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流苏与曹七巧形象比较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值得探讨的女性形象,二者皆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和反抗意识,这也是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共性所在,但是深究作品文本,不难发现二者在本质上呈现出来的差异。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对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旧时代男权社会下女性勝利者的代表,后者是女性失败者的代表,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大众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反思,揭示人们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白流苏 曹七巧 共性 差异性 女性意识
   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较为成功的女性形象。曹七巧虽外表强悍、性格泼辣,但实际则是可悲可怜之人,面对旧社会对女性的戕害,她以残忍狠毒的方式进行反击,心理逐渐走向病态,变成令人憎恨又同情的女性。而白流苏比较独特,张爱玲赋予了白流苏完满的命运结局。正如《倾城之恋》结尾处“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①白流苏虽然同样处在旧社会,但她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她大胆追求爱情,最终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时代造就人,旧社会使得二者皆有苍凉色彩,这是在所难免的,但其程度大不相同,其命运的遭遇,人物的结局都有巨大的差异。
   一.女性之苍凉:白流苏与曹七巧的共性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她们受到封建伦理观念的禁锢,被压迫束缚,没有平等的话语权,透露着悲伤的苍凉意味,但她们也曾以自己的方式挣扎反抗着,尽管各自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白流苏和曹七巧的人生不失有种悲凉之感,二人生活在没落的贵族家庭,所处身份地位不高,在封建礼教下生活着,卑微而又痛苦无奈。
   白流苏的第一段婚姻结束后回到娘家住着,但是娘家人不待见她,时常对她明嘲暗讽,“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吓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②他们借用封建伦理纲常来训斥白流苏,亲情似乎变得极其廉价,所以白流苏的境遇也略显辛酸,值得人同情。
   曹七巧被迫嫁给了残疾丈夫,感受不到男女之间的性福,在姜家大院,同样被其他人轻蔑。她的种种恶劣行为更像是报复社会,她把自己的不幸与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就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放过,亲手毁掉了儿女的幸福。曹七巧变成了一个完全失去理智的恶婆娘,遭遇可悲人生的她不禁让人感觉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在受排挤和轻视的困境下,并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在痛苦与挣扎中进行了反击。
   白流苏充满智慧且拥有独立的思想,表现在对婚姻和爱情的追求。首先,面对第一场婚姻的时候,她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婚姻状态,所以,她勇敢地结束了与第一任丈夫的婚姻生活。众所周知,旧时代的女性如果离异必然会遭受责怪和谴责,但是她依旧坚持逃脱失败婚姻的束缚。其次,在离异之后,她还能够积极重拾追求幸福婚姻的态度,这同样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值得令人赞叹。
   曹七巧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原本是天真善良的女子,但最后变成病态的妇女。在恶劣压抑充满封建主义色彩的姜家,曹七巧不甘心被轻视,活在别人的贬低之下,她变得暴躁疯狂,说话狠毒,以病态扭曲的方式报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她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当然,这种方式是有欠妥当的。
   二.不同人生,圆满与残缺:白流苏与曹七巧的不同结局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属于旧时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体制观念下生存,身心遭受着压迫与摧残,而实际上,二者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结局是大不相同的。
   《倾城之恋》主要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故事,是张爱玲笔下相对来看具有完满结局的男女恋情。一位是久经情场的花花公子,一位是没落世家的离婚女性。起初两人都心存芥蒂,只是把对方当作是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工具,各取所需,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相处,逐渐爱上了对方,即便是在战争面前,也没有舍弃对方,于患难中见真情,最终结为夫妻,成就了一场传奇般的倾城之恋。所以说,白流苏的人生历程虽充满坎坷,但结局完满,也算是大团圆结局。
   曹七巧本是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青春少女,她对生活充满激情,然而平淡的生活却突然被打破,她被迫嫁给了姜家残疾二爷,进到姜家深宅,从此便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幻想,过上了噩梦般的生活。她作为姜家的二奶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妻子,却得不到心理与生理的满足。她的生活极其压抑,落寞难耐。经历了十年,婆婆和丈夫去世,七巧分到了家产,从此带着金钱的枷锁,病态化地生活着,她痛恨社会,甚至为了发泄和报复,摧毁了子女的婚姻和正常生活。曹七巧变成了旧社会的牺牲品,变成了丧失人性的疯子,结局注定悲惨,她与白流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白流苏与曹七巧不同命运探源
   通过对白流苏与曹七巧这两位女性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发现,造成她们不同的命运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
   (一)社会客观环境:周围的人与事物的迥异
   与曹七巧相比,白流苏是略显幸运的。白流苏与第一任丈夫离婚后,她回到了自己的娘家。虽然娘家人没有对白流苏表现出特别的关心与同情,甚至时常嫌弃嘲讽她,但是,的确也收留了她几年。众所周知,在旧社会,女性如果离异,就会被众人谴责和贬低,好在家人还是接纳了她。徐太太是一个媒人,由于机缘巧合,她为白流苏与范柳原牵桥搭线,给白流苏进一步接触范柳原的机会,算是流苏人生中的“贵人”。而范柳原虽是久经情场的浪荡公子,但在很多条件上刚好满足白流苏的需求。范柳原英俊温柔,家世显赫,起初范柳原只是着迷于白流苏的美貌,把白流苏当作“情妇”来看,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以及突发的战争,范柳原并没有抛弃白流苏,而是患难见真情,真正爱上了白流苏,最终和白流苏结婚,给了她家和依靠。因此,这些因素为白流苏拥有完满结局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的条件。    反观曹七巧,她处境更加悲惨一些。娘家的哥哥为了金钱,为了攀附名门望族,把妹妹曹七巧嫁给姜家的残疾二爷,七巧便从此开始了畸形化的人生,亲人的冷漠无情摧毁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仅如此,七巧进入姜家大院之后如同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姜家人蔑视嘲讽她,就连丫鬟下人也不尊重她,认为她只是“麻油店的活招牌”,七巧感受不到平等的对待,心理逐渐扭曲变态。曹七巧和丈夫之间没有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在缺爱与性压抑的情况下,曹七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她孤单痛苦,最终心理发生病变。金钱对于曹七巧来说十分重要,她时刻带着金钱枷锁,生怕被别人抢去。曹七巧在钱欲和情欲的压制下痛苦挣扎,逐渐变成一个阴狠自私的恶女人。所处在恶劣的封建家庭和社会,造就了曹七巧悲剧化的人生。
   (二)个人主观因素:自身外貌、生存策略的不同
   具体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白流蘇和曹七巧人生结局差异的客观因素,同时主观因素也不能忽视。两人的自身条件和生存策略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命运结局完全不同。
   白流苏虽然年龄较大,但是她天生丽质,美貌过人。“她的脸,从前白的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上颔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的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的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③她利用自己的美貌优势,牵动范柳原的心。流苏不同于同时代其他的女性,她勇敢智慧,不被世俗打败,最终成为婚姻爱情的胜利者。在男人和女人的角逐中,女性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打破被动的局面,为自己而活,为自我发声。
   曹七巧出身于小商人家庭,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相较于白流苏,算不上大家闺秀。白流苏性格温柔,而曹七巧性格豪放,狂放不羁,甚至有些泼辣。这也为以后的生活做了铺垫。
   白流苏走向了自立自强,而曹七巧却走向了崩溃毁灭。其生存策略的选择也是导致七巧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压抑的生活中,曹七巧产生了变异心理,“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④曹七巧无疑是可怜可悲之人,她是封建旧社会男权压制下的牺牲品。她把人性之恶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自私又阴暗,狠毒又刻薄,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想别人得到幸福,这种心理无疑是变态扭曲的。与白流苏相比,曹七巧的生存策略是偏激的,以变态的方式反抗不公平的生活,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曹七巧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白流苏与曹七巧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张爱玲对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寄托,揭示了她争取女性话语权,争取男女平等的观念,表现了她对女性所处在旧社会中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另外,白流苏与曹七巧同处在被压迫的社会,但是结局截然不同,值得进一步去探究深思。张爱玲的小说给予我们启迪,不仅在旧社会,而且在当代社会,女性都应该自立自强,不做男性的附属品。只有全社会摒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才可以让社会维持更加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2]马慧珍.绝望苍凉的女性意识——解读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和白流苏[J].青海社会科学,2007(5).
   [3]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J].社科纵横,2004(4).
   [4]段绪懿.论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J].名作欣赏,2009(17).
   注 释
   ①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01.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M].161.
   ③张爱玲.倾城之恋[M].167.
   ④张爱玲.倾城之恋[M].260.
   本文为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YLZYSJ202001)、塔里木大学特色品牌专业·汉语言(220101504)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颜色词的隐喻义,帮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对颜色词的理解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隐喻 颜色词 对外汉语教学   很早之前在我国的甲骨文辞中就有对于颜色词的记载。分别是黄、黑、白、赤、幽、戬。朱永燚在1959年写下《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这篇文章开启了颜色词在现代的研究。虽然我国对于颜色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
内容摘要:精神分析在现代西方思想中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有着突出且重要的地位。爱尔兰法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人生与小说均适合采用精神分析学进行研究,但国内迄今为止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莫菲》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聚焦在小说《莫菲》的主人公身上,并运用弗洛伊德后期整合的本能理论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退居防御机制与认同防御机制,对主人公莫菲的荒诞行为进行剖析,指出莫菲的人格由本我主导,行为受本能驱力
在保康,但凡叫坪的地方,多地势不平坦,而龙坪,在地势不平坦的基础上,又多出一份气质上的不平凡。  平均海拔1350米,全年平均气温8.5℃,森林覆盖率高达80.7%,这里的气质绿色而清凉!  辽阔如先人额头的聚龙山,主峰竞起,超然卓群,1852米的海拔,隆起襄阳“屋脊”,提升龙坪“高度”。传说中由24条草龙幻化而成的240座山头向着聚龙山环卧拱卫,那样子,就像手足对头脑的俯贴,孩童对母亲的依恋。 
期刊
三伏天的烈焰在西天铺成半片天的旗帜,它们的燃烧带有猎猎的余响。  蝉发出类似于求救信号一样的尖利嘶鸣。没有一丝儿风的夏日黄昏,暮色像是一块经历烧红后缓缓冷却的铁块,炽热得烫手、灼心。车窗外飞速倒退的行道树,拉扯着发卷的、严重失水的暗绿叶子,像是在发出一连串无用的干渴呻吟。所用的空调都嗡嗡地响着,各自制造出的清凉与干燥让人画地为牢欲出不得。街道荒凉冷清,吹出冷气的商铺只好用音乐制造热闹,掩饰无人光顾
期刊
冬野一片萧瑟,阳光在云隙时隐时现,巍峨耸立的聚龙山,伟岸地伫立于荆楚莽原凛冽的寒风中,空林逶迤,溪涧清瘦,一切显得那么宁静、安详。  就在这片清宁中,一场轰轰烈烈的雪悄然而来,像一场蓄谋已久的冬的盛会,“一夜风雪舞,万树梨花开”。一场雪,彻底改变了聚龙山的世界。  莫道冬日叶凋零,聚龙山上有风情。清晨,我踏雪而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已置身于一个如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了。此时,聚龙山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期刊
今年六月,我应邀参加了龙坪高山笔会。吃饭时,桌上有两盘酸菜吸引了我,一盘酸豇豆,一盘酸辣椒,看着色泽鲜明的酸菜,我忍不住夾了一筷放进嘴里,当酸酸的、辣辣的味道入口时,一种久违的酸味在舌尖游走,我又吃到了儿时的味道,那酸味牵动着每一根神经,酸辣的味道在心间流淌,感觉真好。  在农村长大的我,对酸菜的味道有一种特殊的感知和理解。我打小爱吃酸菜,无论是吃米饭、馒头、面条,还是吃小米饭,喝小米粥,都喜欢就
期刊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具有共通性和超越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可以起到育人作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美德等人格品质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育人路径上进行创新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教学、联系实际教学、搭建实践平台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外国文学知识,还潜移默化得到价值观熏陶。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 价值观 育人   育人为本,莫如铸魂,“立德树
内容摘要: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是当今美国主流文学圈内较为成功的小说家,这得益于他寓意深刻的主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藝术风格。本文对多尔小说的主题和叙事特征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多尔 主题 叙事特征   安东尼·多尔(1973-)是一位多产的作家,2002年至今,他创作了15部短篇小说,两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回忆录散文集。他在当代美国文坛备受赞誉,获得包括普利策小说奖、欧·亨利奖
内容摘要:《百川书志》是明代高儒所著的私家藏书书目,收录了大量的小说和戏曲。高儒是中国第一位在书目中收录通俗小说的藏书家,他的小说观念对探寻通俗小说观念的演变和小说地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百川书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去分析高儒的小说观念的特色,并从他的家世背景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求其小说观念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百川书志》 高儒 小说观念 通俗小说   作为明代优秀的私家藏书书目
内容摘要:基于美国的折叠教学法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语文教学与德育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就小学三年级生命主题教育的文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为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开展手工制作,激发学习兴趣;自主辅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小组轮转合作,取长补短促进步;分层设置目标,提高课堂参与度。以上措施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乃至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性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折叠教学法 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