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共享”的利弊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精神共享也已经被提上日程,于是便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
  很多人把在“得到”上听书称为一种知识共享。这些共享的知识来源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写一篇文章,简单来说就是内容梗概加上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工作成果”放在“得到”上让大家一起来听。这样做确实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知道一些原来不知道的内容,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这种共享方法读《哈姆雷特》,很多时候得到的只是别人的看法。更可怕的是,这种共享容易给人一种“在学习”的错觉。一位电台主持人曾表示,她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每天早上开车上班途中,会在“得到”上听一本书,感觉自己知识丰富了好多。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完整的,也未经过自己思考,只能算知道,而不能算真正学会,想要将这些内容加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自如运用,恐怕有一定难度。读书最大的乐趣、最重要的途径,是思考,“我思故我在”。
  我们不否认这种共享知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快速获取一些内容信息,但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一本书、掌握某种知识,必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去读,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将内容刻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自己的认识。
  推究“知识共享”风靡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与社会节奏变快、现代人急功近利的特点有关。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已经很难静心读书了,即使去读一些东西,大部分人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与考试的需要。而这种“知识共享”把所谓的精華提炼出来,正好迎合了这些人的需求。
  要想改变现状其实也不难,只要人们都能意识到,唯有自己的思考所得才有价值。不再把拥有自己思考的文章与人云亦云的文章同等对待,许多人便能很快感受到自己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愿你的思考所得多一些!
  佳作点评
  在这个共享时代,很多人沉浸在“知识共享”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中,本文却对这一社会现象保持警惕,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弊,体现出作者理性的思考!(汪朝勇)
其他文献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不仅要感恩身边的人,也要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感恩拥有的一切。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自然的心。意大利有位女探险家独自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时,她极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敬畏自然》中说,人类不可能征服自然,相反,人类要怀有一颗感恩自然的心,这样我们才
题目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错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错位,可能是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也可能是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题目解析  “错位”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可以存在于绘画艺术中,可以存在于价值观念上,可以存在于社会发展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错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
当你一门心思朝一个方向走去,是否忽视了路旁盛开的鲜花?  当你快速浏览手机上各种八卦新闻时,是否忘了怎样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当你热衷于打卡式的走马观花般的旅游,是否丢失了旅游的快乐和意义?  当你为理想目标奋斗时,是否只关注成败的结果,忽略了过程中的收获?  每个人都想讓自己走得远一些,走得快一些,于是低下头匆匆赶路,忽略了路途中的美好。是时候慢下来,等一等灵魂了!  人生变化莫测,没人能准确预
秦腔,面对这个陌生的词汇,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有些惭愧。  不仅仅是秦腔,还有“春晚”上那惊艳了观众的华阴老腔,还有徽剧、黄梅戏、越剧……这些我们只知其名、不识其身的剧种,都是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结晶。因为它们历史太过悠久,所以我们都敬而远之,把了解、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推给别人。  打开年轻人的手机,里面可能存储了上百首音乐,涉及多种语言,但很少会有秦腔这类艺术形式。这一现
先说“消息”这个词吧,“消”是“灭”的意思,“息”在大家心目中,与“消”的意思大致相同,有“停息”“消除”之义。那么为什么“消”“息”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报道”了呢?  其实,“消息”一词,不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它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是截然相反的,“消”字是“灭”的意思不错,但“息”字是“生”和“增长”的意思。  也就是说,“消息”叠加了“灭”和“生”
春风拂过老树的脸颊  斑驳的纹路诉说无尽的故事  伸展的枝丫上挂满翠绿的嫩叶  星星点点地钻出了栀子花月白色的芽  怀念的是夏日里的喧嚣  是你们带我走过的大街  是手捧一杯回忆的清茶  让思绪在嘎吱嘎吱扭着腰的旧风扇里  被空白浸染  不要留念春光尚好时  也不要在灿烂的夏日中流连忘返  令人难以忘怀的  是秋天校园中那棵鲜艳的芒果树  是在老师的怒喝下  齐刷刷站成一排的  心虛的少年们  当
题目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类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简称为“同情的错位”。  针对现象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联系自身见闻
老王呆立桌旁,抿一口寡淡的清茶,盘算着退休后的每日余闲该如何打發。吧嗒吧嗒嘴,摸摸衣服口袋,不知不觉,警徽又钻回他的手心里,尖锐的棱角磨着他那布满老茧的厚实手掌。无数个清晨,他都如此爱抚过掌心里那枚闪着黄澄澄光芒的警徽,然后站起身,面向穿衣镜,将尖锐的细针规规矩矩地别在警帽上。这时,他感觉有种沉重而热烈的感情穿过胸膛,使他不由得昂首挺立、目光如炬、意气风发地直面一天的生活。  他回味着曾经上班的日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一本好书》用好书带动大众阅读  前段时间,《一本好书》这样一档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分。《一本好书》节目每期都选中一本好书(其中,第十期和第十一期讲了《尘埃落定》),将书的精华部分演绎成舞台剧,带动大众读好书。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游戏、抖音中拉回来,引导观众用心读好书,是这档读书节目的追求,同时也是挑战。节目一经播出,观众便反响强烈,有观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