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遵义市下属赤水市的政府门户网站,“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的字幕在不停地滚动。赤水市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而扬名。这座城市与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
走进赤水市,你会因它秀丽的景色而驻足。满山葱绿的竹林把你带进了绿色的海洋。它拥有214.48万亩的森林资源面积,75.95%森林覆盖率,居贵州省第一位;“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使赤水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是原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2006年,国家林业局经重新复核评选,再次授予赤水“中国竹子之乡”称号。
近十年来,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又促赤水市的生态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生态建设成就喜人
历来重视生态建设的赤水市,被称为贵州的“生态边城”。从“中国十大竹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再到“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创作基地”,这些荣誉向我们展示着赤水市的生态建设成果。
赤水发展竹产业,为长江上游构筑了绿色屏障,为发展生态旅游建造了绿色长廊,为农民致富创建了绿色银行。
2009年赤水市林业总产值已达1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44%,竹农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竹业的收入近70%。纸浆厂投入达产以后,竹业总产值可达30亿元,国家和地方可增加税收2亿元,竹农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赤水人将圆“扛着竹子奔小康”之梦。2009年,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2000年降低了66%,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400万吨。同时,赤水重视对竹材的加工利用,实行以竹代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等于每年保护了6万亩森林。
自2005年以来,该市一二三产业比例逐渐趋好,一產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二产和三产则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些都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竹业大市的发展。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发展竹业成为赤水市的首选。截至2009年,全市竹林面积已达到123万亩,竹林面积占赤水市面积的45.52%。随着20万吨竹浆项目投产,赤水市进入了“以竹产纸,以纸兴工,以工养农,以农护竹”的循环经济轨道。
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赤水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12月第五次党代会上确立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正确的发展战略,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市乡两级一届接一届坚定抓竹业发展、干部群众一年又一年致力于竹业建设并最终取得生态建设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竹资源培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周山荣告诉《经济》记者:“自2001年以来,赤水市就把竹子资源的培育和发展作为竹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2001~2009年,赤水市完成造竹70万亩,其中,退耕造竹35.6万亩,荒山造竹3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62.6%提升到2009年的75.95%,净增13.35个百分点。与1996年原林业部命名赤水为‘中国竹子之乡’时相比,竹子资源的面积已经翻了一番多,竹子资源的总量和规模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林业产业基础得到夯实,为做大做强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竹业加工能力跃上新台阶。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竹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遍及赤水全市,但其工艺水平、产品精细程度和生产能力都非常低下,整个竹业不仅经济效益低,原材料浪费严重,而且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以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以政府职能规范准入”的工作原则,先后淘汰、重组、改造了一批企业,整合了企业加工能力,并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对加工能力的分布进行了重新区划。随后,又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积极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入资金、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推进产品换代升级,使一批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高,极大地带动了林区生产的发展。现全市有注册加工企业8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地级龙头企业2家。竹业年产值10.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6.3亿元,年加工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5000万元以上3家,1亿元以上的2家。全市竹材加工利用率95%以上,竹笋加工利用率达到了60%。
林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周山荣说,赤水林产品已经告别出售原材的历史,无论竹或木,都积极发展就地加工,由粗放产品发展到精细产品,由低端产品发展到高端产品。特别是竹业,已形成建材、造纸、工艺品、生活用品、竹笋五大系列,共250多个品种。赤水新宇竹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中,有1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专利。竹产品除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外,部分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是赤水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洞大瀑布、四洞沟等为代表的景区,吸引众多游客争相前来“洗肺”。生态旅游的迅速崛起,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2009年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60.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20万元。
竹基地交通网络建设实现新突破。赤水市从2001年启动竹基地建设工程开始,就十分注重竹基地交通网络建设,树立林区是大产业第一车间的全新理念,把造林与林区交通网络建设作为竹基地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国家通村公路计划不能满足竹基地交通建设需要时,农户之间、村民组之间自己或集资,或贷款,积极开山修路。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修林区公路1400多公里,林区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逐渐增强,为发展高效的林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基础条件优越 撑起生态建设
丰富的竹资源成为赤水“竹业强市”的金钥匙,2008年,赤水市竹产业年综合收入近11亿元。竹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已完成的“黔北年产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31.2亿元,是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全国第一家年产20万吨大型林浆纸一体化工程。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13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7%、23%。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00万元,增长18.5%。
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8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4239万元,比上年增长8.8%。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并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藏,全市年产量500吨以上。2009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4.73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89300万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8元,增长11.6%。
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5287万元,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42.5%。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8亿元,年均增长28.4%,超过了22%的预期目标,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537万元,年均增长1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7%。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市。
政府企业联手 推进生态建设
赤水是遵义市14个县区市中地下资源贫乏、经济发展路子最窄的一个市。但其良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竹木生长,农户历来就有栽竹、经营竹的习惯,且竹子可一朝栽植,永续利用。同时,赤水森林植被好,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有发展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体的旅游产业的条件,同时这也符合遵义市生态建设的大环境。因此,赤水市从本市的的实情和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出发,确立了竹产业和旅游业同时发展的路线。
赤水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建设,还是产业布局、对外融资招商,政府都处于主导地位。市委、市政府将退耕还林与发展产业密切结合,按照要退出一片生态,更要退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退耕造竹”思路;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和技术业务“双线”运行责任制;把退耕造竹补助兑现作为取信于群众和促進工程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保护群众积极性;同时,严格考评奖惩制度,将退耕还林造竹列为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财政工作之后的又一项年度综合考核一票否决的工作,创造了9年造竹近70万亩的阶段性业绩。
产业发展各环节提前谋划。赤水市在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全力推进竹基地建设的同时,组建专门班子抓加工能力建设,申报纸浆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纸浆项目申报成功以后,又申报竹业循环园区项目,拟将所有的竹加工企业集中在园区内,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材料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标。现竹业循环园区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至2009年,已入住竹浆造纸企业两家,竹塑复合材料生产企业一家。随着条件逐步成熟,将有更多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入住,产业氛围将逐步形成。
未来,赤水市将继续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林业生态建设,推动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切实巩固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周山荣说:“力争到2011年,全市竹林面积达127万亩以上,杂竹产量到80万吨,毛竹500万根以上,把赤水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竹乡;培育产值过亿元的竹业循环经济工业企业5家以上,实现竹加工工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70%以上,把赤水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纸基地;充分发挥市场的集聚效益,实现竹产品年贸易额达30亿元,把赤水建设成为西南最大的竹产品交易中心,初步确立‘大西南竹业城’地位。”
离开赤水,看着沿途满山的竹林簇拥而生,努力向上,好像看到了赤水市生态建设的明天,就像这节节升高的竹子,充满着希望。
走进赤水市,你会因它秀丽的景色而驻足。满山葱绿的竹林把你带进了绿色的海洋。它拥有214.48万亩的森林资源面积,75.95%森林覆盖率,居贵州省第一位;“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使赤水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是原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2006年,国家林业局经重新复核评选,再次授予赤水“中国竹子之乡”称号。
近十年来,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又促赤水市的生态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生态建设成就喜人
历来重视生态建设的赤水市,被称为贵州的“生态边城”。从“中国十大竹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再到“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创作基地”,这些荣誉向我们展示着赤水市的生态建设成果。
赤水发展竹产业,为长江上游构筑了绿色屏障,为发展生态旅游建造了绿色长廊,为农民致富创建了绿色银行。
2009年赤水市林业总产值已达1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44%,竹农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竹业的收入近70%。纸浆厂投入达产以后,竹业总产值可达30亿元,国家和地方可增加税收2亿元,竹农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赤水人将圆“扛着竹子奔小康”之梦。2009年,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2000年降低了66%,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400万吨。同时,赤水重视对竹材的加工利用,实行以竹代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等于每年保护了6万亩森林。
自2005年以来,该市一二三产业比例逐渐趋好,一產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二产和三产则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些都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竹业大市的发展。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发展竹业成为赤水市的首选。截至2009年,全市竹林面积已达到123万亩,竹林面积占赤水市面积的45.52%。随着20万吨竹浆项目投产,赤水市进入了“以竹产纸,以纸兴工,以工养农,以农护竹”的循环经济轨道。
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赤水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12月第五次党代会上确立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正确的发展战略,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市乡两级一届接一届坚定抓竹业发展、干部群众一年又一年致力于竹业建设并最终取得生态建设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竹资源培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周山荣告诉《经济》记者:“自2001年以来,赤水市就把竹子资源的培育和发展作为竹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2001~2009年,赤水市完成造竹70万亩,其中,退耕造竹35.6万亩,荒山造竹3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62.6%提升到2009年的75.95%,净增13.35个百分点。与1996年原林业部命名赤水为‘中国竹子之乡’时相比,竹子资源的面积已经翻了一番多,竹子资源的总量和规模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林业产业基础得到夯实,为做大做强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竹业加工能力跃上新台阶。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竹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遍及赤水全市,但其工艺水平、产品精细程度和生产能力都非常低下,整个竹业不仅经济效益低,原材料浪费严重,而且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以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以政府职能规范准入”的工作原则,先后淘汰、重组、改造了一批企业,整合了企业加工能力,并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对加工能力的分布进行了重新区划。随后,又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积极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入资金、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推进产品换代升级,使一批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高,极大地带动了林区生产的发展。现全市有注册加工企业8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地级龙头企业2家。竹业年产值10.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6.3亿元,年加工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5000万元以上3家,1亿元以上的2家。全市竹材加工利用率95%以上,竹笋加工利用率达到了60%。
林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周山荣说,赤水林产品已经告别出售原材的历史,无论竹或木,都积极发展就地加工,由粗放产品发展到精细产品,由低端产品发展到高端产品。特别是竹业,已形成建材、造纸、工艺品、生活用品、竹笋五大系列,共250多个品种。赤水新宇竹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中,有1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专利。竹产品除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外,部分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是赤水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洞大瀑布、四洞沟等为代表的景区,吸引众多游客争相前来“洗肺”。生态旅游的迅速崛起,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2009年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60.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20万元。
竹基地交通网络建设实现新突破。赤水市从2001年启动竹基地建设工程开始,就十分注重竹基地交通网络建设,树立林区是大产业第一车间的全新理念,把造林与林区交通网络建设作为竹基地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国家通村公路计划不能满足竹基地交通建设需要时,农户之间、村民组之间自己或集资,或贷款,积极开山修路。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修林区公路1400多公里,林区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逐渐增强,为发展高效的林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基础条件优越 撑起生态建设
丰富的竹资源成为赤水“竹业强市”的金钥匙,2008年,赤水市竹产业年综合收入近11亿元。竹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已完成的“黔北年产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31.2亿元,是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全国第一家年产20万吨大型林浆纸一体化工程。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13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7%、23%。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00万元,增长18.5%。
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8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4239万元,比上年增长8.8%。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并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藏,全市年产量500吨以上。2009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4.73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89300万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8元,增长11.6%。
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5287万元,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42.5%。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8亿元,年均增长28.4%,超过了22%的预期目标,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537万元,年均增长1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7%。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市。
政府企业联手 推进生态建设
赤水是遵义市14个县区市中地下资源贫乏、经济发展路子最窄的一个市。但其良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竹木生长,农户历来就有栽竹、经营竹的习惯,且竹子可一朝栽植,永续利用。同时,赤水森林植被好,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有发展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体的旅游产业的条件,同时这也符合遵义市生态建设的大环境。因此,赤水市从本市的的实情和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出发,确立了竹产业和旅游业同时发展的路线。
赤水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建设,还是产业布局、对外融资招商,政府都处于主导地位。市委、市政府将退耕还林与发展产业密切结合,按照要退出一片生态,更要退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退耕造竹”思路;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和技术业务“双线”运行责任制;把退耕造竹补助兑现作为取信于群众和促進工程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保护群众积极性;同时,严格考评奖惩制度,将退耕还林造竹列为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财政工作之后的又一项年度综合考核一票否决的工作,创造了9年造竹近70万亩的阶段性业绩。
产业发展各环节提前谋划。赤水市在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全力推进竹基地建设的同时,组建专门班子抓加工能力建设,申报纸浆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纸浆项目申报成功以后,又申报竹业循环园区项目,拟将所有的竹加工企业集中在园区内,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材料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标。现竹业循环园区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至2009年,已入住竹浆造纸企业两家,竹塑复合材料生产企业一家。随着条件逐步成熟,将有更多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入住,产业氛围将逐步形成。
未来,赤水市将继续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林业生态建设,推动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切实巩固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周山荣说:“力争到2011年,全市竹林面积达127万亩以上,杂竹产量到80万吨,毛竹500万根以上,把赤水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竹乡;培育产值过亿元的竹业循环经济工业企业5家以上,实现竹加工工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70%以上,把赤水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纸基地;充分发挥市场的集聚效益,实现竹产品年贸易额达30亿元,把赤水建设成为西南最大的竹产品交易中心,初步确立‘大西南竹业城’地位。”
离开赤水,看着沿途满山的竹林簇拥而生,努力向上,好像看到了赤水市生态建设的明天,就像这节节升高的竹子,充满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