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 培养能力、鼓励学生;二、确定适度的作文目标; 三、减少限制,营造宽松写作环境; 四、优化写作训练; 五、转变观念,赏识学生。
关键词:点燃、培养、赏识
写作时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怎样让孩子喜欢写作,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才思敏捷,文如泉涌呢?
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双线并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写作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写作的意向、期望、自信心、胜任感以及目标和行为的选择。可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点滴进步
朱绍禹先生明确指出:指导作文有两种截然不周途径:“一是关起门来让学生冥思苦想,一是同其它领域联结,寻求写作依据”。哪种正确呢?显然是后者是正确的有效的。这种方式实际就是作文中的关联指导,它是作文指导的唯一正确的途径。途径对了指导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除了要能见微知著,发现作文中有价值的地方,还要坚持实践在前,指导在后,即老师按观察的重点和顺序先行一步,做到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再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到观前提示,观中点拨,观后总结,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确定好适度的作文目标,让学生由“怕写”到“敢写”
作文教学也同其它内容的教学一样,每次训练都应该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和教材来确定具体的训练目标。目标不可太高太低。太低了,失去了培养训练的意义;太高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容易丧失信心。
《新课标》对写作提出的要求,都是着眼于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书面表达能力的需要。然而,大概从小学有作文始,继而到了初中,有的由于教师的偏爱,或热心于培养写作的好苗子或是指望好文拿高分,自学或不自觉地偏离或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突出对学生作文“文学性”的指导,常用“立意新,构思巧,语言美”来规范学生的作文;或用“立意深刻,选材典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来评价学生的作文,不知不觉中把训练的目标提高到了“文学创作”的高度。对于思想、生活、技能、语言尚属幼稚、不成熟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犹如在他们面前竖上了一架上天梯,何其难也!于是只好求助于虚构、编造或抄袭。所以我们有可能在班额不大的班中发现有很多“孤儿、残疾儿”等。当务之急,是尽快让学生从作文“文学化”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到《课标》确定的正确轨道上来,回到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把训练目标落到实处。
三、减少写作内容限制,营造宽松写作环境
传统的写作训练中常常是以教师命题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作文内容的限制相对较多,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往往是遵命作文,缺乏内在的写作需求。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在命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扣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针对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命题,使其情感爆发出来。教师应减少对作文命题的限制,多采用半命题、话题作文形式或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有话可讲。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生必须处于一个充满来自教师、同学和其他人的真诚关注和无私支持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先天的更高水平的思维和动机会被激发出来,这也是教师教育的最佳时机。但目前的教学过分强调竞争,在以竞争为导向的课堂里,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更容易诱发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自弃心理。因此,我们应淡化竞争气氛,营造一种互助合作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良好的写作环境。在写作之前师生相互聊想法、侃提纲;在写作之后学生相互评阅文章、交流心得、沟通见解。在此环境中,师生之间在宽松平等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感受。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真挚的关怀,得到的是同学无私的支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活跃思维,在评价中得到鼓励。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在各种材料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
四、优化写作训练过程,形成良好写作自我效能
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写作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常常是没什么可写,有时就是有了材料也不知如何下笔,难以写具体。再加上教师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些老师往往是拿出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还要求“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表达生动”。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沉重的负担,让学生喘不过气来。由于许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负面的自我效能,因而影响了学生对写作的情绪反应,认为“作文太难,自己写不好作文”,使得学生不愿在写作上进行努力,丧失了写作动机。
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应优化写作训练过程,放低写作目标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粗到细,从放到收,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自我效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在写作训练之初应重视口述训练这个重要环节,此时教师注重的并不是学生“怎样写”,而是“怎样想”和“怎样讲”。通过口头作文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词汇,增强语感。口头作文搞好了,书面作文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注重将写作要求进行分解,进行片段练习、专项训练。通过仿句练习,帮助学生锤炼语言;通过片段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描写手法、表达方式;通过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学会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专项片段训练可以降低写作训练的难度,使学生易于掌握,能够帮助他们破除畏难的思想,逐步夯实写作能力基础。
在学生作文初期,教师的要求不能过高,有时可以选择好的范文加以讲解,让学生“临摹”。当然,这不应是一味的照搬,而应该启发学生找到切合自身经历的感受点,学立意,学结构。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宋人谢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通过逐步深入、逐渐提高的方式,使学生觉得自己能够掌握写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自我效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目标要求。
五、转变作文评价观念,赏识学生创作
在作文评价中,教师应转变作文评价观念,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同时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良好写作习惯。
心理学指出: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希望及时得到反馈意见,这些反馈意见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任务之中;又可通过反馈意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同时学生对反馈意见的期待心理具有实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了两个星期才将上次作文的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对上次作文的情况印象已经淡漠,期待心理已经消失,反馈意见的激发作用大大的降低。因此我们应及时批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反馈意见,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的鼓励、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激励,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如可将好的作文在全班作为范文进行诵读;可在教室内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园地”,将每次作文的佳作或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展示;可采用老师推荐、学生互荐和学生自荐的方法,向学校报刊、国内刊物推荐学生的作品;可引导学生为自己建立一本“优秀作文本”,收集自己的优秀作文,定期展评,使得每位学生能认真的对待每次作文;可在班级中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作文选”,收集班级中的优秀作文,汇编成集;也可同意学生将一篇文章多次修改、评分后统计最高成绩;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作文加分机制,当学生的优秀作文发表、展示后可在总评成绩中加分。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焕发起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学生会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我手写我心,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阳光之作!
关键词:点燃、培养、赏识
写作时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怎样让孩子喜欢写作,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才思敏捷,文如泉涌呢?
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双线并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写作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写作的意向、期望、自信心、胜任感以及目标和行为的选择。可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点滴进步
朱绍禹先生明确指出:指导作文有两种截然不周途径:“一是关起门来让学生冥思苦想,一是同其它领域联结,寻求写作依据”。哪种正确呢?显然是后者是正确的有效的。这种方式实际就是作文中的关联指导,它是作文指导的唯一正确的途径。途径对了指导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除了要能见微知著,发现作文中有价值的地方,还要坚持实践在前,指导在后,即老师按观察的重点和顺序先行一步,做到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再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到观前提示,观中点拨,观后总结,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确定好适度的作文目标,让学生由“怕写”到“敢写”
作文教学也同其它内容的教学一样,每次训练都应该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和教材来确定具体的训练目标。目标不可太高太低。太低了,失去了培养训练的意义;太高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容易丧失信心。
《新课标》对写作提出的要求,都是着眼于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书面表达能力的需要。然而,大概从小学有作文始,继而到了初中,有的由于教师的偏爱,或热心于培养写作的好苗子或是指望好文拿高分,自学或不自觉地偏离或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突出对学生作文“文学性”的指导,常用“立意新,构思巧,语言美”来规范学生的作文;或用“立意深刻,选材典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来评价学生的作文,不知不觉中把训练的目标提高到了“文学创作”的高度。对于思想、生活、技能、语言尚属幼稚、不成熟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犹如在他们面前竖上了一架上天梯,何其难也!于是只好求助于虚构、编造或抄袭。所以我们有可能在班额不大的班中发现有很多“孤儿、残疾儿”等。当务之急,是尽快让学生从作文“文学化”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到《课标》确定的正确轨道上来,回到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把训练目标落到实处。
三、减少写作内容限制,营造宽松写作环境
传统的写作训练中常常是以教师命题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作文内容的限制相对较多,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往往是遵命作文,缺乏内在的写作需求。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在命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扣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针对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命题,使其情感爆发出来。教师应减少对作文命题的限制,多采用半命题、话题作文形式或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有话可讲。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生必须处于一个充满来自教师、同学和其他人的真诚关注和无私支持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先天的更高水平的思维和动机会被激发出来,这也是教师教育的最佳时机。但目前的教学过分强调竞争,在以竞争为导向的课堂里,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更容易诱发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自弃心理。因此,我们应淡化竞争气氛,营造一种互助合作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良好的写作环境。在写作之前师生相互聊想法、侃提纲;在写作之后学生相互评阅文章、交流心得、沟通见解。在此环境中,师生之间在宽松平等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感受。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真挚的关怀,得到的是同学无私的支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活跃思维,在评价中得到鼓励。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在各种材料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
四、优化写作训练过程,形成良好写作自我效能
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写作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常常是没什么可写,有时就是有了材料也不知如何下笔,难以写具体。再加上教师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些老师往往是拿出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还要求“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表达生动”。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沉重的负担,让学生喘不过气来。由于许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负面的自我效能,因而影响了学生对写作的情绪反应,认为“作文太难,自己写不好作文”,使得学生不愿在写作上进行努力,丧失了写作动机。
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应优化写作训练过程,放低写作目标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粗到细,从放到收,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自我效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在写作训练之初应重视口述训练这个重要环节,此时教师注重的并不是学生“怎样写”,而是“怎样想”和“怎样讲”。通过口头作文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词汇,增强语感。口头作文搞好了,书面作文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注重将写作要求进行分解,进行片段练习、专项训练。通过仿句练习,帮助学生锤炼语言;通过片段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描写手法、表达方式;通过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学会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专项片段训练可以降低写作训练的难度,使学生易于掌握,能够帮助他们破除畏难的思想,逐步夯实写作能力基础。
在学生作文初期,教师的要求不能过高,有时可以选择好的范文加以讲解,让学生“临摹”。当然,这不应是一味的照搬,而应该启发学生找到切合自身经历的感受点,学立意,学结构。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宋人谢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通过逐步深入、逐渐提高的方式,使学生觉得自己能够掌握写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自我效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目标要求。
五、转变作文评价观念,赏识学生创作
在作文评价中,教师应转变作文评价观念,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同时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良好写作习惯。
心理学指出: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希望及时得到反馈意见,这些反馈意见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任务之中;又可通过反馈意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同时学生对反馈意见的期待心理具有实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了两个星期才将上次作文的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对上次作文的情况印象已经淡漠,期待心理已经消失,反馈意见的激发作用大大的降低。因此我们应及时批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反馈意见,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的鼓励、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激励,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如可将好的作文在全班作为范文进行诵读;可在教室内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园地”,将每次作文的佳作或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展示;可采用老师推荐、学生互荐和学生自荐的方法,向学校报刊、国内刊物推荐学生的作品;可引导学生为自己建立一本“优秀作文本”,收集自己的优秀作文,定期展评,使得每位学生能认真的对待每次作文;可在班级中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作文选”,收集班级中的优秀作文,汇编成集;也可同意学生将一篇文章多次修改、评分后统计最高成绩;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作文加分机制,当学生的优秀作文发表、展示后可在总评成绩中加分。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焕发起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学生会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我手写我心,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阳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