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妈”形象的双重还原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0927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吴妈是一个着墨不多却又极其重要的人物形象。她不仅是阿Q恋爱悲剧的主角,也是阿Q命运悲剧的制造者。很多老师往往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讲解吴妈形象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吴妈,阿Q就不会离开未庄,也不会沦为“强盗”,直到被枪毙。然而,仅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解读吴妈形象,显然是肤浅和片面的。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废笔极少,他善于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因此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关于作品解读,孙绍振先生曾提出“还原解读法”:“把潜在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和矛盾。”(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笔者深以为然。在此将借助这一方法,从心理还原、背景还原的角度对吴妈形象做一番深入分析。
  心理还原:“集体无意识”与“精神分析”
  西方叙事理论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功能型”和“心理型”。“功能型”是指将人物看成情节的“行动者”,“心理型”是指将人物视为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实质的人。对于吴妈这一人物形象的“功能型”分析,许多前辈已经做了不少研究,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下面笔者试从“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分析”两个方面对吴妈“心理型”的一面进行分析还原。
  阿Q的恋爱闹剧发展成悲剧,是二人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不管是阿Q还是吴妈,他们都无意识地自觉维护男尊女卑的纲常名教。因此,阿Q才会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这也是他瞧不起并欺负小尼姑的深层心理原因。
  同时,阿Q内心深处又不自觉地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当小尼姑诅咒其“断子绝孙”时,阿Q“传宗接代”的伦理意识便被激活,于是便跪倒在吴妈面前说出“我要跟你困觉”的话来。许多人认为这是阿Q性意识的觉醒,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首先,阿Q想跟吳妈“困觉”的目的是“传宗接代”而不是满足生理需求。其次,面对坐在同一条长凳上的吴妈,阿Q没有动手动脚,而是真诚地跪地告白。再次,从后面的情节发展看,当吴妈为此要寻死觅活时,阿Q却不知何故,表现出一种“内心无愧”的样子。由此可见,阿Q的恋爱反映的是其封建伦理意识的觉醒。
  反观吴妈,她却将阿Q的真情告白理解为性骚扰和对其贞洁的挑战。吴妈作为旧时代的底层劳动妇女,深受“一女不嫁二夫”“男女授受不亲”等礼教思想的影响。礼教思想的束缚对吴妈来说是无意识的,她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面对阿Q的突然告白,她便不自觉地运用这种集体的礼教意识来处理。由此,她想到了自己的贞洁,想到贞洁有可能被阿Q玷污,于是她“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
  总之,阿Q的突然表白和吴妈的誓死拒绝,都是在封建伦理道德浸染下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阿Q的表白越是突兀、越是荒诞,吴妈的拒绝越是夸张、越是无情,就越能表现礼教思想对人的毒害之深,也越能凸显作品的思想深刻性。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括各种生理需求,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的,自我则常常用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吴妈是个年轻寡妇,她有“本我”的生理欲望是不可否认的,只不过这种“本我”的欲望被“超我”的封建伦理压制着而得不到释放,她的“自我”则是释放性本能与遵从封建伦理之间的矛盾。
  从吴妈与阿Q的闲谈中可以读出,吴妈潜意识里关注的事情大都有性色彩。如:“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我们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当然,吴妈的闲话绝没有挑逗阿Q的意图。然而,对于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哪怕是要纳妾的丈夫也是幸福的。同理,对于一个没有生育过的寡妇来说,看到别的女人生孩子,她内心应该是向往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吴妈的闲话是其内心愿望的达成,也是其内心压抑的释放。释放得越是强烈,说明其压抑的程度越深;压抑得越深,说明封建礼教的贞洁观念对其迫害得越严重,也说明礼教势力越是强大。这种由强大的礼教势力内化而来的“超我”终于完成了对“本我”的管控,于是吴妈便又回到了那个封建礼教塑造出来的“超我”状态,继续保持那贞洁的外观,正如邹七嫂所说的那样——“谁不知道你正经”。
  由此可知,吴妈和《祝福》中的柳妈、祥林嫂一样,都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疯狂压抑“本我”的悲惨人物。鲁迅笔下的吴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类人,作品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背景还原:“婚恋问题”与“大脚问题”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所谓“知人”,是指结合作者的文化认知、情感经验等个体要素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论世”就是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时要参考作品写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阿Q正传》创作于五四运动后的1921年,那是一个新旧文化和观念剧烈碰撞的时代。作者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引领先河的文化思想在他的作品里都有明显的映射。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妇女解放运动掀起了高潮,婚姻自由、反对包办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议题。深受包办婚姻束缚的新文化大师,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都先后写了不少文章来抨击封建礼教制度以支持婚姻自由。婚姻问题指的不只是未婚男女的婚恋问题,还包括丧偶男女的婚恋问题。讨论婚姻问题自然绕不开“贞操问题”。以“贞操”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钳制,鲁迅先生曾在多部作品中予以揭露和批判。对于深受其害的底层妇女,鲁迅先生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表现出怒其不争的一面。
  吴妈作为丧偶又无子女的少妇,是极其不幸的。在新的婚恋价值观被提倡和推崇的时代,她完全可以重新选择属于自己的婚姻和幸福。然而,吴妈没有那么做,她无法改变固有的婚恋观念。这一点从鲁迅先生对她的命名中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以吴妈的年龄(小孤孀)来看,称她“吴嫂”似乎更恰当,可是为什么不称其“吴嫂”而称“吴妈”呢?这也许就是作者的寓意所在。对比《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柳妈来看,祥林嫂尚且还有点反抗的意识;而吴妈似乎和柳妈一样,深受礼教思想的毒害而不自知,并“乐在其中”了。因此,吴妈也只能是“吴妈”而不能是“吴嫂”。   面对婚姻的不幸,吴妈的内心应该是悲苦的,她内心的孤独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她才会“也就在长凳上坐下了,而且和阿Q谈闲天”,她渴望在闲谈中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就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里的那个奴才一样,以获得别人的共鸣来实现自己内心的满足。然而,当“傻子”用一种更彻底的方式来解决他的悲苦时,奴才却转而投向老爷的怀抱,以巩固自己奴才的地位。此时的阿Q就是那个“傻子”,他以最笨拙的方式向吴妈求爱。阿Q的恋爱悲剧是必然的,因为吴妈就是那个奴才,所以吴妈不仅要拒绝阿Q,還要大张旗鼓地拒绝——且跑且嚷且哭,把自己关在屋里寻死觅活。这种夸张式的带有表演性质的哭闹,其实是做给别人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贞洁,以此来获得“观众们”的高看。更可笑又可悲的是,她内心最想得到的是那个想要纳妾的赵太爷的高看。这正是吴妈的悲哀之处,也是作品的深刻之处。
  阿Q在革命的臆想中曾表示:“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
  这是阿Q的革命美梦,是隐藏于阿Q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愿望的达成。现实中越是需要什么,梦中就越会呈现什么。未庄众多女性中,阿Q最中意的还是吴妈,这一点从阿Q对吴妈的怀念中便可以看出来。在阿Q的眼里,吴妈近乎完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吴妈的脚有点大——这是作者反讽手法的运用。对阿Q,鲁迅先生是以揭露和批判的目光来创作的,阿Q越是坚持的旧传统,作者的批判就越强烈,比如白话文,比如辫子。女性的大脚也是如此。阿Q越是瞧不上,作者给予的讽刺就越强。鲁迅先生本人是推崇大脚、反对缠足的,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曾写信给朱家,让未婚妻朱安放脚;而朱安谨守缠足传统,这也为其婚姻不幸埋下了隐患。由此推知,借阿Q对大脚的不满来表达作者对缠足传统的批判应该是符合文本深意的。
  早在维新运动时期,康梁就发动过“不缠足运动”,全国各省乃至各县都成立了“不缠足会”。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展,“不缠足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全国各地不缠足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的身体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然而,身体获得解放的女性,如果心灵得不到解放,她们的命运依然是悲惨的。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一共塑造了两个“大脚女性”的形象:一个是“手脚都壮大”的祥林嫂,一个就是“脚有点大”的吴妈。祥林嫂的最终命运是走向死亡;吴妈虽然没有走向死亡,但是她也难逃沦为麻木的“看客”的命运。“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在阿Q走向死亡的路上,围着无数的看客,吴妈是其中之一。她并不在意被枪毙的人是谁,她只关心杀人的武器,已经来到城里帮工的她似乎也像城里人一样,只是“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已。
  不管是大脚的吴妈还是祥林嫂,她们都没有成为新伦理影响下的“新人”,由此可知“大脚的奴才和小脚的奴才不可能有任何区别”。这正是作者的深刻之处,他要通过吴妈这一形象来告诫国民:心灵的孱弱比肉体的孱弱更可悲。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近来“凡尔赛”“凡尔赛文学”“凡学”等词语高频出现于网络,多个机构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都有“凡尔赛文学”。所谓“凡尔赛文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其特征表现为: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比如:  (1)我今年科研做得不够好,只在《自然》和《科学》上发了两篇论文。  (2)今天去珠宝店看了看价格,700万,
期刊
史铁生的文字,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思想上的专注与深度。他的《我与地坛》精神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读。教材节选了原作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一节尤为重要,可以把它作为全文的导读。这一节里出现了三次景物描写,在“逃避——为什么活——怎样活”的思考中逐渐展开,其中大有文章。我们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心语,从而走近作者,体悟作者及其文字的思想光辉,深入探究文本的精神价值。  景中之理  地
期刊
名句名篇默写,是新课标全国卷的必考题,也是最为贴近教材与日常语文教学的一道考题。考生答卷,也往往先从回答这道题开始,一是容易上手,二是志在必得。但自2014年起,全国卷的命题由填充补足型默写改变为理解型默写(即情景式默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考试的难度,也增强了考题的区分度,所以,还是有对这道题做剖析说明的必要。  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范围,以《考试说明》规定的64篇背诵篇目为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
期刊
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要求“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具有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意识,能结合具体作品,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在高考作文阅卷时,“发展等级”中“深刻”的具体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我们可以尝试用“缘果追因、外寻内探”的方法,让文章变得深刻。  请看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以工
期刊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任务驱动型作文已渐趋成熟,成为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由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对写作情境、写作主题等往往有明确的规定,以致有些考生认为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无须审题。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作文有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要求,如果对这些具体、复杂的任务视而不见,审题不慎不严,就会在应考时满盘皆输。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如何审题? 
期刊
【阅读导引】  由于标准化下的竞争,所有人的努力最终变成了内卷的疲惫,最终导致即使是顶级大学的学生,也很多感觉不到学习、奋斗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为了赢在起跑线,中国父母给孩子设定了诸多目标,甚至连老一辈也卷入其中,共同“鸡娃”,然而这种奋斗的心态往往在30岁终止。究其原因,少不了早年压力过大带来的对学习、工作的疲惫和厌恶感。同时,在科学作家万维钢看来
期刊
人与动物之间产生深厚感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果动物是一只生活在南非海藻林中的野生章鱼,那会怎么样呢?Netflix在2020年出品了一部温柔而治愈的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它记录了章鱼的智慧以及人与章鱼之间独特的友谊和互动,该片一上线就圈粉无数。  它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典型自然纪录片,更像是主人公克雷格·福斯特的私人影像日记。他是一位南非的自由潜水者和野生动物制片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南非开普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国男子围棋甲级联赛格局不再强弱分明,比拼更富悬念。这样的变化,与近几年围棋人工智能(AI)的助力不无关系。从2016年李世石(韩国围棋九段棋手)与“阿尔法围棋”(Alpha Go)的人机大战开始,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可谓史无前例。电脑的精密计算、学习能力、布局招法,让人瞠目结舌。当今的围棋AI软件甚至能让两子与人类顶尖高手较量。“深深的无力
期刊
风,穿山越水拂面而来;花,姹紫嫣红灿烂盛开;雪,乱琼碎玉天地一白;月,素雅端庄千秋万载。生活中难免有不顺,但幸好有风、花、雪、月的陪伴,让我们深感人间值得。  我常漫步于湖岸,风轻轻地吹动我的衣袖,让纤纤柳条温柔起舞。恍惚间,似有文人悠悠吟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有绿叶做伴,叶为风作嫁妆。春风十里,迷醉多少人!风含情水含笑,这世界多美好!春风惹人怜,秋风亦别有风味。秋风染红了枫叶
期刊
“高考宛如历劫,小妖要历劫才能成仙,我们要破茧才能化蝶。”  她在我的日记里写了这么一句话。  想起她,我的眉头弯了起来,嘴角扬了起来。她是个很奇妙的人,温暖了我青春里所有的煎熬与不甘。  那是三月,学校后面的樱花开得纷纷扬扬。我们趁着久违的晴天,来到了那一路落英缤纷的地方。那时的快乐真简单,有好看的花,有最好的你,便可以高高兴兴一下午。回去还有些早,我们便在校园里逛了起来。那天下午,我讲了好多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