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解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五四”以后改名为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一、整首诗的抒情脉络
   脉络,如同人体中的经脉一般四通八达,其中所传递是成为赖以生存的介质,理清文章的脉络,如同看清一个人周身经脉一般,是需要认知周身的每一个穴位和周边所串联的经脉,只有让任督二脉打通,才能够对整首诗的抒情脉络有所了解。
   而抒情,通过这首诗的意象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物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中所使用的修辞除了托物言志之外,还有呼告以及复沓,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从此处来看,蜡炬由蜡和火组成,一个人由躯体与灵魂组成,可是作者却偏偏要破坏这样的平衡,让灵魂被点着,一个人的被点燃之后燃烧成灰烬,才能够放出真正的光芒。从此处我们可以隔空反问作者,为什么要破坏了一个人的平衡,才能够真正的放出光和热呢?基于知人论世的背景,不仅在那个年代,即便是在如今,一个人想要事业上获得成功,必定也要接受世事的考验,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真正想要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与努力。
   二、诗化语言的矛盾书写
   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是其自身一个自我挖掘,一个自我反应,一个自我收获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这种矛盾就表现下诗歌语言上似乎错误式的表达与书写。
   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呼告语的最新诠释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众所周知,从去年开始的新冠疫情让全国上下的人们为疾患揪住了心,但是面对如此强大“恶魔般”的疫情,“逆行者”的出现让他们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一道光,他们在逆行之前,根本无从知道自己的未来所向,也许面对的就是噩梦般的死亡,但是他们义无反顾面对着疫情,與死神争分夺妙争抢着每一位病人的生命。“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也可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上发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探索新的杂交水稻之前,他根本无从知道自己所做所为的未来到底能否开花结果,在面对着国外众多科学研究者的质疑之下,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水稻杂交的研究中去,最终以绝对的优势收获了自己的研究发明。
   而在《红烛》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直白呼告式的语言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该诗的主题非常鲜明,诗人闻一多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用诗化的、直白的诗歌语言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瞿锋.如何让语文课更加精彩——以《红烛》的教学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0(10):29-30.
   [2]杨瑰瑰.闻一多诗集中红、黑意象的生命意义[J].社会科学动态,2020(09):19-23.
   [3]刘祥.在失望中耕耘希望——《红烛》解读与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20(26):36-39.
   [4]李明曦.千古文章未尽才——对闻一多《红烛》《死水》形式技巧的综合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0(23):40-41.
   [5]吴礼权.闻一多的诗歌修辞观及其修辞实践[J].长江学术,2020(03):37-49.
  张庆凤,安徽省滁州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长期陷入“教”与“学”的两难境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怕学厌学,视之为畏途。教师串讲直译,生怕学生“吃不透”文章。学生每天听教师讲打持久战,自然觉得没意思,更加不想学。如此恶性循环,老师苦教,吃力不讨好;学生倦学,文言文阅读能力难以提高。教学在两难中冲撞,自然走不出低效之轮回。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下文言文教学欲走出困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最直接的视角就是课文中的“我”(这个“我”有可能是显性的,也有可
期刊
《项链》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一个阶段里有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主人公追求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这种虚荣心导致了一场生活的变故,从而使主人公失去了
期刊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事情,开头第一段作者就提到“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看来其实似有矛盾之处,但接下来从作者的描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鸣蝉,……”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这里除了野草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有趣的事情。当然,如果是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仍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有趣之处,但只要一联想到自己小时
期刊
“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教师留给人们的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板書一直以来就和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板书与教学的关系犹如生物的一种“共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代教育科技的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宠爱,传统的板书越来越被边缘化,板书的逐渐淡化使人不免心生忧虑,我们呼吁:小学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板书!   板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来劝谏当世统治阶级要引以为戒,不可重蹈覆辙,具有警示作用。史论文顾名思义,由“史”和“论”组成,“史”指历史史实,“论”指论说论证。对于政治敏感类的话题,关乎统治者权威的劝诫,在语言的使用上要谨小慎微,仔细揣摩。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时,首先,要分析讲史和立论时的用语,其次,要考虑劝诫统治者时的措辞,最后,要沉入字词句和
就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都至关重要。高中语文课程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还要能够帮助学生发掘其自身潜能,以促进其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以及思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率地在高中课堂上进行教学,从而降低在教学上所消耗的成本。所以
随着课改的推进及网络的高速发展,合作学习如今被广泛推广。但是在理解与运用上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就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情况,我做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合作学习在具体实施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不同的地方对合作学习的称呼也不尽相同,西方国家称之为合作授课,俄罗斯称之为合作的教育法,在我国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有地方叫合作性学习,也有地方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语文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就目前来看,一部分语文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顾着教给学生如何获取更高分数的方法,导致课堂规范化且固定化,语文课堂丧失了语文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采取多样的方法来进一步加深课堂上的语文味。   一、什
KWL策略是一种高度关注读者阅读认知的思维框架,群文阅读中,篇目较多,但往往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将KWL策略中的KWWLC表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能有效地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