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媒体报道,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等27个部门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对留守儿童实施“精准关爱”。
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升级,与李克强总理1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有关。他要求把保护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落到实处,“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2月, 国务院发布了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相关的工作意见,要求乡镇一级政府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信息台,一人一档案。民政部首次设立了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并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即将展开对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
近年,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悲剧屡屡刺痛民众的心。对大陆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一直缺乏权威统计。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推算,留守儿童人数达6102.55万,加上3600多万流动的未成年人,约占大陆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全国三个儿童当中就有一个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这是一个惊人的恐怖数字!有什么比无法待在父母身边,更能伤害孩子?又有什么比不能使孩子在自己身边上学,更让父母绝望?当然,并不是说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问题儿童”,但缺乏父母的照料与监护,肯定会在他们中间产生大量的心理不健康者、行为失范者,还可能让少数孩子被伤害或非正常死亡等。有统计显示,在某些地方,未成年人犯罪的70%都有留守儿童经历。显然,这样的社会现实或迟或早将与每一个人相关,即便你的孩子前途光明,也很可能在未来受到某次犯罪的伤害。保护与关爱留守儿童,其实是在保护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未来。
关注,关爱,是为了尽快有所改变。面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小修小补的立法或救济,已绝难起到什么效果。如再不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行动,对相关的社会政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改革,它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在未来的稳定和存续。这大概也是由27个部门成立联席会议制的本意。未来人口的素质,将决定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成色。人人都知道“少年强则中国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但不少地方政府在处理儿童权益保护的立法、教育与福利方面,却一直处在严重滞后的状态。如果有6000多万儿童都无法生活在一个健全的家庭中,我们又怎能期望国家在未来会变得强大?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不全是人为原因,背后有深远的历史缘由——从建国后实行城乡二元化计划经济制度开始,中国城乡居民对生活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的占有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改革开放只是释放了被锁死在土地上的农民流动的自由,并没有及时对户籍、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平权进行同步的制度调整和匹配,所以造成了大量家庭不得不受别离之苦。客观地说,最近两届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作为是比较多的,城乡一体化的推出对削减留守儿童数量就有很切实的帮助,但依然不够。
首先,对留守儿童问题最彻底的解决之道,必须是迁徙自由和教育等方面平权的制度匹配。对大多数外出务工者来说,大中小城市为其建设者的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城市管理者应尽的基本义务。虽然8年前政府就要求按“流入地为主”原则来解决随迁子女的求学问题,刚开始几年情况已有所好转,哪知近几年,在城市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数量不升反降,很多城市想通过抬高随迁子女入学门槛来控制人口,这显然是不智的行为。与其把资金投入到孵化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不如尽快打破各种制度壁垒,让孩子跟随父母在务工地自然融入所在城市,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再大的城市问题、环境问题,也没有国家的未来问题大。再大的问题,也没有人的问题大。多年来,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上,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种不治本的帮扶无法解决留守儿童核心的问题。可以说,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重点,并不在留守儿童生活的乡镇,而是在父母务工、生活的城市。
其次,要制定《儿童福利法》或《留守儿童保护法》,从国家法律层面来保证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即不单强调家庭和父母的责任,更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比如,日本政府上有“儿童家庭局”,下有市、镇的儿童福利理事会,村村都有儿童咨询所。但大陆目前儿童保护的职能,却分散在民政、妇联、共青团、卫生部等不同部门,一旦有事追责,难免互相推诿,谁都不承担责任。
其三,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解决此问题的决心,但这仍是第一步,后续措施如何跟进?27个部门如何分工與协调?各类计划如何落地实施?都是需要长期监督、公示的。要有硬指标的考核,才可能在“懒政”“怠政”的背景下有所推动。当然,留守儿童的流出地和流入地及全社会的协作和努力同样重要。留守儿童问题,决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它就会恶化为与每个人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摘自《凤凰周刊》)
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升级,与李克强总理1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有关。他要求把保护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落到实处,“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2月, 国务院发布了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相关的工作意见,要求乡镇一级政府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信息台,一人一档案。民政部首次设立了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并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即将展开对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
近年,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悲剧屡屡刺痛民众的心。对大陆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一直缺乏权威统计。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推算,留守儿童人数达6102.55万,加上3600多万流动的未成年人,约占大陆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全国三个儿童当中就有一个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这是一个惊人的恐怖数字!有什么比无法待在父母身边,更能伤害孩子?又有什么比不能使孩子在自己身边上学,更让父母绝望?当然,并不是说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问题儿童”,但缺乏父母的照料与监护,肯定会在他们中间产生大量的心理不健康者、行为失范者,还可能让少数孩子被伤害或非正常死亡等。有统计显示,在某些地方,未成年人犯罪的70%都有留守儿童经历。显然,这样的社会现实或迟或早将与每一个人相关,即便你的孩子前途光明,也很可能在未来受到某次犯罪的伤害。保护与关爱留守儿童,其实是在保护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未来。
关注,关爱,是为了尽快有所改变。面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小修小补的立法或救济,已绝难起到什么效果。如再不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行动,对相关的社会政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改革,它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在未来的稳定和存续。这大概也是由27个部门成立联席会议制的本意。未来人口的素质,将决定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成色。人人都知道“少年强则中国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但不少地方政府在处理儿童权益保护的立法、教育与福利方面,却一直处在严重滞后的状态。如果有6000多万儿童都无法生活在一个健全的家庭中,我们又怎能期望国家在未来会变得强大?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不全是人为原因,背后有深远的历史缘由——从建国后实行城乡二元化计划经济制度开始,中国城乡居民对生活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的占有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改革开放只是释放了被锁死在土地上的农民流动的自由,并没有及时对户籍、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平权进行同步的制度调整和匹配,所以造成了大量家庭不得不受别离之苦。客观地说,最近两届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作为是比较多的,城乡一体化的推出对削减留守儿童数量就有很切实的帮助,但依然不够。
首先,对留守儿童问题最彻底的解决之道,必须是迁徙自由和教育等方面平权的制度匹配。对大多数外出务工者来说,大中小城市为其建设者的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城市管理者应尽的基本义务。虽然8年前政府就要求按“流入地为主”原则来解决随迁子女的求学问题,刚开始几年情况已有所好转,哪知近几年,在城市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数量不升反降,很多城市想通过抬高随迁子女入学门槛来控制人口,这显然是不智的行为。与其把资金投入到孵化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不如尽快打破各种制度壁垒,让孩子跟随父母在务工地自然融入所在城市,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再大的城市问题、环境问题,也没有国家的未来问题大。再大的问题,也没有人的问题大。多年来,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上,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种不治本的帮扶无法解决留守儿童核心的问题。可以说,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重点,并不在留守儿童生活的乡镇,而是在父母务工、生活的城市。
其次,要制定《儿童福利法》或《留守儿童保护法》,从国家法律层面来保证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即不单强调家庭和父母的责任,更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比如,日本政府上有“儿童家庭局”,下有市、镇的儿童福利理事会,村村都有儿童咨询所。但大陆目前儿童保护的职能,却分散在民政、妇联、共青团、卫生部等不同部门,一旦有事追责,难免互相推诿,谁都不承担责任。
其三,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解决此问题的决心,但这仍是第一步,后续措施如何跟进?27个部门如何分工與协调?各类计划如何落地实施?都是需要长期监督、公示的。要有硬指标的考核,才可能在“懒政”“怠政”的背景下有所推动。当然,留守儿童的流出地和流入地及全社会的协作和努力同样重要。留守儿童问题,决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它就会恶化为与每个人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摘自《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