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法制教育于小语教学中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forr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语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又有实效的途径。凭借学科特点,让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制渗透: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如在学习苏教版四(下)课文第十八课《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毫无节制的用水,浪费水资源,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使得巴西著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了,巴西总统为瀑布举行了特殊的葬礼,说明了破坏环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立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又如苏教版五(下)课文第十三课《秦兵马俑》,我觉得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秦兵马俑这一珍贵历史文物的特点,之后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马上提问:“当你看到文物遭到破坏时,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游客在参观文物古建筑时,在建筑物上刻字,这样的做法对吗?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讨论声中及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生知道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文物,用法律来制止,制裁破坏,盗掘文物的行为,是保护文物的有效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口语交际中讨论,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在习作活动中关注、提高法制观念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足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小学语文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选择教学中渗透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2] 《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
  [3] 《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
  [4]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5] 《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共性来自人类(包括各个不同的民族) 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 , 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 语言中必定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管两种语言多么相似,我们都不能认为他们代表相同的社会现实。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和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成语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影响。  (
期刊
在构建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中,要求培养学生的五大基本素质,其中审美素质教育摆在了首位。其实,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小学至大学教育里,思想品德、政治理论课等德育课程从来不曾缺少过。但在“升学率”面前,有多少学校、教师、家长认真对待,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呢?政治成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一门令人头痛却又不能放弃(怕影响成绩)的功课。学生接受理论,几乎是被迫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语言积累,不容忽视  首先,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营造和督促学校创设学习英语的有利环境,也应该努力创设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大胆实践、大胆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达到快乐学习,快速成功的目的。下面我来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的。  一、环境  
期刊
计算与每一个人的生活与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现实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思维是数学的心脏,那么计算就是数学的主动脉。因此,计算教学的教学效率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潜力。  计算对教师本身来说是简单的事,但计算教学则是很深奥的艺术。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计算标准来对待计算教学。每一节计算课都要在学的角度进行充分的预设,包括课时目标、课时重难点、驱动性课堂提问、课堂情境、教学环节等都以学生的学
期刊
【摘要】 本文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解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激情 因材施教 自学能力  语文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语文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就是听、说、写能力①。作为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
期刊
自从站到这三尺讲台上以来,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每个普普通通的故事,都在伴随着我成长,在这过程中让我逐渐领悟了教书育人的的真谛--教育要发展,师德必先行。  猛然回首,怎么想都觉得教师确实是个特殊的职业。人类对一个完整生命的两大追求:一是健康的身体,二是健全的心智。前者可由医者维系,所以就有了以其职业命名的节日--护士节;后者由教师负责,故也受之无愧地得到了一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教师节。这
期刊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伴随着各种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形成多样化、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地、情趣盎然地学习和探究新的知识。  一、立足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小学英语活动教学是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
期刊
作者认为,通过多种多样的中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般来说,中学语文的德育教学可通过以下途径各方法渗透。  一、通过教师的表率和学生榜样的激励来渗透德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老师。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
期刊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中有优秀的,自然也有学困的。且学困生往往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制约着班级的进步,用我们的话说,学困生“拖了班级后腿”。在班务工作中大量精力都消耗在与学困生的“较量”之中。事实证明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难。那么如何转化学困生,下面就是自己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  一、理智地面对,心平气和地接受  魏书生老师说得好,“哪个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