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逐渐在提高,相应的社会对教育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而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科目之中的基础科目,小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语言积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大量语言的积累,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
关键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对于人才的认定标准越来越高。所谓人才,不能只是一肚子学问,还要能够进行创造性工作;除了自己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还要擅长领导团队攻坚克难。对于现代人来说,第一个方面的任务相对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因为那只需要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但是,如果是领导团队完成某项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要将团队内部每个人的力量都发挥出来,而这需要领导者有出色的倾听能力以及说服能力。
能力不是天生的,许多人都是后天通过努力训练出来的。要想拥有出色的倾听能力以及说服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无论是出色的倾听能力以及说服能力,都是建立在自身丰富的语言文字储备基础之上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一、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所以,《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和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二、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来深化语言积累
大量的阅读能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博览群书,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①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②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③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三、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来增加学生语言积累
学生将日常语言文字积累用于写作时间有利于使积累的语言文字得到巩固。因此,写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练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三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再加上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对于人才的认定标准越来越高。所谓人才,不能只是一肚子学问,还要能够进行创造性工作;除了自己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还要擅长领导团队攻坚克难。对于现代人来说,第一个方面的任务相对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因为那只需要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但是,如果是领导团队完成某项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要将团队内部每个人的力量都发挥出来,而这需要领导者有出色的倾听能力以及说服能力。
能力不是天生的,许多人都是后天通过努力训练出来的。要想拥有出色的倾听能力以及说服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无论是出色的倾听能力以及说服能力,都是建立在自身丰富的语言文字储备基础之上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一、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所以,《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和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二、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来深化语言积累
大量的阅读能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博览群书,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①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②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③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三、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来增加学生语言积累
学生将日常语言文字积累用于写作时间有利于使积累的语言文字得到巩固。因此,写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练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三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再加上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以提高。