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 :经济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的部分个人信息可以轻而易举的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一些典型案件的发生促使了我们去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规范。《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法律上的空白,但是相关条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显现出了诸多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所以本文旨在探讨相关的争议点,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个人信息 犯罪主体 情节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个人信息与公民个人生活越来越紧密,个人信息的所包含内容也是不断扩充。与此同时近些年来,一些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泄露其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对公民的个人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个人心理健康、隐私造成严重威胁。而专门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一直以来也未真正出台,在《刑法修正案(七)》通过以前,刑法中更没有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设定专门的罪名。《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刑法上没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空白,但是在法律界看来,摆在面前的问题不仅仅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入刑的必要性,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实践当中如何正确把握和适用刑法新的相关规定。因为随之而来,会纷纷出现更多的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可是由于法律条文的简洁性要求使规定本身会出现局限性和模糊的地方,不能进行面面俱到的概括。因此,新增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才能正确适用己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而且研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认定问题,也是与刑法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相适应,更是隐私权得到刑法保护的延伸和后盾,也符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一、概念及特征
  在网络日益普及化的今天,个人信息的传播速度早已超过了人的想象。如果要能使法律更完善的保护好每个公民的个人信息,那么就必须弄清楚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与外延。当然笔者认为,在立法的工作中就应当使各个不同法律之间关于个人信息的概念达到统一。当然他们在适用上肯定是有区别的,而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侵害的程度。只是在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严重侵害时,才会触犯刑法。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
  对于个人信息的概念,学界大致有隐私说和识别说两种主要观点。持隐私说的学者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个人不想向公众透露的或个人极为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的信息。识别说则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综合,它包涵了一个自然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各方面的信息。”[1]如个人的身高、体重、血型、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医疗档案、人事档案、犯罪记录、信用记录、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家庭情况等。识别说定义是目前国际和国内立法采用较多的个人信息定义方式。但是笔者认为识别说的范围过大,包含了一切个人信息。所以又出现了令一类学说。狭义说认为个人信息是指姓名、职业、职务、年龄、学历等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广义说则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与公民个人存在关联并可以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适当限制说则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与公民人身、人格密切相关,为公民个人所有与公共生活无关且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笔者认为对个人信息的定义应采取限制说,即不能绝对化。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特征
  通过分析比较个人信息的概念定义,可以初步得出个人信息主要具有如下特征:1、个人信息的主体是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2、公民个人并不一定知悉个人信息。绝大部分信息公民个人是熟知的。但有些信息是在行为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动产生的,例如个人上网记录也会有可能被非法收集而分析其上网习惯,消费喜好。3、个人信息具有时效性。个人的某一部分个人信息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的,如年龄、财产的增加,健康状况等。4、个人信息是有限制的。并不是公民的所有个人信息都归属于法律所规定的个人信息。
  二、我国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修正案》)于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该修正案第7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三、出现的争议问题及对策
  从前面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现状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虽然刑事法律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填补了空白,但仍然是存在着许多争议。
  (一)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认定
  1.关于本罪的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还是特定的犯罪主体,学界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是特定的犯罪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因为条款所列单位之外的机构也有可能侵犯公民的个人信息。同时公民个人也可能在服务过程中合法获取他人的信息,如心理质询师、个体医生等都可能实施本罪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以出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目的应作扩张解释,即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犯罪对象的认定。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民个人信息。笔者前文已经提到适当限制说更为妥当,即指与公民人身、人格密切相关,为公民个人所有与公共生活无关且不为公共生活所知悉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同人对同一类型的信息所表现的态度不一样。例如普通民众和娱乐明星对于个人的私生活是否让公众知晓是持不同观点的,有些明星为了吸引眼球,博出镜率,故意泄露自己的隐私或明知他人泄露而放任不管的,对这类情况法律就应该不去理会。所以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要想受到刑法的保护需要达到两条件,这种信息客观上对公民有保护的价值的,同时公民本人有保护的意愿。   (二)犯罪行为
  从《刑法修正案(7)》的规定看,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构成本罪首先是“非法”。“非法”说明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的禁止性规定。一般情况下,法不禁止即自由。也就是说有些情况下,公民为了某种目的在法律的允许下是可以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的。当然对于银行、电信、金融等机构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也要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做有违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行为。
  2.本罪是行为犯,必须有实施侵犯了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条的规定看,共有以下几种行为方式。
  (1)出售,是指公民个人或单位以营利为目的,将其在合法条件获取的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
  (2)非法提供,是指有权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将他人的个人信息提供给没去法律上授权的单位或个人;或者是无权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越权将公民的个人信息提供给有法律上授权的单位或个人;或者是无权的机构将其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提供给无法律授权的单位或个人。当然此种情形也应该包括将公民个人信息无偿提供给他人的情形。
  (3)窃取,就是通常所讲的“偷盗信息”。包括偷拍、秘密录音、秘密跟踪调查等。
  (4)其他方法。鉴于立法技术的缺陷,无法穷尽各种作案手段,所以法律通常会规定兜底条款,本发条也不例外。其他方法到底指那些呢?虽然法律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但还是需要对常见的行为加以规定,否则有法官滥用司法权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其他方法的社会危害性应该是与窃取相当的。在排除了窃取行为之外,还应该包括骗取、利诱、胁迫、抢夺、抢劫、恐吓、非法入侵电脑的黑客行为等都应该属于其他方法之列。
  3.本罪是情节犯。刑法条文规定构成本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也就是说“情节严重”是定罪条件而不是量刑情节。立法之所以做出如此规定,是为了避免打击面过宽,违背刑法的谦抑性。但是,立法本身对于什么是“情节严重”的情形未作具体规定,这有待于司法解释尽快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和细化。笔者认为。这里的“情节严重”的情形可以从质与量上来具体分析。“量” ,即非法获取或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次数、被害人人数、获利金额、财产损失等方面考量;“质”即被害人在个人信息收到非法侵犯后受到的损害程度。只有“质”与“量”的充分考虑才可以充分发挥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振亮:《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 信息时代更应强化人权保障《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解读[EB/OL].http://www.skhaitian.com /bbs/dispbbs.asp?board=243&id=297448.
其他文献
摘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生产力发展对制度变迁的本质要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的结果。而问责机制是现代政府明确责任与改善管理的一种有效制度,也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的要旨与关键。因此推行问责制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责任政府 问责机制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以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按照
期刊
摘要:期权是20世纪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实践的一个成功典范,最近二十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我国期权理论和应用研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的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期权交易作为经济市场中重要的避险工具,其作用日渐凸显。本文认为,适时推出期权交易将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对于改善期货市场的交易状况大有裨益。文章讨论了我国推出期权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期刊
摘要:自然法思想是西方法学史上长久不衰的精神坐标,它构筑了西方人最早的法律观念,形成西方独特的法律传统。中国古代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法律理念是自然法思想在中国古代刑法中的具体体现。即使是现当代的中国刑法,虽然不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自然法思想还是或多或少的渗入其中并对中国的刑事法律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然法思想 儒家思想 中国刑法  在法学大家族中,没有人会否认自然法学的产生时间
期刊
摘要:本文由2009年底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为切入点,分析其全面的电影整合营销思想和实践,并由此而得出对中国电影营销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 整合营销  一、电影及整合营销的内涵  电影的灵魂在于创意,目标在于满足消费者即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营销,特别是富有创意的营销,因为它在影片商与观众中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在电影营销的种种营销理论中,整合营销,应该说
期刊
摘要: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体企业在运用互联网的时候就没有纯互联网企业那么充分。本文旨在从提高顾客价值的角度,简要探讨企业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网站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顾客  一、引言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便利,但是当人们在享受这样的便利的时候,也被各种各样的广告所包围。正如前雅虎副总裁美国的赛斯?高汀所言,“消费者太忙碌了,根本没有时间留意广告”。
期刊
摘要:家庭暴力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然而,我国刑法对家庭暴力犯罪的规定存在某些不足。本文立足于家庭暴力犯罪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刑法规定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家庭暴力犯罪 不足 刑法完善  一、家庭暴力犯罪的概念辨析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①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
期刊
摘要:在社会分工细密而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人们生存必需品的食物,除了到市场上购买之外别无他途。但是,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防腐剂、人工甘味料、色素等添加物在市售食品中被广泛使用。此外,由于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缺失,市售食物也因人为原因而受到污染,食物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市民心理上的恐慌与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如果以行政法上的管制措施无法确实保障食品安全,用刑罚来确保食品的安全就未必不可能。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受贿犯罪呈现出的越来越严重的特点,例如:犯罪行为越来越隐蔽、方式越来越多样,数额越来越巨大,动机越来越复杂,涉案领域和行业越来越广泛等,提出侦查人员在初查以及侦查过程中应当如何应对的策略。  关键字:受贿犯罪 特点 侦查对策  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可见,受贿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职务腐败行为,这种
期刊
摘要:企业和组织扁平化、流程再造、团队导向和能力导向的需要,使宽带薪酬成为备受关注和日渐重要的一种薪酬体系。本文意在探讨宽带薪酬的作用及其实施。作者首先阐述了宽带薪酬的作用和隐含的内在缺陷,其次探讨了宽带薪酬的设计流程,最后分析了有效实施宽带薪酬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深化理解宽带薪酬有一定意义,也可以对企业实施宽带薪酬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宽带薪酬 薪酬特点 薪酬实施  宽带薪酬在20世纪
期刊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基于可行性,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出发,构建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北省2000--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