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忧喜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tne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是遗憾,家里的居住面积有限,因此,尚不足以使我拥有自己的书斋。说起来,买书的习惯从小就有,少年、中年以致老年一直这样延续下来。朋友讲过,有些书是可以去图书馆借来看的,但是自己一向推崇所谓占有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书,非得买来变为私人所有,才能优哉游哉地捧在手里享受其中乐趣。早年,限于经济条件,买书不很频繁。读毕,它们也是零零星星地进入家里那只唯一的书柜。后来,不知不觉已过天命之年,时间多了一些,银子也多了一些,终于可以好好过一把买书瘾了。于是,从对自己影响至深的苏联文学入手,开始收集老版本的苏联小说,主要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算得上是专题收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铁流》等,我是既有精装本,也有简装本。
  望着渐满的书柜,我把书籍由竖排码放改为横排码放,为的是可以放的更多,不便之处是看不见书脊,查找起来比较费事。不过好景不长,书柜再次不堪重负。怎么办?只好买了若干塑料箱子放入床下,权宜之计而已,因为几个箱子又能存放多少书。慢慢地,桌子、沙發、茶几以致窗台、床头、墙角又都被书籍所占据。
  辛苦得来的好书何处安放?真是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内人见状出手相助,说是父母家中尚有一间平房空闲,可解燃眉之急。本人闻之大喜,当即着手操办此事,区区几平米的小屋硬是塞进一组书柜,一把靠椅,一张小桌,俨然成了一处书斋,心情随之豁然开朗,马上将家中乱堆乱放的那些书籍转移过去。退休以后,在此泡上一壶好茶,翻开一本好书,因此忘了回家时间的事情常有发生。后来,我又兴致勃勃地为自己设计出另外几个收藏专题:一是书话类作品,因为自己一向喜欢,于是唐弢的《晦庵书话》、周越然的《书书书》、谢其章的《搜书记》之类,即凡是以买书、卖书、淘书有关的书籍,一一登堂入室;二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主要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国初期出版的繁体竖排版本,比如《朱自清诗文选集》、《吴组缃小说散文集》、《茅盾短篇小说选集》等,它们距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颇有收藏价值;三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的港、台版,理由是它们装帧漂亮,印刷精良,比如台湾出版的《红楼梦》。然而,如此这般买买买,小屋终于书满为患。我也再一次面临怎么办的问题,总不能租间房来放书吧,那也未免太奢侈了。
  考虑再三,只有让书流动起来。吐故纳新,保持总量不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个决心其实是不好下的,用来安慰自己的只能是默默祈祷它们遇见比我更好的主人。之后,我在网上联系到“多抓鱼”和“漫游鲸”两家公司,由此开始转卖我的部分旧书,渐渐进入所谓良性循环。虽说如此,惜售心理依然严重,每当快递小哥来取书时,我总会摩挲再三才最后放手。
其他文献
目前学界基本上将《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看作陈先生的晚期“心史”之作,并认为《论再生缘》的创作,就是其晚年史学的开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余英时先生的说法,其在《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中说道:“此时《论再生缘》初属稿,尚未有成篇,但蒋天枢在广州十日,陈寅恪必已将全文深意告诉了他,所以唐筼诗才有‘今传付’之语。”余英时在此处认为陈先生的《论再生缘》在创作之初就是以“心史”为目标创作的,所以陈先生的
期刊
一  人们常说,小说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散文与小说之最大的不同,便是散文无法脱卸一个“我”字:“我”的经历、见闻、所思所想,“我”的感情与体悟。美国短篇小说家露西亚·柏林用她的书写颠覆了这个规则。她的儿子们说:“母亲写的故事都是真的。”评论家们则干脆说露西亚的“散文式小说”题材广泛、节奏多变、强烈跃动,就像乐曲中的切分音,不停地变换着抑扬顿挫,也不停地变换着叙事主题。令人情绪起伏的却是我们在读这本书
期刊
玥玥,英语名字Catherine,是女儿的第二个孩子。当得知女儿第二胎是女孩时,家人都很高兴。老大是男孩,老二是女孩,一男一女合起来是个“好”字。玥玥比较着急,比预产期早了两三个星期来到这个世界。女婿打电话给阿姨,告诉她孩子已经出生了。阿姨说,我还在外面度假呢。女婿说,方便的话你就尽快来吧。女儿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们没请人帮忙,女儿女婿、先生和我四人分工就忙过来了。女儿当时还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
期刊
“来燕榭”是藏书家黄裳的书斋名。这个斋号的来历,黄裳在《我的斋号》中曾有说明:“自从买书以来,我也曾经请名家刻过不少藏书图记,不免也想出了几种斋馆名色,聊以自娱。前后也有了三五种。当然不过是纸上烟云,并无现实的存在。……至于‘来燕榭’一名,实取诸嘉兴实境,记得是一次荡舟之际,忽然瞥见,已记不得是哪里的水榭了。这名目也是我喜欢的,所以至今还在用着。”“来燕榭”这个书斋名之外,还有“断简零篇室”、“梦
期刊
曾经一度旅居日本,时间长达六七年,是迄今为止生涯中最长的一次远行。少年不识愁滋味,远游不思归,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化,走过大大小小的山川和街道,品尝过不同滋味的饮食,结识交往各种异乡人,也在日复一日的颠簸漂流与试行错误中独自成长。只是,漂浪之中,也曾隐隐预期今后会对这一段的生活进行清算和整理,因此我延续了学生时代就养成的写读书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如实记录我的读书、起居、行走,还有各种各样的邂逅和感铭。
期刊
研习书法的人,绕不开字帖《石门颂》。尽管《曹全碑》、《张迁碑》等汉隶帖更有书法普及性,但各种版本的《石门颂》图书依然层出不穷,它的出现更像是《伊索寓言》相对于《克雷洛夫寓言》的意义,《山海经》相对于《镜花缘》的启蒙,理解了这一点,清末民初的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一语,便蔚然可服。  有时翻看典籍,墨重笔逸,一代汉碑,会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而当我在汉中市博物馆看见这款原碑时,
期刊
2018年的夏天,我决定去原东普鲁士现为波兰版图上的著名的地区玛苏润Masuren度假。  我之所以选择那里,有几个原因,其中之一是由于一本书,一本很薄很薄的书。但在我看它时,我却明明感到了它的厚重。  这本书已经发黄了,似乎有过再版,但我手里的则是1967年4月的第一版,书名叫《东普鲁士日记——一个医生的1945—1947》,作者是一个叫汉斯·格拉芙·冯·莱恩道夫(Hans Graf von L
期刊
在《罗马假日》中,出访的压力压垮了公主。随从认为那不过是公主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天,他们的确不知道,公主想要的只是逃离非如此不可的这一切,仅此而已。即便被注射了镇静剂,自由的美好还是如同水妖的魅人歌声,驱使公主化身为夜巡的水手。至少,暂时抛开身为公主的沉重身份,避开不停闪耀的镁光灯,无休止追问的记者,到罗马街道上走一走、逛一逛,享受无人注视的、静默的、仅属于自己的完美一夜。  镇静剂像曼琳菲森的沉睡魔
期刊
服妖,意指追求奇装异服的人,古已有之。站在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正统者以为是亡国之兆,革新者以为是潮流之征,其实不过是城市繁荣之际商业社会特质的一种显现。耐人寻味的是,服妖现象跟昆曲的繁盛密不可分。  张翰《松窗梦语·商贾纪》,揭示了苏州成为明代时尚之都的原因。他说:“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
期刊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根据现有史料,其至少四次到过浙江湖州。其中一次是在湖州当知州,并在任上因发生“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杭州和湖州的百姓闻之,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兇化吉。苏轼听说后撰诗嗟叹:“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湖州在苏轼的印象中是很好的,他写有许多涉及湖州的诗,如“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霅水未浑缨可濯,弁峰初见眼应明”“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