要的问题,使得其创作有着很强的实用目的,但这种目的性却是以小说艺术性的降低为代价的。
  黄宗之夫妇的小说情节上有着很强的互文特点,如《幸福事件》中的陆晓波沉迷于电脑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离家出走而整夜未归的情节,在《藤校逐梦》中的琳达身上也发生过。《幸福事件》中英颖夫妇两地分居的生活、中国妈妈形象,也跟《藤校逐梦》中刘韬、辛洁的经历相同。还有关于与“血安达”类似的生物科学研究故事,在《未遂的疯狂》《藤校逐梦》中都出现过。而最近完成的长篇小说《艰难抉择》(2019,待发表),更是围绕药品专利的知识产权问题展开的。最明显的是,他们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直接就来自自己的经历,如刘韬、辛洁夫妇(《藤校逐梦》),再如,《破茧》中欣宇在南加州大学做研究,住在洛杉矶东边的华人聚居地阿罕布拉市,半年后妻子白梅、女儿安妮塔来美国探亲,这些都是黄宗之、朱雪梅在美生活的文学呈现。还有大量的基因生物医学常识,这也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互文特点。这种朴素的现实主义使得黄宗之夫妇的长篇小说有着一种淳朴的底色和生命的力量。
  “离散”一词,源自古希腊语,本是指远离上帝默许之地的犹太人,虽身在埃及,生活安稳,但心向故土,最后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下,返回迦南地。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它指的是那些离乡之外的人,虽在异乡,但心怀故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情结。黄宗之、朱雪梅除了对美国教育介绍的实用性之外,他们创作的“美国新移民三部曲”还成功地层示了当代北美新移民的生活状态,特別是技术移民这一群体的离散心态。“美国新移民三部曲”的题材集中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美国创业生涯、育儿过程和工作经历。
  黄宗之夫妇的《幸福事件》中有三对夫妻,讨论的是新移民在面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抉择。新世纪以来,海外新移民们一方面享受着美国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能错过中国发展的巨大红利,在两难之中,他们面对着“归/不归”的艰难抉择。李杰、曹琳夫妇的故事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李杰职场失败,房子被政府收回——持枪被捕,最后潜逃回国。妻子曹琳在美也经历着种种波折……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充分展现了新移民的落地生根之痛,毕竟迁移之后,重新生根需要时日,最终他们选择了回国发展。但回归之后,李杰因为不能适应国內传统的人情社会规则,又经历了一番落地生根的过程。第二对夫妇是卢大伟、肖昕,他们在帮助李杰夫妇的同时,曾经思考过移民生活的意义:“我们原以为只要努力,只要坚韧不拔地奋斗,我们就会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金钱、富裕和幸福。为此,我们出国、下海、回归,拼命努力,坚韧奋斗,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成功没有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喜悦,物质没有让我们领受满足,金钱没有赐给我们真正的幸福。在一个日益繁荣和富裕的社会里,我们的精神变得日益贫穷,生活品质没有变得更美好,心在经受更多的磨难和煎熬。”这种反思在第三对夫妇江天浩、英颖那边更多,在此就不赘述了。这部长篇小说中,三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移民之路,是“继续扎根”还是“重回故土”,大家都在“海归”和“海不归”之间彷徨着。
  新移民生活的在地化是黄宗之夫妇小说的一个亮点,以《藤校逐梦》为例,虽然有如《后记》所言“女儿上大学改专业以及她所讲的故事”,但很多地方都是二手材料,小说中最扎实的内容还是他们擅长的“职场斗争”和“儿女教育”。如何突破自己熟悉的题材,是黄宗之、朱雪梅面对的挑战和瓶颈。不过,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小说中关于华人第二代移民的成长经历和精神生活的描写。我们看到了美国新移民本土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如《藤校逐梦》中有苏珊自杀、文森吸毒的故事,也有苏珊对父辈的批评,如“细想造成这个恶果的根源,是我从小就受爸妈的错误引导走偏了路,他们把顶尖大学和世俗成功看得太重,才把我逼成今天这个样子”,明显是在借其口批评中国的教育。在黄宗之夫妇的小说中,像安妮塔、巍立、史蒂文、琳达、文森、陆晓波、詹妮弗等一大批“移民第二代”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对中国故土与美国新家关系的思考、关于中美文化的对比,甚至对父辈移民的误解和理解,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学记忆。可以说,对移民第二代形象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是黄宗之夫妇小说可圈可点之处。
  结语
  黄宗之、朱雪梅两位的小说,目前来看,题材选择和离散主题的独特性成就了他们的文学地位,其小说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叙事的张力,他们的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基本上围绕新移民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展开,又集中在高科技人才的生活领域,这使得他们的小说情节相对单一;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小说又关注着众多海外新移民的现实处境,如移民艰辛、家庭情感、学校教育、代际隔膜、职场纷争,甚至近期出现的家国情怀,又极大地拓宽了其小说的内涵。在题材的相对集中与生活的无限丰富之间,他们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叙事张力,这也是他们每部小说都让人期待、引人入胜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他文献
摘要:《老子》的学说源于史官系统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对前代中国人生活智慧的总结,其类似格言的文本形态,正是史官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老子所言的“道”,是对自然规律的概括;所言的“德”,是对天地运行的理解,从而要求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天地秩序,才能无为无不为地生产生活,刚柔并济,进退得当。  关键词:《老子》史官经验 道、德之义 无为无不为 人生进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前行的路并不
期刊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史通·内篇摸拟第二十八》)这些年我一直想把工作之余搜集的张瑞玑佚文佚诗,还有南北和议期间北京政府总代表朱启钤保存的张瑞玑赴陕划界电文(收入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政府公报》《申报》登载的张瑞玑电文,与陕博本(1983年陕西博物馆《谁园集》)、王注本(1988年王作露编注《张瑞玑诗文集》)、北岳本(1998年北岳文艺出
期刊
摘要:《西厢记》中的张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个“潜在的自我”形象。他的“狂举”与才学是元代关汉卿、王实甫之辈在现实中的反映,他的美好婚姻、状元及第、翰林院修史是封建社会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  关键词:《西厢记》张生 潜在形象  金圣叹评《西厢记》时说:“《西厢记》所以写此一个人者,为有一个人要写此一个人也。有一个人者,张生是也。若使张生不要写双文,又何故写双文?”金圣叹所说的“此一个人”是莺莺,
期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土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
期刊
荆浩既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历史陸意义的重要画家,也是一位思致深刻、颇具卓识的画论家。除了前面分析的“六要”及“度象取真”等画学命题,还有若干值得我们重视的绘画美学思想。择其要者,“神、妙、奇、巧”四品及“四势”“二病”,都是与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话题,同时,也是具有特殊美学理论价值的问题。  先说“神、妙、奇、巧”。荆浩在论述“六要”之后,接着谈到“神、妙、奇、巧”这四品作为评画的品第标准问题:  
期刊
卫洪平君是我认识的人中一位少见的学者型官员。官员中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不算少,可他没有;有高级职称或者在高校兼教授、硕导、博导的官员,说来也大有人在,可他也不是。没有硕博学位,没有高级职称,而却称得起学者的官员,实在少之又少,洪平君算一位。十八年前,有一位朋友拿着洪平君在《晋阳学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说是作者要我指点,当时我还不认识作者。那篇文章的题目是《章太炎绝食后复食与鲁迅无关》,当时不少研
期刊
作为编辑,有一项比约稿、组稿难度更大的工作——拒稿,以及给出一个不伤人、站得住的理由。这可能因人而异,但在我的确为难。去年,微信公号上开过一个栏目,意在为达不到刊物发表要求但潜力很大的稿件提供展示平台和机会,很多年轻学人投来稿件。其中一位多次来稿,因为她的确写得不错且勤奋,因此就给她多次刊登。有次,她写来诚恳的信件,希望这次有机会见刊,我答应先看看稿件再说。打开看过,我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回复她,大
期刊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一种习惯。什么是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习惯。  人之初有许多一致性。人类最早的文明也一样,象形文字、泥陶、线刻图案等。西方人很早就开始了文字变革,从而带动了视觉上的变化,带动了一系列的变化。  中国文化从原始文化开始,从象形文字到线性绘画,始终一根线走到底。当西方绘画从线描到立体到色彩时,我们把线描加上水来解决它的丰富性,东西方绘画从此分道扬镳。我们始终保持着原始艺术中线条的韵味美
期刊
摘要:《岐阳三首》《游黄华山》《颍亭留别》都是元好问的诗歌名篇,其中尤以《岐阳三首》为代表,其感情之震撼力、诗艺之表现力,都极为非凡。诗论家说元好问可直追杜甫,指的就是这样的诗。《游黄华山》是元好问的写景名篇,若说元好问有凌云健笔,此诗可以当之。《颍亭留别》则是一首很特别的留别诗,不写别情,却借此寄寓人生思考,属于元好问“雅正”一路的五言古诗。由此诗,我们可以体会其淳静,也能感受其郁勃。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余光中 语法修辞 语调节奏 诙谐幽默  语法修辞:压缩、捶扁、拉长、磨利  余光中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在华语世界的接收频道上独居鳌头,盖因其诗作早溢出诗歌与文学圈子,进入共识的文化层面,特别吻合国人的审美习性。雅俗共赏的风貌,“一马领先”(评鉴文章与硕博论文数他最多),他手握五彩笔,醇圆丽隽,金声玉朗,有汲古润今的巧慧创设,也有融西再造的自主功力,多种涵泳浃洽,终成阳春与下里咸宜的格局。本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